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有情眾生和無情生?分清楚這些就容易理解涅槃了

2020-12-14 普通人看世界

《壇經》中有一個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這就是說,只有有情眾生才可以成佛,這就需要我們認識有情眾生和無情生的差別。

什麼叫做有情?什麼叫作眾生呢?就是他有記憶、有感情,前提是一定有一個第八識存在,能記存種種大小事情;假使沒有真如心、沒有如來藏、沒有第八識,他就一定不是有情眾生。譬如向日葵,太陽從東邊出時,它會面向東方的太陽,太陽往西時則面向西,但它不是靠記憶,而是靠物性,所以不能稱為有情生。為什麼它會有此物性呢?這是因為共業眾生需要這種植物,而它需要較多的陽光來成就那些大而多的種子,所以共業眾生的如來藏就使它會有這種物性。植物種子為什麼能生根?會發芽、長大、開花、結果?而且還會爛壞才可以被吸收?這都是因為共業眾生所有如來藏的不可知執受所產生的結果。所以在種智內說:欲界眾生都以團食而存,又說團食是「以爛壞為其食相」。

所以植物有物性,但是它沒有第八識心,不能出生覺知心,所以不能說它是有情眾生。但是從表面看來,它有生命的現象:會開花結果、會枯萎。它是有生命的,但只能叫作無情生,不是佛法中所說的眾生;因為它沒有八識心王中的任何識,它是由共業眾生的第八識共業功能,使得它有發芽、生長、開花、結果、壞爛的能力與現象,所以眾生才能以植物的爛壞性而成就團食的功德,所以植物的發芽、成長、開花、結果、成熟、爛壞、生長種子等功能,仍然還是攝屬眾生如來藏中的一部分功能性。在佛法中所謂眾生,一定是有情生,包括三界眾生最高層次的非非想天,下至地獄最卑劣的有情,中如人間萬物之靈的人類,下至肉眼不可見的細菌,統統叫作有情眾生這一切眾生皆有真如心體,可是眾生自無始以來,他們的無明厚薄程度千差萬別,有的人在菩提樹下坐下來自己參究就開悟了、就見性了、就成究竟佛了;有的人開悟了則到初地境界。

想要能夠真實了知法界體——萬法本體的真實性,得要從親證法界根源的第八識如來藏下手;不然的話,我見不容易斷,更難斷得很徹底。有的人執著想像虛妄建立的意識細心作為法界體,來成立三世因果的實現;但意識心不管怎麼細,最細也不會超過非想非非想處的細意識;四空定的最高層次非非想定中的意識是最微細的意識,可是它仍然是意識;既然是意識,把它當成實相心,那就還是「我執」。

我見可以用很多種方式呈現出來,所以《楞嚴經》才會說外道有五現見涅槃。我愛就是從不斷現行的我見生出來的;如果能將我見斷了,我愛隨後就會漸漸斷,最多不超過七次人天往還,我愛就可以斷盡。我愛最粗糙的表現就是在欲界貪著五欲時對自我貪愛的我愛;為什麼會貪著五欲?就是因為深愛覺知心的自己可以享受五欲,所以深愛自己而成為我愛。又如貪著四空天境界中的我,包括我所的神通有為法。正因為喜歡禪定的境界,喜歡神通,這都是我愛。

但神通無法了生死,有神通的人如果沒有證悟三乘菩提正法,還是會永遠的輪轉生死。有人說無常來時,他會土遁,他會遁到泥巴裡面,那無常就找不到他;可是有一天無常來了他遁入土中,卻仍然要死在土中。土遁不行,那火遁又如何呢?升起火來遁入火中就不見他了,可是後來仍然得死掉。那水遁又如何呢?結果照樣要死,那怎麼辦呢?化入虛空中不見了,還是照樣得死;住在無色界的眾生都還得死,何況他只化入欲界的虛空中?所以再大的神通也沒辦法了生脫死。但眾生不知道,以為有神通了就是有佛法證量,其實,就算他們真的是有神通的證量,那也都不是佛法上的證量,那只是對意識自我和意識我所的貪愛而已。

這些貪愛也就是我愛,因為我喜歡在這境界內遊戲,就貪愛這境界內的我。無明最輕薄的人,就生到無色界天去,他連色身都不要了,斷了色身為我的身見,可是以覺知心我為身的身見卻仍沒斷;既以覺知心我為身,是四空定當中的微細覺知心,那還是三界我,所以我見仍然沒斷:因此生到無色界而執著無色界中的覺知心自己,這種對自己的貪愛仍然是我愛。這都是因為我喜歡那個境界,因此而由我見所產生的我愛,被我愛煩惱系縛住,就為了執著這個三界的我,而產生了許多三界身所生的煩惱。

欲界有欲界的煩惱,色界有色界的煩惱,無色界有無色界的煩惱,每一個地方都有煩惱。就算是去當他化自在天的天主,這算是欲界最勝妙的境界了,可是仍會擔心他的天主寶座哪一天會被比他更有福報的人搶走;縱使生到色界天而成為四禪天的天主,還是一樣會有這種煩惱。生到四空天,就沒有天主了,大家都一樣,就不必擔心天主寶座會被搶走;但是壽命最長的人有八萬大劫,其中有的天人會中夭,所以有的人壽命只有二萬劫、四萬劫、六萬劫,從人間來看,壽命雖然很長,但仍然會有壽盡命終的一天,命終時就會開始擔心再輪迴時會生到哪裡去?在無色界看得到下面諸天及人間的境界相,看到人間有種種苦,又有極大的煩惱在心中生起

因此,不管去到哪裡都一定有煩惱,只要是有情眾生,都必定會有煩惱,那要如何才能免去煩惱呢?只能去當無情了,可是這無情並不是當植物、石頭那種無情,而是將五蘊、十八界的自己滅掉,入無餘涅槃;在無餘涅槃中就是「無情」了,因為三界有情基本條件的五蘊、十八界都滅掉了,只剩下如來藏離見聞覺知,也沒任何愛恨情仇與記憶現起,所以方便說是無情,這樣就永遠都沒有生死苦了。因此,想要離開煩惱,只有一條路,就是取證無餘涅槃;但是入了無餘涅槃,真沒意義,什麼智慧都沒有了,也不能再利益眾生了,對自己的成就佛道也沒有利益,因為一切法都滅失了,都消失掉了,再也不能自利利他了,那我可不願意,那該怎麼辦呢?只有一條可走:就是成佛。可是成佛很辛苦,得要三大阿僧祇劫,那要修多少布施、戒行、忍辱?難忍要能忍,難捨要能舍可真的不簡單;而且還要修學很多佛菩提智,這都是很不簡單的,因為佛菩提的具足親證,得要斷盡過恆河沙數的上煩惱——塵沙惑。

有人心想:「這下子完了!連什麼是上煩惱都不知道,怎麼斷上煩惱?」其實很簡單,你只要求明心就可以了;明心以後,漸漸地就會跟上煩惱相應,就會知道該怎麼一點一滴去斷除它。這就是說,過恆河沙數的塵沙惑無明,得要先打破無始無明,然後開始探究自己與佛同樣都是證悟第八識,為什麼世尊成佛了,而我們卻仍然還不能成佛?這時就與上煩惱相應了。但是一般學人都不可能跟上煩惱相應的,都還是在我見、我愛的層次上面轉來轉去;有些自以為悟的人,更是落在我見與我愛之中,而辯稱是已斷我見、已斷我愛;所以,我見、我愛的纏縛煩惱,是一切有情眾生共同皆有的煩惱;而這個煩惱的厚薄差別、層次高低,是相差很多的。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難道無情眾生能成佛嗎?
    為什麼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太多的人就說:無情物能成佛嗎?這個就是卡在自己的能所的觀念。  當我們的心迷了的時候,我們很清楚的,能緣的心、所緣的境界是歷歷清楚的,這個是桌子、這個是經本、這個是牆壁、這個是燈光、這個是佛像、這個是鳳梨、這個是飲料、這個是袈裟、這個是冷氣。
  • 慧律法師:無情眾生能成佛嗎
    慧律法師:   為什麼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太多的人就說:無情物能成佛嗎?這個就是卡在自己的能所的觀念。所以當一個證悟到究竟的時候,我們就會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諸法,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器世間,你照見法界空,那麼就是器世間不可得;器世間不可得,銷融的時候就消歸自性,念念消歸自性。所以知道萬法同是心性所顯現、影現出來的,沒有實體可得。記得!見相二分沒有實體可得,都是自體分。 慧律法師又講到: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怎麼解呢?很簡單。
  • 如何理解「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難道無情物能成佛嗎?
    是因為這個人成佛,能夠轉識成智,能夠轉境為心,所以心境一如,才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是這個成就無上菩提的人,才能這樣講。  為什麼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太多的人就說:無情物能成佛嗎?這個就是卡在自己的能所的觀念。
  • 什麼是太上忘情?真正的聖人有情還是無情?這涉及道家的最高境界
    其實老子的道德經,很多都是對天地自然現象的思考,然後延伸至人的身體和行為。有一句話,叫做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句話雖然不是老子說的,但是思想和老子是一致的。天長地久是因為天地無情。但是無情而至公,也就是天地是最公平的,平等地待萬物。
  • 佛教:有情生老病死,無情成住壞空,這八個字已包含世間一切
    比方說世間世外的一切過程,在佛法中不過就是八個字——生老病死,成住壞空,前者說的是有情眾,後者說的是無情眾。換言之,世間一切都逃不開這八個字,只要您能把這些搞懂並和別人說清楚了,他們自然會認為佛法高明,這遠比生拉硬拽讓人學佛效果要好得多。
  • 如果濾過性病毒是有情眾生,它們是屬於哪一種種性,什麼樣的有情會投生於濾過性病毒?
    禪定通於佛法與外道,但佛法的禪定系以智慧為導首而修習,不貪求境界,這和外道的禪定有明顯的不同。若企圖與鬼神打交道而修習禪定,已非佛法的禪定,不但無法解脫生死輪迴,反而容易落入鬼神道或魔道,求出無期。
  • 覺悟本心~第六關 無情亦情
    第六關 無情亦情 所謂「過五關」,便是「度五將」。這「關」便是迷惑顛倒之關,這「將」便是證得菩提之將。過了這五關(其實是一關,唯一生死關),度了這五將(其實是一將,唯一菩提將),從此你便進入真修行,以這個「一心三藏」而統領自己一切的起心動念。在未來修行的過程中,不遭歧路,而直達涅槃彼岸。那這第六將呢,是「無情亦情」。
  •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因地果還生,                       無情亦無種,                       無性亦無生。慧能也好,神秀也罷,都很有慧根,可以擔當,而對於那些鈍根之人,就沒有必要多費口舌了。     那麼,「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這四句偈,用通俗易懂的話,該怎樣解釋出來呢?我們從字意來看不難理解,貫穿起來就是:「很多緣份皆因情起,執著於私情,由這個因,也就相應生出許多果來,就會產生這樣那樣的諸多煩惱。
  • 眾生妄想有實在的我和愛我的人,而不知有生滅而生憎愛,沉迷五欲
    願您為來參加法會的一切法眾,重新宣說佛的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有什麼差別?使末世眾生聽聞此聖教而隨順開悟,循序漸次進入清淨圓覺境界。」清淨慧菩薩說完後,再次五體投地向佛祖致禮,循環往復,這樣連續請求三次。
  • 涅槃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敦煌莫高窟告訴你真相!
    我們都曾經見過火焰從熾熱的跳動,到最終的歸於消失和冷卻,火焰熄滅餘熱盡,寂靜無痕。 因此很自然地,我們也會把涅槃理解為類似這樣的情形,但是像這種徹底的斷滅和消亡,會讓我們感到一種恐懼,就像是灰飛煙滅,終極自殺。
  • 四念處是什麼,為何佛陀涅槃後囑咐眾生以此為道
    就在當年佛陀涅槃之前,和佛陀關係最親密的侍從阿難尊者——他同時也是佛的堂弟,因為仰慕佛的莊嚴殊勝而出家追隨,而且他正好是佛得道的那一天出生,所以和佛的緣分極深。佛陀在涅槃前幾個月的時候曾問過阿難是否希望自己繼續住世,可惜阿難中了魔障,竟然沉默不語,沒有出言挽留,佛陀就看出自己和這世間的緣分盡了,這才聽了魔王波旬的請求,涅槃而去。而從魔障中醒過來的阿難悔恨不已,痛哭流涕,但也於事無補,所以他就下跪頂禮佛陀,請示佛涅槃後,他們這些弟子們該怎麼辦,後世眾生又該怎麼辦。
  • 宗喀巴大師劃分宇宙眾生為「三重世界」,對應修行的三種境界!
    我們都知道,佛教教義中有「六道輪迴」之說,即認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眾生),如不尋求「解脫」,將永遠在「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中生死相續,無有止息地循環。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宗喀巴大師將整個宇宙的眾生劃分成了三個層次,即: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和常樂我淨之涅槃寂靜(解脫境界)。
  • 【懺悔品】心佛眾生無差別,體空相明用周遍——清淨法師
    佛性在各部經典中稱謂不一,名稱繁多,略舉如下: 《菩薩戒經》稱之為心地,能生起萬善。 《般若經》喚作菩提,以覺為體故。 《華嚴經》立為法界,交徹融攝故。 《金剛經》號為如來,無所從來故。 《般若經》呼為涅槃,眾聖所歸故。
  • 佛法楞嚴|生死輪迴與成佛涅槃的秘密:佛說迷悟兩種根本
    希望世尊您大慈大悲,哀愍我及與會大眾,為我們開示奢摩他路,也令那些斷善根的眾生們,破惡生善,毀滅惡知見而得到正知正見。阿難尊者說了這些話之後,就五體投地,和會中的大眾,都專心一意的等待聽聞世尊的開示教誨。
  • 無情亦情:土梟、破鏡鳥有故事!
    由是故有非無色相,無色羯南,流轉國土,咒詛厭生,其類充塞。性顛倒:這種人已經迷了自性,自己不知道自己了,完全交給別人去使喚。小則做幾件錯事,大則給人家去當殺手都有。這樣的人死了以後很糟糕,為什麼造成這種顛倒呢?前面有「相引輪迴」,相互誘騙利用,來給我辦什麼事,你能得到什麼什麼,就構成相互誘騙。這個在社會上也是司空見慣的。
  • 佛教:眾生究竟害怕什麼?佛有告訴我們如何能夠離苦得樂嗎?
    都是害怕由於這些東西給我們帶來痛苦,給我們帶來身的痛苦,或者心的痛苦,所以我們在內心當中驚恐萬狀、兢兢業業,計較不堪,舉心動念都是為了怕受苦而做文章,所以我怕什麼?我就怕苦。佛就知道我們眾生怕受苦,所以告訴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那麼佛告訴我們怎麼樣能夠離苦得樂?
  • 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
    對於久處無明暗夜的眾生來說,佛就是能灼破群昏的杲日,有著拯救一切眾生的力量。佛應眾生得度的機緣出興於世,如優曇華,稀有難遇。如果有幸遇到了,一定要請佛長久住世。佛臨涅槃那天,向天上地下的所有人宣告:今日當入般涅槃。當時很多眾生長跪叉手,淚流滿面,請佛莫入涅槃。但是,釋尊涅槃之事實則是有因緣的。
  • 佛教:佛陀涅槃前,回答了這四個問題,佛弟子必知!
    佛說「人有八苦,分別是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求不得。」雖然每個人的經歷都不一樣,但所受的諸多苦楚,卻無一離得開這八苦。正所謂「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無論經歷了多少痛苦,但最終也不得不選擇「離開」。
  • 離念靈知心入不了涅槃,所以涅槃裡沒有見聞覺知
    佛的三法印即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槃寂靜,是判斷正法的標準,有很多修行人想要以離念靈知心住在無餘涅槃中,但是如果離念靈知心這個法可以進入無餘涅槃,請問其中還有沒有法?有沒有知?都有啊!有知就能了知六塵或法塵,有知有塵怎麼叫作寂靜?所以,有知有塵就不是寂靜了。
  • 「自相矛盾」有兩種,分清楚才能理解辯證法
    這些都反映了不同角度的認識,會得到不同的結論。在學哲學時,要理解辯證法,也會遇到這個問題。自相矛盾的事物,為什麼能放到一起呢?要理解和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分清楚兩種矛盾概念:一種是形式邏輯的矛盾,一種是辯證邏輯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