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九章:三個方面,八字方針

2020-12-21 郭偉勝在線

《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陽明先生說"本性具足,人皆聖賢"既然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聖賢,為何還要推崇某些聖人的標準?既然天性不同,各自都有自己的玩法,那也用不著羨慕他人。如果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人人都去向內看,讓自己的天性得以回歸,受益的是每一個平凡的人生。

在推崇聖賢的年代,聽說哪裡有聖賢了,人們延頸舉踵,爭相求學,或擔糧而趨,或舟車勞頓,真是勞民傷財,來回折騰,最後告知,若想成為聖賢,向自身去求,一來一回就算白折騰了。

莊子《應帝王》講了一個聖賢叫"季鹹",能掐會算,知人生死,旬日不差,列子佩服得不要不要的。但是他的師父壺子不以為然,壺子只是丟掉了自己所有的智慧和知識,就那麼簡單地坐著,季鹹卻怎麼也算不準,第三次來見壺子,壺子心若死灰,形如槁木,季鹹卻似驚見天人,嚇得飛奔而逃。

列子算看明白了,什麼聖賢、知識?都是留給別人把柄,當你把這兩樣都扔掉的時候,人人可以內聖外王。於是列子打道回府,回到老家三年閉門不出,在家幫老婆燒水摘菜,劈柴餵豬,返璞歸真。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莊子曰"虎狼,仁義也。"就看當今社會,我老家一個村的某某君,升官發財了,做了大官。但是他沒有照顧自己的母親一天,他嫌棄自己母親又土又髒,連去他家吃一頓飯都不行。都是他的弟弟在家照顧。十裡八鄉沒有一個人說這個當大官的不孝順,反而這個在病床前端屎端尿的兒子卻動不動被老母親責罵,罵其不孝。原來,權利、地位是可以和仁義、孝慈等相互交換的。一個沒有金錢和地位的人再貼心地照顧,也會被認為有所圖謀。這樣的環境下,真孝順的人也寧願為了一身清白而放棄孝道,否則被別人認為是攀援或者屈服於權力。剩下的都是假孝道的真小人,他們真的是不情願照顧老人,但是真的有所圖,所以偽裝得比誰都孝順。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天生烝民,不患貧富而患不均。物質資源是有限的,如果有人投機取巧,囤貨居奇,必定會造成生活用品的短缺。或者買不到,或者要付出昂貴的成本。那麼,盜賊會把犯罪成本和獲得資源的成本作為比較。如果犯罪成本很低,就小偷小摸一把,如果犯罪成本較高,那也會鋌而走險,幹一票大的。所以老子說:"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以上說的三個方面,我用文字表達,還是略顯空洞,不太好理解。大家不必要糾結這三個方面了,我們只要注重我們的行為,做好自己,總是可以的吧。那怎麼做呢?我給你們一個"八字方針",那就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做人純真一點,簡單一點,這叫"見素";守住自己的天性,回歸自然狀態,這叫"抱樸"。那怎麼做到"見素抱樸"?需要一番功夫的,要求我們清心寡欲,不受外在欲望的幹擾,通過"格物、坐忘、禪定"都可以讓人"少私寡慾"。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
    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絕學無憂。翻譯:杜絕對於聖人的崇拜,丟棄那些人為的小聰明,民眾就會獲得比現在好百倍的利益。
  • 從《道德經》第十九章感悟:「守拙」和「返璞歸真」的重要意義
    大理古城圖片《道德經》第十九章原文及譯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以上引自「百度」在《道德經》第十九章中,先賢「老子」以一種直面本質的態度,表達了一種對於務實、守拙以及必需拋棄投機取巧做法的大道之行。
  •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道德經》第十九章解讀
    【深入解讀】  這一章跟第十八章聯繫起來理解,可能會比較好理解一些。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為什麼要絕聖棄智,才會民利百倍呢?  第十八章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這第十八章說得是生化,或者是進化,而這第十九章則是在講,返璞歸真,可不是退化。  為什麼這麼說呢?
  • 《道德經》第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悟之所得上一章講述老子對立相成的辯證觀,從統治者到百姓,從「治國」到「治人」,通過事物的對立平衡,從極端化顯示出「仁義、智慧、慈孝、忠臣」的出現是在什麼情況下,或者是它的出現,會導致什麼樣的情況發生。而在這一章裡,老子主要針對「聖智、仁義、巧利」來講述了統治者應該怎麼去治理國家。
  • 我讀,道德經,第十九章
    以前我不理解這一章的第一段,感覺這樣的論斷太過驚世駭俗,如果這個世界把老子所提到的都放棄了,那麼這個世界怎麼可能會變好,不亂就已經不錯了。可是在看了多次以後漸漸理解了。這裡所有的絕棄並不是放棄的意思,就跟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是一樣的。這裡的絕棄我的理解是放下,放下不是放棄。簡單解釋一個「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為什麼呢?
  • 白話版《道德經》第十九章
    聖智、仁義、巧利這三個方面,都是用來文飾的,不足以拿來治理天下。所以應當使百姓的思想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雜念和欲望,摒棄仁義、聖智的浮文,以免於憂患。解讀前面老子講了大道廢棄後社會的種種病態表現,本章則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治理的方案。老子說「智慧出,有大偽」,因而主張拋棄這種聰明智巧。
  • 哪些日常用語出自《道德經》?
    而當我們研讀老子的《道德經》時也會發現,同樣有相當多的日常用詞和成語出自《道德經》。 一、天長地久 出自《道德經》第七章原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二、受寵若驚 出自《道德經》第十三章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 讀道德經,悟人生,第十章
    今天是《道德經》第十章,話不多說,往下看。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白話:精神和身體合一,能不分離嗎?專氣致柔,能如嬰幾乎?白話:結聚精氣,致力柔和,能象無欲的嬰兒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最後總結一下,第十章可以理解為方法。人首先要身心如一,不朝三暮四。其次修身,讓自己變得更好,能時常反省自己。最後堅守內心,不妄為,不妄念,尊重他人,保持謙遜。做到這三點,終將會得到屬於自己的。第十章不算長,但是卻很深。前面六句只為引出最後一句。如前幾章的水、萬物之母,哺育萬物,卻不想著擁有萬物,能改變萬物,卻不去把持萬物的生長方向。即使萬物有反哺自身的能力了,卻不強求。
  • 道德經第42章:為什麼和氣能生財?為什麼強梁者不得好死?
    我們知道,道德經第40章是老子對全書前半部分內容做的一個總結,在第41章中,老子對道的運行規律、也就是「反者道之動」進行了展開論述,並在最後提出了只有道,才能輔助萬物並成就萬物的觀點,所以接下來的第42章,老子就對道生萬物展開論述,並提出了一個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
  • 道德經原文及其譯文國際詩篇第28章
    道德經原文及其譯文國際詩篇第28章作者:學海岸上的縴夫hyh讀道德經,善中國心。知其雄守其雌使道德化為水匯入天下溪流,道德化為水匯入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奮鬥半生卻一事無成,只因你不懂這三知三守
    上一章裡,老子通過具體的人和事給我們講述了聖人無為而治的待人接物之道以及他所推崇的理想的社會人際關係。然而,還是那句話,知道不等於能做到,想要掌握老子所說的要妙並達到襲明的境界,修煉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知道,老子在第十章裡給我們講述了修身的三個要訣:修神,練氣,淨心。
  • 漢武帝也有無計可施的時候,這個方針竟然取代了董仲舒的八字方針
    當然了,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董仲舒了,他推行了八字方針,也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過,這個方針卻迎來來一位強敵,便是「黃老學說」的政策方針,就連漢武帝也不敢不實施,因為這個方針是竇太后推崇的。那董仲舒準備實施的八字方針,與竇太后的方針是格格不入的,到最後董仲舒的方針,究竟是如何取代了竇太后「黃老學說」的方針呢?
  • 道德經第十章:你了解道家的性命雙修嗎?修道究竟是修什麼呢?
    今天我們學習道德經的第10章。我個人認為道德經前10章。當中最難解讀的就是第10章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知道道德經前兩章是總綱和索引,從第3章開始一直到第9章,老子通過一系列的形象比喻,既擺事實,又講道理,讓我們對天之道和聖人之道有了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認識,但是知道不等於做到。
  • 《道德經》第十九章的理解:見素,少私,絕學
    ——《道德經》首先,最後三個詞是一種工整的對仗形式,故其邏輯應該是一致的!其中少私與寡慾顯然是一種因果關係!人無私心,自然寡慾。應該不會錯吧?所以,另外兩個也是因果的邏輯。素,本色,白色,本質。樸,未經加工的木材,喻不加修飾。我想,素就是本質;樸是不是不複雜化呢?
  • 解讀《道德經》第十三章:貴愛其身
    解讀《道德經》第十三章照心海 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
  • 《道德經》到底在說什麼?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是修道必經之路!
    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十九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九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
  • 道德經 | 第一章:頭頭是道
    本文第一章,首先提出老子《道德經》的「道」與「名」兩個關鍵名詞,也是連串貫通全書八十一章脈絡的線索。而且也是千古以來,研究老子學術的爭端之所在。現在我們也來湊熱鬧,講《老子》,首先要不怕老子笑掉他的長眉,更要向研究老子的學者們,道歉萬分,以外行人妄說內行話,濫竿充數,不足為憑。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把傳統文化中的「道」字與「天」字先講清楚,才好開始。
  • 道德經原文及其譯文國際詩篇第27章
    道德經原文及其譯文國際詩篇第27章作者:學海岸上的縴夫hyh讀道德經,善中國心。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
    第十九章使我介然①有知②,行於大道,唯施③是畏④。大道甚夷⑤,妄徒甚好解⑥。朝⑦甚除⑧,田甚蕪⑨,倉甚虛⑩;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盜誇非道也哉!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來,會意,表示「吃飽」、「滿足」。本義:吃飽)(2)飽,滿足;後作「饜」。 如:厭飫(吃飽;吃膩;滿足);厭戀(以此為滿足而眷戀);厭足(滿足)。(3)憎惡;嫌棄。如:厭物(罵人話,指討人厭的東西);厭鈍(討厭,掃興);厭色(厭煩、不滿的臉色);厭苦(厭煩以為苦事)。
  • 身處困境並不可怕,牢記道德經「四絕」智慧,走出逆境柳暗花明!
    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十九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九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