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1:第十六章 歸根復命,知常乃明

2020-12-16 漢澤哲思

關於《道德經》通行本第十一章,筆者曾在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2:第二、十一章 有無相生,功成弗居 中指出,通行本第十一章為後人篡加,而且過於刻意在論述有無相生,落於下乘,刪之可也。

筆者梳理的上一章,是通行本第十四章,那我們來看看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清華簡《德道經》相應篇章如下: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儼呵其若客,渙呵其若凌澤,沌呵其若檏,湷呵其若濁,曠呵其若浴濁。而情之餘清,女以重之餘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前面章節中曾提到「妙」字晚出,不過前兩句的重點在「身不可志(識)」,刪除「微妙玄通」不影響基本含義。

之後七句排比中,「儼」、「渙」、「曠」也晚出,始見於篆文:

而「容」字,也僅始見於戰國晚期:

倒數第二句,兩個版本差異甚大: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對比「而情之餘清,女以重之餘生。」

最後一句,關鍵字「盈」晚出。始見於秦系簡牘。

梳理下來,比較早的內容是:

古之善為士(道)者,深不可識(志)。夫唯不可識(志),故強為之容(曰):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敦兮其若樸(沌呵其若檏),混兮其若濁(湷呵其若濁)。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如此,則基本關係是,善為士(道)者,猶、豫、混、沌,保此道者不欲盈

「不欲盈」應該是「弱者道之用」的延伸,應該放到後面。但添加「微妙玄達(通)」後,往前提到「無物之象」這一章後面感覺畫蛇添足了。

再來看《通行本》接下來的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wàng),王(wàng)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mò)身不殆。

清華簡《德道經》對應篇章如下:

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云云,各復歸於其根曰靜。靜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巟巟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泯身不怠。

第一句的「極」字,兩個版本最後一句的「泯」字或「殆」字,皆始見於篆文:

不過「極」字只是修飾的,並非關鍵字。而從第二句將「各復歸於其根曰靜。靜是謂復命」改成通行本的「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看,其「靜」字有明顯的後添加痕跡,所以才將原來的兩句修改成三句。

因而,最初很可能是「各復歸於其根,歸根是謂復命」。

「歸根復命」,大致是「有生於無」的衍生,但本章開篇言「致(至)虛」,其實基調是用「無」,勉強算是上承前一章「無物之象」。

「虛」字晚出,通行本《道德經》凡見五。從構形看,「虎在丘」與「無」字所表示的含義幾乎相當。

所以,含「虛」字的篇章,應當都是後學添加,但一般而言,越往後添加的內容,多少越是包含更多的政治目的。

梳理此類確定非老子文字的篇章,最好是儘可能跟老子的基本思想合拍。因「爭」字晚出,所以,以「不爭」為代表的「清淨」思想,基本是後學篡加,因而明顯是後學添加而又包含「爭」、「靜」等字的篇章,相關內容需特別注意。

若是真正「不爭」,直接逆來順受就好,為何要隱世、避世。若是真的「清淨」,何須騎牛西去。

題解

「復」的本義,是重複,回到原點。

「常」的本義,是下身的衣服,所謂上衣下裳(常)。因轉注為「平常」(大男人可以光膀子,但光屁股卻是不容於社會的),所以另造「裳」。

於是,本章標題「歸根復命,知常乃明」含義為:回歸根本,重複生命,這種現象是世界最平常的現象,但也很容易被忽略。知道這種存在的常態就思慮通明了。

第十一章 原文

本章基本梳理清楚,就是還有一句不曾提及:「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古文「容」從公,所以,從字理來說,「知常容」一句還算順暢。但知道常理的人,就一定有容人之量了麼?

而且,上句已經有「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作」。也就是說,「知常容」一句很可能是「畫蛇添足」。

於是,最可能的原版是:

至虛守情,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

天物云云,各復歸於其根,歸根是謂復命。

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作,兇。

白話翻譯

使思慮達到虛無的狀態(不分心),保持情緒穩定,萬物在身邊生長,我仔細觀察他們生死循環的過程。

世間萬物如雲彩變幻一般各種各樣,但始終都會回復到其本根,回復到本根,就是再次重複另一段生命。

生命不斷重複是天道常理。知道這種存在的常態(天道常理)就思慮通明了。不知道常理,無知無畏的輕舉妄動,就很容易發生兇險。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原文及其譯文國際詩篇第28章
    道德經原文及其譯文國際詩篇第28章作者:學海岸上的縴夫hyh讀道德經,善中國心。知其雄守其雌使道德化為水匯入天下溪流,道德化為水匯入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 《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
    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絕學無憂。翻譯:杜絕對於聖人的崇拜,丟棄那些人為的小聰明,民眾就會獲得比現在好百倍的利益。
  • 道德經中虛極靜篤告訴我們什麼實際道理?如何才能做到虛極靜篤?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十六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六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 讀道德經,悟人生,第十章
    今天是《道德經》第十章,話不多說,往下看。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白話:精神和身體合一,能不分離嗎?專氣致柔,能如嬰幾乎?白話:結聚精氣,致力柔和,能象無欲的嬰兒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最後總結一下,第十章可以理解為方法。人首先要身心如一,不朝三暮四。其次修身,讓自己變得更好,能時常反省自己。最後堅守內心,不妄為,不妄念,尊重他人,保持謙遜。做到這三點,終將會得到屬於自己的。第十章不算長,但是卻很深。前面六句只為引出最後一句。如前幾章的水、萬物之母,哺育萬物,卻不想著擁有萬物,能改變萬物,卻不去把持萬物的生長方向。即使萬物有反哺自身的能力了,卻不強求。
  • 《道德經》原文朗讀1--9章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章天 下 皆 知 美 之 為 美 , 斯 惡 已 。皆 知 善 之 為 善 , 斯 不 善 已 。有 無 相 生 , 難 易 相 成 , 長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音 聲 相 和 , 前 後 相 隨 。恆 也 。
  • 哪些日常用語出自《道德經》?
    而當我們研讀老子的《道德經》時也會發現,同樣有相當多的日常用詞和成語出自《道德經》。 一、天長地久 出自《道德經》第七章原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二、受寵若驚 出自《道德經》第十三章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奮鬥半生卻一事無成,只因你不懂這三知三守
    上一章裡,老子通過具體的人和事給我們講述了聖人無為而治的待人接物之道以及他所推崇的理想的社會人際關係。然而,還是那句話,知道不等於能做到,想要掌握老子所說的要妙並達到襲明的境界,修煉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知道,老子在第十章裡給我們講述了修身的三個要訣:修神,練氣,淨心。
  • 《道德經》中,「知止」是停滯不前的意思嗎?
    《道德經》 中,「知止」是停滯不前的意思嗎?不是!應該理解為適可而止。《道德經》第三十二章中說,「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怠」。如果不「知止」,就會表現為無節制,表現為亢進。《易經》中有云:「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忘,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這段話是告訴我們:亢所要說明的是,只知道前進,而不知道退讓,只知道生存卻不知道會死亡,只知道獲取卻不知道會失去。這難道是懂得高深道理的人嗎?
  • 悟透《道德經》第28章中的3句話,你就明白了
    正所謂是「非知之難,行之惟難」,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不難,但做起來卻很不容易,知易行難啊!真正低調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實力,要不然就是虛偽、假謙虛。如果你本事實力很弱,還故作謙虛低調,就會更加讓人看不起。《易經》謙卦云:地中有山,謙。
  • 《道德經》:隨和的人就像水一樣,雖柔軟但卻可以包容萬物 中
    執古之道 第四處:《道德經》第十四章傳世本:「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帛書本:「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21】【57】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以正治國,以奇用兵,【48】以無事取天下。【21】【54】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研究《道德經》,劉先銀經典點說:真理玄同;道德經體道章,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 從《道德經》第十九章感悟:「守拙」和「返璞歸真」的重要意義
    大理古城圖片《道德經》第十九章原文及譯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以上引自「百度」在《道德經》第十九章中,先賢「老子」以一種直面本質的態度,表達了一種對於務實、守拙以及必需拋棄投機取巧做法的大道之行。
  • 解讀《道德經》第十三章:貴愛其身
    解讀《道德經》第十三章照心海 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
  •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強自勝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強自勝(本文以帛書修正版的內容進行闡述)第三十三章原文: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基本注釋:知,知道、明白。智,智慧、聰明。明,自明,即自我明確。勝,戰勝。力,力量。強,剛強。足,滿足。富,富有。強行,堅持不懈。志,志向。所,根本。久,長久。死,這裡指物質形態的殞滅。亡,這裡指精神或根本性的消亡。壽,長壽,這裡引申為堅忍不拔。第一句: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
  • 道德經原文及其譯文國際詩篇第27章
    道德經原文及其譯文國際詩篇第27章作者:學海岸上的縴夫hyh讀道德經,善中國心。
  • 《道德經》學習日記(第三十二至三十四章)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dài)。 譬(p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一、本章講了什麼?
  • 《老子道德經》注音版(10-18章)
    第 十 三 章寵chǒnɡ 辱rǔ 若ruò 驚jīnɡ , 貴ɡuì 大dà 患huàn 若ruò 身shēn 。何hé 謂wèi 寵chǒnɡ 辱rǔ 若ruò 驚jīnɡ 。 第 十 五 章古ɡǔ 之zhī 善shàn 為wéi 道dào 者zhě , 微wēi 妙miào 玄xuán 通tōnɡ , 深shēn 不bù 可kě 識shí 。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
  • 道德經第42章:為什麼和氣能生財?為什麼強梁者不得好死?
    我們知道,道德經第40章是老子對全書前半部分內容做的一個總結,在第41章中,老子對道的運行規律、也就是「反者道之動」進行了展開論述,並在最後提出了只有道,才能輔助萬物並成就萬物的觀點,所以接下來的第42章,老子就對道生萬物展開論述,並提出了一個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
  • 道德經第十章:你了解道家的性命雙修嗎?修道究竟是修什麼呢?
    今天我們學習道德經的第10章。我個人認為道德經前10章。當中最難解讀的就是第10章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知道道德經前兩章是總綱和索引,從第3章開始一直到第9章,老子通過一系列的形象比喻,既擺事實,又講道理,讓我們對天之道和聖人之道有了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認識,但是知道不等於做到。
  • 道德經取名:溫潤如玉的男寶寶名,一招解決起名問題
    一、《道德經》中溫潤如玉的男寶寶名1. 安必出自《老子·德經·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相國出自《老子·德經·第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解釋: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