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老子認為最善的人應當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駐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低洼、潮溼),所以水德是近於道的。針對「水德近於道」這句話,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解釋道:「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
【這個王夫之又是誰呢?——又稱王船山,是中國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與黃宗羲、顧炎武並稱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後文老子受到水德的啟發,又列舉出七個「善」字(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順勢得出這麼一個結論:為人處世的要旨就是「不爭」。
關於「水德近於道」這一觀點,孔子也曾提到過——孔子回答弟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子貢問:「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便於諸生而無為也,似德(那流水浩大,施捨萬物而無為,像德)。……」(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網上搜索《荀子·宥坐》)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這一章的篇幅就這麼多,講的是什麼意思呢?——做事留有餘地,任何一件事做得圓滿了,就要懂得收斂一些,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
人啊,要想建功立業並非易事,然而更難的是在功成名就後怎樣做到全身而退。「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那些一味地貪慕功名利祿的人,往往結局也不會很好,其中一個比較經典的例子就是秦國丞相李斯。
這個李斯在秦國已經做到丞相這般高官赫位了,權大勢重不可一世,然而他並不懂得功成身退,最終被趙高陷害而死,不得而終。李斯臨死前對兒子說了這樣一句話:「吾欲與若復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他想跟兒子再次牽著大黃狗,一同出蔡東門去追逐野兔,「豈可得乎?」這麼一個簡單的事情都沒機會再做了,可悲啊!
我們不妨再回過頭來看看馬雲,不得不佩服這個人很有頭腦。他當初創業的時候經歷了異於常人的艱難困苦,如今的阿里巴巴已然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巨頭電商企業,在電商領域佔到了90%以上的份額,在世界上也極有名氣,是全球七大IT科技企業之一。
然而在2019年9月10日(阿里巴巴創立20周年紀念日),55歲的馬雲卻毅然決然地辭去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一職,功成身退。偶然想到歐陽修有這樣的詩句:「定冊功成身退勇,辭榮辱,歸來白首笙歌擁。」這大概就是那些「道行」高的人的真實寫照吧。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古代口病的專用名詞)。」
繽紛的色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耳朵失聰,豐盛的食物使人味覺失靈。老子在這一章裡提醒人們要學會摒棄外界的誘惑,保持內心的安寧祥和,保持固有的天性,後面如是寫道:「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去次。」
當今社會物慾橫流,人心浮躁,稍有不注意就誤入歧途,一發不可收拾。似乎每個人都帶著面具生活,你看不到面具後面是怎樣的「尊容」,你也摸不透一個人的內心是怎樣的。生活中的誘惑也很多,內心不夠強大的人早就迷失了自我。
你說你要跟陶淵明一樣歸隱山田,可能嗎?先不說你自給自足能不能養活自己吧,首先你能找到一處純粹的山田嗎?別想了,幾乎不可能。在這個高度文明且光怪陸離的社會,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心裡「修籬種菊」,儘可能地守護內心的一方淨土。
《道德經》是中華文明的瑰寶,跟老子來一場心靈深處的對話吧!
本文由「雅痞浪人來嘮嗑」原創並發布,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