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丨《論語》《道德經》《金剛經》開篇首段話,暗藏儒釋道第一智慧

2020-12-23 瀟湘晨報

點擊上方綠標收聽朗讀音頻

文/京博國學

高爾基曾說:「寫文章,開頭第一句是最難的,好像音樂裡的定調一樣,往往需要好長時間才能找到它。」

寫文章是這樣,讀文章無疑也是這樣。

儒釋道經典著作《論語》《道德經》《金剛經》,如果正確理解開篇之語,就會順著正確的思路,摸準作者的思想脈絡,探出其中蘊含的人生大智慧。

《論語》首段話,教做君子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個問題講得就是君子之道。

開篇第一句話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君子能夠保持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再加之實踐,便能夠保持自我內心的平和和沉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學習的知識為樂,賦予自己所得所獲以價值,這才是君子該有的學習態度。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當一個人自修自得獲得樂趣之後,便需要有兩三好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共同成長。

曾子云,「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就是此意,彼此之間交流合作,這是君子所推崇的朋友之道。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裡就提出了君子的核心概念,「人不知而不慍」。

孔子希望人能夠做到謙卑、溫柔、恆忍,常保君子之風。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如玉,有更高的趣味、更廣的眼界,沒空恩恩怨怨,也沒心死纏爛打。

《道德經》首段話,闡述什麼是「道」

《道德經》開篇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用言語闡述的道理,就不是恆常的大道;可以用文字說明白的概念,就不是恆常的概念。

「道」指的是最根本的道理和規律,是天地的開端,萬物之母。老子的道是自然之道,無論是自然之物還是社會之物,它都能與之構成關係,一通百通,融通萬物。

針對「道」的方法論,就是《道德經》後來所講的「載營魄抱一」,即「與道合一」。所謂「與道合一」,是指遵從「道」的規律辦事,保持本真和天然的自我。

而一個人如果真正理解懂得「道」的本質,看懂大自然的本質特徵,那麼思想深度就會進一步加深,高尚的心靈品質也就不喚而出,清淨無為的本性就會愈發彰顯。

《金剛經》首段話,告訴我們「生活即修行」

《金剛經》在中國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教經典,「金剛」即金剛石,是自然界中最堅硬的金屬,能斷萬物,所向披靡;「般若」是梵語音譯,意為大智慧;「波羅蜜」也是梵語音譯,就是擺脫煩惱,到達彼岸。

因此,《金剛經》的經名含義就是以金剛般無堅不摧的大智慧斬斷人生的種種煩惱,到達清淨的彼岸。

在《金剛經》的第一句中,並沒有深奧的語言,而是用簡單易懂的語言描述了佛陀的一段生活場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到午時該吃飯了,佛祖釋迦牟尼披上袈裟,手持缽盂,進入舍衛城中乞食。在城中按順序挨門挨戶化緣完畢,然後回到原來的地方吃飯,飯後,收好袈裟和缽盂,洗淨腳,整理好座位,便盤坐在座位上。

乍看上去,這段話並無奇妙之處。可細想一下,像佛這樣具有智慧、超凡脫俗、德高望眾的人,其平常生活與普通僧人並沒有兩樣,也要自己化緣,自己洗腳,吃完飯就打坐休息,一切都是那麼的平常。

這是佛陀慈悲,讓眾生有機會種福田,並且以身作則,將真理介紹給世人。

真正的真理就在最平凡之處,就在最平常的事物之上,平凡到極點,亦是偉大到極點。

真正的聖人都是於平凡處見偉大,在平常中修行而體悟境界。正所謂「世間莫若修行好,天下無如吃飯難」。

那麼,如何從生活中去體會「道」呢?

《金剛經》告訴我們,要擁有平常心,所謂穿衣吃飯即是「道」,平常心是「道」。

真正的平常心就是心止於至善,不計較輸贏,從容不迫,寬容而鎮定。

一個人若是能夠真正守住自己的心,不管他在做什麼,我們都會在他身上感受到一份寧靜、祥和與自在。

往期推薦:

夜讀丨三條成年人的社交「潛規則」,讀懂受益終身夜讀丨說話當如水,做事應如山夜讀丨害怕麻煩,是急於求成者的通病

主播:吳強

演員,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

有聲小說作品《戰天》等

文章來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來源:民生周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儒釋道」三家寶典,分別是這三本書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
  • 依託道德經和金剛經,說說尼採、王國維、宋代禪宗的三重境界
    解讀國學的巔峰之作《道德經》,期待讀者能夠通過我的視角,重溫經典,借鑑古人的思辨精神,打磨屬於自己的生活。老子在《道德經》第11章,寫下這樣一段話,「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曠世巨著《道德經》,暗藏了3個「中式」智慧,網友直呼:受教了
    理由無他,只因看了這本《道德經》,看完才知它實在是妙極了。年少初識,還是在金庸武俠的絕世神功《九陰真經》,開篇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出自《道德經》。不明覺厲!出身文化之都鄒城的黃向軍,從小就熱愛國學,尤其偏愛《道德經》。他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道德經》之妙,在於它原文5126個字,解讀卻有5000萬字。因為沒有標點,光是開篇6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就有3種斷句,3個不同的解釋。
  • 儒釋道經典150句
    ——《論語》大意:智慧的人喜愛水,仁德的人喜愛山。智慧的人活躍,仁德的人沉靜。智慧的人快樂,仁德的人長壽。 2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大意:智慧的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無所畏懼。 2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道德經》中的這12個字,把無數人拒之門外,不得其中的奧秘
    比如我們常說的《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孫子兵法》和《道德經》等等。在所有的國學書籍中,我對《道德經》的印象最深刻,首先是因為它是我完整讀完的第一本國學書籍,其次是因為《道德經》所傳達的思想深深地折服了我,讓我受益匪淺。《道德經》這本書的作者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老子所著,因為全文只有五千餘字,所以《道德經》又稱之為《老子五千文》。
  • 夜讀經典|孔子的開學寄語
    這是《論語》中廣為流傳的名句之一。作為《學而》篇的首句,孔子在這三句話中寄託了自己對學習之道的諸多判斷,也暗藏了人類學習的本質。今天的夜讀經典,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孔子的開學寄語。《論語》共 20 篇,許多篇主題相對集中。
  • 在《道德經》中尋找智慧——對幾段經典語錄的思考和啟示
    《道德經》原文的上篇是《德經》,下篇是《道經》,合稱為《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一部經典著作,是中國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教哲學創始人老子《道德經》以哲學意義的「道德」為綱宗,主要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是所謂的「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 道德經 | 第一章:頭頭是道
    本文第一章,首先提出老子《道德經》的「道」與「名」兩個關鍵名詞,也是連串貫通全書八十一章脈絡的線索。而且也是千古以來,研究老子學術的爭端之所在。現在我們也來湊熱鬧,講《老子》,首先要不怕老子笑掉他的長眉,更要向研究老子的學者們,道歉萬分,以外行人妄說內行話,濫竿充數,不足為憑。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把傳統文化中的「道」字與「天」字先講清楚,才好開始。
  • 佛學:金剛經的菩提心,是一切正願的開始,菩提之根本
    文章作者:悟心明理(學習佛學文化,領悟佛學智慧、傳遞正能內容)昨天我們了解了《金剛經》的第一品,提到《金剛經》與佛教其它經典經書不同,開篇並沒有強調佛或者菩薩的神通示顯,只是記錄了佛陀弘法的日常生活。針對《金剛經》這一特點,也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了解讀,第一是佛陀以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來告訴世人,他同我們一樣是人不是神。第二是結合馬祖道一禪師的「平常心是道」的理念,經文開篇用記錄佛陀的日常生活,呈現了佛陀的真心實相,強調了佛陀的道行高深。
  • 《薄伽梵歌》:古印度的《道德經》
    它是古印度五千年智慧文化內涵的根本核心,更是整部《摩訶婆羅多》史詩的智慧教育世界觀與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的和諧統一體。    《薄伽梵歌》是古印度智慧教育文化中的一個裡程碑。如果站在古印度智慧文明發展史這個高度上來看《薄伽梵歌》,它在古印度的歷史地位應該與《道德經》在中國的歷史地位相當,所以又可以把它譽為古印度的《道德經》。
  • 聽經|淨空法師講《金剛經》(388)
    要是對於一切現象都不執著,你看他的生活、看他的一切所作所為,統統增長智慧,哪裡不是道場?所以《大方廣佛華嚴》在哪裡?生活之間。《金剛經》跟我們講出總原則、總綱領,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大方廣佛華嚴》。
  • 一本5000多字的《道德經》:讀懂經典4句話,才知人生真諦
    理由無他,只因看了這本《道德經》,看完才知它實在是妙極了。年少初識,還是在金庸武俠的絕世神功《九陰真經》,開篇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出自《道德經》。不明覺厲!他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道德經》之妙,在於它原文5126個字,解讀卻有5000萬字。因為沒有標點,光是開篇6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就有3種斷句,3個不同的解釋。從來也沒定論。但在黃向軍看來,《道德經》本就不是讀的,是用來悟的。作為「生命之書」,那些真正受益的人,一定是從中,照見過自己的人生。
  • 《道德經》:做人貴在耳聰目明,不貴在牙尖嘴利
    說話是人的天性,而沉默才是修來的智慧。茶倒七分滿,話留三分白。做人貴在耳聰目明,不貴在牙尖嘴利。聰明的人都懂得適可而止,留有餘地,不逞口舌之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道德經》有句話,說得很有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有智慧的人從來不多說話,經常話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漂亮的話不一定讓人相信,最有說服力的真理,往往是很樸實的語言,沒有多少華麗的修飾。所以有修為的人,從不與人爭論。想在語言上勝過別人的人,必定德行淺薄。
  • 《道德經》:做人貴在耳聰目明,不貴在牙尖嘴利!
    說話是人的天性,而沉默才是修來的智慧。茶倒七分滿,話留三分白。做人貴在耳聰目明,不貴在牙尖嘴利。
  • 《道德經》中的智慧:越是大道,越是簡單;看似無用,實則有大用
    《道德經》是老子所著,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因此,老子的話在世界範圍內都有著廣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無數歷史名人、各界精英,都對《道德經》推崇備至,老子更是被譽為"東方三大聖人"之首。
  • 如果你明白什麼是國學之「道」,那麼就真的擁有了較高級的智慧
    經歷人類二千多年歷史大浪淘沙留下的經典著作《道德經》、《論語》、佛經等,無疑都是充滿智慧的書。《道德經》的作者老子是守藏史(國家圖書/檔案館館長、天文臺臺長),在周朝,書的形式是竹簡,常人能看到的竹簡十分有限。而老子,不僅可以看到所有書籍(知識淵博),而且還掌管前朝和本朝檔案(悉知世事真相)。
  • 儒、釋、道120句經典名句,聖賢智慧的結晶,值得一讀再讀!
    ——《道德經》2、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3、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4、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中。5、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道德經》6、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 老子道德經的三個最高智慧,柔、靜、慢!
    點上方綠標收聽主播誦讀美文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五千字的《道德經》成就了中國古代哲學的高峰。在此時,我們不妨讀一讀《道德經》,用老子的大智慧,獲得精神上的大清涼。老子的「清涼」主要表現在三個字上面:柔、靜、慢。這三個字是人生的大修煉、大修行。人生如果能做到這三個字,不僅能從容不迫,更能很好地養生。
  • 儒釋道的最高境界:三句話,九個字
    所謂道不遠人、大道至簡,作為中國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釋道,其實並不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對此蒙牛老總牛根生說得很精彩,他說: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開」;儒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這三句話、九個字。
  • 《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利而不害,為而不爭《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利而不害,為而不爭《老子德經第八十一章》云: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兩句話是對《道德經》全篇的高度濃縮和高度概括,是《道德經》的總結論、總原理、總綱領,吃透了這兩句話,就把握住了《道德經》的整體精神和總體理念。所謂利而不害,就是心存善念、與人為善,做有利於別人的事,不去損害他們、傷害他們。做到利而不害,就會如老子所有:天道好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