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上善若水」,學習水的生存藝術

2021-01-11 駿非詩情

我用一支筆,打開你心靈的枷鎖。

圖來自網絡

01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一一一《老子》

對老子的這段話,我理解為:「一個人的行為如果能做到水一樣至柔至剛,那可以無堅不摧了。

水能甘居下地,又能順勢而為,還能以柔克剛,這不是做人的至高之道嗎?對此被稱為「完人」的清朝重臣曾國藩就這樣說過:「天地之道,應剛柔並用,不可有所偏頗」。水是自然法門,是遵循天意的,人不能逆天行事,所以我們要學習水的生存藝術。

字牌(圖來自網絡)

02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被自己所謂的個性所

搕拌。

在和人產生矛盾時,決不相讓,你強我比你更強,針尖對麥芒,針鋒相對,這樣到頭來只能二敗俱傷。

我們為何做不到像水一樣寧靜呢?一定非要拼個你死我活?

古人云:「寧靜才能致遠」,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就象流動著的水一樣遇到阻隔它自動會轉彎,尋找新的出路,這不是退縮,不是軟弱,而是以退為進,曲線對敵。

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在遊擊戰中有個「十六字決」軍事法則:「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與水的行進方向有異曲同工之妙。

來自網絡(圖)

03

水不僅僅是它能知進退,以柔克剛,而體現它的品性「上善若水」,我們要學習它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小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老子還認為,一個人功成名就後,就應該抽身而退,這是天道使然。

在工作和事業中我們不能逆水行舟,要敢於激流勇退。水的含義太豐富了,需要我們觀察,去領悟。它不僅有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氣勢,無堅不摧的力量,也有它的漩渦和暗道。我們人生的道路何不是如此呢?

來自網絡(圖)

結束語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怎樣才能一帆風順,這就要我們學會處世的藝術,做到像水一樣,即有容納的百川的寬大胸懷,有象潮水一樣準則有信,凡事公正如碗水一樣端平。那麼我們的人生就會遊刃有餘,幸福快樂。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即可刪除)

本期話題:你對上善若水如何理解,歡迎下方評論區留言。

謝謝欣賞!

相關焦點

  •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
    在老子看來,水又具有著近乎完美的品性,水的品質符合萬物本原的「道」的特徵,是最接近於道的。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學習水的謙卑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誰的前輩之處就在於,無論你把水捧得多高,他都會自然而然的落下來,像地處流去。反觀人類社會,有多是人是在別人的吹捧之下,膨脹了,飄了,然後就開始走下坡路,又為了繼續得到別人的吹捧而洋相百出。
  • 《道德經》「上善若水」的七種人生境界【老子微言】
    【微信公號:老子道德經】 老子微笑著將他帶回河邊的家中,令其從地窖裡搬出一塊偌大的堅冰。年輕人雖然百思不得其解,但還是聽話照做了。 冰塊搬出來後,老子對年輕人說:「用力砍開它!」年輕人找來菜刀便砍,不料猛烈的重擊,只能在冰面上劃下一道細微的印記。年輕人又掄起斧頭,全力劈去。
  • 《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究竟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的老子給我們留下的文化經典,其中有一章是「不爭無尤,上善若水。」此章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心,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那麼「上善若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
  • 道德經翻譯天下第二解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世人無解 量道系列
    哪怕是被動而為,一般人也接受不了,但若已經接受了,起碼可說明拿得起放得下。如果是主動謙讓、讓賢、讓位、讓財、讓資源、讓路,那就是「上善若水」,道學的真正含義不就出來了?水是認方向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句話天下人都知曉,但知其道者又有幾人?頂多一知半解罷了。
  • 學霸美文欣賞:清水映人生(讀老子《道德經》之上善若水有感)
    集智慧與美貌於一身的學霸姐文筆也好得不得了,欲知才女姐姐更多情況請看昨日視頻,後邊有相關的連結美文欣賞:清水映人生(讀老子《道德經》之上善若水有感)清水映人生賀超平人生當如水,清水映人生!每每想到「水」這個字,我的思緒便恍如夢回春秋,纏綿在那本章章錦繡、字字珠璣的《道德經》裡。
  • 上善若水的理解與解讀
    千百年來,人們對道德經的解讀無數,特別是對上善若水的解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理解的角度不同,高度不同。所以,解讀的意思會有所不同,我的解讀如與你的認知不同,請諒解,或批評指正。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如果要理解上善若水的含義,必須要整體理解第八章全文,因為,老子在第八章全文說的就是上善若水,老子自己對自己的上善若水加以說明和解釋。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什麼是 "上善若水" ?
    >【老子道德經】,獲得精神上的大清涼心頭洞明,表麵糊塗,抱樸守拙,是道家說的做人境界。一、上善若水:善的最高境界「上善若水」語出👉>【老子道德經】,指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謙卑虛靜,此即柔。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人要如水般一樣的善良、包容,蘊含做人的大智慧,處事最高境界。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它的字面含義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家鼻祖用自然界中的水來喻人,教人。用自然界中的水來比喻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德如水一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人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樣的心態與行為。天地之間至高至極的善可以用水來形容,水具有滋潤萬物的不變本性,而與萬物毫無利害衝突,水具有寬廣的胸懷,寧願甘居眾人所厭惡的卑下,垢濁的地方,所以水之善接近於道。
  • 老子的「上善若水」之道,才是水的哲學思想,更是人生之道
    為何現在的我們,卻越來越喜歡老子的上善若水之道了呢?原因就是,我們盲目爭奪的結果,讓我們得到了一堆不想要的東西,還讓我們的心靈迷失了方向。所以,我們需要這種上善若水的精神和形態,讓我們找到心靈的安寧,恢復身心,聚集能量,讓我們不再疲憊,讓我們懂得取捨,不再讓心靈繼續迷茫。我們想要達到上善若水的精神和狀態,就需要學習水的哲學,因為水的哲學中的大智若愚、安靜包容、柔弱不爭的人生哲理,可以教會我們聚集能量,找回安靜的心靈和人生的方向。
  • 原來「上善若水」是這個意思,受教了
    【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智】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習】「上善若水」這個詞正出於此,這也是《道德經》裡極為重要的一句話,用來解釋什麼是「道」。 「道」如「水」,至柔卻能馳騁天下之至堅,能以最柔的特性駕御天下最剛強的東西。 水,至善至柔,綿綿密密,細則無聲,巨則洶湧。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萬物皆得到它的利益,又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若水之上善,是至高的人生之道,也是最高境界的德行。
  • 從甲骨文到易經、道德經,看懂水的陰陽,才會明白上善若水的含義
    說到「上善若水」,幾乎沒人不知道這是讚美水的至善美德的,水善的最高表現就是「柔「,守弱貴柔,以柔克剛,能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 上善若水到底該怎麼理解,老子的思想對今天的社會有什麼樣的意義
    老子著有《道德經》一書流傳於世,《道德經》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在國內老子《道德經》更是影響深遠,裡面有許多經典語句,甚至還成了許多人座右銘。
  • 「上善若水」都聽過,那到底啥意思?其實很簡單,只是被人誤解了
    眾所周知,水是沒有顏色的,古時候人們也常將君子的品德與水聯繫起來,現今不少人將「上善若水」當自己的網名,可這四字成語到底是啥意思?其實很簡單,只是被人誤解了。「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很多人以為「上善若水」指的是一個人的品德出眾,應該像水一樣綿延不絕,是這個意思嗎?
  • 都說「上善若水」,到底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很多人都誤解了
    孔子和學生子貢一起看「東流之水」,子貢好奇地問老師:「為什麼君子見『大水』必須要觀看呢?」孔子解釋說,水和很多東西都相似,它似德、似法、似義、似道、似勇、似正、似志、似察、似善化,包容萬象,妙不可言。其實,孔子自己也曾經向老子求學,從老子那裡學到了水的智慧。
  • 「上善若水」是什麼善什麼水,你知道嗎?
    那「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一、不是心靈雞湯的善,不是水貨的水,是大道之水。「上善若水」是寫《道德經》的老子對水之道的感悟,原句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有人以為這個善是尋常意義的善良,其實這是以偏概全的誤解,不止如此。老子的《道德經》講的是「道」,水之道無處不在,就好象老子穿越千年,望見千百年的生活。當此浮躁上火時代,水之道德,實在太需要它來解渴了。
  • 上善若水,懷善且行善
    上善若水,懷善且行善。動物世界中長尾鳥見到樹蛇後會躲得遠遠的示警,足見它它心懷善心,然而令人感動的是動物世界中難得的善舉,多多鳥發現樹蛇後會整日盤旋上空,守護同類,這小小善舉在人類世界中,怕是讓不少人都望塵莫及。古有《道德經》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 詩苓說《道德經》:居善地,心善淵,上善的人都有這七種能力!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八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八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經顧瑞榮先生校注並重點注音。「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 「上善若水。」《道德經》裡所蘊含的人生哲理(二)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認為最善的人應當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駐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低洼、潮溼),所以水德是近於道的。針對「水德近於道」這句話,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解釋道:「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這個王夫之又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