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雅風。
上一章裡,老子通過具體的人和事給我們講述了聖人無為而治的待人接物之道以及他所推崇的理想的社會人際關係。然而,還是那句話,知道不等於能做到,想要掌握老子所說的要妙並達到襲明的境界,修煉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知道,老子在第十章裡給我們講述了修身的三個要訣:修神,練氣,淨心。而最難達到的就是淨心,那麼在第28章,老子就又詳細地講述了淨心的修煉方法以及聖人需要達到的境界,所以說這一章的含金量可是相當高哦,學習這一章是領導者能夠跨越最後一道門檻,登堂入室,得道並成為聖人的關鍵所在。
我們先看一下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當人們已經習慣了那種按自己意願有爭有為的生活方式,或說處世方針,就很難一下子扭轉過來。這就是為什麼大道難行的道理,所以要做任何情,首先就必須解決思想認識問題,也就是說先要說服我們自己。等到我們把自己這個全世界最難說服的人都說服了,那麼還有什麼事情是我們做不到的呢?
所以,在這一章裡,老子再次給我們講述了回歸自然的道路。因為我們所習慣的分別心和欲望,無法讓我們安寧地去進入無為的狀態,所以在我們的心中永遠處在矛盾兩極的對立狀態,自然也就會影響到我們對於大道的回歸。不過,老子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方法,那就是認清矛盾的兩個方面,利用矛盾相互轉化的特點,抓住並規避那不利的一面,自然就會向那有利的一面轉化了。如果我們抓住了眼下對我們有利的一面,那麼這有利的一面很快就可能轉化到不利的一面了。
這就是「反者道之動」;也就是說道總是向著相反的方向運行,那麼明白了反者道之動的規律,如何運用規律來化解我們工作和生活當中的矛盾呢?老子給出的答案是「弱者道之用」,柔弱處下才是道的實現方式。雖然老子在第四十章給道經做總結的時候才提出「反者道之動」和「弱者道之用」,但我覺得在這一章裡,結合老子給出的具體修煉標準來講這兩句話非常合適,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大道、回歸大道。我們看一下老子給出的悟道標準具體都有哪些: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雖然知道自己處在雄強的地位,但卻不執著於自己的豪雄與強大,而是能夠持守雌伏與柔弱,把自己的位置和姿態放低,甘做山間的溪流。雌,本義指母鳥,後擴大範圍可指母性動物,並可代指女性。又引申指柔弱。本句與第5章中的「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遙相呼應。天下的萬物都是由「玄牝之門這個天地之根」中生出來的,玄牝之門既是萬物的本根,同時也能包容萬物。
領導者身處在雄強的地位,如果能夠像雌性那樣持守雌柔,態度謙卑、包容,就像那山間的溪流,我們在第八章中講過上善若水,山間的溪流與上匯集山上的泉水,與中滋潤山間的萬物,與下填充江河湖海。可謂是最遵道而行的大德了,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常,在帛書版本裡寫作「恆」,就是恆常恆久的意思。領導者不依恃自己豪強的地位優勢,反而甘願作山間的溪流,所以那如水一般永恆的德性就不會離失,就像回復到嬰兒般純真的狀態。我們在第十章中講過,老子把嬰兒純真的狀態視為得道者修煉的最佳狀態,專氣致柔,無憂無慮,純真無邪。老子在第55章中還寫到「含德之厚,比於赤子」也是說剛出生的嬰兒狀態才是最具大德的狀態。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雖然知道自己處在昭彰的狀態,但卻不執著於自己的潔白與彰顯,而是能夠持守汙黑與暗昧,把自己的功勞和利益放在後面,願做天下人的範式。老子不止一次地講「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成不居」,又反覆地講謙虛,卑弱,都是教化領導者要無為而治,領導者雖然地位高顯、功勳昭著,但卻甘心于堅守那無名暗昧的狀態。然而老子在第22章說過「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忒,意思是過失、差錯。無極,意思是沒有極點,是指天地初開前的混沌狀態,是天地最初的形態,這裡代指大道。領導者一旦成為天下的範式,那作為典範的永恆的德性就不會有過失。大家都回到平等無差別的狀態,豈不就回歸到無邊無際的大道了嗎?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同樣,雖然知道自己處在榮耀之中,但卻不執著於自己的光榮與顯耀,而是能夠安守卑辱,把自己的成績和榮耀放下,甘做天下的山谷。
這裡的山谷,也好比那作為天地之根的玄牝之門。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虛靜而處下,因為虛靜,所以生養萬物,因為處下,所以能容納一切。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一旦領導者能夠做到虛靜而卑下,虛懷若谷,那麼天下萬物都可以歸服於他們,他們永恆的大德就會充足,因此會再次回歸於純樸無欲的狀態。樸:原意是指未經雕琢的原木。這裡指純樸,無私無欲,沒有分別心的至高境界。
講到這裡,可能有的朋友會說,明明是強大非要裝成柔弱。明明是潔白,卻硬是要自黑。明明是榮耀卻故意隱隱藏藏。老子這不是引導人們在裝嗎?教育人學會不誠實,不實在。如果你這樣想,證明你就太不了解老子了,也沒有真正領會道德經的辯證思想,老子真實的目的是教化聖人要謙虛,要無為,一方面是因為老子了解反者道之動的規律,物極必反,事物總會向著相反的方向發展,雄和雌、白和黑、榮和辱會相互轉化;另一方面是老子非常了解人性的弱點,如果統治者總是靠著強大的力量和至高的權力來治理天下,而管理者又總是躺在榮耀的功勞簿上管理百姓,那反而得不到民眾的信任,也就不可能實現天下大治了。
然而這兩方面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老子認為: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都只是修煉的方式方法,真正目的是要復歸於嬰兒,復歸於無極,復歸於樸;是讓聖人據守住生命初始時的萌發,才能保持生命旺盛而不衰。用現在最流行的話來說,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聖人守雌守黑守辱不應該是裝出來的,而是通過修煉,已經完全沒有分別心了,也不再與人去辨雌雄,論黑白,爭榮辱了。這才是真正的得道。所以老子接下來又說:樸散則為器。原木割裂散開可以做成器物,《易經·繫辭》上說: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大道至純至簡,樸是道的基本特徵;器雖然是道的表現形式,但只能算是術的範疇,樸一旦散開成為器,就已經偏離大道了。因此老子最後強調: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聖人能夠體會大道真正的淳樸境界,並且以之來治理天下,自然就會成為百官之長,也就是君王,所以聖人之治是遵循的是純樸的大道,順其自然從來不加以分割和裁剪,無為而治才是理想的制度,在聖人眼裡沒有好與壞的分別,也無需獎與罰來規範,一切遵其規律,順其本性,自然天下大治。
無論是歷史上的國君帝王,還是當今社會的企業領導,常常都會犯一個錯誤,那就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在事業初起階段,領導者能夠做到謙虛,勤奮,厚道,包容;然而在事業成功之後,卻滋生出驕傲,狂妄,武斷,狹隘等壞毛病,最後有可能因為眾叛親離而功虧一簣。還有許多領導者陶醉於自己事業表面的繁榮,卻看不到背後深層存在的問題,不能做客觀正確的評估和預測,最終可能因為根基不穩而分崩離析。道德經並沒有以往人們認為的消極思想,反而是充滿了進取精神,而且更側重於事業的守成。本章的重點就是教導人們越是取得成功,越要牢記當初創業時的優良傳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好,第28章我們就分享到這裡,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關注,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