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常以上善若水之道,闡述柔弱的水,水雖柔弱,但可利萬物而不爭,還能處眾人之所惡而不嫌,也就是說,水,不爭也不搶,毫不介意居於世人嫌棄的地方。這都是上善若水之道的精神和狀態,這種精神和狀態正是最接近老子「道」的水的哲學的完美表達。
但是,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一直克服柔弱與消極,喜歡追求美好,認為人活著就要奮鬥,就應該像儒家思想那樣「知其不可而為之」,無論結果如何,不努力爭取一把怎麼行,萬一要是成功了呢?幹就完了。
為何現在的我們,卻越來越喜歡老子的上善若水之道了呢?
原因就是,我們盲目爭奪的結果,讓我們得到了一堆不想要的東西,還讓我們的心靈迷失了方向。
所以每當我們身心疲憊的時候,真的不願繼續像拉滿的弓箭那樣了,整天繃得那麼緊,讓人走得太匆忙,最後自己的影子都找不到射出箭的方向了。
所以,我們需要這種上善若水的精神和形態,讓我們找到心靈的安寧,恢復身心,聚集能量,讓我們不再疲憊,讓我們懂得取捨,不再讓心靈繼續迷茫。
我們想要達到上善若水的精神和狀態,就需要學習水的哲學,因為水的哲學中的大智若愚、安靜包容、柔弱不爭的人生哲理,可以教會我們聚集能量,找回安靜的心靈和人生的方向。
01大智若愚
《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第三》中老子告訴孔子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老子曾經對孔子說過,真正會做生意的人總是深藏不露,就算賺得再多,也沒人知道,反而像個窮人,真正的有道之人,即使道德修養再高,也沒人看出來,反而像個愚人。
其實這是老子在用水的哲學思想向我們解說一種人生哲理,那些聰明的人,雖然可以大器早成,但是長得帥,就跑得快,物極必反,消失得也快,那些不顯山不露水的人,雖然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但是可以保全自己,雖然長得醜,但是活得久,這種大智若愚的智慧,就是源於水的上善若水之道,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懂得大智若愚的哲理呢?
老子曰: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老子說,要想活得舒服,活得久,就得像水一樣,不帶稜角,隱藏光輝,處在天地間,和光同塵與眾人無異,因為水能滋潤萬物,形狀千變萬化,從高處來向低處走,謙虛平靜,所以老子說水的這種精神就是上善若水,大智若愚的哲理就在上善若水的精神和形態中。
我們的人生總是在攀比中爭奪成敗,如果我們能夠默默付出,不驕傲,不帶稜角,不顯光輝,不貪慾,懂得上善若水之道,就能夠做到大智若愚,那麼就能夠守住自己得到的幸福,這就是水的哲學中的大智若愚之理。
02安靜包容
老子的自然哲學「致虛極,守靜篤」的思想中一直強調「靜」的重要性。我們之所以崇尚上善若水之道,願意學習水的哲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水具有安靜包容的自然特性。
雖然我們生活在五彩繽紛,熙熙攘攘的嘈雜環境中,但是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嚮往心靈的安靜和胸懷的包容,我們的心靈需要明鏡般的湖水,也需要悄無聲息的甘泉,總之我們渴望安靜包容。
如果我們想要得到這種安靜的人生狀態,就需要有包容萬物的胸懷,水之所以能夠匯成湖海,是因為水有著「處眾人之所惡」的包容精神,我們只有像水一樣謙虛平靜,不驕不躁,那麼就能明白這種包容的智慧。
老子說「孰能濁之靜以徐清」,怎麼才能讓自己在嘈雜渾濁中保持安靜?那就是像水一樣安靜下來,只有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安靜,那麼才能讓包容了渾濁欲望的心靈變得清澈,回歸安靜的狀態。
人心就是水做成的鏡子,只有水安靜下來,才能變得清澈,一眼見底,才能照出自己喜歡的模樣,這就是水的哲學的人生之理。
03柔弱不爭
老子的自然哲學中水是至柔之物,老子發現越是有生命力的東西越是柔弱,越是堅硬的東西越是易折,太堅硬就會太執著,太執著就會容易失去自我,莊子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中的自我生命太易折斷,原因就是其中毫無柔弱之物,所以人生未免喪失得太自我,所以我們不懂莊子,懂老子,更懂水的哲學中上善若水之道的可貴。
水,雖然是至柔之物,但能以柔克剛、水滴石穿,也能把尖角之石打磨成鵝軟石。
水,雖然不爭不搶,但百折不撓,彎彎曲曲最終直入大海,永不乾涸。
水,以不爭柔軟之勢和上善若水之性,最終成為自然界的生命之源。
這就是老子為何崇尚水的緣由,這就是老子「道」中「上善若水」精神和形態的根源,這就是人生之道。
如果我們想要擁有幸福的人生,就應該懂得水的哲學中的,「大智若愚、安靜包容、柔弱不爭,因為懂得這些才能更懂天長地久的人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