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章「天地不自生,故能長生」,把生育觀延伸到凡人世界裡,從兩面性看問題,「不生」為大不孝,「生」有無數煩惱,但不生只有一個煩惱;「沒有」必定求「有」,有之後才知道「無」的重要性,倘若一直不曾擁有,意識中除了期待擁有,別無他念。這一塊可以結合第四章:「無為與大為」來理解德經翻譯第四章 ,於一般人而言大為之後才有無為,不歷經「大為」,只能算「不為」。
也可以說人性中所有的總結都是馬後炮,很多時候,當你置身其中時,你已後悔,直到這個節點你才會發現真正需要的是「無」而不是「有」(當然,樣的說法並不全對,「道」是運動的,所有的定義必須有前提)。如果從未擁有過,你會永遠處在期待之中,沒有經歷「苦集」,就不能「滅」而後「道」。
所以說學道的好處之一是:提前看到結果,從而調整行為,避免很多赴湯蹈火式的願景與作為;懂道之人,冷眼看世界,先人一步,預知未來,高人幾籌,天下再無誘惑。
「道」的核心其實特別簡單,但又需要一些基礎內容來奠基,你才能真正理解,冒然下定義不是愚人作風。
把生育之道拉近一些,關乎每個人生活中的「星期制」看看其中有何規律?對於上學與上班的人,每個星期五晚上是最放鬆的時間區,周五晚到周日晚這段時間內,放鬆感從最高點逐步降至最低點,而後即預感到下一個工作周期的「苦」。
周一是新一輪「苦」的開始;周三則集聚了眾苦、經歷了眾苦,從而稍有放鬆,也開始設想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周四是咬牙堅持而過的一天,是黎明前的黑暗;周五的早晨便有了對周末的期待與打算,可謂「苦滅福來」,最大的福就在周五晚上。
為什麼每星期一輪的情緒心態變化都具有雷同性?每個人也具雷同性?這種意識波動周期其實是「道」的核心。有人質疑:把意識跟道扯在一起,太荒唐了吧?呵呵,有時候真理與荒唐只有一步之遙,你若看不到荒唐必也看不到真理。
相比上班族而言,創業者如果沒有自設「星期道」的話,整個創業之路就是一條沒日沒夜的煎熬之道。星期道的周而復始、重新歸位,有效的對衝了枯燥的工作。「星期道」只是周期的一種,從時間上看意識波還有年道、月道、日道、生死道等;這一點可以對應股市來理解,挖掘股市的人性與意識波的本質。
「星期道」的波動變化好像睡覺翻身似的,從一個睡姿切換到另一個睡姿的動作過程中,獲得的肉體意識是最舒服的;從新睡姿成立的那個節點開始,舒適感邊際遞減,只到肉體無法忍受時,下一個周期會重新啟動。
每一個睡姿持續的周期相當於從周一到周五這段工作時間,此區間人的意識越來越難受;兩種睡姿切換的過程相當於周五下班後到周日結束,其中身體脫離舊睡姿的那瞬間獲得的舒適感最強。
「翻身道」調換一下參照概念便是下圖這樣的走勢,用直角坐標系表達道的運動與輪迴其實與雙魚太極圖沒有本質區別,只是看起來更直觀一些。
把星期道的概念放大到換工作、換居所、旅遊看風景等是否出奇的雷同?因此要思考:如何才具可持續性?如果說沒有休息的工作如魔鬼一般難熬,那麼創業路上以最大化付出以及最大化收益為假設的「道」是否一種妄想?可謂:「算帳容易,做事難」。
本章中暫且把「道」描述成一種從無到有、從有到大、從大到滅、滅後重生的意識波動周期;至於人類乃至宇宙萬物皆離不開這種模式,其根因在哪裡?先從碎片化的概念講起……
原文:
0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釋義:
道分方向,人性也有方向,向前、向上是追逐之本;學業之道、事業之道、為官之道只有向上沒有向下。沒有人願意主動縮小事業規模,也沒有人願意主動降低官銜,只當到達顛覆之後才選擇隱退,人性的方向始終不變,直到沒有了向上的空間才一瀉而下。所有個體的意識如此,整個人類的意識也如此,社會形態的統一性成於無形之中。
假如「逆道而行」,甘願越做越小,世間有幾人能做到?哪怕是被動而為,一般人也接受不了,但若已經接受了,起碼可說明拿得起放得下。
如果是主動謙讓、讓賢、讓位、讓財、讓資源、讓路,那就是「上善若水」,道學的真正含義不就出來了?水是認方向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句話天下人都知曉,但知其道者又有幾人?頂多一知半解罷了。
方向才是釋義的核心,水流向下,人性向上,水當然利萬物了,人當然利社會了,這樣才叫「不爭」。當水流到最低處時,那是眾生百姓誰也不願意去的地方,誰也不願意幹的事情;向下為善,上善就是處在最低位置,把自己定位在最低點。這當然是一種極端的說法,老子以一人之力駁整個社會形態,來點極端的詞彙也是無奈之舉,好比天平秤為了維持平衡而在另一頭強加砝碼一般。社會總得有、也總須有老子這樣的人、這樣的思想、這樣的言辭,以另一種極端來對衝人性天生的極端。
說「萬物的生長都離不開水的滋養,水是默默的奉獻者,因此才上善若水」,假如要附加這樣的理解也行,但不是主要含義。
當你「若水」之後,便無形中生成多種「上善」的本領,這可是「有道」之人「自生之術」,也可謂「道法生術」;善地、善淵、善仁、善治、善時、善能都是成於無形,就像毛主席、王陽明、範仲淹之輩從未帶過兵也能打勝仗,叫「事善能」。做事善於發揮才能,行動善於擇時,政事善於治理,言論善於信服他人(使他人信服,也包含自我的誠信)與人處世善於弘揚仁慈,心靈神機善於隱淵不露(不是不露,而是淡定如無,無欲則剛,非強裝深沉),居住善於擇地(這是道家的基本能力,你也可以把風水思維融和進來,但愚人所理解的不僅僅是風水)。
以上所有「善」集合起來造成「無尤」之局,無尤、無慮、無愁、無惱、這些都是無妄之果,皆成於自然,無須刻意而為。
本章需要思考的是:人的本性到底是善是惡?如果像水一般向下是善,本性逐高又算什麼?如果向下而為屬於反其道而行的一種,那「反者道之動」則屬於反其道的高級形式,道的向下與佛的求無是否同出而異名?
解:
水的勢位處於眾人所厭惡的低處,所以貼於「道」而行(「幾」春秋時期的茶几是放在床炕上的那種,很矮小,貼騎於床面;以前的農村廂房有一種叫廂幾的家具是貼於牆而置的,有一種矮小土房子叫「土幾」表示貼於地面的矮小,「幾ji」跟騎的意思接近。為什麼要「幾於道」?後文有曰:不笑不足以為道,就是說「道」這個東西是眾人恥笑的,只有聖人才循「道」俗人是逆道的(相對而言);人取我舍、人舍我取。
居、心、與、言、正、事、動,這幾個字都是動字。所以唯有跟水一樣不爭,才不會有怨悔,跟水一樣「幾於道」就能自然而然的做到以上幾點,既能居下而不爭,就能做到凡事沒有怨恨,沒有遺憾,這樣就是「上善」了。
如果以一生的追逐來表達上善若水的話,人的一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行為日趨向上,直到巔峰之後一瀉而下,該隱退的隱退,該傳位的傳位,方向總是向前,絕無後退之說。
而行為最終由意識驅動,行為波段即意識波段,「上善若水」這樣的「超長道」也是人生的「超常波」,人性之道是否具備多種波段?長波是否由各短波連接而成,短波再由超短波相接而成?日K是否可無限分裂成時K、分K、秒K?
道德經天下第二解 第六章 第七章 雌雄之分 本為假象 何來長生
天下第二道德經講解 第五章 湧泉之恩 恩將仇報
道德經翻譯 第四章 九九歸一 而後重生 來之不歇 去之不盡
道德經只是傳統道學的一部分,老子思想並不能代表所有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裡面若論高低並不合適世人苦苦求真,問道尋仙,未得其果,而「道」本身是運動態,那真理是否也是運動態?昨天的真理是否變成今天的心靈雞湯?今天的心靈雞湯是否又變回明天的真理?《道德經》是一條魚,版本是魚塘,吃魚何須究其出處?懂道自然懂老子,懂老子就懂道德經讀懂道學,天下再無道理可言,天下所有說法皆成心靈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