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上善若水」之道,才是水的哲學思想,更是人生之道

2020-12-13 芝麻任逍遙

老子常以上善若水之道,闡述柔弱的水,水雖柔弱,但可利萬物而不爭,還能處眾人之所惡而不嫌,也就是說,水,不爭也不搶,毫不介意居於世人嫌棄的地方。這都是上善若水之道的精神和狀態,這種精神和狀態正是最接近老子「道」的水的哲學的完美表達。

但是,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一直克服柔弱與消極,喜歡追求美好,認為人活著就要奮鬥,就應該像儒家思想那樣「知其不可而為之」,無論結果如何,不努力爭取一把怎麼行,萬一要是成功了呢?幹就完了。

為何現在的我們,卻越來越喜歡老子的上善若水之道了呢?

原因就是,我們盲目爭奪的結果,讓我們得到了一堆不想要的東西,還讓我們的心靈迷失了方向。

所以每當我們身心疲憊的時候,真的不願繼續像拉滿的弓箭那樣了,整天繃得那麼緊,讓人走得太匆忙,最後自己的影子都找不到射出箭的方向了。

所以,我們需要這種上善若水的精神和形態,讓我們找到心靈的安寧,恢復身心,聚集能量,讓我們不再疲憊,讓我們懂得取捨,不再讓心靈繼續迷茫。

我們想要達到上善若水的精神和狀態,就需要學習水的哲學,因為水的哲學中的大智若愚、安靜包容、柔弱不爭的人生哲理,可以教會我們聚集能量,找回安靜的心靈和人生的方向。

01大智若愚

《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第三》中老子告訴孔子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老子曾經對孔子說過,真正會做生意的人總是深藏不露,就算賺得再多,也沒人知道,反而像個窮人,真正的有道之人,即使道德修養再高,也沒人看出來,反而像個愚人。

其實這是老子在用水的哲學思想向我們解說一種人生哲理,那些聰明的人,雖然可以大器早成,但是長得帥,就跑得快,物極必反,消失得也快,那些不顯山不露水的人,雖然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但是可以保全自己,雖然長得醜,但是活得久,這種大智若愚的智慧,就是源於水的上善若水之道,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懂得大智若愚的哲理呢?

老子曰: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老子說,要想活得舒服,活得久,就得像水一樣,不帶稜角,隱藏光輝,處在天地間,和光同塵與眾人無異,因為水能滋潤萬物,形狀千變萬化,從高處來向低處走,謙虛平靜,所以老子說水的這種精神就是上善若水,大智若愚的哲理就在上善若水的精神和形態中。

我們的人生總是在攀比中爭奪成敗,如果我們能夠默默付出,不驕傲,不帶稜角,不顯光輝,不貪慾,懂得上善若水之道,就能夠做到大智若愚,那麼就能夠守住自己得到的幸福,這就是水的哲學中的大智若愚之理。

02安靜包容

老子的自然哲學「致虛極,守靜篤」的思想中一直強調「靜」的重要性。我們之所以崇尚上善若水之道,願意學習水的哲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水具有安靜包容的自然特性。

雖然我們生活在五彩繽紛,熙熙攘攘的嘈雜環境中,但是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嚮往心靈的安靜和胸懷的包容,我們的心靈需要明鏡般的湖水,也需要悄無聲息的甘泉,總之我們渴望安靜包容。

如果我們想要得到這種安靜的人生狀態,就需要有包容萬物的胸懷,水之所以能夠匯成湖海,是因為水有著「處眾人之所惡」的包容精神,我們只有像水一樣謙虛平靜,不驕不躁,那麼就能明白這種包容的智慧。

老子說「孰能濁之靜以徐清」,怎麼才能讓自己在嘈雜渾濁中保持安靜?那就是像水一樣安靜下來,只有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安靜,那麼才能讓包容了渾濁欲望的心靈變得清澈,回歸安靜的狀態。

人心就是水做成的鏡子,只有水安靜下來,才能變得清澈,一眼見底,才能照出自己喜歡的模樣,這就是水的哲學的人生之理。

03柔弱不爭

老子的自然哲學中水是至柔之物,老子發現越是有生命力的東西越是柔弱,越是堅硬的東西越是易折,太堅硬就會太執著,太執著就會容易失去自我,莊子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中的自我生命太易折斷,原因就是其中毫無柔弱之物,所以人生未免喪失得太自我,所以我們不懂莊子,懂老子,更懂水的哲學中上善若水之道的可貴。

水,雖然是至柔之物,但能以柔克剛、水滴石穿,也能把尖角之石打磨成鵝軟石。

水,雖然不爭不搶,但百折不撓,彎彎曲曲最終直入大海,永不乾涸。

水,以不爭柔軟之勢和上善若水之性,最終成為自然界的生命之源。

這就是老子為何崇尚水的緣由,這就是老子「道」中「上善若水」精神和形態的根源,這就是人生之道。

如果我們想要擁有幸福的人生,就應該懂得水的哲學中的,「大智若愚、安靜包容、柔弱不爭,因為懂得這些才能更懂天長地久的人生之道。

相關焦點

  • 上善若水,精益之道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在道家學說裡,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且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 上善若水到底該怎麼理解,老子的思想對今天的社會有什麼樣的意義
    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在國內老子《道德經》更是影響深遠,裡面有許多經典語句,甚至還成了許多人座右銘。然而老子所表達的許多思想都被後世人誤解或曲解,例如「上善若水」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老子「知其雄,守其雌」,是常德,是天地乾坤之道,更是人生哲理
    老子《道德經》的自然哲學思想,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文化傳承至今,以唯物的自然哲學詮釋著東方文化思想,也讓我們從中體悟出了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讓我們能夠不斷的在思考中得到人生的真諦。老子《道德經》中「知其雄,守其雌」的哲學,說出了天地乾坤之道的人生哲理,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生命了的意義。
  • 《道德經》「上善若水」的七種人生境界【老子微言】
    水可化成氣,氣無形無象,越在炎熱的環境下,它蒸發的速度越快,熱氣在一定的範圍內聚集在一起形成爆發力,會變得力大無窮,無比強大。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種境界:大象無形,聚氣生財。水既是財,想了解錢的本性,就要了解水的本性。做生意賺錢的關鍵:其實就在一個「氣」字,人旺才會「氣」旺,「氣」旺才會財旺,財旺才會運旺!
  •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雷大壯
    文/雷天大壯易 雷大壯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的道篇,第八章。這是一句看著都明白,其實都不明白的話。在解釋這句話之前,我先說一個前提。而老子處在當時的環境中,能直觀的看到,周邊未開化的人類氏族部落跟動物群落一樣,各自劃分領地後就少有同類爭端,各自安好,和平愜意。文/雷天大壯易 雷大壯老子有嚮往之意。結合當時的背景,通讀過《道德經》的學者都認為老子要表述的主要思想是:要人類遠離文明,要無為,要出世,回歸自然等。
  • 老子名言故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借用水的品德來像徵、描述道的風格。只能說道像什麼,而不能說道是什麼,老子也只是說「上善(道)若水」,水幾於道,而不會說道是水,因為道是水的話,它就成了經驗界的具體事物了,成了有限的相對的暫時的了,不足以為萬化之源,不能成為宇宙萬物的本體。
  • 老子的上善若水,莊子的無用之用,王陽明的心即理:成就了郭子儀
    人類思想史上的黃金時代,不是現在,雖然現在是各種書籍、信息量最多的時代;思想上的黃金時期,是誕生了無數重要學說、百花齊放的先秦時期。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莊子則把道家思想進一步發揚傳承,王陽明是後來新儒家心學學派的集大成者。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上善」的智慧當如「若水」之柔中有剛,剛柔一體。
  • 學霸美文欣賞:清水映人生(讀老子《道德經》之上善若水有感)
    集智慧與美貌於一身的學霸姐文筆也好得不得了,欲知才女姐姐更多情況請看昨日視頻,後邊有相關的連結美文欣賞:清水映人生(讀老子《道德經》之上善若水有感)清水映人生賀超平人生當如水,清水映人生!每每想到「水」這個字,我的思緒便恍如夢回春秋,纏綿在那本章章錦繡、字字珠璣的《道德經》裡。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語出自《老子》。單從表面上的意思來看:上善,也就是至善,達到非常完美境界的善。最完善境 界的善就像水一樣。
  • 「上善若水」啥意思?原來人們都誤解了,帛書本出世後才真相大白
    被稱為「萬經之王」的《道德經》,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但就是這樣一本這麼重要的名著,竟然被人們篡改。被篡改後的《道德經》還成為了通用版本,誤導了人們很長一段時間。通用版本的《道德經》是這麼說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而實際上帛書上所寫的原文應為:「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
  • 老子的「上善若水」是何意?其實意思很淺顯,被很多人想複雜了
    在這場以文化和學說為競爭的學術爭論中,最後勝出的僅有儒、道、法三家。而道家相比較於其他兩個學派而言,以獨到清靜無為、道法自然等思想,成為了唯一可以與儒家,相提並論的學術流派。
  •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
    做人最厲害的事情就是將複雜的道理用最簡單的現象說明白,老子就是用水將世間萬物的道理解析出來,讓人一目了然,理解起來毫不費力。在老子看來,水又具有著近乎完美的品性,水的品質符合萬物本原的「道」的特徵,是最接近於道的。
  • 上善若水的理解與解讀
    千百年來,人們對道德經的解讀無數,特別是對上善若水的解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理解的角度不同,高度不同。所以,解讀的意思會有所不同,我的解讀如與你的認知不同,請諒解,或批評指正。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如果要理解上善若水的含義,必須要整體理解第八章全文,因為,老子在第八章全文說的就是上善若水,老子自己對自己的上善若水加以說明和解釋。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上善若水」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人生境界呢?
    《老子》裡這樣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意思就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大家想想,水的形態是什麼樣的?1.從形態變化來說水可以成液態變成固態或者氣態,那麼人呢?
  • 《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究竟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的老子給我們留下的文化經典,其中有一章是「不爭無尤,上善若水。」此章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心,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那麼「上善若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什麼是 "上善若水" ?
    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莊子的心齋、坐忘,都是提高心智的法子。有人說,老子之道,啟迪人類智慧的第一縷曙光。因為道家智慧,代表中國古代哲學高峰,它告訴我們做人該有的境界,為人處事該有的情商。一、上善若水:善的最高境界「上善若水」語出👉
  • 「上善若水」是什麼善什麼水,你知道嗎?
    那「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一、不是心靈雞湯的善,不是水貨的水,是大道之水。「上善若水」是寫《道德經》的老子對水之道的感悟,原句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有人以為這個善是尋常意義的善良,其實這是以偏概全的誤解,不止如此。老子的《道德經》講的是「道」,水之道無處不在,就好象老子穿越千年,望見千百年的生活。當此浮躁上火時代,水之道德,實在太需要它來解渴了。
  • 智慧人生: 《老子》思想與做人做事做官
    老子說,江海之所以能成為一切大小河流的總匯處,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下遊,所以成為百穀之王;聖人之所以成為天下人心所向,也是因為對民眾卑下自處,「謙下」而不高高在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天下的人擁護他。正是因為聖人沒有和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 人生的最高境界: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各人有各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其實,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八個字。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做人只有厚德才可以載物,也只有載物,才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清華大學的校訓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八個字也出自老子《道德經》。其意就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應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造萬物卻與事無爭,水總是處於人們所不願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的境界,符合自然法則。這就是厚德載物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