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道家與儒家的論辯
春秋戰國時期,可謂百家爭鳴,這個學說、各種主張層出不窮。老子主張道,孔子主張仁,墨子主張「非攻」,韓非子主張法。道家雖然強調以柔克剛,無為而無不為,但並不是不與其它各派學說有任何爭論。《道德經》第五章,其實就是道家學派與儒家學派爭論的集中體現。
儒家主張仁,所以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克制自己的私慾,用禮節管理自己的行徑,並以此作為和他人交往的標準,這就是仁。
又有人問孔子,孔子又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通過上面兩點,我們可以窺見儒家學說的一斑:1、控制自己的私慾,不允許其任其私騁;2、用對待自己的標準來對待他人由此而形成的禮節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我們看得出,孔子的這一做法對於整個社會的發展來說是極其有幫助了,這也可以說成為了後世中國直至今日我們制定禮節的標準。我們現在甚至都不懷疑其中還存在著哪些問題,是不是還有的社會或者種類對這一觀點持有懷疑。
可是老子不一樣,老子是孔子的老師。在一個戰亂頻仍的社會,老子必須用一種更獨特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一切事實。因此才有了《道德經》的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無所謂仁義還是不仁義,把萬物當作祭祀用的祭品(芻狗);聖人也無所謂仁義還是不仁義,把百姓當作祭祀用的祭品(芻狗)。
可是我們不由發問,道家如此說意義何在?
1、是本質說。所謂的仁義禮智信等等規範標準,都是聖人為了社會能夠和諧發展,大家能夠和睦相處,才提出來的觀念標準。既然只是一些觀念標準,本質上就沒什麼必然的好壞之分,何況好壞本身也是人們評價一個事物的標準而已。
2、畫蛇添足說。就是認為,提出所謂的仁義禮智信就是畫蛇添足,沒有必要。關於此點,我們可以看下文。
02天地如風箱,你是想讓它出風呢,還是讓它太平?
老子為了說明用道來治理萬民的道理,於是首先否定了儒家的仁義說。可是也要闡釋自己的觀點呀!於是《道德經》第五章又說: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欲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這個比喻是非常玄奧深刻的,我們可以從這些角度來理解。
第一、風箱中空,對於古人來說,裡面可是什麼也沒有。但是當你鼓動風箱,裡面卻是反抗不完全順從屈服的,並緊接著會生出風來。這裡面恐怕也含著是老子一直讓大家觀察無轉化成有的道理。
老子把天地之間比成風箱,這風箱本來中空,沒有任何事物。可是突然儒家提出了仁義學說,這仁義學說就好似鼓動風箱的手柄。你越鼓動,這風箱(天地之間)不越是生出風來嗎?
這真是一個形象的比喻,確實,任何觀念的建立都會造成人對觀念的肯定與否定兩方面認識。在那個生存條件非常惡劣的時代,人們常常吃的喝的都很難找到,孔子要宣揚仁義禮智信等等有形有象的觀念,並且希望大家能夠遵守。面對飢餓、戰爭、繁重的徭役,以及司空見慣的疾病和死亡,又有多少人能夠堅守仁義禮智信呢?
更何況,這些觀念還沒有在人們的腦海根深蒂固!
第二、成為某些統治階級暴動的原因和口號。從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中國兩千年多年來哪個朝代不打一個旗號可以革命成功。可是我們不由發問,這麼多朝代,難道就沒有一個時候是由於打的旗號只是幌子,只是為了滿足某些統治者的狼子野心嗎?
成者為王,敗者寇!這是自然選擇造成的部分事實。天地本來太平,可是人們難免又會受各種觀念的鼓動。一旦民心被鼓動起來,天下就不再安寧,社會就難免動蕩,百姓也難免會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03神不知鬼不覺地管理好自己的下屬
我們現在社會發展很快,道家文化可以說早已深入到我們社會的方方面面,只是有人在有意識地去用,有人在無意識地用罷了。那麼作為一家公司的領導我們又能從本章學到什麼管理知識呢?
1、管理上要一視同仁,不可婆婆媽媽;
中國人做企業,有時都是從很小很小開始的,建立公司的元老都是夫妻,有時都是親戚。在公司創立之初,這些親朋好友,可以說都出過不少蠻力,可是公司在逐步發展,更多的人恐怕更想來攀親帶故。這難免就會使我們的公司機構龐大,尾大不掉。此事我們必須明白:「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寧肯賺了錢給他們一些,也不可因機構龐大而讓企業丟效益。
2、政令要簡單明了,且行之有效;
不要玩虛妄的東西,不要有多餘的沒有意義的活動。在中國,太多的機構在玩虛妄的東西了。因這些虛妄的東西,浪費了員工很大的精力,員工不僅沒有進步,反而對機構的種種活動非常厭惡。
3、道在自然中,在潛移默化中,在循序漸進中。
因此應時而變,順水推舟才是管理至高無上的法寶。讓大家安心工作,不去節外生枝才是領導的重中之重。
(感恩關注、收藏、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