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陽明先生說"本性具足,人皆聖賢"既然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聖賢,為何還要推崇某些聖人的標準?既然天性不同,各自都有自己的玩法,那也用不著羨慕他人。如果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人人都去向內看,讓自己的天性得以回歸,受益的是每一個平凡的人生。
在推崇聖賢的年代,聽說哪裡有聖賢了,人們延頸舉踵,爭相求學,或擔糧而趨,或舟車勞頓,真是勞民傷財,來回折騰,最後告知,若想成為聖賢,向自身去求,一來一回就算白折騰了。
莊子《應帝王》講了一個聖賢叫"季鹹",能掐會算,知人生死,旬日不差,列子佩服得不要不要的。但是他的師父壺子不以為然,壺子只是丟掉了自己所有的智慧和知識,就那麼簡單地坐著,季鹹卻怎麼也算不準,第三次來見壺子,壺子心若死灰,形如槁木,季鹹卻似驚見天人,嚇得飛奔而逃。
列子算看明白了,什麼聖賢、知識?都是留給別人把柄,當你把這兩樣都扔掉的時候,人人可以內聖外王。於是列子打道回府,回到老家三年閉門不出,在家幫老婆燒水摘菜,劈柴餵豬,返璞歸真。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莊子曰"虎狼,仁義也。"就看當今社會,我老家一個村的某某君,升官發財了,做了大官。但是他沒有照顧自己的母親一天,他嫌棄自己母親又土又髒,連去他家吃一頓飯都不行。都是他的弟弟在家照顧。十裡八鄉沒有一個人說這個當大官的不孝順,反而這個在病床前端屎端尿的兒子卻動不動被老母親責罵,罵其不孝。原來,權利、地位是可以和仁義、孝慈等相互交換的。一個沒有金錢和地位的人再貼心地照顧,也會被認為有所圖謀。這樣的環境下,真孝順的人也寧願為了一身清白而放棄孝道,否則被別人認為是攀援或者屈服於權力。剩下的都是假孝道的真小人,他們真的是不情願照顧老人,但是真的有所圖,所以偽裝得比誰都孝順。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天生烝民,不患貧富而患不均。物質資源是有限的,如果有人投機取巧,囤貨居奇,必定會造成生活用品的短缺。或者買不到,或者要付出昂貴的成本。那麼,盜賊會把犯罪成本和獲得資源的成本作為比較。如果犯罪成本很低,就小偷小摸一把,如果犯罪成本較高,那也會鋌而走險,幹一票大的。所以老子說:"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以上說的三個方面,我用文字表達,還是略顯空洞,不太好理解。大家不必要糾結這三個方面了,我們只要注重我們的行為,做好自己,總是可以的吧。那怎麼做呢?我給你們一個"八字方針",那就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做人純真一點,簡單一點,這叫"見素";守住自己的天性,回歸自然狀態,這叫"抱樸"。那怎麼做到"見素抱樸"?需要一番功夫的,要求我們清心寡欲,不受外在欲望的幹擾,通過"格物、坐忘、禪定"都可以讓人"少私寡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