《道德經》是中國古典文化的源頭之一,也是中國哲學之祖。準確來說,中國自古以來沒有所謂「哲學」。「哲學」是近代日本人翻譯西方著作用的一個替代性詞語,經近代中國文人翻譯日文著作引入而成。於今日中國成為家喻戶曉的一個詞。
那麼古代中國怎麼稱呼「哲學」呢?道學!
你沒有聽錯,是:道學!我對於道學的粗淺印象,停留在高中時,魯迅所談的道學先生。以為就是一些高喊著道德說教,冷酷的約束人思想的偽君子的齷齪伎倆。然而二十年後,我才知道,那時的我是多麼的熱血,多麼的單純。年輕人的世界非黑即白,非冷即熱。幾千年來,盡皆如是。無可批駁,亦無可辯駁,唯有莞爾一笑。
那麼,要說明白『道學』,卻非易事。泱泱中華,時至今日,科技文明高度發達,領先世界。唯於祖先留下的無盡寶藏,今人尚未足夠重視,遑論完整繼承,以盡發揚光大之力,綿綿不絕,以報古聖先賢之諄諄教誨。
何謂「道」?別聽人說那些虛無渺茫,高深莫測,玄而又玄之解說。那樣的打開方式,只能讓我輩及晚輩少年,對「道」敬而遠之,甚至雲裡霧裡,越研究越糊塗。我相信,老子用「道」這個詞,來寫這部千古奇書,就是因為「道」婦孺皆知。沒有人不上道,沒有人每天不走道,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在道上。只因淺顯,所以通用。唯有通用,方得通行。
道,每天每個人都在走,如此普遍,如此常見,還要學什麼呢?幹嘛還弄出個「道學」呢?中國的字很有意思,每個字你都懂,可是組合起來,你就不一定懂。每一句話你都懂,可是單拿出一個字,一個詞,你也許就搞不明白。所以,自古以來,文人的基本功就是咬文嚼字,唯其如此,方能筆落驚風雨,一字而千金,方能微言大義,縱橫捭闔,決勝千裡之外。而其中之佼佼者,莫過於老子。區區五千言,讓歷朝歷代的大文豪,大牛人,大思想家,孜孜不倦研究一生,也不敢說搞了個徹徹底底,明明白白。更別說近代以來,這部《道德經》被發行,出版成各國文字,發行量穩居世界第二。那些老外研究《道德經》更是不遺餘力,讓我們這堂堂中國人或可自慚形穢,自嘆弗如。
有人會問了,既然道學,是引導之學,那麼是引導什麼的呢?這是個好問題。首先我要澄清一個基本事實,否則我的答案無從講起。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天下大亂,百家爭鳴,都想拯救蒼生,還天下一個太平安寧。老子也不例外,這部《道德經》雖被很多人認為是一部消極避世,保守無為之書,可老子就是用這部道學之書,引導志士仁人,準確的說,是帝王將相,而後帝王將相以此思想,引導萬民歸心,化幹戈為玉帛,最終天下安定,萬世太平。
所以,很顯然,這部千古奇書,不是給貧民百姓看的雞湯文。別說那時的文盲率達到99%,即使是文明程度空前的現代,人人都識字,人人都能寫文章,《道德經》也不是給普通人看的。因為對普通人來講,這是一部無用的書,讀了等於沒有讀,最多在酒桌上冒出幾句,讓人驚呼一聲「大師」。
話說回來,《道德經》這麼牛B,在中國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發揮其「道學」的作用呢?世人往往以為,道家最後成為道教,道教不問政治,搞起法術,陰陽,符咒,批八字之類倒是很有一套。其實那是後話,道教只是借用了道家思想,雜糅了自己的真本事而已。
真正把道家思想之「道學」發揮到極致的,我認為,大漢劉邦,可以說無師自通,創立四百年天下。漢文帝,漢景帝,運用「道學」創立了文景之治。漢武帝劉徹,運用「道學」滅匈奴,使「漢」成為我們這個民族,永遠的不變稱號。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皆諳熟「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