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翻譯天下第二解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世人無解 量道系列

2020-12-21 道德經翻譯天下第二解

接上一章「天地不自生,故能長生」,把生育觀延伸到凡人世界裡,從兩面性看問題,「不生」為大不孝,「生」有無數煩惱,但不生只有一個煩惱;「沒有」必定求「有」,有之後才知道「無」的重要性,倘若一直不曾擁有,意識中除了期待擁有,別無他念。這一塊可以結合第四章:「無為與大為」來理解德經翻譯第四章 ,於一般人而言大為之後才有無為,不歷經「大為」,只能算「不為」。

也可以說人性中所有的總結都是馬後炮,很多時候,當你置身其中時,你已後悔,直到這個節點你才會發現真正需要的是「無」而不是「有」(當然,樣的說法並不全對,「道」是運動的,所有的定義必須有前提)。如果從未擁有過,你會永遠處在期待之中,沒有經歷「苦集」,就不能「滅」而後「道」。

所以說學道的好處之一是:提前看到結果,從而調整行為,避免很多赴湯蹈火式的願景與作為;懂道之人,冷眼看世界,先人一步,預知未來,高人幾籌,天下再無誘惑。

「道」的核心其實特別簡單,但又需要一些基礎內容來奠基,你才能真正理解,冒然下定義不是愚人作風。

把生育之道拉近一些,關乎每個人生活中的「星期制」看看其中有何規律?對於上學與上班的人,每個星期五晚上是最放鬆的時間區,周五晚到周日晚這段時間內,放鬆感從最高點逐步降至最低點,而後即預感到下一個工作周期的「苦」。

周一是新一輪「苦」的開始;周三則集聚了眾苦、經歷了眾苦,從而稍有放鬆,也開始設想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周四是咬牙堅持而過的一天,是黎明前的黑暗;周五的早晨便有了對周末的期待與打算,可謂「苦滅福來」,最大的福就在周五晚上。

為什麼每星期一輪的情緒心態變化都具有雷同性?每個人也具雷同性?這種意識波動周期其實是「道」的核心。有人質疑:把意識跟道扯在一起,太荒唐了吧?呵呵,有時候真理與荒唐只有一步之遙,你若看不到荒唐必也看不到真理。

相比上班族而言,創業者如果沒有自設「星期道」的話,整個創業之路就是一條沒日沒夜的煎熬之道。星期道的周而復始、重新歸位,有效的對衝了枯燥的工作。「星期道」只是周期的一種,從時間上看意識波還有年道、月道、日道、生死道等;這一點可以對應股市來理解,挖掘股市的人性與意識波的本質。

「星期道」的波動變化好像睡覺翻身似的,從一個睡姿切換到另一個睡姿的動作過程中,獲得的肉體意識是最舒服的;從新睡姿成立的那個節點開始,舒適感邊際遞減,只到肉體無法忍受時,下一個周期會重新啟動。

每一個睡姿持續的周期相當於從周一到周五這段工作時間,此區間人的意識越來越難受;兩種睡姿切換的過程相當於周五下班後到周日結束,其中身體脫離舊睡姿的那瞬間獲得的舒適感最強。

「翻身道」調換一下參照概念便是下圖這樣的走勢,用直角坐標系表達道的運動與輪迴其實與雙魚太極圖沒有本質區別,只是看起來更直觀一些。

把星期道的概念放大到換工作、換居所、旅遊看風景等是否出奇的雷同?因此要思考:如何才具可持續性?如果說沒有休息的工作如魔鬼一般難熬,那麼創業路上以最大化付出以及最大化收益為假設的「道」是否一種妄想?可謂:「算帳容易,做事難」。

本章中暫且把「道」描述成一種從無到有、從有到大、從大到滅、滅後重生的意識波動周期;至於人類乃至宇宙萬物皆離不開這種模式,其根因在哪裡?先從碎片化的概念講起……

原文:

0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釋義:

道分方向,人性也有方向,向前、向上是追逐之本;學業之道、事業之道、為官之道只有向上沒有向下。沒有人願意主動縮小事業規模,也沒有人願意主動降低官銜,只當到達顛覆之後才選擇隱退,人性的方向始終不變,直到沒有了向上的空間才一瀉而下。所有個體的意識如此,整個人類的意識也如此,社會形態的統一性成於無形之中。

假如「逆道而行」,甘願越做越小,世間有幾人能做到?哪怕是被動而為,一般人也接受不了,但若已經接受了,起碼可說明拿得起放得下。

如果是主動謙讓、讓賢、讓位、讓財、讓資源、讓路,那就是「上善若水」,道學的真正含義不就出來了?水是認方向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句話天下人都知曉,但知其道者又有幾人?頂多一知半解罷了。

方向才是釋義的核心,水流向下,人性向上,水當然利萬物了,人當然利社會了,這樣才叫「不爭」。當水流到最低處時,那是眾生百姓誰也不願意去的地方,誰也不願意幹的事情;向下為善,上善就是處在最低位置,把自己定位在最低點。這當然是一種極端的說法,老子以一人之力駁整個社會形態,來點極端的詞彙也是無奈之舉,好比天平秤為了維持平衡而在另一頭強加砝碼一般。社會總得有、也總須有老子這樣的人、這樣的思想、這樣的言辭,以另一種極端來對衝人性天生的極端。

說「萬物的生長都離不開水的滋養,水是默默的奉獻者,因此才上善若水」,假如要附加這樣的理解也行,但不是主要含義。

當你「若水」之後,便無形中生成多種「上善」的本領,這可是「有道」之人「自生之術」,也可謂「道法生術」;善地、善淵、善仁、善治、善時、善能都是成於無形,就像毛主席、王陽明、範仲淹之輩從未帶過兵也能打勝仗,叫「事善能」。做事善於發揮才能,行動善於擇時,政事善於治理,言論善於信服他人(使他人信服,也包含自我的誠信)與人處世善於弘揚仁慈,心靈神機善於隱淵不露(不是不露,而是淡定如無,無欲則剛,非強裝深沉),居住善於擇地(這是道家的基本能力,你也可以把風水思維融和進來,但愚人所理解的不僅僅是風水)。

以上所有「善」集合起來造成「無尤」之局,無尤、無慮、無愁、無惱、這些都是無妄之果,皆成於自然,無須刻意而為。

本章需要思考的是:人的本性到底是善是惡?如果像水一般向下是善,本性逐高又算什麼?如果向下而為屬於反其道而行的一種,那「反者道之動」則屬於反其道的高級形式,道的向下與佛的求無是否同出而異名?

解:

水的勢位處於眾人所厭惡的低處,所以貼於「道」而行(「幾」春秋時期的茶几是放在床炕上的那種,很矮小,貼騎於床面;以前的農村廂房有一種叫廂幾的家具是貼於牆而置的,有一種矮小土房子叫「土幾」表示貼於地面的矮小,「幾ji」跟騎的意思接近。為什麼要「幾於道」?後文有曰:不笑不足以為道,就是說「道」這個東西是眾人恥笑的,只有聖人才循「道」俗人是逆道的(相對而言);人取我舍、人舍我取。

居、心、與、言、正、事、動,這幾個字都是動字。所以唯有跟水一樣不爭,才不會有怨悔,跟水一樣「幾於道」就能自然而然的做到以上幾點,既能居下而不爭,就能做到凡事沒有怨恨,沒有遺憾,這樣就是「上善」了。

如果以一生的追逐來表達上善若水的話,人的一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行為日趨向上,直到巔峰之後一瀉而下,該隱退的隱退,該傳位的傳位,方向總是向前,絕無後退之說。

而行為最終由意識驅動,行為波段即意識波段,「上善若水」這樣的「超長道」也是人生的「超常波」,人性之道是否具備多種波段?長波是否由各短波連接而成,短波再由超短波相接而成?日K是否可無限分裂成時K、分K、秒K?

道德經天下第二解 第六章 第七章 雌雄之分 本為假象 何來長生

天下第二道德經講解 第五章 湧泉之恩 恩將仇報

道德經翻譯 第四章 九九歸一 而後重生 來之不歇 去之不盡

道德經只是傳統道學的一部分,老子思想並不能代表所有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裡面若論高低並不合適世人苦苦求真,問道尋仙,未得其果,而「道」本身是運動態,那真理是否也是運動態?昨天的真理是否變成今天的心靈雞湯?今天的心靈雞湯是否又變回明天的真理?《道德經》是一條魚,版本是魚塘,吃魚何須究其出處?懂道自然懂老子,懂老子就懂道德經讀懂道學,天下再無道理可言,天下所有說法皆成心靈雞湯......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上善若水」的七種人生境界【老子微言】
    水可化成氣,氣無形無象,越在炎熱的環境下,它蒸發的速度越快,熱氣在一定的範圍內聚集在一起形成爆發力,會變得力大無窮,無比強大。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種境界:大象無形,聚氣生財。水既是財,想了解錢的本性,就要了解水的本性。做生意賺錢的關鍵:其實就在一個「氣」字,人旺才會「氣」旺,「氣」旺才會財旺,財旺才會運旺!
  • 上善若水的理解與解讀
    千百年來,人們對道德經的解讀無數,特別是對上善若水的解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理解的角度不同,高度不同。所以,解讀的意思會有所不同,我的解讀如與你的認知不同,請諒解,或批評指正。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如果要理解上善若水的含義,必須要整體理解第八章全文,因為,老子在第八章全文說的就是上善若水,老子自己對自己的上善若水加以說明和解釋。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家鼻祖用自然界中的水來喻人,教人。用自然界中的水來比喻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德如水一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人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樣的心態與行為。天地之間至高至極的善可以用水來形容,水具有滋潤萬物的不變本性,而與萬物毫無利害衝突,水具有寬廣的胸懷,寧願甘居眾人所厭惡的卑下,垢濁的地方,所以水之善接近於道。
  • 學霸美文欣賞:清水映人生(讀老子《道德經》之上善若水有感)
    集智慧與美貌於一身的學霸姐文筆也好得不得了,欲知才女姐姐更多情況請看昨日視頻,後邊有相關的連結美文欣賞:清水映人生(讀老子《道德經》之上善若水有感)清水映人生賀超平人生當如水,清水映人生!每每想到「水」這個字,我的思緒便恍如夢回春秋,纏綿在那本章章錦繡、字字珠璣的《道德經》裡。
  • 《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究竟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的老子給我們留下的文化經典,其中有一章是「不爭無尤,上善若水。」此章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心,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那麼「上善若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詩苓說《道德經》:居善地,心善淵,上善的人都有這七種能力!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八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八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經顧瑞榮先生校注並重點注音。「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原來「上善若水」是這個意思,受教了
    【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智】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習】「上善若水」這個詞正出於此,這也是《道德經》裡極為重要的一句話,用來解釋什麼是「道」。 「道」如「水」,至柔卻能馳騁天下之至堅,能以最柔的特性駕御天下最剛強的東西。 水,至善至柔,綿綿密密,細則無聲,巨則洶湧。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萬物皆得到它的利益,又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若水之上善,是至高的人生之道,也是最高境界的德行。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
  •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
    在老子看來,水又具有著近乎完美的品性,水的品質符合萬物本原的「道」的特徵,是最接近於道的。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該書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人要如水般一樣的善良、包容,蘊含做人的大智慧,處事最高境界。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它的字面含義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 道德經:「上善若水」,學習水的生存藝術
    圖來自網絡0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一一一《老子》對老子的這段話,我理解為:「一個人的行為如果能做到水一樣至柔至剛,那可以無堅不摧了。水能甘居下地,又能順勢而為,還能以柔克剛,這不是做人的至高之道嗎?對此被稱為「完人」的清朝重臣曾國藩就這樣說過:「天地之道,應剛柔並用,不可有所偏頗」。水是自然法門,是遵循天意的,人不能逆天行事,所以我們要學習水的生存藝術。
  • 「上善若水。」《道德經》裡所蘊含的人生哲理(二)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認為最善的人應當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駐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低洼、潮溼),所以水德是近於道的。針對「水德近於道」這句話,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解釋道:「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這個王夫之又是誰呢?
  • 道德經,至柔唯水,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大家好,歡迎學習道德經!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我們對道德經的學習也接近了尾聲。今天我們來看第七十八章,以下為本章原文,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 上善真的若水嗎,水真的利萬物而不爭嗎,《道德經》誤民兩千年
    著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應該來說老子是值得尊敬的,為什麼要痛批他呢?生活中常常見到名人解讀老子之言,比如魯迅、林語堂、南懷瑾、於丹、曾仕強、白巖松等,而且講國學必然提到或聯想到老子。然而這些人所解讀的老子《道德經》基本全部都是停留在內部打轉,始終無法突破它的束縛。
  • 《道德經》:人類所有的煩惱,都因為處理不好3種關係
    《道德經》道德觀從是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等3種道德關係的角度展開論述的。《道德經》第三十三章有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一個人,認識別人是一種智慧,而能認識自己才算上真正的聰明。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
  • 哪些日常用語出自《道德經》?
    而當我們研讀老子的《道德經》時也會發現,同樣有相當多的日常用詞和成語出自《道德經》。 一、天長地久 出自《道德經》第七章原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二、受寵若驚 出自《道德經》第十三章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 道德經品讀第43章 水至柔卻至堅,人無為則有益
    【原文】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感悟】天下至柔的東西,能夠「馳騁天下之至堅」,看似矛盾,其實不然。天下的至柔之物是什麼呢?那就是水、氣,它虛無柔弱,至柔卻不可折。
  • 書法老師的作業,練習「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朋友最近學毛筆字,老師安排他練習「上善若水」。他卻不明白什麼意思,就去問老師。老師沒有明說,只是告訴他,多寫多練,直到把字寫好了,自然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中華文字真的就那麼博大精深嗎?古人云:「字如其人,人如其字」,就是指的作者內在精神與書法風格契合,不僅僅是外表的淺層次,更是內在的精神性格和字相合,這就是真正的「字如其人,人如其字」。
  • 從甲骨文到易經、道德經,看懂水的陰陽,才會明白上善若水的含義
    說到「上善若水」,幾乎沒人不知道這是讚美水的至善美德的,水善的最高表現就是「柔「,守弱貴柔,以柔克剛,能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