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中有一個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這就是說,只有有情眾生才可以成佛,這就需要我們認識有情眾生和無情生的差別。
什麼叫做有情?什麼叫作眾生呢?就是他有記憶、有感情,前提是一定有一個第八識存在,能記存種種大小事情;假使沒有真如心、沒有如來藏、沒有第八識,他就一定不是有情眾生。譬如向日葵,太陽從東邊出時,它會面向東方的太陽,太陽往西時則面向西,但它不是靠記憶,而是靠物性,所以不能稱為有情生。為什麼它會有此物性呢?這是因為共業眾生需要這種植物,而它需要較多的陽光來成就那些大而多的種子,所以共業眾生的如來藏就使它會有這種物性。植物種子為什麼能生根?會發芽、長大、開花、結果?而且還會爛壞才可以被吸收?這都是因為共業眾生所有如來藏的不可知執受所產生的結果。所以在種智內說:欲界眾生都以團食而存,又說團食是「以爛壞為其食相」。
所以植物有物性,但是它沒有第八識心,不能出生覺知心,所以不能說它是有情眾生。但是從表面看來,它有生命的現象:會開花結果、會枯萎。它是有生命的,但只能叫作無情生,不是佛法中所說的眾生;因為它沒有八識心王中的任何識,它是由共業眾生的第八識共業功能,使得它有發芽、生長、開花、結果、壞爛的能力與現象,所以眾生才能以植物的爛壞性而成就團食的功德,所以植物的發芽、成長、開花、結果、成熟、爛壞、生長種子等功能,仍然還是攝屬眾生如來藏中的一部分功能性。在佛法中所謂眾生,一定是有情生,包括三界眾生最高層次的非非想天,下至地獄最卑劣的有情,中如人間萬物之靈的人類,下至肉眼不可見的細菌,統統叫作有情眾生這一切眾生皆有真如心體,可是眾生自無始以來,他們的無明厚薄程度千差萬別,有的人在菩提樹下坐下來自己參究就開悟了、就見性了、就成究竟佛了;有的人開悟了則到初地境界。
想要能夠真實了知法界體——萬法本體的真實性,得要從親證法界根源的第八識如來藏下手;不然的話,我見不容易斷,更難斷得很徹底。有的人執著想像虛妄建立的意識細心作為法界體,來成立三世因果的實現;但意識心不管怎麼細,最細也不會超過非想非非想處的細意識;四空定的最高層次非非想定中的意識是最微細的意識,可是它仍然是意識;既然是意識,把它當成實相心,那就還是「我執」。
我見可以用很多種方式呈現出來,所以《楞嚴經》才會說外道有五現見涅槃。我愛就是從不斷現行的我見生出來的;如果能將我見斷了,我愛隨後就會漸漸斷,最多不超過七次人天往還,我愛就可以斷盡。我愛最粗糙的表現就是在欲界貪著五欲時對自我貪愛的我愛;為什麼會貪著五欲?就是因為深愛覺知心的自己可以享受五欲,所以深愛自己而成為我愛。又如貪著四空天境界中的我,包括我所的神通有為法。正因為喜歡禪定的境界,喜歡神通,這都是我愛。
但神通無法了生死,有神通的人如果沒有證悟三乘菩提正法,還是會永遠的輪轉生死。有人說無常來時,他會土遁,他會遁到泥巴裡面,那無常就找不到他;可是有一天無常來了他遁入土中,卻仍然要死在土中。土遁不行,那火遁又如何呢?升起火來遁入火中就不見他了,可是後來仍然得死掉。那水遁又如何呢?結果照樣要死,那怎麼辦呢?化入虛空中不見了,還是照樣得死;住在無色界的眾生都還得死,何況他只化入欲界的虛空中?所以再大的神通也沒辦法了生脫死。但眾生不知道,以為有神通了就是有佛法證量,其實,就算他們真的是有神通的證量,那也都不是佛法上的證量,那只是對意識自我和意識我所的貪愛而已。
這些貪愛也就是我愛,因為我喜歡在這境界內遊戲,就貪愛這境界內的我。無明最輕薄的人,就生到無色界天去,他連色身都不要了,斷了色身為我的身見,可是以覺知心我為身的身見卻仍沒斷;既以覺知心我為身,是四空定當中的微細覺知心,那還是三界我,所以我見仍然沒斷:因此生到無色界而執著無色界中的覺知心自己,這種對自己的貪愛仍然是我愛。這都是因為我喜歡那個境界,因此而由我見所產生的我愛,被我愛煩惱系縛住,就為了執著這個三界的我,而產生了許多三界身所生的煩惱。
欲界有欲界的煩惱,色界有色界的煩惱,無色界有無色界的煩惱,每一個地方都有煩惱。就算是去當他化自在天的天主,這算是欲界最勝妙的境界了,可是仍會擔心他的天主寶座哪一天會被比他更有福報的人搶走;縱使生到色界天而成為四禪天的天主,還是一樣會有這種煩惱。生到四空天,就沒有天主了,大家都一樣,就不必擔心天主寶座會被搶走;但是壽命最長的人有八萬大劫,其中有的天人會中夭,所以有的人壽命只有二萬劫、四萬劫、六萬劫,從人間來看,壽命雖然很長,但仍然會有壽盡命終的一天,命終時就會開始擔心再輪迴時會生到哪裡去?在無色界看得到下面諸天及人間的境界相,看到人間有種種苦,又有極大的煩惱在心中生起
因此,不管去到哪裡都一定有煩惱,只要是有情眾生,都必定會有煩惱,那要如何才能免去煩惱呢?只能去當無情了,可是這無情並不是當植物、石頭那種無情,而是將五蘊、十八界的自己滅掉,入無餘涅槃;在無餘涅槃中就是「無情」了,因為三界有情基本條件的五蘊、十八界都滅掉了,只剩下如來藏離見聞覺知,也沒任何愛恨情仇與記憶現起,所以方便說是無情,這樣就永遠都沒有生死苦了。因此,想要離開煩惱,只有一條路,就是取證無餘涅槃;但是入了無餘涅槃,真沒意義,什麼智慧都沒有了,也不能再利益眾生了,對自己的成就佛道也沒有利益,因為一切法都滅失了,都消失掉了,再也不能自利利他了,那我可不願意,那該怎麼辦呢?只有一條可走:就是成佛。可是成佛很辛苦,得要三大阿僧祇劫,那要修多少布施、戒行、忍辱?難忍要能忍,難捨要能舍可真的不簡單;而且還要修學很多佛菩提智,這都是很不簡單的,因為佛菩提的具足親證,得要斷盡過恆河沙數的上煩惱——塵沙惑。
有人心想:「這下子完了!連什麼是上煩惱都不知道,怎麼斷上煩惱?」其實很簡單,你只要求明心就可以了;明心以後,漸漸地就會跟上煩惱相應,就會知道該怎麼一點一滴去斷除它。這就是說,過恆河沙數的塵沙惑無明,得要先打破無始無明,然後開始探究自己與佛同樣都是證悟第八識,為什麼世尊成佛了,而我們卻仍然還不能成佛?這時就與上煩惱相應了。但是一般學人都不可能跟上煩惱相應的,都還是在我見、我愛的層次上面轉來轉去;有些自以為悟的人,更是落在我見與我愛之中,而辯稱是已斷我見、已斷我愛;所以,我見、我愛的纏縛煩惱,是一切有情眾生共同皆有的煩惱;而這個煩惱的厚薄差別、層次高低,是相差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