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綠標收聽朗讀音頻
文/京博國學
高爾基曾說:「寫文章,開頭第一句是最難的,好像音樂裡的定調一樣,往往需要好長時間才能找到它。」
寫文章是這樣,讀文章無疑也是這樣。
儒釋道經典著作《論語》《道德經》《金剛經》,如果正確理解開篇之語,就會順著正確的思路,摸準作者的思想脈絡,探出其中蘊含的人生大智慧。
《論語》首段話,教做君子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個問題講得就是君子之道。
開篇第一句話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君子能夠保持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再加之實踐,便能夠保持自我內心的平和和沉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習的知識為樂,賦予自己所得所獲以價值,這才是君子該有的學習態度。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當一個人自修自得獲得樂趣之後,便需要有兩三好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共同成長。
曾子云,「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就是此意,彼此之間交流合作,這是君子所推崇的朋友之道。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裡就提出了君子的核心概念,「人不知而不慍」。
孔子希望人能夠做到謙卑、溫柔、恆忍,常保君子之風。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如玉,有更高的趣味、更廣的眼界,沒空恩恩怨怨,也沒心死纏爛打。
《道德經》首段話,闡述什麼是「道」
《道德經》開篇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用言語闡述的道理,就不是恆常的大道;可以用文字說明白的概念,就不是恆常的概念。
「道」指的是最根本的道理和規律,是天地的開端,萬物之母。老子的道是自然之道,無論是自然之物還是社會之物,它都能與之構成關係,一通百通,融通萬物。
針對「道」的方法論,就是《道德經》後來所講的「載營魄抱一」,即「與道合一」。所謂「與道合一」,是指遵從「道」的規律辦事,保持本真和天然的自我。
而一個人如果真正理解懂得「道」的本質,看懂大自然的本質特徵,那麼思想深度就會進一步加深,高尚的心靈品質也就不喚而出,清淨無為的本性就會愈發彰顯。
《金剛經》首段話,告訴我們「生活即修行」
《金剛經》在中國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教經典,「金剛」即金剛石,是自然界中最堅硬的金屬,能斷萬物,所向披靡;「般若」是梵語音譯,意為大智慧;「波羅蜜」也是梵語音譯,就是擺脫煩惱,到達彼岸。
因此,《金剛經》的經名含義就是以金剛般無堅不摧的大智慧斬斷人生的種種煩惱,到達清淨的彼岸。
在《金剛經》的第一句中,並沒有深奧的語言,而是用簡單易懂的語言描述了佛陀的一段生活場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到午時該吃飯了,佛祖釋迦牟尼披上袈裟,手持缽盂,進入舍衛城中乞食。在城中按順序挨門挨戶化緣完畢,然後回到原來的地方吃飯,飯後,收好袈裟和缽盂,洗淨腳,整理好座位,便盤坐在座位上。
乍看上去,這段話並無奇妙之處。可細想一下,像佛這樣具有智慧、超凡脫俗、德高望眾的人,其平常生活與普通僧人並沒有兩樣,也要自己化緣,自己洗腳,吃完飯就打坐休息,一切都是那麼的平常。
這是佛陀慈悲,讓眾生有機會種福田,並且以身作則,將真理介紹給世人。
真正的真理就在最平凡之處,就在最平常的事物之上,平凡到極點,亦是偉大到極點。
真正的聖人都是於平凡處見偉大,在平常中修行而體悟境界。正所謂「世間莫若修行好,天下無如吃飯難」。
那麼,如何從生活中去體會「道」呢?
《金剛經》告訴我們,要擁有平常心,所謂穿衣吃飯即是「道」,平常心是「道」。
真正的平常心就是心止於至善,不計較輸贏,從容不迫,寬容而鎮定。
一個人若是能夠真正守住自己的心,不管他在做什麼,我們都會在他身上感受到一份寧靜、祥和與自在。
往期推薦:
夜讀丨三條成年人的社交「潛規則」,讀懂受益終身夜讀丨說話當如水,做事應如山夜讀丨害怕麻煩,是急於求成者的通病
主播:吳強
演員,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
有聲小說作品《戰天》等
文章來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來源:民生周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