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xī①。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②,復歸於無極③。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④。樸散則為器,聖人用⑤之,則為官⑥長。故大制不割。
①谿,谷也。——《廣雅》
②忒,差也。——《廣雅》
③復歸於無極」這裡無極是作為本源大道的一個稱呼,叫無極或大道.《莊子·逍遙遊》:「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也。」《荀子·修身》:「將以窮無窮、逐~~與?其折骨、絕筋終身不可以相及也。」
④既勤樸斫。——《書·梓材》。馬註:「未成器也。」尚素樸。——張衡《東京賦》。「質也。」
⑤註:治理;管理 仁人之用國,將修志意,正身行。——《荀子》
⑥古時用以稱天子。
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晉書·石季龍載記上》
《資治通鑑》晉成帝鹹廉三年譯註:「稱天子為官家,始見於此。」
注釋為:(聖人)胸藏錦繡,卻還虛懷若谷,就像天底下的溪流一樣,溪流能夠集水,聖人能夠養德,所以像嬰兒一樣厚德。(聖人)洞若觀火,卻待人木強敦厚,就像天下人都去學習的榜樣,其品德不因外界的影響而變化,所以就能保持人的本真。(聖人)能夠身居顯貴,卻甘守卑位,就像天下山谷一般,因為聖人蓄德,所以能回復到質樸無華的人性本色。聖人以道治天下,因得一而能天下歸,以無為而能天下治,因此高明的治理不會流於形式。
解析:老子在本篇的主旨是教授眾人如何保持本真。用了排比的修辭,實際上說明的都是一個道理。雄,在此為陽剛之意,雌,在此為柔弱之意。修道之人,能夠守其虛柔,就像天下的山谷一樣,能夠匯聚百川。山谷居下,所以百川能夠匯聚而不會各處分流,就像修道之人,貪慾不能使其分心,故除貪戒欲,回復到嬰兒般無欲無求的狀態,達到厚德精純的境界。
白則昭昭,黑則昏昏,老子前文也有描述,俗人昭昭,我獨昏昏。雖然明知道外面世界繁華似錦,盡有聰明多智之士,熙熙攘攘,亂亂鬨鬨,然則聖人卻能超然於物外,守住物質的清貧,思想的淳樸。有個成語叫做安貧樂道,說的即是這個道理。守住清貧和淳樸,就是天下為道之人的榜樣,這樣才能返璞而歸真,體悟到大道的本源。道之動,是從簡單到複雜,不斷的衍生萬物。修道之人是從複雜到簡單,追求事物的本質。本質即是道,道本虛無,這就是這裡所說的無極了。
榮則居上位,辱則居下位。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常往下流。然則眾人皆信奉人往高處走,這就是求其榮也。修道之人不同,修道之人擇善地而居,即是位則不求其高,位高則危。不求位高,就是所說的守其辱了。和前文一樣,能低位者,就像天下的山谷,集百川而不散,就能見素抱樸,以蓄其德,達到質樸無欲的境界。以上三點,實際上我們現在也能經常見到,不過現在說法更通俗,比如「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偏偏依靠自己的才華」,還有「明明可以仗勢欺人,卻偏偏要以理服人」等,都是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的另外一種解釋。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樸的原意為未成器之木,與下句樸散則為器相對應,在此處樸取其自然,不加修飾之意,質樸則近道。器,很多人理解為木製的器具,我不這樣理解,老子說:天下神器,此處器的意思是家國天下。聖人在此處為能守道的侯王。後文有句:「侯王得一則為天下貞」,與此處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是不是同樣的意思呢?聖人管理天下,因能善下,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即為天下貞,或者本文又作則為官長),所以老子形容聖君的治理是萬物將自化。制的本意是裁,《淮南子·主術》賢主之用人也,猶巧工之制木也。所以此處老子也是用的比喻,把聖人治理天下,比作能工巧匠做木工,以無為而能大治,就像高明的木匠一般,能夠化至繁為至簡,就像前文所描述的善行無轍跡一個道理。相同的描述方式,老子在文中有多處類似: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