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經|淨空法師講《金剛經》(388)

2021-02-14 幸福代碼

  我們現在在國外,現在幾乎是全世界,襯衫上印的那些畫,印的那些相,你仔細一看,都是妖魔鬼怪。我看到這個現象,我也想到,我們印阿彌陀佛,印佛經的句子。走在街上,人家看到念一聲,看一眼,阿賴耶識落了種子,我們跟他結法緣,我們跟人家結佛緣。無論認識不認識,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做,只希望眾生得佛法真實利益,我們對眾生一無所求,連恭敬供養都不要,有了這些東西麻煩!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經【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這一段是說明離一切相。

  【一切法,知其即非,而不著相,則是佛法而非一切法矣。】

  前面講一切法皆是佛法,問題是著不著相,不著相皆是佛法。什麼叫佛法?佛法是諸法一如、無實無虛,這是佛法。一執著了,不是落在實這一邊,就是落在虛那一邊,就不是佛法。以六道來說,欲界、色界著有,落在有這一邊;無色界執著在空那一邊,都不能出六道。六道太苦了,輪迴六道,佛在大經上講生死疲勞,搞這個事情。我們常在經上看到,佛感嘆:可憐憫者,真可憐!迷得太深,看不破、放不下,幹這個事情。看破了,就是你真正看到一切法無實無虛,你看破了。你了解事實真相,自自然然放下,不執著了,那個日子過得多快樂!佛菩薩在經典上講遊戲神通,快樂!到這世間來幹什麼?遊戲。遊戲怎麼會累,怎麼會有苦?遊戲就快樂。知道一切法皆非,就不著相,一切法無實。

  【知是假名幻相,而歸於性。雖名一切法,皆是佛法。】

  這是前面古大德所說的翠竹、黃花,從相上見到性,從事上見到理,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一如,沒有一法不是佛法。

  【即非、是名,合而言之。】

  在《金剛經》這種句子很多,它的意思是什麼?「以明無實無虛、空有同時之義。」這個要曉得,這樣講法才不至於偏在一邊,把真相講得圓圓滿滿。我們從這裡面體會,你就得真實的受用,你才能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看得透徹、看得清楚。一切法確確實實是同時的,無實無虛是同時的,性相是同時的,理事是同時的,生佛是同時的,無有一法不同時。同時,我們為什麼見不到佛菩薩?這個不是佛菩薩、十法界、一真法界跟我們不是同時同處,不是這個意思,是我們自己有業障見不到。我們在五樓講經,底下四樓、三樓、二樓跟我們同不同時?同時同處,我們為什麼看不到底下一層?業障,所以你見不到。要用現在科學的話來講,佛告訴我們,無盡的時空是同時的。但是我們今天,三度空間的眾生見不到四度空間,四度空間眾生見不到五度空間,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有十一種不同的空間。從理論上講,時空的維次是無限度的,科學家說這些話,我們聽了點頭,沒錯。原本是一真法界,為什麼變成無數度的時空?妄想執著變現出來的。十法界、無量無邊法界從哪裡來的?妄想執著變現出來的。離開妄想執著,同時!妄想執著叫業障,你為什麼不肯把妄想執著放下?放下就同時了。你讀《華嚴》、讀《法華》、讀《無量壽經》,你看看那些天人大眾,他們的活動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隨心所欲,變化自如,他那個能力從哪裡來的?那個能力是我們的本能。離開了障礙,本能就恢復。障礙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叫我們看破,叫我們放下,都是這些。

  假名幻相,名有,假的,相也有,假的,都不是真的。相,前面跟諸位講過,剎那九百業因果報的生滅現象,法相宗講得最清楚最明白,確確實實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楞嚴》上講,「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那個當處,剎那,非常非常短時間,我們心太粗,體會不到。佛給我們講一彈指,這一彈指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裡面九百個生滅。我們現在彈指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大概不成問題,他有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好兩個十萬八千,一秒鐘有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講十法界森羅萬象是隨心應量變現出來,因為這個所以才教你生心;因為它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不是真的,所以教你無住。佛教給我們無住生心,一點都不錯。為什麼要住法?為什麼要著相?你要想得到人生的幸福快樂,你從這裡下手,你才能真正得到,佛法不欺騙人。

  【世尊說此,是教行人於行住坐臥二六時中,對境隨緣,皆應作如是觀。則處處皆是道場,事事增長菩提。】

  沒錯!龍樹菩薩過去在龍宮,見到大龍菩薩收藏的大本《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什麼?就是十法界一切眾生隨緣對境,就是這個東西。我們起心動念,生活行為點點滴滴,哪一樣不是《大方廣佛華嚴》!你要會了,你才知道頭頭是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個什麼?許多人念《華嚴經》,對善財童子羨慕得不得了,他的命好,遇到那麼多善知識,我一生一個也沒有遇到。其實,善知識一天到晚圍在你的周邊,你不認識。善財童子認得,除了自己一個人之外,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諸佛、都是菩薩、都是善知識。你要不相信,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頭講過,「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就是善財童子。我們今天看這個人有毛病,那個事又不順眼,你到哪裡找善知識?你到哪裡找佛菩薩?所以必須要曉得,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我們現前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要離開相看性,都是諸佛菩薩。要是對於一切現象都不執著,你看他的生活、看他的一切所作所為,統統增長智慧,哪裡不是道場?所以《大方廣佛華嚴》在哪裡?生活之間。《金剛經》跟我們講出總原則、總綱領,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再展開,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間,看出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無實無虛,教我們過一個正常的生活,正常生活是三昧、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諸佛菩薩的生活是正常的享受。我們今天有苦樂憂喜舍,不正常!離開苦樂憂喜舍,那個生活是正常的。

  所以要曉得,「處處皆是道場,事事增長菩提」,增長菩提是增長智慧。我們讀到這個地方,想到惠能大師當年見五祖忍和尚,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看到好羨慕。我們心裏面常生煩惱,人家常生智慧。讀到這裡曉得,他為什麼常生智慧?他看到一切法無實無虛,所以他常生智慧。他看到一切法皆是佛法,看到一切人皆是善人。必須要知道境隨心轉,我們是佛心,看到一切眾生都是佛。所以你要問,我什麼時候成佛?你到哪一天看到大地眾生個個都是佛,那恭喜你,你成佛了。你要是看到這一切眾生都是惡眾生,你自己本身就是惡眾生。為什麼?相隨心轉。你心善,一切境界都善。我善,他明明惡嘛!你再仔細觀察,他不惡,把自己的煩惱心所、噁心所降伏住,你再看,他就不惡了。你能夠在惡法裡頭看到善,染法裡面看到淨,為什麼?染淨不二,善惡也不二,一如,法法皆如!我們今天做不到,沒入這個境界,不知道一切法無實無虛;換句話說,不曉得一切法的真相,迷在這個裡面。所以念念增長煩惱,不生智慧,這是很遺憾的事情。下面一段說:

  【清淨覺性,既非虛而又無實法,正好借一切法以歷事練心,盡空諸相,又何必於一切法外別覓菩提。】

  佛在經典裡這樣教訓我們,歷代的祖師大德,也常常用這句話來開導我們。我們要覺悟,這些話字字句句都是真實語。我們修行在哪裡修行?歷事煉心,事就是日常生活,穿衣吃飯、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事!在這個事裡面去煉心,煉什麼心?我剛才講的那個話,你們想想,很有味道!把心上的相拿掉,把心上的格子拿掉,就煉這個。你果然把那些東西拿掉了,你的心就生智慧。無論穿衣吃飯,念念都生智慧,處事待人接物,眼睛見的,耳朵聽的,身體接觸的,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沒有一樣不生智慧。生智慧才快樂,不生智慧就煩惱了,這叫學佛,學佛學跟佛一模一樣。我常講佛是什麼心,我們要學佛的存心;佛是什麼願,我們要學佛的願;佛是什麼樣的生活行為,我們要學佛的生活行為,我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但是諸位要記住,我唯恐諸位住法發心,又住法修行,那就糟了!不能住,不能執著。佛跟我們不一樣,他不執著,我們執著。執著是凡夫,不執著是佛菩薩,決定不能執著。如果我們用這個道理,來揀別真佛、假佛很容易。現在這個社會假的太多,冒牌的太多,假冒佛法也多得不得了。你仔細觀察看他執不執著,執著就是假的,不執著是真的。我這個佛法好,他那個不好,這一聽,他也未必好,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他可以讚嘆自己好,他決定不會毀謗別人,那是真的。

  你們最近聽過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禮敬、稱讚,你看善財童子在華嚴會上給我們做的榜樣,禮敬決定是平等的,對於妖魔鬼怪都禮敬、都平等。為什麼?他有佛性。你離這個相看他的性,他是佛,他不是別人。為什麼不讚嘆他?他那個相不順性。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他對於勝熱婆羅門沒有讚嘆,甘露火王沒有讚嘆,伐蘇蜜多女沒有讚嘆,這三位善知識他表的相是貪瞋痴,貪瞋痴是三惡。但是他對這三個人有禮敬,沒有讚嘆。你們仔細去看《華嚴經》,你就曉得,參訪每一位善知識,禮敬之後都有讚嘆,然後再請法;唯獨這三個人有禮敬,後頭接著請法,當中沒有讚嘆。讚嘆順性,我們常講隱惡揚善,正面的、善的,我們要讚嘆,惡的不說就好了,不用去毀謗。所以不讚嘆,我們就了解,他那個不如法。佛教我們這樣做人,這樣處世,才能夠維繫社會的平安,社會的安全,共存共榮,才能夠轉移風俗,只讚嘆人正面,不毀謗人負面。在這裡頭煉心,煉清淨心,煉平等心,煉覺心,覺而不迷。「盡空諸相」,把你心裏面那些妄相,統統要把它捨棄掉,那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真心,是心的本能,真心有覺性,菩提是覺。

  【《心經》云: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豈非無上菩提,宛然在望乎。】

  無上菩提在哪裡?無上菩提一分一秒沒有離開你。宗門的話常講,「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世尊在楞嚴會上也講得很透徹、很明白,就是六根的根性。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裡面教我們「舍識用根」,這個話說得一點都不錯,可是很難,我們的識舍不掉。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識,我們沒有能力,舍不掉。用根是用六根的根性,性沒有分別、沒有妄想、沒有執著。他教給我們用眼的見性,用見性見外面色是見色性,就不是色塵了。所以你要是用眼識見外面是色塵,耳識聽外面是聲塵,塵染汙心性,你要能夠用見性見外面是色性,用聞性聞外面是聲性。明心見性,那真的叫一塵不染。這個理我們懂得,事實上我們今天做不到,這才不得不回過頭來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希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仗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使我們無量劫的煩惱習氣能伏得住,真正能夠符合《楞嚴》上的標準「舍識用根」。所以我們要曉得,覺性、無上菩提,沒有離開我們一分一寸,沒有離開我們一分一秒,就看我們能不能回頭,能不能把這個念頭轉過來。佛實在是苦口婆心,真正是大慈大悲,這種恩德世出世間再也遇不到了。這樣的教誨,要緊是我們能不能體會到,能不能夠接受,能不能夠依教奉行。

  【佛法如家常飯,自應飽餐,當注重消化。】

  這一句的比喻,重點就在後面這四個字,要注重消化,我們佛門常講要消歸自性,就是此地注重消化的意思。如果不能消歸自性,佛法學了沒有用處。一定要消歸自性,你才得真正的養分,才得真實的受用。

  【若能惺惺常覺,不即不離。則隨時隨地,皆可得真實受用。】

  這句話一點都不錯,隨時隨地,順境也好,逆境也好,無論什麼環境,你都得真實利益。什麼叫真實利益?你得清淨心,你的心裡頭常生智慧,這就是真實利益。你處事待人接物樣樣都如法,如法是戒;換句話說,真實利益就是戒定慧。穿衣吃飯,日常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無論什麼環境,順境裡面成就戒定慧,逆境裡頭也成就戒定慧;關鍵就在你能不能把佛法消化。這個講法實在講很難講,講都很難了,你聽懂了,那相當不容易。所以要不抓住經文,你真的沒有依靠。佛法,佛法是什麼?無住生心,無實無虛,捨己為人,離四相,離四見,利益一切眾生;佛教導我們,用什麼樣的態度?「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還沒有念到,還在後面,這些就是佛法。就一般而說,戒定慧是佛法,覺正淨是佛法,這個意思無盡的深廣,單單看表面看不出來。六度是佛法,十願是佛法,你要真正能夠體會到,真正把它應用在生活上,你就得受用。

  惺惺常覺,惺惺是清醒、不迷惑。諸位要記住,動一念為我就迷了。所以一切眾生常在迷惑之中,他為自己。為自己,增長我見,增長我相,這個事情是個麻煩。學佛的人多,成佛的人少,原因就在此地,他不能把自己舍掉。舍從哪裡舍起?這是過去章嘉大師教給我的,先從我所舍起,這有一個下手的地方。我所是我所有的,我們講身外之物,從這裡舍起。我所有的很多,這很多當中從哪裡舍起?你最執著的,最放不下的,從這裡舍起。譬如有人說他財看得很重,其他的都能舍,財不能舍,佛教你就從舍財下手。要從你的嗜好,你最喜歡的、最執著的,從這個地方下手。這個能舍,其他就容易了。就跟治病一樣,最嚴重的病先治,然後其他的小毛病就容易了,有一個下手之處。最放不下的就是最堅固的煩惱執著,先從身外,外面能捨棄掉,然後這個身也不在乎了,真的身心世界一切都舍。舍了身,這個身不是我的,身不是我的。身不是我的,好處多,為什麼?他不生病,他不衰老,他也不死;有我,我病,我老了,我死了。他有我,他才有這個東西;我沒有了,哪來的生老病死?統統沒有了。舍好!不舍就糟糕,舍好!佛教我們舍,舍了身,身體在,身確實還在,還挺健康的,要知道身不是我的,身是佛法的,身是一切眾生的,為一切眾生工作,這才叫做「皆為利他,不存利己」,你要懂得這個意思。

  利他了,「我做多少事情利益別人」,你是住法發心、住法修行。換句話說,生老病死你還是不能超越。必須在念頭上轉,「我」沒有了,不起心動念則已,起心動念都是為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範圍多大?盡虛空遍法界。不是為「你是我的親屬,你跟我有關係,你是我的同鄉」,這個觀念沒有!盡虛空遍法界,那個我才沒有了。我的家庭、我的朋友、我的同事,你這個「我」破不掉,你沒有舍己,舍己是舍我,你沒有舍掉。所以你無論做多少好事,依舊是住法發心,無論怎麼樣修,修六度萬行,住法修行,所以你不會開悟,當然更不可以證果;也就是說,你二障非常嚴重,你障沒有去掉。我們再看末後這一段:

  【佛所說法,說理便攝有事,說性便攝有修。】

  我們先講這一小段。這是你一定要懂得的,你要不懂,你就不會看經,你在佛經裡面就看不出味道。佛所說法字字句句都是圓融,都是圓滿的,所以講事,裡頭有理。譬如我們平常大家常常讀的經,《地藏經》講事,《彌陀經》展開也都講事,事裡頭有很深的理在,理要不透徹,那個經怎麼能叫人相信。說理的經,《金剛經》講理,理裡頭有事,理要是沒有事,這些道理都落空,那就變成談玄說妙,無濟於事。理裡頭有事,事裡面有理,你才能看出味道。《金剛經》講的是性,性裡頭有修,性修不二,理事一如。這些道理事實明白了,再回過頭來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那就真正得到自在圓滿。

  【此一大段,皆說自覺聖智,令學人依之起觀照。必須離相離念,方能契入。】

  末後這一句好!這一大段的經文,講一切皆如,無有一法不如;末後結歸到一切法皆是佛法。這是如來與大菩薩果地上的境界,所以說自覺聖智,不是凡夫的境界。說到這個地方,是希望幫助我們,依照這一段的經文起觀照。這個觀照,前面也說過,觀是觀念,把我們錯誤的觀念換過來,用正觀照見世出世間一切法,那就是佛知佛見。可是下面有個條件,必須離相離念,離相是離四相,離念是離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個是念,你才能夠契入。如果四相、四見破不了,這一段話只是聽聽而已,得不到受用。不但得不到受用,真正的義趣也很難體會,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修行,修行這兩個字要認清楚,「行」是生活行為,生活行為範圍無量無邊,佛法把它歸納為三大類:身、語、意。身體的一舉一動,身業的行為;言語,口業的行為;起心動念,我們今天講的思想、見解,是意業的行為。用身、語、意,就全部都包括了。身語意錯誤的行為,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修行兩個字的定義要搞清楚,修正我們思想見解、言語造作不正當的行為,把它修正過來。

  修正的標準是多層次的,像我們平常講的十法界,那就十個不同的標準。標準雖然很多,有一個絕對的標準,絕對的標準就是《金剛經》上說的總原則、總綱領,「無住生心,無實無虛」,這是總綱領、總原則。因此,我們無論學哪一個宗派,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不能夠違背總原則、總綱領,違背總原則、總綱領的,那就錯了,那就不是佛法。由此可知,《金剛經》的重要,在一切經裡頭非常非常重要。《金剛經》在修行上的綱領原則,就是要離四相、離四見,這是講修德上的原理原則;不離四相,不離四見,你就不得其門而入。這一部經是大乘經,是大乘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大乘圓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超越十法界;所以佛在經上講,「若菩薩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菩薩」,那個菩薩不是圓初住以上的菩薩。他是不是菩薩?他也可以說是菩薩,他是權教菩薩,權小菩薩,他不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一定是破四相、破四見,《金剛經》的標準在此地。如果說是《金剛經》所講的道理,所講的原理原則,要是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兩部經是一部,一個講性,一個講修。《華嚴》在事修上講得詳細,你懂、通達《金剛經》了,再看《華嚴》趣味無窮。你不懂金剛般若 ,《華嚴》就難讀,特別是前面十一卷半的經文,你怎麼讀得下去?那講就更沒法子。你懂金剛般若 ,字字句句其味無窮。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待續未完】

===========================

聽經|淨空法師講《金剛經》(383)

聽經|淨空法師講《金剛經》(384)

聽經|淨空法師講《金剛經》(385)

聽經|淨空法師講《金剛經》(386) 

聽經|淨空法師講《金剛經》(387)

相關焦點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修清淨心
    本文系我看(聽)了一位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的演講視頻後,經整理而成,純屬個人心得體悟。讀者自明。法師在演講的時候,有一段提到修行的方法,我覺得比較接近我們平常的生活,也許適合於大家,所以就把這一段單獨提了出來,跟大家分享。法師指出,修行的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修得一顆清淨心,然後才可以得自在,而這正是我們大家夢寐以求的好事,誰不想得自在啊?
  • 淨空法師:念佛中,間隔聽經,應該聽什麼經論最好?
    淨空法師:在念佛中,間隔聽經,應該聽什麼經論?問:第二,道場念佛堂內大眾常年佛七,在念佛中間隔聽經,應該是專聽師父上人講的淨土經論,還是先以蔡老師的《幸福人生講座》和《弟子規》聽起?答:佛法裡頭有兩種人,第一種是上智與下愚,他們可以不必聽經。上智,所謂是一聞千悟,他一句話、二句話就明白了;下愚,你怎麼講,他也聽不懂,但是他有個好處,老實!你教他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他就一生念到底,他真正可以做到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
  • 淨空老法師:安士全書!
    印祖在世一生可以說是極力提倡這本書,他自己不能講經,請法師講「陰騭文」。   安士先生說,「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也」。所以我們知道,祖師一生的用心,拯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今天社會的狀況他看到了。這本書展開你就看到文昌帝君說他自己十七世的因果,說得很詳細,你要是看到冤冤相報那種瞋恨心,最後遇到佛法,覺悟、明白了才放下,否則的話很可怕,值得我們警惕。
  • 淨空老法師:捐贈的印經錢款被吞了,捐款人背因果嗎?
    答:你發心印經就是真正福田,至於負責印經的人把你的錢吞沒了,別的地方用去了,因果是他負責任,你沒有負責任。捐款者不會墮地獄,捐款者只會生天堂,不會下地獄。   如果你常常聽經,我們在經上好象是兩次、三次,講到五扇提羅的故事,你看那個時候供養的人得大福報。受供養的出家人那是假的,不是真出家人,是用這種外表的樣子來欺騙信徒。
  • 淨空法師:怎樣念佛才算是不間斷?
    我講個例子給諸位聽,有一年過年的時候,我在臺北,那時候館長還在世。過年,有位老居士到圖書館來拜年,跟我說,他說「法師,我什麼都放下了,就是孫子放不下,怎麼辦?」他沒有一天到晚念著孫子、孫子,他沒念。口裡頭沒有,他心上真有,時時刻刻都想到孫子,那叫做念佛,那叫做不間斷。我就跟他講,你把你那個孫子換成阿彌陀佛,你就成功了。
  • 東寶·仲巴活佛為淨空法師造住世祈禱文!恭請為師父上人...
    淨空上人四十多年不遺餘力弘揚淨土,正是遵循了藏漢兩地祖師的授記和教誨,順應當今修行人的福慧因緣,確是一位稀有難得的明師,不僅廣利當代,亦將遠益後人。淨空上人講經四十多年,演講資料汗牛充棟,有些人以偏概全甚至斷章取義,不能全面領會老法師的旨趣而生誤解,實是令人遺憾的事。
  • 修藍博士對話淨空法師:愛與修行的真相(附視頻)
    >淨空法師:我昨天從澳洲回來。◆ 淨空法師:非常難得做了這麼多的好事。   修·藍博士:我是為自己做的。為了懺悔自己的過錯。◆ 淨空法師:對,跟佛法裡面講的理念完全相同。人如果充滿了愛心,這個社會就和諧,災難就會化解。
  • 《金剛經》中所講的「福德」,與人們常說的「功德」有什麼不同?
    《金剛經》的妙行無住分,講了」不住相布施「。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布施修行應該不住相,心中不留一切現象,若留一點也不是學佛的境界。這就是老傑談《金剛經》第5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金剛經》中所講的「福德」,與人們常說的「功德」有什麼不同?好多寺廟道場,都會放一個箱子,讓人們把錢丟進去,人們把這個箱子叫作」功德箱「。
  • 淨空法師與瑜伽老人許哲
    >文 一塵許哲(Teresa-Hsu-Chih,1897年7月7日-2011年12月7日),著名居士,英文名字是「德蕾莎 (Teresa) 」,梵文名字是「愛人(Prema)」,出生於中國汕頭,27歲上小學,47歲學護理,67歲獨立創辦養老病院,69歲學瑜伽,90歲學佛,100歲用功學中文,101歲皈依佛門,2002年禮請淨空法師為證明師
  • 為什麼同樣是佛經楞嚴經要比金剛經難讀很多?
    在翻譯《楞嚴經》的過程中,因為般剌蜜帝大師不通漢語,所以是由別人轉譯,然後由當時被流放到嶺南的房融筆受,再由南樓寺的懷迪法師作為證譯的。《全唐詩》載:「房融,河南人,則天時為相。神龍元年,貶死高州。好浮屠法,嘗於嶺外筆受《楞嚴經》。詩一首。」
  • 淨空法師:我們今天為什麼功夫不得力?信心不夠
    就學一句佛號不間斷,聽經不間斷。現在方便有隨身聽,這三種資料都完整,隨身聽裡頭有《無量壽經》,有《淨修捷要報恩談》,有海賢老和尚的《永思集》。培養信願太重要了!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五六集)  2015/9/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2562.淨空法師:念佛功夫淺深怎麼算?
  • 淨空法師:【專信不二,萬修萬人去,三心二意,一無所成】
    下面舉經作證明。「如經雲,設有一法,過於涅盤,亦所不顧」。實在講,這些比喻勸導,無過於《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所說,尤其是善導大師的批註。我們以前讀過講過,沒有任何一法,能超過這一法。 底下說,「禪宗知識,有教人但持話頭,一切不作」。話頭是「參念佛是誰」,屬於念佛法門,另一種念佛方法。念幾聲阿彌陀佛之後,再問念佛是誰?禪宗念佛的方法。
  • 三寶真正的意思知道的人不多(淨空法師)
    我們這個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清淨得到了,平等沒有得到,平等是法寶,清淨平等覺最後那個覺是佛寶。你看全在經題上,淨宗之妙就妙在此地。這一部經講的是什麼?講的就是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就講這個,這些東西是我們自性三寶圓滿具足。我們現在要認真努力學習,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跟經相應,這真學佛,往生極樂世界是我們修學的功德圓滿。
  • 別小看那些讀《金剛經》、《楞嚴經》、《心經》的人
    人們常說:「《金剛經》破色相,《楞嚴經》破空相,方顯《心經》。」在佛教的語境裡,「色」指代世間一切存在的實體,「空」指真空的本體,也指幻象,「相」的含義更宏大,指人心中的執念。所以,《金剛經》看世界,《楞嚴經》看自己。那這幾部經書又都是誰寫的,怎麼流傳進中國的呢?
  • 淨空法師:無量劫來遇到一次,你要珍惜,太可貴了!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  (第三五二集)  2016/7/14  英國威爾斯三一聖大衛大學蘭彼得校區  檔名:02-041-03522.淨空法師:極樂世界無窮大【彼佛國中。常如一法。不為增多。所以者何。猶如大海。為水中王。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寧為增減。】
  • 淨空法師:每個人的根性不相同,業緣不相同,所以就沒有定法可說
    這些人都是「德慧才能」這一類的,他是「無倒亂第一」。『離婆多』翻成中文是「星宿」。我們在《彌陀經》裡頭念到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離婆多」正是代表這個境界,這個境界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正覺不迷。三皈依他是圓滿的落實了,真正做到了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有同學在各個地區常常有人問:道心不容易保持,常常會退轉。
  • 悟了的人跟不悟的人,氣象不一樣(淨空老法師)
    >悟了的人跟不悟的人,氣象不一樣淨空老法師慈悲開示這正是《金剛經》上所講的「降伏其心」,降伏其心要用甚深的禪定。禪定,諸位不要被這個名詞迷惑了,以為禪定大概要盤腿面壁;很多人不能真正了解名相的含義。所以學禪,《六祖壇經》是中國禪宗最高的指導原則。《壇經》裡面說:不取相叫「禪」,不動心叫「定」。無論在什麼境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不著相就叫做「禪」;不起心、不動念叫做「定」。
  • 淨空老法師:餓鬼道
    人死了以後實在講是六道輪迴,你看一般人講:「死了作鬼去了!」六道裡面你怎麼曉得他作鬼?大家都這麼講,有他的道理。絕對大多數的人可以說死了,百分之七、八十都去作餓鬼了。為什麼?貪心重。六道輪迴,鬼不過是六道之一,怎麼人死了都會作鬼?世間都是這樣說的,外國也是這樣說的,人死了就作鬼。可是我們想想,說人死了作鬼也很有道理,你看哪個人不貪心?貪心就到鬼道去了!所以這個貪心佔的比例最大!
  • 淨空法師:緊要關頭,你就知道他到底信不信佛
    【淨空法師:緊要關頭,你就知道他到底信不信佛】「又云: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這個話講得實在是太好了,三輩九品這個不平等,不平等怎麼造成的?不是佛造成的,是我們每個人學佛遇的緣不一樣。如果遇到一個好老師,把淨土法門理論、方法、境界、因果講得清清楚楚的,我們可以取上品。
  • ➮淨空法師:佛為什麼不常住在世間
    我離開臺中到臺北圓山臨濟寺出家,聽到臺中的同學,他們到臺北來看我,告訴我,老師講經的時候罵人了。我說怎麼罵人?臺中同學跟他十年,你們十年什麼都沒學到,學到的人走了。他也沒提名字,大家都知道是我,學到的人都走了。所以他跑到臺北來找我,你學到了些什麼?我說我學的跟你們一樣,老師沒有單獨教給我東西,講經教學大家都在一起。那老師為什麼說你學到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