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道德經》通行本第十一章,筆者曾在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2:第二、十一章 有無相生,功成弗居 中指出,通行本第十一章為後人篡加,而且過於刻意在論述有無相生,落於下乘,刪之可也。
筆者梳理的上一章,是通行本第十四章,那我們來看看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清華簡《德道經》相應篇章如下: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儼呵其若客,渙呵其若凌澤,沌呵其若檏,湷呵其若濁,曠呵其若浴濁。而情之餘清,女以重之餘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前面章節中曾提到「妙」字晚出,不過前兩句的重點在「身不可志(識)」,刪除「微妙玄通」不影響基本含義。
之後七句排比中,「儼」、「渙」、「曠」也晚出,始見於篆文:
而「容」字,也僅始見於戰國晚期:
倒數第二句,兩個版本差異甚大: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對比「而情之餘清,女以重之餘生。」
最後一句,關鍵字「盈」晚出。始見於秦系簡牘。
梳理下來,比較早的內容是:
古之善為士(道)者,深不可識(志)。夫唯不可識(志),故強為之容(曰):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敦兮其若樸(沌呵其若檏),混兮其若濁(湷呵其若濁)。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如此,則基本關係是,善為士(道)者,猶、豫、混、沌,保此道者不欲盈
「不欲盈」應該是「弱者道之用」的延伸,應該放到後面。但添加「微妙玄達(通)」後,往前提到「無物之象」這一章後面感覺畫蛇添足了。
再來看《通行本》接下來的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wàng),王(wàng)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mò)身不殆。
清華簡《德道經》對應篇章如下:
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云云,各復歸於其根曰靜。靜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巟巟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泯身不怠。
第一句的「極」字,兩個版本最後一句的「泯」字或「殆」字,皆始見於篆文:
不過「極」字只是修飾的,並非關鍵字。而從第二句將「各復歸於其根曰靜。靜是謂復命」改成通行本的「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看,其「靜」字有明顯的後添加痕跡,所以才將原來的兩句修改成三句。
因而,最初很可能是「各復歸於其根,歸根是謂復命」。
「歸根復命」,大致是「有生於無」的衍生,但本章開篇言「致(至)虛」,其實基調是用「無」,勉強算是上承前一章「無物之象」。
「虛」字晚出,通行本《道德經》凡見五。從構形看,「虎在丘」與「無」字所表示的含義幾乎相當。
所以,含「虛」字的篇章,應當都是後學添加,但一般而言,越往後添加的內容,多少越是包含更多的政治目的。
梳理此類確定非老子文字的篇章,最好是儘可能跟老子的基本思想合拍。因「爭」字晚出,所以,以「不爭」為代表的「清淨」思想,基本是後學篡加,因而明顯是後學添加而又包含「爭」、「靜」等字的篇章,相關內容需特別注意。
若是真正「不爭」,直接逆來順受就好,為何要隱世、避世。若是真的「清淨」,何須騎牛西去。
題解
「復」的本義,是重複,回到原點。
「常」的本義,是下身的衣服,所謂上衣下裳(常)。因轉注為「平常」(大男人可以光膀子,但光屁股卻是不容於社會的),所以另造「裳」。
於是,本章標題「歸根復命,知常乃明」含義為:回歸根本,重複生命,這種現象是世界最平常的現象,但也很容易被忽略。知道這種存在的常態就思慮通明了。
第十一章 原文
本章基本梳理清楚,就是還有一句不曾提及:「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古文「容」從公,所以,從字理來說,「知常容」一句還算順暢。但知道常理的人,就一定有容人之量了麼?
而且,上句已經有「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作」。也就是說,「知常容」一句很可能是「畫蛇添足」。
於是,最可能的原版是:
至虛守情,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
天物云云,各復歸於其根,歸根是謂復命。
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作,兇。
白話翻譯
使思慮達到虛無的狀態(不分心),保持情緒穩定,萬物在身邊生長,我仔細觀察他們生死循環的過程。
世間萬物如雲彩變幻一般各種各樣,但始終都會回復到其本根,回復到本根,就是再次重複另一段生命。
生命不斷重複是天道常理。知道這種存在的常態(天道常理)就思慮通明了。不知道常理,無知無畏的輕舉妄動,就很容易發生兇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