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章:怎樣神不知鬼不覺地管理好自己的下屬?

2020-12-26 禪意流心

01道家與儒家的論辯

春秋戰國時期,可謂百家爭鳴,這個學說、各種主張層出不窮。老子主張道,孔子主張仁,墨子主張「非攻」,韓非子主張法。道家雖然強調以柔克剛,無為而無不為,但並不是不與其它各派學說有任何爭論。《道德經》第五章,其實就是道家學派與儒家學派爭論的集中體現。

儒家主張仁,所以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克制自己的私慾,用禮節管理自己的行徑,並以此作為和他人交往的標準,這就是仁。

又有人問孔子,孔子又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通過上面兩點,我們可以窺見儒家學說的一斑:1、控制自己的私慾,不允許其任其私騁;2、用對待自己的標準來對待他人由此而形成的禮節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我們看得出,孔子的這一做法對於整個社會的發展來說是極其有幫助了,這也可以說成為了後世中國直至今日我們制定禮節的標準。我們現在甚至都不懷疑其中還存在著哪些問題,是不是還有的社會或者種類對這一觀點持有懷疑。

可是老子不一樣,老子是孔子的老師。在一個戰亂頻仍的社會,老子必須用一種更獨特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一切事實。因此才有了《道德經》的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無所謂仁義還是不仁義,把萬物當作祭祀用的祭品(芻狗);聖人也無所謂仁義還是不仁義,把百姓當作祭祀用的祭品(芻狗)。

可是我們不由發問,道家如此說意義何在?

1、是本質說。所謂的仁義禮智信等等規範標準,都是聖人為了社會能夠和諧發展,大家能夠和睦相處,才提出來的觀念標準。既然只是一些觀念標準,本質上就沒什麼必然的好壞之分,何況好壞本身也是人們評價一個事物的標準而已。

2、畫蛇添足說。就是認為,提出所謂的仁義禮智信就是畫蛇添足,沒有必要。關於此點,我們可以看下文。

02天地如風箱,你是想讓它出風呢,還是讓它太平?

老子為了說明用道來治理萬民的道理,於是首先否定了儒家的仁義說。可是也要闡釋自己的觀點呀!於是《道德經》第五章又說: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欲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這個比喻是非常玄奧深刻的,我們可以從這些角度來理解。

第一、風箱中空,對於古人來說,裡面可是什麼也沒有。但是當你鼓動風箱,裡面卻是反抗不完全順從屈服的,並緊接著會生出風來。這裡面恐怕也含著是老子一直讓大家觀察無轉化成有的道理。

老子把天地之間比成風箱,這風箱本來中空,沒有任何事物。可是突然儒家提出了仁義學說,這仁義學說就好似鼓動風箱的手柄。你越鼓動,這風箱(天地之間)不越是生出風來嗎?

這真是一個形象的比喻,確實,任何觀念的建立都會造成人對觀念的肯定與否定兩方面認識。在那個生存條件非常惡劣的時代,人們常常吃的喝的都很難找到,孔子要宣揚仁義禮智信等等有形有象的觀念,並且希望大家能夠遵守。面對飢餓、戰爭、繁重的徭役,以及司空見慣的疾病和死亡,又有多少人能夠堅守仁義禮智信呢?

更何況,這些觀念還沒有在人們的腦海根深蒂固!

第二、成為某些統治階級暴動的原因和口號。從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中國兩千年多年來哪個朝代不打一個旗號可以革命成功。可是我們不由發問,這麼多朝代,難道就沒有一個時候是由於打的旗號只是幌子,只是為了滿足某些統治者的狼子野心嗎?

成者為王,敗者寇!這是自然選擇造成的部分事實。天地本來太平,可是人們難免又會受各種觀念的鼓動。一旦民心被鼓動起來,天下就不再安寧,社會就難免動蕩,百姓也難免會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03神不知鬼不覺地管理好自己的下屬

我們現在社會發展很快,道家文化可以說早已深入到我們社會的方方面面,只是有人在有意識地去用,有人在無意識地用罷了。那麼作為一家公司的領導我們又能從本章學到什麼管理知識呢?

1、管理上要一視同仁,不可婆婆媽媽;

中國人做企業,有時都是從很小很小開始的,建立公司的元老都是夫妻,有時都是親戚。在公司創立之初,這些親朋好友,可以說都出過不少蠻力,可是公司在逐步發展,更多的人恐怕更想來攀親帶故。這難免就會使我們的公司機構龐大,尾大不掉。此事我們必須明白:「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寧肯賺了錢給他們一些,也不可因機構龐大而讓企業丟效益。

2、政令要簡單明了,且行之有效;

不要玩虛妄的東西,不要有多餘的沒有意義的活動。在中國,太多的機構在玩虛妄的東西了。因這些虛妄的東西,浪費了員工很大的精力,員工不僅沒有進步,反而對機構的種種活動非常厭惡。

3、道在自然中,在潛移默化中,在循序漸進中。

因此應時而變,順水推舟才是管理至高無上的法寶。讓大家安心工作,不去節外生枝才是領導的重中之重。

(感恩關注、收藏、點讚!)

相關焦點

  • 神不知鬼不覺,唯獨老公「覺」的運動
    哪種運動「神不知鬼不覺,唯獨老公『覺』」?自然生產過寶寶的女性朋友大概機智地猜到了。
  • 以案說法|神不知鬼不覺轉走11萬元,判刑!
    以案說法|神不知鬼不覺轉走11萬元,判刑!廈門一教育機構老闆處理公司帳目時發現異常,列印銀行卡明細一看,自己名下的銀行帳戶竟然在幾個月內被人分多次轉走了10餘萬元
  • 本以為神不知鬼不覺,誰知便衣民警早已緊隨其後...
    本以為神不知鬼不覺,誰知便衣民警早已緊隨其後... 8月14日凌晨3點興寧市福興街道一男子正推著摩託拐進巷子口本以為神不知鬼不覺
  •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61章 大國者下流
    《道德經》60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隱身藥水加鞘翅,神不知鬼不覺!
    這或許是讓很多玩家感到既刺激又為難的一件事,因為面對朋友的嚴加看守,很難進入他們的藏寶地得手,有什麼好的辦法可以既輕鬆又能不讓Ta察覺呢?2、尾隨其後跟在你的小夥伴的後面,看看他究竟把好東西藏在哪了,然後等他走了就全部帶走,讓他神不知鬼不覺,不過這也是有難度的,因為在空曠的原野上很容易被發現,這時候就是考驗你藏身能力的時候了,如果你的小夥伴喜歡把東西藏在家裡的話,那這種辦法也沒什麼用。
  • 道德經 | 第五章:正言若反
    這動態是怎樣的呢?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虛」,看不見;「而不屈」,卻又無處不在。「動」,升降出入, 不斷循環;「而愈出」,繼而不斷生出萬物。這一句與前章「道衝, 而用之或不盈」一句相應,描述道從無極狀態進入太極時,陰陽周而復始地衝合轉動,就像拉風箱,如此運轉不息,生出世間萬象。
  • 道德經 | 第五章:聖人與芻狗
    排之有橐與籥也,方其一動,氣之所及,無不靡也,不知者以為機巧極矣。然橐籥則何為哉?蓋亦虛而不屈,是以動而愈出耳。天地之問,其所以生殺萬物,雕刻眾形者,亦若是而已矣。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見其動而愈出,不知其為虛中之報也,故告之以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之不窮也。
  • (神)不知,(鬼)不覺
    你要明白,一切都不斷地在無常裡邊翻滾,沒有任何一個相是定在那不動,生生滅滅,生生滅滅,只是你太在意自己的覺受了。因為心理上這個是虛幻的,如果你放下也不會,你就拿起再放下,它只是個氣脈堵塞,你可以決絕一點,一定會難受一段時間,但是你只要堅持,你不要放棄,就活在這個難受裡,然後每天修,絕不抱怨,絕不怪怨別人,然後也不要怪自己,也不要覺得自己有問題,然後就看著這個境界,承受這個苦難,天道承負啊!你若一心向天,必能領悟天之承負,這就是道養正性,善養吾浩然之氣,是集義而生,非義襲而取之也。
  • 道德經 | 第五章:聖人與芻狗(上)
    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若慧由己樹,未足任也。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與天地合其德,以百姓比芻狗也。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到了本章,又特別提出一則驚世駭俗的名言讜論,致使後世眾說紛紛,各抒己見。甚至,因此確認老子為陰謀家的鼻祖,或者指老子鄙夷儒家,薄視仁義,將人文的一切道德觀念,視為知識的偽裝。見仁見智,各執一端。誰是異端,誰是正見,本來便是各個思想上主觀的認定,也無足為怪。但老子在文言字句上,確是直截了當地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文從字順,難道這不是尖刻諷刺的語意嗎?
  • 《道德經》第四章學習感悟
    《道德經》第四章 道為萬物之源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她說自己一直都想和身體連接可就是沒有連上,她問我,怎樣才能連接上。我一聽就明白了,她是被自己的想法,觀念給框限住了。認為有個另外的連結,好像有個彩色的光帶一頭連著你,一頭連著身體才叫連接,不是這樣的。我告訴她我們本身就在自己的身體裡,本身就是連接的,無論我們知道還是不知道它們都是連在一起的,從沒分開過,只是我們缺少了這份覺知,無視身體對我們的提示和提醒。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第五章)其意是:天地不理會世上的仁,在其看來,萬物就是祭神用的稻草狗。聖人若不理會世上的仁,在他眼裡,百姓猶如祭神用的稻草狗。「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在老子以後,以及道家、儒家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
  • 道德經 | 第一章:頭頭是道
    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欲空虛,可以觀其始物之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本文第一章,首先提出老子《道德經》的「道」與「名」兩個關鍵名詞,也是連串貫通全書八十一章脈絡的線索。而且也是千古以來,研究老子學術的爭端之所在。現在我們也來湊熱鬧,講《老子》,首先要不怕老子笑掉他的長眉,更要向研究老子的學者們,道歉萬分,以外行人妄說內行話,濫竿充數,不足為憑。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把傳統文化中的「道」字與「天」字先講清楚,才好開始。
  • 詩苓說《道德經》:居善地,心善淵,上善的人都有這七種能力!
    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八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八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經顧瑞榮先生校注並重點注音。
  • 讀道德經,悟人生,第十章
    今天是《道德經》第十章,話不多說,往下看。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白話:精神和身體合一,能不分離嗎?專氣致柔,能如嬰幾乎?白話:結聚精氣,致力柔和,能象無欲的嬰兒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想方設法讓自己變得更年輕美麗,但終究因為歲月的原因,再不能如初生的嬰兒一般。「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只清理鏡子,而不清理自身,在怎麼照也會有瑕疵的。「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即使愛民如子,也不能無為而治。「夭門開闔,能力雌乎?」心煩意亂的時候,還能做到貞靜自守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 《道德經》65章問答:「古之善為道者」辯正
    其實「道」字是有具體指向的,即不同章的「道」代表所在章的中心思想,內涵是不同的。學《道德經》,必須先要懂《周易》,因為《道德經》是對《周易》卦的闡釋,每章的主題都來自所對應的卦。按照順序講,60章對應《漸》卦,61章對應《歸妹》卦,62章對應《豐》卦,63章對應《旅》卦,64章對應《巽》卦,第65章就要對應《兌》卦,也就是說,本章是對《兌》卦的闡釋。
  • 《道德經》第四章,和光同塵
    道德經第四章:(1)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2)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至於天帝的如何出現,就需要另行看待,道德經也沒有具體交代。而這裡提到了天帝,那麼就會牽扯宗教當中提到的鬼神之類的無形存在,以及超自然能力的存在。而這在過去文化當中也是一種很普遍的認知。比如巫術,巫醫,巫文化就是說的這些方面多東西。這一章的體量小,那麼就多說點,道為何能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 李泊霆禪讀《道德經》第六章:拍腦門,還是開啟玄牝之門?
    而我們的大腦再發達,也無法像人工智慧這樣的大數據來計算,未來人類的唯一方向就是開啟玄牝之門,這個概念出現在《道德經》的第六章。第一章老子提到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眾妙之門,和玄牝之門異曲同工,它們是人類真正和人工智慧競爭的地方,不同的路也是唯一的路。
  • 《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
    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絕學無憂。翻譯:杜絕對於聖人的崇拜,丟棄那些人為的小聰明,民眾就會獲得比現在好百倍的利益。
  • 道德經第四章:終於明白笑傲江湖裡令狐衝和任盈盈的名字來自這裡
    大家好,我是雅風。我們之前講過,道運動的特點是向相反的方向運動,這叫「反者道之動」,因此老子整部道德經用了很多相反相成的概念,來說明道究竟是什麼?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一章看似簡單,卻不好理解,為什麼呢,因為道可道,非常道,道是日常的語言文字是無法描述清楚的,因此每當老子要講天之道的時候,行文用字就會變得異常艱難,有時候不得不生造詞彙或者假借字詞。這一章老子就假借了衝和象這個兩個字,我們只有先弄清楚了這兩個字,才能理解整個第四章老子要說的是什麼。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到底在說什麼(25)
    於是,所有的人都跳出來,宣稱自己是神,自己是聖人,自己是什麼什麼阿貓阿狗神通廣大的奇怪東西,所以我說了算。 於是,各種烏煙瘴氣的跳大神思想和組織都出來了。 這個看上去沒頭沒腦、亂七八糟、烏煙瘴氣、為各種淫僻的德行所充塞的世界,還有救嗎?到底怎麼生活,應該聽從誰的?那些宣稱自己是世間唯一判準的人和組織,真的可以信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