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2020-12-13 小胖品西遊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本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那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對於這兩句話,歷來都存在著很多曲解和誤解,甚至有人將其理解為帶有蔑視意味的言語。但是這句話真正想要體現的含義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是在傳達一種極為冷靜客觀的思想境界。

而之所以會對這兩句話產生誤解,其實與其自身接觸的途徑和方式有著很大關係。因為同樣一句話,如果放在不同的環境和氛圍之下,就很有可能產生不一樣的效果。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兩大傳播途徑

在這裡按照這兩條不同的傳播途徑,大概可以把受眾分為兩撥人,其中一波是古代傳統文化和思想的愛好者,他們喜歡研究各種古時候的典籍,如《道德經》、《論語》、《莊子》之類。而這句話又正好出自於《道德經》之中,所以自然就會有所了解。

然而另一類人則有所不同,這一類人是現代網絡文學的受眾,他們雖然也愛好古典元素,但是看的作品卻出自現代網絡作家之手。尤其是前些年的網絡小說讀者,對於這《誅仙》一本書應該不會陌生,而此書中恰好就有這一主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誅仙》一書中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和闡述,的確和《道德經》中的原意有所區別,兩者之間的境界也不可同日言語。如此一來,也就使得兩波讀者在內心中產生了不一樣的觀點。

畢竟網絡小說是以情節和故事為主,其最終目的在於吸引讀者,而且書中營造的虛擬世界和背景,也不可能像老子闡述的世界觀那樣公正和純粹。再加上讀者閱讀這些情節之時,也往往是抱著一種想要獲得精神滿足和快感的心態,而不是為了深度體會某種思想境界。

所以在這樣的大氛圍之下,往往只會對這句話進行片面的解讀,也就是字面上的理解。天地不仁,意思就是天地沒有仁慈之心,是非常無情的存在。以萬物為芻狗,所謂芻狗就是以稻草紮成的狗,屬於古時的候祭祀用品,但是祭祀完後就會被丟棄在一旁,無人問津,那麼就可以理解為,天地對世界上的一切都沒有仁慈之心,全都當成沒用的廢物垃圾一樣看待。

如此一來,一種帶有強烈蔑視意味的情緒油然而生,仿佛天和地並非以自然形象存在,反倒擁有清晰的人格和意識,以高高在上的姿態藐視世間的一切。如果基於這種方式,那麼後面的這一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不是也可以這樣理解?

聖人對天下沒有仁慈之心,所以把百姓當成螻蟻來對待,而他本人則一直高高在上,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放在心上。

其實這樣的理解方式,相對於網絡玄幻小說中的世界背景而言,確實非常吻合,畢竟網絡小說都要遵循一個統一路線,打怪升級主角無敵。在主角的無敵境界之下,一切皆為螻蟻。

但是這種觀點顯然非常淺薄,很難涉及到思想上的高度和深度,也正因如此,很多網絡小說都被人們稱為爽文或者小白文。所以要想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深度含義,以及其真正想要向世人傳遞的思想境界,還是要基於《道德經》來深入體會。

可是只要是從《道德經》中體會出來的意思就一定正確嗎?其實這也未必,比如老子也曾在書中寫道: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由此可見,並不是每一個讀《道德經》的人都會有相同的感受和理解,這其中也存在著千差萬別,要不然哪來的誤解和曲解?

其中最常見的一種誤解,就是把這句話當成一種厚黑之術,認為上位者不必對其他人心存仁慈,正如俗話所說,那樣無毒不丈夫。甚至還有人拿先秦時期的商鞅變法為例,覺得要想做一個合格的執政者,就必須狠下心來,不能把人當人看。

然而,如果真的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上來看,這樣的理解屬實過於偏激。首先,商鞅變法並不是不講仁慈,人家是為了富國強兵,是為了統一天下結束戰亂之苦,而根據當時的情況,也只能用這種雷厲風行的手段,才能實現這一目的。所以說商鞅變法不是不仁,而是大仁。

更何況古往今來有哪一位治世明君是完全依靠厚黑之術,心裡始終存在著不把人當人看的想法?所以說這種觀點看似有理,但實則是不成立的,甚至可以說完全違背了老子的本意,只能說是斷章取義。

那麼究竟如何才能以最正確的方式,來理解這一句話,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結合老子的核心思想。

結合「無為而治」的思想,才能真正體會這句話中的思想境界

在闡述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了解一下無為而治的核心內容是什麼?簡單概括就四個字,道法自然。其主要含義就是讓人們向天地和自然學習,用自然規律來貫穿人生規律社會法則。

換句話說,在老子看來人類其實和其他動物沒什麼兩樣,別的生物需要遵循天地四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生長,同時還要遵循生老病死的規律,一代又一代的往復循環,而人類同樣逃不開這個規律。從這個角度上來分析,世間萬物的確都是平等的,在天地自然的面前,人和芻狗還有什麼分別,同為天地萬物中的一個元素,只不過是形態不同罷了。

人們不會在意一隻被丟棄在地上的芻狗,這片天地也同樣不會在意渺小的人類。這種想法是老子無為而治這一理念的基石,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以及最合理的存在狀態。

就比如人們祭祀完後丟棄的芻狗,其本質其實就是一堆雜草,迎接他的命運就是腐朽,然後轉化成其他物質,回歸於土壤之中。如果說有人覺得它可憐,把它撿起來帶回家裡,可是這樣做有什麼用呢?到最後還不是一樣要塵歸塵,土歸土。

因為這是一種不可違逆的自然規律,非人為因素能夠改變,與其人為倒不如無為。這個道理放在人類的社會上也是一樣,之所以說聖人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因為聖人的任務,並不是對某個人彰顯自己的仁慈,而是要替人們梳理好應該遵循的規則,讓人類社會能夠像天地自然一樣,以良性循環的方式發展下去。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任何帶有強烈主觀意識的人為因素,都會對這種規則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壞,這就是聖人不仁的原因,也是天地不仁的原因。因為對於這個世界和人類的社會而言,天地與聖人的不仁,反而是最大的仁慈。

正所謂:「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與此同理,大仁不仁。

這種理念可以理解為哲學上的相對論,就像古人提出的太極概念一樣,陰之極盡便是陽,陽之極盡便是陰。天地看似不仁,但卻把最大的仁慈給了世間萬物,讓它們得以繁衍生息,生而不有,養而不持。聖人看似不仁,但卻把無私的博愛奉獻給了世人,效法天地自然,以大道養育萬民,自己則無欲無求,亦無為,不循私情,不動私慾,看起來好不無情。

但是聖人也只有以這樣的狀態,才能被稱之為聖人,他不僅視百姓為芻狗,而且將自身也同樣視為芻狗。或者說以他的思想境界而言,儼然已經升華到了與天地同存,與大道同在之境。這種思想境界,就是人類精神世界中的天和地,絕對的客觀和平等,而且極具包容性,無人能夠超越。

結語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既沒有任何高高在上的凌駕之意,也不存在對世人,對萬物不屑一顧的意思。其中所傳遞的只是一種非常冷靜客觀,而且公正的思想境界。

天地以萬物為芻狗,然而自身亦是萬物之一,故同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而自身亦是萬民之一,故亦為芻狗。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你們理解錯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我們都經常會聽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樣的話。 乃至於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用到這句話。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誰是異端,誰是正見,本來便是各個思想上主觀的認定,也無足為怪。但老子在文言字句上,確是直截了當地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文從字順,難道這不是尖刻諷刺的語意嗎?其實,並非如此,未必盡然。為了說明其中的道理,必須先對本文中兩個名辭的內涵作個交代。一是「芻狗」,一是「仁」。「芻狗」,是草扎的狗,當然不是真的狗。
  • 細說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讓萬物自行發展「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即天地沒有任何偏愛,把萬物當成芻狗,讓它們自行榮枯。「不仁」的「不」就是「大」,代表無以復加、超越相對的個別情況,「天地不仁」,就是天地大仁,意謂天完全沒有偏愛,一視同仁,讓萬物自行榮枯。
  • 被誅仙誤讀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何意?道德經才是正解
    看過《誅仙》朋友們可能知道:小說中有一句十分霸氣的語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的誅仙迷們,可能都不清楚這句話的意思,或者被書中的解釋給誤導了。更甚者,有的朋友連「芻」字都不認識,談什麼理解整句話的含義呢?閒暇之餘,就來談下這句話,別被《誅仙》給騙了,《道德經》才是正解!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絕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第五章乍一看,讓人嚇一跳,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而且還像對待芻狗一樣?老子這句話似乎很無情,很冷酷,哪裡符合我們心目中那個仁慈、平和的老子形象呢?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芻狗:用草扎的狗。橐龠(tuóyuè):風箱,一般用木質做成,中間是空的,拉動的時候就鼓出風來,助火燃燒用。溫故知新:以前讀到這一章的時候,心裡總是困惑,為什麼天地不仁?天地不仁也就罷了,連聖人也不仁?那麼仁為何意?一般的解釋是天地沒有仁愛之心,萬事萬物在他的眼裡就像草扎的狗一樣無所愛惜。可是不對啊,草扎的狗是幹嘛用的?
  • 別再把草狗比作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被篡改過!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在道家的哲學體系中天地之間的萬物都有自己的「道」,說「道」可能不好理解,我們可以把它稱為「規律」。後來文明進步了,人們不再焚化活狗為死者引路,而用草扎個草狗燒給死者,這草扎的狗被稱為芻狗。同樣在民間祭祀中活狗也被草狗取代。
  • 【國學】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是在對統治者說話,不是教育芸芸眾生
    這句話是老子天命觀和治國哲學的出發點。儒家的天命觀是人格化的,即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老子的天命觀則是非人格化的,即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但是,老子到底是怎麼想的,《道德經》的原典是怎麼說的,可能一點兒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後世的名家們是怎麼解釋的,所以引領風騷的不是老子而恰恰是我們的確認偏誤。03.天地不仁的意思也就清楚了「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要拆解成三個動賓結構的概念來理解。
  • 憑什麼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恰是大仁大慈!
    《道德真經》歷經千年,已經被各代先賢大德注釋過,不但在世人的眼裡為修身治國之典範,對於道教徒來講也是修行必讀之真言,其中蘊含的道理包羅萬象。僅對於《道德經》中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兩句內容給大家講講我讀完道德經的感悟。
  •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初解道德經3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具體的做法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說的是天地無所謂仁慈,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稻草扎的牲畜一樣。那天地到底是怎麼樣對待萬物的呢?具體的做法是什麼?不清楚這裡寫的「一本」到底指哪個版本的《道德經》。結合第一篇中,老子寫的常無欲,以觀其妙我認為這三個字是表達,道一直是「無」的狀態,所以,可稱它為小。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好人一定有好報嗎?
    祖師爺的《道德經》裡,有這麼一段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大家普遍理解為,老天爺是不仁義的,把天地的生靈,當做「牲畜」一般看待。但實際可不是如此。他的本意是,老天爺對待世間萬物一視同仁,而聖人呢,也不會因為,你的道德好壞,品性好壞,而區別對待。
  • 聖人與芻狗
    誰是異端,誰是正見,本來便是各個思想上主觀的認定,也無足為怪。但老子在文言字句上,確是直截了當地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文從字順,難道這不是尖刻諷刺的語意嗎?其實,並非如此,未必盡然。為了說明其中的道理,必須先對本文中兩個名詞的內涵作個交代。一是「芻狗」,一是「仁」。「芻狗」,是草扎的狗,當然不是真的狗。
  • 第五章:聖人與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聖人與芻狗從《老子》第一章「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 道德經 | 第五章:聖人與芻狗(上)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ó yuè)歟?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蠹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
  • 道德經 | 第五章:聖人與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ó yuè)歟?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蠹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
  • 這涉及道家的最高境界
    有一句話,叫做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句話雖然不是老子說的,但是思想和老子是一致的。天長地久是因為天地無情。但是無情而至公,也就是天地是最公平的,平等地待萬物。道家所以《道德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