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太上忘情?真正的聖人有情還是無情?這涉及道家的最高境界

2020-12-12 三江術士

什麼是太上忘情?

《道德經》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經

這段如何作解?

這段大概的意思是,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因為天地不是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所以能夠長久生存。聖人把自己放在眾人之後,遇事謙退無爭,反而後其身而身先,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故能以無私成其私。

這一段就是太上忘情的起源。

道德經

如何認識太上忘情?其實老子的道德經,很多都是對天地自然現象的思考,然後延伸至人的身體和行為。

有一句話,叫做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句話雖然不是老子說的,但是思想和老子是一致的。天長地久是因為天地無情。

但是無情而至公,也就是天地是最公平的,平等地待萬物。

道家

所以《道德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就是說,所有的萬物,在天地的眼中都是芻狗,都是平等的,不論位高權重,又或者低下卑微,都有生老病死,生死是一樣的。即使是其它的機會,也是相應的平等的。即使是瞎子也會聽力驚人等等,關上一扇門,也會為你開一扇窗,這是平等的奧義。這個和你買彩票一樣,每個人的機率是一樣的。

老子

延伸至聖人,聖人的心中,以及行為,對待每一位百姓也是公平公正的。

昔年王弼和何宴有爭論,何宴認為聖人師法天地,應是無情,且無喜怒哀樂。

王弼則認為聖人終究為人,應是有情。

這涉及道家的最高思想,我個人的理解,聖人師法天地是沒有錯的,以百姓為芻狗,也就是對待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不論是對待你自己的親戚,又或是對待其他的人,都是一般對待,公平公正。

只要公平的對待每一人,可能親人認為近乎無情,他人則認為有情。

因對待身邊的人無情而平等地對待了所有人,所以因無情而成就有情。

老子

老子的思想,都是以天地自然為師,天地無情對待眾生,反而公平公正。所以聖人無情對待每一個人,所以反而有情。這延伸到君王治世,也要無情無義的執行公平正義,如此就沒有了對皇親國戚的袒護,可是這些都是理論而已。

何宴只理解到聖人師法天地,卻不知其中的奧義,只得表象。王弼說得也沒錯,聖人終究是人,哪裡也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對待每一位人呢?所以歷史上的聖人還是有喜怒哀樂的。但是王弼的理解也沒有到最高境界。

所以說,真正的太上無情根本不是無情,只是以無情的方式達到有情,師法天地而已!

一切都是表象!既然一切都是表象,沒有真正的聖人,還不如莊子的逍遙,生者不滿百,逍遙而過。

道德經道德經

個人意見。

下一期見。

相關焦點

  • 看破感情問題,感悟太上忘情。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太上忘情,並非無情,忘情是寂焉不動情,若遺忘之者。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一言。作為最高境界的「太上忘情」,並非薄情,也並非深情,而是不為情緒所動,不為情感所擾,忘情是寂焉不動情,若遺忘之者。太上是最高明的人,是聖人。聖人不是沒有情,而是有情,但把它放到好像忘了的層次。
  • 無為,道家的最高境界
    目前還存有爭論,不過老子的思想乃為道家思想之最,其一部《道德經》被歲月衝刷了數千年仍然光輝不減,可見其思想是多麼的深邃。道家的無為決不是提倡什麼也不做和不為,這裡的「無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其深層次內涵是絕不能逆道而為,指的是不要人為的去亂為、胡為,去幹預自然大道,甚至不能用未經過很好入靜修煉的常人乃至聖人之智去人為幹預宇宙大道的運行。
  • 道家中人心性修煉最高境界是什麼?
    主在能解脫功利境界、物質境界之束縛,盡心盡性、立德養氣以修道,使氣質變化,超世獨立,動心起念,不墮凡俗觀念中,保其本性靈根(即聖人種子),全其天真,即是聖人。人皆有聖性,返樸還真,以存其本來赤子之心與聖性,擴而充之,上登聖境,即入於聖人境界。聖人境界之極,則天地與我為體,萬物與我為一,此亦即天人合一境界(在儒家亦談天人合一,但無天人合一之修煉法)。至此則可稱為天地境界中人。
  •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 王者心態!什麼是真正的王者心態?
    作者:皇帝人生的最高境界是 王者心態!什麼是真正的王者心態?舉例: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有幾千萬粉絲?做70億人的粉絲,為70億人類服務,有70億人為自己表演,多麼享受!能做到這程度,你就是聖人!俯視地球上的人間而已!這心態比阿Q精神更偉大!發揮到極致就是聖人!阿Q精神很多人忌諱,其實不過是唯心主義精神勝利法之一而已,哪個口號不是精神勝利法?哪個心靈雞湯不是阿Q精神?
  • 道家人生最高境界什麼樣?老子想成嬰兒,莊子追求大逍遙
    中國文化是追求人生道德境界的哲學。儒家希望達到堯舜禹那樣的人生境界;道家的老子很天真,他人生最高境界是成為嬰兒;莊子是個追求精神絕對逍遙自由的哲學家,他想成為至人、神人和聖人,因為只有他們才達到了逍遙境界;佛家則是希望能夠成為實現涅槃的佛。
  • 我喜歡太上忘情.太上忘情,並非是無情.
    有情自當滿瀉有情自當滿瀉,然後就去戀愛;有情自當戀愛,然後就去遠行。
  • 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是什麼意思呢?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莊氏,名周;戰國時代宋國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傳承和發揚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出自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怎麼理解呢?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上古時代,道家思想的文化源頭。
  • 人思想可以達到的最高境界,就在於道家的這句話
    人類初開蒙昧之時,無善無惡,無情卻也友情,無懼卻也畏懼,是為洪荒。慢慢地,人們的社會越來越發達,文明越來越進步,可是人們,仿佛距離遠古的自然之理也越來越遠。簡單言之,人越來越缺乏靈性啦,我們的眼光,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行為越來越受到物質工業化環境的影響,引導我們前行的是迫在眉睫的很多追求,物質、思想上的快感,我們已經很久沒有靜下來,仔仔細細地審視自己的內心啦。
  • 情的最高境界即是佛法的最高境界
    情中自有禪,情的最高境界即是佛法的最高境界。不管外界多麼紛繁嘈雜,心內始終平靜如砥,愛情始終明澈 出自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情詩。如此美妙的文字在耳邊婉轉的聲音中流淌。想那時,他在布達拉宮空蕩的寢宮裡,背對著陽光,寫下它們時,是何等憂傷和無奈,兩全終是奢望。
  • 什麼是有情眾生和無情生?分清楚這些就容易理解涅槃了
    《壇經》中有一個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這就是說,只有有情眾生才可以成佛,這就需要我們認識有情眾生和無情生的差別。什麼叫做有情?什麼叫作眾生呢?在佛法中所謂眾生,一定是有情生,包括三界眾生最高層次的非非想天,下至地獄最卑劣的有情,中如人間萬物之靈的人類,下至肉眼不可見的細菌,統統叫作有情眾生這一切眾生皆有真如心體,可是眾生自無始以來,他們的無明厚薄程度千差萬別,有的人在菩提樹下坐下來自己參究就開悟了、就見性了、就成究竟佛了;有的人開悟了則到初地境界。
  • 儒釋道的最高境界:三句話,九個字
    對此蒙牛老總牛根生說得很精彩,他說: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開」;儒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這三句話、九個字。 中國歷史上還曾有過其他一些「人生境界」說,其中三個最著名的,正好可以與儒釋道這三大最高境界對照參悟。
  • 如何理解「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難道無情眾生能成佛嗎?
    為什麼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太多的人就說:無情物能成佛嗎?這個就是卡在自己的能所的觀念。  當我們的心迷了的時候,我們很清楚的,能緣的心、所緣的境界是歷歷清楚的,這個是桌子、這個是經本、這個是牆壁、這個是燈光、這個是佛像、這個是鳳梨、這個是飲料、這個是袈裟、這個是冷氣。
  • 道家最高境界的養生內功秘術,能避災,能祛病,還能長壽
    道家修煉的最高境界其主要方法4種,這些方法也是道教養生的主要方法之一。①清心寡欲方法上主張清靜無為,絕學無憂,離境坐忘等。老子哲學觀核心是清靜無為,反映在精神修煉上就是清心寡欲②信道修煉--即了解「道」的功用,堅定「道」的信念,確立學道的志向,自覺地學道。
  • 不管是夫妻還是情人,男人思念你的最高境界,會有這三點表現
    第一:男人想念女人的最高境界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我們都聽過這句話,形容想念,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男人很想念一個女人的時候,就會忍不住的想要聯繫她,那種思念之情,是掩藏不住的,會迫不及待的想要去看她既然選擇了彼此,就要好好愛,別辜負了彼此的深情,即便是兩個人在一起,難免也會有矛盾,打是情罵是愛,適當的小吵,能夠讓兩個人的感情,越來越好,曾經聽過這樣一段話,說的是喜歡就是,你好看的時候多看幾眼,不好看,也不會嫌棄,愛就是你哪有不好看的時候,怪不得,你一直都好看,聽起來,這句話,是有點繞口,其實恰恰的表達了,男人對女人的愛,只要是你,在我眼裡,你什麼時候都是好看的。
  • 同時在世的三大聖人: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到底發生了什麼?
    佛陀是最偉大的,證悟程度最高,了解了宇宙真相,事物本源以及人生至理,而且不厭其煩的教導大眾;老子也是聖人,證悟程度比佛陀低一些,明白了道(天地事物人生的法則),但還有點說不清楚;孔子最多算是個賢人,是個普通人,對事物的理解拘於表面,注重所謂的禮,向老子請教時被老子批評了,自己還摸不著頭腦。
  • 修行的最高境界:「化境」是什麼意思
    修行的最高境界「化境」是什麼意思?顧名思義,就是修到了化解的境界。那麼到達這種境界的人都能化解什麼呢?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古人認為,天上的風雨與人的禍福是來去突然不可預測的,然而在現代的高科技年代裡「天有不測風雲」一詞被「天氣預報」更新了,但人的禍福仍不能預測也不能將禍事化解消除。無論是禍事還是福事都是一種現象,在現象的背後有一種常人不可見的隱象,這隱象才是現象的根源。
  • 如何理解「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難道無情物能成佛嗎?
    是因為這個人成佛,能夠轉識成智,能夠轉境為心,所以心境一如,才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是這個成就無上菩提的人,才能這樣講。  為什麼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太多的人就說:無情物能成佛嗎?這個就是卡在自己的能所的觀念。
  • 王陽明的智慧:人生的最高境界,原來是這兩個字!(深度好文)
    做人,牢記這一條天規,與一樣東西「斷交」,福氣自來,少有災禍。這條天規出自心學大師王陽明,只有短短六個字——「去人慾,做聖賢」,要絕交的東西則是貪慾!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原來是這兩個字!那就是……不貪!不貪之所以是人生最高境界,是因為,作為俗世中的人,我們誰都有一定的貪慾,貪慾是人的私慾使然,要想做到不貪實在是太難了,能做到的人大概也只有聖人,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普通人以不貪為人生目標,減少私慾,遏制貪慾。王陽明一生都在提倡與貪慾斷交,他無論是做人,還是為官,都講求清廉如水,與清風為伴,將不貪視為人生的最高境界。
  • 人生的最高境界居然是它
    繁華世界、萬象人間,形形色色的人群周而復始地在這個地球上繁衍生息,大家都在尋求人生的真正快樂!因為真正的幸福快樂其實就掌握在自己手裡。好比是一個手裡拽著鑰匙的人在發瘋地尋找著鑰匙。因為人們自己也意識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究竟是什麼?
  • 道家哲學和基本觀點
    其學說以「道」為最高哲學範疇,認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二、道家哲學的基本觀念(一)道家,古代哲學的一種思想流派,以老子﹑莊子為代表,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強調以「道」來統攝自然、社會和人生。道家學說也被稱為「老莊之學」。(二)老子的基本思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