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標收聽朗讀音頻
文/民生周刊
老子,又稱李耳,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他所著的《道德經》雖然只有5000字,但字字珠璣,句句哲理。有些句子後來形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據統計,大約我們常用的成語出自《道德經》的有100多個。
下面這6個成語,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
富在知足
「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為擁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對外物的渴求是人的本能,衣食住行,皆是欲望,沒有欲望,就沒有人生。但是慾壑難填,索求太多,卻是人一生悲劇的開始。
老子《道德經》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懂得知足,適可而止;知足不辱,知足者富。
正因為欲望太多,更容易造成心裡貧窮;貪婪者雖富亦貧,知足者雖貧亦富。
食不過求飽,居無非求安,此外的紅塵榮辱,都不過是人心的貪慾,而有了知足的念頭,就不會過分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就更加不會自尋煩惱。
物極必反
生活中所有的事物,無一不遵循「物極必反」的規則。
金庸曾在《書劍恩仇錄》中寫道:「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為人處世中,事事過於精明,就會受到傷害;用情太深,感情不會持久,甚至影響健康;處處好強,早晚自取其辱。
老子的哲學講究辯證地看待事物,他認為福可為禍,正可為奇,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方面轉化,不要過於追求完美、追求極致,給生命中留一點白。當一件事物完美到極致時,很容易會走向反面。
熟悉《曾國藩家書》的朋友們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地方:曾國藩特別懂得這方面的進退。
曾國藩消滅太平天國之後,名聲達到極致。但當時他很害怕,因為他掌握著整個湘軍,當朝皇帝難免會猜忌他。於是,曾國藩就撤湘、在家做些瑣碎無聊的事。
凡事都要留有餘地,話不可說盡,事不能做絕;退一步想,必有餘樂,好花看在半開,浮生看破半世。
而所謂「物極必反」的真諦,就是拿捏住尺度,不要過猶不及。
慎終如始
《詩經》中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一件事情開始容易,有始有終卻很難。
老子在《道德經》裡面說:「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人們發展事業,往往在距成功一步之遙時敗北,其根本原因在於他們不能遵循自然規律,心存輕忽。
堅持二字,寫易行難。毛澤東曾洞若觀火地對此表達過看法:「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
我們開始做一件事,總是躊躇滿志,到了中途可能會灰心喪氣想偷工減料。
但是如果真正想做好一件事情,不想到頭來還功敗垂成,就應該做到善始善終。
福禍相依
「福禍相依」大概是老子最知名的一句話之一,簡短的語言,卻深刻地道出了福和禍的本質關係,任何繁榮背後都蘊含著危機,而危機本身也意味著解脫困境的希望。
禍患來時要經受得起,把持得住,順其自然;幸福降至時,要冷靜對待,淡然處之。
一生中,難免會遭遇困境和不解,也許在當下或許是難以接受的;但在過後某一時刻會突然覺得,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自知之明
老子認為一個嚴於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然而解剖別人易,解剖自己難。所以人們又說「人貴有自知之明。」
鬼谷子說:「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想要了解他人,就必須先從了解自己開始,了解自己以後才能了解他人。
只有在充分認識自我的基礎上,才能在人生踐履中用遠大的理想和人生抱負來鞭策、激勵自己,不斷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乃至超越自我,做一個有價值的人。
人生如棋,走一步算一步是庸者,走一步想三步是常者,走一步想十步方為智者。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中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從來不信什麼豪言壯語,恰恰相反,老子的謹慎是出了名的,因為他知道,沒有什麼空中樓閣,有的只是腳踏實地。
一沙一石能堆積成巍巍高山,一磚一瓦也能建造出事業的大廈。需知穩紮穩打、持之以恆,是處理一切事情的根本。
再讀老子,總結短短六個成語,就如箴言一般叩問著人生和命運。
主播:小暖
電臺情感主播
溫暖知性,治癒蒼茫世間孤寂的你我
文章來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網絡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