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奮鬥半生卻一事無成,只因你不懂這三知三守

2020-12-14 雅風國學

大家好,我是雅風。

上一章裡,老子通過具體的人和事給我們講述了聖人無為而治的待人接物之道以及他所推崇的理想的社會人際關係。然而,還是那句話,知道不等於能做到,想要掌握老子所說的要妙並達到襲明的境界,修煉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知道,老子在第十章裡給我們講述了修身的三個要訣:修神,練氣,淨心。而最難達到的就是淨心,那麼在第28章,老子就又詳細地講述了淨心的修煉方法以及聖人需要達到的境界,所以說這一章的含金量可是相當高哦,學習這一章是領導者能夠跨越最後一道門檻,登堂入室,得道並成為聖人的關鍵所在。

我們先看一下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當人們已經習慣了那種按自己意願有爭有為的生活方式,或說處世方針,就很難一下子扭轉過來。這就是為什麼大道難行的道理,所以要做任何情,首先就必須解決思想認識問題,也就是說先要說服我們自己。等到我們把自己這個全世界最難說服的人都說服了,那麼還有什麼事情是我們做不到的呢?

所以,在這一章裡,老子再次給我們講述了回歸自然的道路。因為我們所習慣的分別心和欲望,無法讓我們安寧地去進入無為的狀態,所以在我們的心中永遠處在矛盾兩極的對立狀態,自然也就會影響到我們對於大道的回歸。不過,老子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方法,那就是認清矛盾的兩個方面,利用矛盾相互轉化的特點,抓住並規避那不利的一面,自然就會向那有利的一面轉化了。如果我們抓住了眼下對我們有利的一面,那麼這有利的一面很快就可能轉化到不利的一面了。

這就是「反者道之動」;也就是說道總是向著相反的方向運行,那麼明白了反者道之動的規律,如何運用規律來化解我們工作和生活當中的矛盾呢?老子給出的答案是「弱者道之用」,柔弱處下才是道的實現方式。雖然老子在第四十章給道經做總結的時候才提出「反者道之動」和「弱者道之用」,但我覺得在這一章裡,結合老子給出的具體修煉標準來講這兩句話非常合適,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大道、回歸大道。我們看一下老子給出的悟道標準具體都有哪些: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雖然知道自己處在雄強的地位,但卻不執著於自己的豪雄與強大,而是能夠持守雌伏與柔弱,把自己的位置和姿態放低,甘做山間的溪流。雌,本義指母鳥,後擴大範圍可指母性動物,並可代指女性。又引申指柔弱。本句與第5章中的「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遙相呼應。天下的萬物都是由「玄牝之門這個天地之根」中生出來的,玄牝之門既是萬物的本根,同時也能包容萬物。

領導者身處在雄強的地位,如果能夠像雌性那樣持守雌柔,態度謙卑、包容,就像那山間的溪流,我們在第八章中講過上善若水,山間的溪流與上匯集山上的泉水,與中滋潤山間的萬物,與下填充江河湖海。可謂是最遵道而行的大德了,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常,在帛書版本裡寫作「恆」,就是恆常恆久的意思。領導者不依恃自己豪強的地位優勢,反而甘願作山間的溪流,所以那如水一般永恆的德性就不會離失,就像回復到嬰兒般純真的狀態。我們在第十章中講過,老子把嬰兒純真的狀態視為得道者修煉的最佳狀態,專氣致柔,無憂無慮,純真無邪。老子在第55章中還寫到「含德之厚,比於赤子」也是說剛出生的嬰兒狀態才是最具大德的狀態。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雖然知道自己處在昭彰的狀態,但卻不執著於自己的潔白與彰顯,而是能夠持守汙黑與暗昧,把自己的功勞和利益放在後面,願做天下人的範式。老子不止一次地講「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不居」,又反覆地講謙虛,卑弱,都是教化領導者要無為而治,領導者雖然地位高顯、功勳昭著,但卻甘心于堅守那無名暗昧的狀態。然而老子在第22章說過「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忒,意思是過失、差錯。無極,意思是沒有極點,是指天地初開前的混沌狀態,是天地最初的形態,這裡代指大道。領導者一旦成為天下的範式,那作為典範的永恆的德性就不會有過失。大家都回到平等無差別的狀態,豈不就回歸到無邊無際的大道了嗎?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同樣,雖然知道自己處在榮耀之中,但卻不執著於自己的光榮與顯耀,而是能夠安守卑辱,把自己的成績和榮耀放下,甘做天下的山谷。

這裡的山谷,也好比那作為天地之根的玄牝之門。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虛靜而處下,因為虛靜,所以生養萬物,因為處下,所以能容納一切。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一旦領導者能夠做到虛靜而卑下,虛懷若谷,那麼天下萬物都可以歸服於他們,他們永恆的大德就會充足,因此會再次回歸於純樸無欲的狀態。樸:原意是指未經雕琢的原木。這裡指純樸,無私無欲,沒有分別心的至高境界。

講到這裡,可能有的朋友會說,明明是強大非要裝成柔弱。明明是潔白,卻硬是要自黑。明明是榮耀卻故意隱隱藏藏。老子這不是引導人們在裝嗎?教育人學會不誠實,不實在。如果你這樣想,證明你就太不了解老子了,也沒有真正領會道德經的辯證思想,老子真實的目的是教化聖人要謙虛,要無為,一方面是因為老子了解反者道之動的規律,物極必反,事物總會向著相反的方向發展,雄和雌、白和黑、榮和辱會相互轉化;另一方面是老子非常了解人性的弱點,如果統治者總是靠著強大的力量和至高的權力來治理天下,而管理者又總是躺在榮耀的功勞簿上管理百姓,那反而得不到民眾的信任,也就不可能實現天下大治了。

然而這兩方面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老子認為: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都只是修煉的方式方法,真正目的是要復歸於嬰兒,復歸於無極,復歸於樸;是讓聖人據守住生命初始時的萌發,才能保持生命旺盛而不衰。用現在最流行的話來說,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聖人守雌守黑守辱不應該是裝出來的,而是通過修煉,已經完全沒有分別心了,也不再與人去辨雌雄,論黑白,爭榮辱了。這才是真正的得道。所以老子接下來又說:樸散則為器。原木割裂散開可以做成器物,《易經·繫辭》上說: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大道至純至簡,樸是道的基本特徵;器雖然是道的表現形式,但只能算是術的範疇,樸一旦散開成為器,就已經偏離大道了。因此老子最後強調: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聖人能夠體會大道真正的淳樸境界,並且以之來治理天下,自然就會成為百官之長,也就是君王,所以聖人之治是遵循的是純樸的大道,順其自然從來不加以分割和裁剪,無為而治才是理想的制度,在聖人眼裡沒有好與壞的分別,也無需獎與罰來規範,一切遵其規律,順其本性,自然天下大治。

無論是歷史上的國君帝王,還是當今社會的企業領導,常常都會犯一個錯誤,那就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在事業初起階段,領導者能夠做到謙虛,勤奮,厚道,包容;然而在事業成功之後,卻滋生出驕傲,狂妄,武斷,狹隘等壞毛病,最後有可能因為眾叛親離而功虧一簣。還有許多領導者陶醉於自己事業表面的繁榮,卻看不到背後深層存在的問題,不能做客觀正確的評估和預測,最終可能因為根基不穩而分崩離析。道德經並沒有以往人們認為的消極思想,反而是充滿了進取精神,而且更側重於事業的守成。本章的重點就是教導人們越是取得成功,越要牢記當初創業時的優良傳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好,第28章我們就分享到這裡,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關注,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學習日記(第三十二至三十四章)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dài)。 譬(p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一、本章講了什麼?
  • 老子《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為人處世,「3知3守」就夠了!
    一個人若是在為人處事中,能夠做到下面的「3知3守」,一定是生活中的得道高人。1、知其雄,守其雌知道什麼是剛強,卻安守柔弱,這是大智慧。對人來講,如果只知道雌,而不知道雄,並不是好事。你不是專家嗎,怎麼連這個也看不懂?其實孔子知道,一切都在變。也許這兩年,禮器變了,禮治改了,名稱也不同了,自己所知道的是幾年前的那一套,如果跟人家不相對應的話,不是讓大家都很難堪嗎?於是他乾脆先問,再印證,以便了解自己那一套知識是否還管用,有沒有過時。這樣才叫作「曲則全」。
  • 道德經原文及其譯文國際詩篇第28章
    道德經原文及其譯文國際詩篇第28章作者:學海岸上的縴夫hyh讀道德經,善中國心。知其雄守其雌使道德化為水匯入天下溪流,道德化為水匯入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1:第十六章 歸根復命,知常乃明
    關於《道德經》通行本第十一章,筆者曾在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2:第二、十一章 有無相生,功成弗居 中指出,通行本第十一章為後人篡加,而且過於刻意在論述有無相生,落於下乘,刪之可也。但添加「微妙玄達(通)」後,往前提到「無物之象」這一章後面感覺畫蛇添足了。再來看《通行本》接下來的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 《道德經》:知常守常,謹慎而為,將少犯或不犯錯誤
    可就是在這段高速路上,讓他走上了不歸路。當時,由於是晚上,他的車速過快,又喝多了酒,在行駛過程中沒能及時發現前面的大貨車變道,以致避讓不及,直接就撞到大貨車的尾部下了,造成了車毀人亡的惡性事故。這就是「不知常,妄作兇」的例證。這句話是《道德經》第十六章中的話,意思是「不認識常,輕舉妄動,必定有兇險。」
  • 道德經,陰陽並舉;知白守黑的處世哲學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二十八章,上一章老子通過舉例說明,善行,善言,善關閉,善計數,然後總結出了貴師,愛資。那麼這一章,究竟講了些啥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 《道德經》的修道思想和方法被總結成了三句話
    這是符合《道德經》道論的主題思想的。最高明的調息是莊子所說的「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其實,這與「回光調息法」只是程度、進境或描述話語的各異而已,最終均同歸為一,且與《道德經》所謂「專氣致柔」並無不同。其次是身心柔化。《道德經》所論及的「專氣致柔」,諸家註解頗有精當之說。王弼認為:「專,任也。致,極也。
  • 道德經 | 第五章:正言若反
    這一章老子以天地喻道。首先,描述道的本體:「不仁」,無所謂仁義與否;「芻狗」,祭祀時稻草紮成的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沒有仁義是非的觀念,萬物於它來說都是一樣。這是比喻,道的境界沒有仁義、善惡的分別,這是一種 道見,即釋迦牟尼所說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勝義諦的境界。
  • 《道德經》中沿用至今的12大成語 洞見人生大智慧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一個人在大功告成身名遠揚的時候,要懂得功成則移的知進退,這是四時更運、不居功的天道規律。 在春秋末時,範蠡、文種輔助越王勾踐成就了春秋最後一位霸主。
  • 《道德經》原文朗讀1--9章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章天 下 皆 知 美 之 為 美 , 斯 惡 已 。皆 知 善 之 為 善 , 斯 不 善 已 。有 無 相 生 , 難 易 相 成 , 長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音 聲 相 和 , 前 後 相 隨 。恆 也 。
  •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 守其雌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xī①。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④。樸散則為器,聖人用⑤之,則為官⑥長。故大制不割。①谿,谷也。——《廣雅》②忒,差也。
  • 《道德經正義》六:《道德經》教給你「守中」的法門
    章解虛空中真神不死,是為真空妙有。真空妙有的門戶,是為天地的根源。人要返本還源,必得綿綿然像有所存。存而不存。其作用也不勤忙。用而不用。演說這一章是闡述守中的法門,並「中」的功用。這「中」字的圈,就是猶如空谷之形。
  • 悟透《道德經》第28章中的3句話,你就明白了
    正所謂是「非知之難,行之惟難」,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不難,但做起來卻很不容易,知易行難啊!真正低調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實力,要不然就是虛偽、假謙虛。如果你本事實力很弱,還故作謙虛低調,就會更加讓人看不起。《易經》謙卦云:地中有山,謙。
  • 《道德經》第十九章:三個方面,八字方針
    《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聖棄智,民利百倍。如果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人人都去向內看,讓自己的天性得以回歸,受益的是每一個平凡的人生。在推崇聖賢的年代,聽說哪裡有聖賢了,人們延頸舉踵,爭相求學,或擔糧而趨,或舟車勞頓,真是勞民傷財,來回折騰,最後告知,若想成為聖賢,向自身去求,一來一回就算白折騰了。
  • 《老子道德經》注音版(10-18章)
    第 十 三 章寵chǒnɡ 辱rǔ 若ruò 驚jīnɡ , 貴ɡuì 大dà 患huàn 若ruò 身shēn 。何hé 謂wèi 寵chǒnɡ 辱rǔ 若ruò 驚jīnɡ 。太上老君最初為春秋時的楚國人,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史,「生而白首,故曰老子」(見司馬遷《史記·老子傳》)。但司馬遷當時對老子的身名事跡也不太清楚,故而又說:「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又以為周太史儋,或「即老子,或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而到西漢初年,老子已成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傳奇人物了。
  • 《道德經》中,「知止」是停滯不前的意思嗎?
    《道德經》 中,「知止」是停滯不前的意思嗎?不是!應該理解為適可而止。《道德經》第三十二章中說,「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怠」。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天地萬物一出生便有了名位,名位既已註定,就要明白各自的限度,知道各自的限度,守好本位,就不會有危險。如果不「知止」,就會表現為無節制,表現為亢進。《易經》中有云:「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忘,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 一本5000多字的《道德經》:讀懂經典4句話,才知人生真諦
    理由無他,只因看了這本《道德經》,看完才知它實在是妙極了。年少初識,還是在金庸武俠的絕世神功《九陰真經》,開篇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出自《道德經》。不明覺厲!讓你讀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不過,在一位「嗜國學如命」的老靈魂眼裡,《道德經》的真正妙處,還遠不止於此。有人因為《道德經》找到人生目標。真正活得好的人,都「為而不爭」。他是黃向軍。很多人認識他,可能是因為他在網上解讀《道德經》,已經有近500萬人觀看了。
  • 《道德經》中的「知其白,守其黑」揭示了老子「不知所終」之謎
    其實老子已經將答案寫在《道德經》裡,只是我們被慣性思維所障礙無法開啟智慧思維。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拭。為天下試,恆德不忒,復歸於無極」。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是指太極圖而言的,就是俗稱的「陰陽魚」。我國古代的太極圖就是黑色和白色,黑色為陰白色為陽。
  • 《道德經》問答16章-竹簡本「至虛恆也」章為何只摘抄上半部分
    郭店楚墓竹簡給我們帶來了很多難解之謎,如「至虛恆也」章(通行本《道德經》十六章)只存有一簡,為十六章節的前半部分,從「各復其堇」後有斷章符看,似乎本身也只是摘抄了這一部分。為什麼只摘抄於此,是大有考究的,作為研究者應當拿出一個結論。
  • 道德經第十章:你了解道家的性命雙修嗎?修道究竟是修什麼呢?
    今天我們學習道德經的第10章。我個人認為道德經前10章。當中最難解讀的就是第10章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知道道德經前兩章是總綱和索引,從第3章開始一直到第9章,老子通過一系列的形象比喻,既擺事實,又講道理,讓我們對天之道和聖人之道有了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認識,但是知道不等於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