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情亦情:土梟、破鏡鳥有故事!

2021-02-18 今日楞嚴
《楞嚴經》第85集由因世界相引輪迴,性顛倒故,和合咒成八萬四千呼召亂想。由是故有非無色相,無色羯南,流轉國土,咒詛厭生,其類充塞。性顛倒:這種人已經迷了自性,自己不知道自己了,完全交給別人去使喚。小則做幾件錯事,大則給人家去當殺手都有。這樣的人死了以後很糟糕,為什麼造成這種顛倒呢?前面有「相引輪迴」,相互誘騙利用,來給我辦什麼事,你能得到什麼什麼,就構成相互誘騙。這個在社會上也是司空見慣的。由於這種顛倒與我們如如不動的真心是相違背的,所以叫「性顛倒」。和合咒成:在人道的時候互相欺騙利用,死了以後還是這種習氣。隨著那些邪咒、惡咒,他就隨著替用了。為什麼有些人持惡咒、邪咒能夠害人呢?他把你咒死了,咒得你傾家蕩產。密勒日巴尊者年輕的時候,因為他的叔父和他的姑母聯合起來,把他父親的遺產霸佔了,所以把他和母親趕出去討飯。密勒日巴為了報仇學外道,念邪咒使整個村莊的房屋、莊稼都被冰雹砸爛。一念邪咒就有那些邪鬼邪神來幫忙。後面還講了蠱毒,他是把蛇殺死了以後,蛇肉變成乾粉,再和些草粉子,然後就念咒,一些邪鬼邪神就附在那個藥粉上。所以你喝了那個藥粉的水,就會中蠱。所以我們要當心,不是什麼咒都可以念的。特別要防止那些假和尚——來,我給你一個咒——這些人非常非常無聊。呼召亂想:這些人完全沒有自己的主見。佛念咒他就歸佛用,魔念咒他就歸魔用。他就不知道好歹。非無色相無色羯南:實際上他本來就是無色,你看不到他在哪裡,你念一個咒,他就來幫你解決問題啊。所以本來沒有色的結果變成有色,也可以叫做定果色,它是一種邪定,而形成一種客觀的存在。像這些情況也有具體的分類:有些是隨咒顯靈,成仙成道;也能幫助眾生解決在六道眾生之間的一些過節;這種情況另當別論。有些眾生隨著這個邪咒專門做壞事,挑撥離間,製造災難。這些情況稱為是妖、是怪、邪氣、邪靈。咒詛厭生:「咒詛」就是詛咒。情願跟著人家那個邪咒後面,感到好玩。厭生,不懂得自力更生,自己來成就自己。這種眾生實際上是作為一種靈體存在,在某種程度上,他解脫了對生命的這種執著。由因世界合妄輪迴,罔顛倒故,和合異成八萬四千迴互亂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轉國土。彼蒲盧等,異質相成,其類充塞。由於雙方都是妄想對妄想,因此執著而成就,所以叫「合妄輪迴」。罔顛倒:「罔」就是似是而非,似有非有。以性情的曖昧與我們本性的圓明真妙相違背,所以叫「罔顛倒」。這種情況在世間來講,往往就是採取這種欺詐或者強迫的手段,把他人的財產在表面上合情合理好像繼承變成自己的財產,實際上他這是一種陷阱、陰謀;把別人的兒女通過種種陰謀的手段變成自己的兒女;還有的人到醫院裡去偷小孩,它屬於這種情況。將來果報非常重。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非有想」下面有個「彼蒱盧等,異質相成」來解釋這個問題。異質相成:有兩種這個動物,一種叫青桑蟲,在菜上就有,一種叫細腰蜂,會飛的。一個能在天上飛,一個在菜葉上爬的蟲子,它這個體質生命是不是迥然不同啊?怎麼「異質相成」呢?細腰蜂可以把青桑蟲抓回去,然後就在上面念咒——像我、像我、像我……它念這個咒呢,這個小蟲子最後就能變成跟它一樣飛的細腰蜂,你說好玩不好玩吶?還有你們發覺人家抱養的小孩都像養父或者養母,就這個道理。雜誌上記載那個狼孩,雖然她是人,可是生活習性同於狼。凡夫不聽聞佛法還情有可原,我們可不能再麻木不仁。有的人別想得那麼美,又想得到來世的解脫,又不能放下今生的那種享受,天下沒有這個道理啊!舍才能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所以「呼召亂想」,不傳大法,不傳正法,是不是在亂呼召啊?第六卷是不是剛講了「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真心來講,遇到這樣的大法,你應該賴在這裡不走。祖師大德怎麼考驗人呢?一個外來掛單的和尚,那個方丈怎麼也看不起他非趕他走,他說:「我不走,我是來求法的。」方丈找種種理由去刺激他,到最後一定要把他趕走,他坐在外面屋簷下聽課。那個方丈把洗腳水就往他頭上倒,他也還是不走。人家是這樣求法的。等方丈年紀大了,快要退隱了,要找接班人當方丈啊。大家都考慮打妄想,不是張三就是李四,要麼就是王五啊。可這個時候呢,方丈把那個在牆根坐著的和尚叫過來,然後任命繼任方丈,就這麼簡單。如果我這樣對待弟子們,一百個裡面起碼要跑掉九十九個半。有人臉皮可薄了,那半個還要我好話哄一哄可能留下來。我就是這樣,人家已經把我說成阿修羅。你們怎麼知道老師的良苦用心啊?末法時代的人臉皮薄得很啊。由因世界怨害輪迴,殺顛倒故,和合怪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無想相無想羯南,流轉國土。如土梟等附塊為兒,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類充塞。非無想這類眾生的果報是由殺心、報復心這種因緣和合而有。怎麼叫非無想呢?看上去它沒有任何理由去做這個事情,但他做了。那麼透過歷史的原因,透過因果關係,它是有前世之因,在今生今世它想都沒有想就造成相互傷害,這叫非無想。所以這裡是「和合怪成」,就是很奇怪,用世間法不好解釋,它為什麼就相互傷害。食父母想:子殺其父,臣殺其君。在世間法裡講,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兒子想去殺父親,丞相想去殺國君,他不是一天一夕的這種仇怨矛盾,它已經發展到了極點。在佛法來講,就強調三世因果。非無想相無想羯南:「無想」,好像它是無意的;「羯南」也是化生。它是今生今世無想。如土梟等,附塊為兒:「土梟」是一種鳥,有點像貓頭鷹,但它並不是貓頭鷹。怎麼「附塊為兒」?抱一個泥巴塊放到懷裡——我的兒、我的兒、我的兒,然後就進入禪定,最後這個泥巴塊就變成梟鳥,你看好玩不好玩?前面講青桑蟲變成細腰蜂是有情對有情,這裡是無情變有情。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破鏡鳥」到樹上摘一個果子,然後抱在懷裡入定,定功成就,這個樹果就變成破鏡鳥。這個小鳥長成了以後,又把老鳥吃掉了。所以「子成,父母皆遭其食」。父母還在定中,是不是百思不得其解啊?鬧矛盾都沒鬧過,什麼怨都沒有,孩子就把自己吃掉了。看上去是不是無緣無故的?是不是它沒有這種殺心啊?那怎麼叫非無想的呢?這個過程看上去是無想,其實是過去世中狸貓換太子,然後造成了怨仇,通過這種辦法來因果報應。這兩種鳥中國就有啊,原來黃帝就規定,祭天祭祖宗用這兩種鳥來祭祀,因為這兩種鳥是逆子,要讓它絕種。它能絕得了種嗎?它絕不了種的。有這種因果就有這種報應。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用什麼心你就受什麼報應。是名眾生,十二種類:後面還講到十種習性、十種果報,還講到六交報,這裡講十二顛倒,是不是都是講因果報應呀?後面還講到二十八層天、六十個聖位,是不是都是講因果報應啊?所以從這裡往前,一般地重點講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怎樣隨順染緣而成就十二類眾生,而成就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地水火風空見識這十法界萬法,這是講真如隨染緣而顯現出十法界萬法;那麼從這裡往後,就涉及到真如怎樣隨淨緣而成為人天、阿羅漢、闢支佛、菩薩等六十個聖位。所以我們讀了這個《楞嚴經》是不是應該感慨萬分吶?諸佛出世就是為了把這麼個事情講清楚。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捏目,亂華發生,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這是畫龍點睛。十二類眾生每一類眾生都具足其它十一類眾生的特性,明白嗎?我們現在雖然是人道,有沒有佛菩薩那個光亮啊?有沒有鬼畜的那種黑暗呢?都有啊。換一句話說,那十二類眾生每一類眾生有沒有其它十一類眾生的那種特性啊?都有。但是我們在顯現為某一類眾生的果報的時候,它這種特性佔主導地位,為主流。明白這個道理至關重要啊!重要在哪裡啊?我們有佛性、有鬼性、有畜生性……我們學了大法後,這是不是主流啊?八識田中強者牽,最強無過於一心三藏金剛種子。你就知道佛為什麼講受持一句《法華經》,生一念歡喜心,蒙佛授記。猶如捏目:所捏之目可說為真如、空如來藏,所亂之華可說為虛妄、不空如來藏。「捏」,有捏必有放,是不是智慧妙用啊?所以把這個「目」作為法身功德,把「華」作為化身功德,把捏和放作為報身功德。三個功德、三個如來藏,大家對應好了嗎?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就是真真如性,就是一個心。真真如性既不是真也不是妄,既不是空也不是不空,也不是空不空,但是它可以現空、現不空、現空不空。所以當真真如性顯現出「捏」這個報身功德的時候,當下是不是顯現出亂華、不空如來藏這個虛妄之相啊?當真真如性不捏了,是不是就顯現出那個目啊?這個時候能不能看到出亂華了?是不是當下就顯現出真如?這個道理明白了嗎?注意,要善於用《楞嚴經》前文解釋後文,後文解釋前文,有時候把《法華經》跟《楞嚴經》互相來解釋。這就是以經解經,再加上會打比方,你就是一位相對圓滿的講經法師。而不可以老是打官腔,抄著別人的腔調,變來變去就變成自己的講稿。講經說法可不是這樣。真淨明心,當下是不是「虛妄亂想」啊?在這裡是講具足十二類眾生顛倒妄想,那再講到下面來講,是不是具足六十聖位的菩薩啊?我們當下是不是就是十二類眾生?當下是不是六十聖位的菩薩呀?統統這個一個人當下就具足,這個茶杯蓋盡足為一真法界,要明白。汝今修證佛三摩地:你想成佛,非《法華經》《楞嚴經》而不可。於是本因元所亂想:「本因」就是真心本來面目,煩惱心、菩提心都是本因,都是真心本來面目,只看你怎樣把握而已。立三漸次,方得除滅:三個漸次只是我們修前的一種準備而已,真正的修行還在後面。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這是打比方。我們的真心隨淨緣證聖果,他有前方便。一個瓶子裡裝的是老鼠藥,這裡叫毒蜜,我們光把它倒掉,裡面是不是還有殘渣餘液啊?這是比喻心裡還不清淨。除去毒蜜:這是持戒,三皈五戒,去除粗重的見思煩惱。以諸湯水並雜灰香:然後再把湯水再衝一衝,是不是又除去一部分呢?「湯水」是表定力,不光這些事情不做了,還要想一想為什麼不能做,做了以後會造成什麼結果,始終處於這種禪定觀照之中。並雜灰香:開水衝一遍還不夠,還有味道,所以再搞點灰香,繼續擦洗瓶子,這是表慧力。慧力是不是帶有創造、發明性呢?用心更細了,也就是想一切辦法把煩惱習氣要清除,好把心定在修證過程中。當然這本身也是一種修證,但這只能是作為戰前的準備工作。後貯甘露:「甘露」就是證如來果位。以後在這個位子上慢慢地佛有些具體的標準在這裡,我們去對照。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一者、修習,除其助因:第一個過程實際叫助習,輔助修習。除其助因:它不屬於根本戒,屬於我們要注意的一些方面。但你不把這個問題搞明白,你很難安心。比如抽菸、喝酒屬於叫遮戒,它不是根本戒,但是你很可能會在犯了遮戒以後引發你去犯根本戒。所以我們先除掉,從比較容易改正的地方先下手,由淺處往深處走。二者、真修,刳其正性:「真修」難度比較大,就要真刀真槍地去糾正我們最難改的習氣。比如吃喝玩樂、殺盜淫妄,必須改。這是進入真修行,但仍然是修正果的前方便。這是第二義諦的真修行,還沒有講到第一義諦。刳,像尖刀一樣剔除,很認真的,一點不能留有含糊。三者、增進:增進就不一樣了,在前面已經做好準備的前提之下,已經在細心改正了。這裡就是我不能再犯。改正以後仍然會時時有境界來考驗,這個時候通過定慧來守護好身口意這三業,這叫「違其現業」。下面分別來解釋三種漸次。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段食:我們吃的飯是不是有形相啊?有數量,對不對?觸食:是我們聞到的那種氣味。我們看到蘋果、菠蘿,會有種食慾,貪味比較重的人可能口水還要出來。思食:眼睛看不到,但是頭腦裡想,往往想的那些東西也能增加能量。識食:是一種意識心。這四食呢,在欲界靈性比較高的眾生都能具足。鬼一般是觸食。禪定功夫的人是思食,第七層天往上,他想一下子,這個能量就來了。這是比較殊勝的思食,還有稍微劣等的思食。望梅止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是不是?四空天的天人不存在思食,他認為不需要吃飯,認為有一個我就存在,就是生命,他就是這個意識心。地獄道眾生既沒有段食,也沒有觸食,也無暇去思食,他不會去想,也沒有時間給他想,明白嗎?但他也是識食,他認為我就是在這受苦的,他知道有個我在,就維持這種生命。這個道理能想明白嗎?這個很重要啊。有個故事說來很有趣:一個老子因為兒子不孝順,躺在那裡一年的時間不給他吃飯,想把他餓死。結果他就餓不死,人家問他是怎麼回事。他說:「我也不知道啊。我就老看到房頂上有塊鹹肉掛在那裡,所以我就餓不死。」結果人家一看,是一雙爛棉鞋吊在那裡。這個不能講它是觸食,因為他沒有東西吃,也不能講它不是觸食,他就看到那個東西就有能量。把觸食跟思食是不是結合起來了?一切眾生皆依食住:我在這講經,是用法喜食給你們吃,是不是?每天請客兩場,上午一場,下午一場,無遮大供,來者歡迎。這裡打個比喻。食甘:修行人學正法,成佛解脫;食毒:學邪法,生死輪迴。有幾種不能食用,它會汙染我們的心態。「故死」不一定就是死,是給我們造成障礙。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贊淫、怒、痴,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哪五種辛菜呢?佛在《楞伽經》就講,蔥、蒜、韭、薤、興渠。蔥、蒜、韭我們知道,薤可能是小蒜這一類。興渠在中國沒有,是印度特產。這五種菜為什麼不能吃呢?如果煮熟了吃,會增加人的男女淫慾心。把這些斷了以後,慢慢就會淡泊這種夫妻生活。生啖增恚:生吃呢,會增加人的嗔怒心。很多北方人喜歡搞個煎餅,把大蔥一包就吃,往往這種人脾氣比較暴躁。這兩種情況對於我們修道人是很敏感的障礙。如是世界……鹹皆遠離:你不斷五辛,即使講經講得再好,即使能夠宣講三藏十二部經,十方天仙都會遠離你去。你開口就是臭的。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餓鬼歡迎你吃,為什麼?你吃了以後,他抱住你去親嘴,可你並不知道啊。大力魔王……贊淫、怒、痴:大力魔王示現佛身來對你說法,是不是?非毀禁戒:抓住你這個人喜歡吃蔥吃蒜,告訴你吃著快活就行了,讓你跟他去同流合汙,這些戒律不重要。「非」就是誹謗,「毀」就是破壞。禁戒:「戒」是大的方面戒律,「禁」是小的威儀方面。贊淫怒痴:稱讚男女生活,稱讚互相之間搞人我是非,稱讚吃肉喝酒,是不是?這個淫和痴包括各種各樣的惡習。什麼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啊——這是一種狂慧。大乘心戒法門是一修一切修,並沒有誹謗小乘戒。小乘戒如果不持,你連人身都不可得,是不是?我們修了大乘戒,能更好更圓滿地受持小乘戒。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不持戒,命終之後可以得到魔王、魔民、魔女的福報,但是這個福報完了以後下無間地獄。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淫心,不餐酒肉,以火淨食,無啖生氣。「無啖生氣」就是不要吃那些沒有煮過的蔬菜,水果又當別論。這一段是講刳其正因,主要是斷除男女生活,斷除酒肉和五辛。以火淨食:無非是吃了以後,我們心情比較平和。修行人不可以修得太野蠻,都是像菩薩那樣心平氣和,是達到這種作用。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當觀淫慾猶如毒蛇,如見怨賊。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睹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遊十方界,宿命清淨,得無艱險。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楞嚴經》對淫慾、殺生這兩件事情,前後反反覆覆強調,這是真修行最起碼的標準,這個問題不解決,你是假修行,而且講得很乾脆,你不能出三界。當觀淫慾,猶如毒蛇,如見怨賊:萬惡淫為首。猶如毒蛇,咬你一口就能要你的命。猶見怨賊:「怨賊」是來殺人越貨的,跟你有仇,是不是?世間法還說酒氣財色四把刀,是不是?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特別是對出家人而言,你必須要做到,在家人也要引以為戒。

自古「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法華論壇》是大力廣宣並講解《大乘妙法蓮華經》、《大佛頂首楞嚴經》的大型綜合性佛教網站。網站致力於弘揚究竟了義的真理,成就中國特色的佛教,圓融佛法與天地萬法包括哲學、科學、文化等領域於一體,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基固本,為共享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凝魂聚氣。

法華論壇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微信號fahualuntan1

網址:http://www.fahua123.com


相關焦點

  • 覺悟本心~第六關 無情亦情
    第六關 無情亦情 所謂「過五關」,便是「度五將」。這「關」便是迷惑顛倒之關,這「將」便是證得菩提之將。過了這五關(其實是一關,唯一生死關),度了這五將(其實是一將,唯一菩提將),從此你便進入真修行,以這個「一心三藏」而統領自己一切的起心動念。在未來修行的過程中,不遭歧路,而直達涅槃彼岸。那這第六將呢,是「無情亦情」。
  • 落花有意戀真情、流水無情亦有情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是流水無奈還是落花痴情?也許流水不戀落花,皆因心向湖海;落葉隨風遠方,只一路相隨。在人生旅途上或有多少萍水相逢,或有多少一見鍾情,在歲月中成了永恆,那些經久難忘的一廂戀情,隨著時間被遺忘在紅塵阡陌裡,時而的會被談起。人世間一幕幕的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參雜了多少心酸的故事,讓人感動,讓人在悽美中又有多少無奈。落花有意戀真情,流水無情亦有情的場景還在周而復始延續,只是主角已更換。
  • 張志軍「有情何似無情」 妙語回應王鬱奇
    日前,新任中臺辦、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在出席第十一屆兩岸關係研討會時,面對臺灣記者提問「會去臺灣嗎」,從容答到:我看到報導說臺灣有關方面給我去臺灣設置了一些條件,並表示如果稱謂問題不解決,「就相見不如不見」,我要說的是「有情何似無情」(引自北宋詩人司馬光的《西江月》)。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們有這樣的情、這樣的心,什麼名義問題、身份問題、方式問題都好解決。
  • 四本結局BE的虐戀古言小說,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16:18:30 來源: 虎哥娛樂秀 舉報   四本結局BE的虐戀古言小說,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 大火無情,人有情
    大火無情,人有情。12月3日10時許,哈爾濱賓縣東風村一農戶家中突發火災,3間房屋起火,鄰近村民聞訊後,紛紛參加救援,潑水,鏟雪幫助救火,大火很快被眾人撲滅,這件事很快引發了網友的點讚。@人生武俠 認為:1、鄰裡關係是人們除親情關係以外最重要的關係,是人們在日常生活的比鄰居住中形成的一種特殊關係,鄰裡間對彼此的家庭情況都有相當的了解,如果出現了大事小情,大家都能互相幫忙,拉上一把,因此有遠親不如近鄰之說,當今隨著城市化進程,這種鄰裡關係有所削弱,但這種友善和諧的鄰裡關係確實值得加強。
  • 真正的聖人有情還是無情?這涉及道家的最高境界
    有一句話,叫做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句話雖然不是老子說的,但是思想和老子是一致的。天長地久是因為天地無情。但是無情而至公,也就是天地是最公平的,平等地待萬物。昔年王弼和何宴有爭論,何宴認為聖人師法天地,應是無情,且無喜怒哀樂。王弼則認為聖人終究為人,應是有情。這涉及道家的最高思想,我個人的理解,聖人師法天地是沒有錯的,以百姓為芻狗,也就是對待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不論是對待你自己的親戚,又或是對待其他的人,都是一般對待,公平公正。
  • 「仙使」,「情鳥」,談一談古人眼中的青鳥
    昭公十七年》中,「我高祖少皞氏摯之立也, 鳳鳥適至,故紀於鳥, 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 玄鳥氏, 司分者也; 伯趙氏, 司至者也; 青鳥氏, 司啟者也; 丹鳥氏, 司閉者也」。根據以上的兩項記載,可以說明的是,青鳥是一種仙鳥,同時也是西王母的使者,後來,在《漢武故事》中有一則傳說,講述的是青鳥不再只是西王母的「取食者」,而成為了西王母的侍衛。因而,正是因為這些原因,青鳥開始慢慢確立了「仙使」的地位。
  • 李賀「天若有情天亦老」千年來不斷被模仿,卻只有偉人寫出了新意
    有一種文字,因為太妙,所以總是被人引用,被人模仿。不過,後來,往往就越用越濫,當然也有可能越用越爛。奇文共賞,本是後世文人以文字的方式向古人致敬,實現古今對話,也是一樁極為浪漫的事情。不過,不斷模仿,卻無法超越,總是讓人遺憾。說到奇文、妙文,唐代詩人的傑作最光彩奪目。
  • 什麼是有情眾生和無情生?分清楚這些就容易理解涅槃了
    《壇經》中有一個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這就是說,只有有情眾生才可以成佛,這就需要我們認識有情眾生和無情生的差別。什麼叫做有情?什麼叫作眾生呢?就是他有記憶、有感情,前提是一定有一個第八識存在,能記存種種大小事情;假使沒有真如心、沒有如來藏、沒有第八識,他就一定不是有情眾生。譬如向日葵,太陽從東邊出時,它會面向東方的太陽,太陽往西時則面向西,但它不是靠記憶,而是靠物性,所以不能稱為有情生。為什麼它會有此物性呢?這是因為共業眾生需要這種植物,而它需要較多的陽光來成就那些大而多的種子,所以共業眾生的如來藏就使它會有這種物性。
  • 《饒北文學》 || 214 鏡
    一石激起花片浮動,又想起滿樹的梅花香,心中有少許的惆悵。意境虛實結合,無情花落去,由梅花想到自己,愁緒頓生。轉句、結句很好。錢財如鏡文/劉秋彬人生總會有時無,相借錢財不可圖。點評:由錢財相借的誠信度比作對鏡自照,照出誠信度。有借有還,則有良好的朋友關係,如果有借不還,則無法做朋友了。
  • 如何理解「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難道無情物能成佛嗎?
    是因為這個人成佛,能夠轉識成智,能夠轉境為心,所以心境一如,才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是這個成就無上菩提的人,才能這樣講。  為什麼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太多的人就說:無情物能成佛嗎?這個就是卡在自己的能所的觀念。
  • 如何理解「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難道無情眾生能成佛嗎?
    為什麼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太多的人就說:無情物能成佛嗎?這個就是卡在自己的能所的觀念。  當我們的心迷了的時候,我們很清楚的,能緣的心、所緣的境界是歷歷清楚的,這個是桌子、這個是經本、這個是牆壁、這個是燈光、這個是佛像、這個是鳳梨、這個是飲料、這個是袈裟、這個是冷氣。
  • 《言葉之庭》,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即使天無雨,我亦留此地。新海誠無愧是日本文學系畢業生,一首《萬葉集》中的短詩,適當的點綴在電影裡,成為了整部電影的主線,婉轉而深刻地表現出了那唯美的戀情,更是暗示了故事的結局。僅僅只有四十分鐘的時間,卻讓人在看完電影後回味無窮,深深地留戀在那一幕幕美好的畫面裡。
  •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表達了什麼意思?
    前言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出自主席的《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 破鏡(2)
    我在後面揮舞著刀喊:「有本事你不要跑啊!」我當時的想法與現在一句流行的說法異曲同工:「在我的字典裡,沒有離異,只有喪偶!」大概女人比男人更心狠,更決絕,說出這句話來也更有威懾力吧!你看,那句話說的沒錯吧!「再幸福的婚姻,也曾有100次離婚的念頭和50次想掐死對方的想法!」說歸說,沒有行動就是好事,就是恩愛夫妻。
  • 上聯:天若有情天亦老,200多年後下聯才被人對出,太經典
    譬如,偉人在《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一詩中就有「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的名句。 除此之外,李賀這句詩還被當作成語,用來形容強烈的傷感情緒,也指自然法則是無情的。言歸正傳,李賀在寫出「天若有情天亦老」後,就有很多文人雅士以此為上聯,以求下聯。但是結果卻是無人能夠對出,直到200多年後的宋初,詩人石曼卿在一次贈友聯中,對出了下聯「月如無恨月長圓」。
  • 《清平樂》人物譜之司馬光:相見爭如不見,有情還似無情
    《清平樂》司馬光有幾場戲,主要刻畫的是一個古板固執不解風情的形象。名人嘛,大家看到的都是放光的那一面,其實另一面跟大家差不多。司馬先生是比較嚴肅一點點,不過老先生寫起情詩情詞來一點也不含糊,那小情調兒玩的,柳永都趕不上。
  • 一個過來人告訴你,婚外有情的男人,都是無情之人
    一個女人要永遠記住,任何一份需要你花盡心思去討好的感情,往往都不會撐得太久,婚外之情更是如此,都說女人是感性的,對於感情有勇氣開始,卻常常沒有勇氣告別。            我不知道如何去訴說,我這份無處安放的愛情,甚至如今我都不知道他有沒有真的愛過我,我們相識於一個夏天,記憶中,他的溫柔熱情遠遠超過了那個夏天的熾熱,他的甜言蜜語掩蓋住了窗外的一聲聲蟬鳴。
  • 每天一首古詩詞|司馬光: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笙歌散後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靜。——宋·司馬光《西江月》這是一首豔情詞。詞的上闕寫宴會上遇見的舞姬美豔的姿容。那女子並不濃妝豔抹,刻意修飾,只是鬆鬆地挽了一個雲髻,薄薄地抹上了一層鉛粉。輕煙翠霧般的羅衣,籠罩了她輕盈的體態,像柳絮遊絲那樣和柔纖麗而飄忽不定。下闕則寫自己對那女子產生的戀情。
  • 司馬光的一首愛情詞,令人感慨萬千,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小編今天要為大家推薦另一位北宋的大文豪,那麼他就是司馬光,可能一提起司馬光,人們首先就會想到他兒時砸缸的故事;其次會想到他編撰了《資治通鑑》,這麼一部偉大的史書著作;再次會想到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宰相。可能人們很難立馬想到司馬光其實也是一位非常不錯的詩人和詞作家,他的很多詩,同樣的寫得非常精彩,他的詞也是同樣的寫得非常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