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無情亦無種,
無性亦無生。
忽然間很自然的吟誦出這四句話來。參禪的人大概都聽過,這是五祖弘忍付囑六祖慧能的偈子,在六祖慧能接五祖衣缽,將要離去的時候,五祖對六祖的最後囑託,是直指心性的四句偈。
禪宗付法,能者得之,不是說誰入門早,誰年紀大,這個衣缽(心法,法脈傳承)就傳給誰,也不是誰有才華就傳給誰,而是能者得之。這個「能」,指的是能夠於法無偏,直入本來面目,開悟的堪能之人。所以,五祖禪宗心法的衣缽傳人,選擇了慧能,而不是神秀。神秀也很有才,也有一定境界,在所有五祖弟子裡也是非常突出的一位。但神秀相比慧能的單刀直入,還是差了那麼一截,故而沒有得到五祖的衣缽。但神秀後期通過自己的努力參悟,也成為了一代大師。慧能也好,神秀也罷,都很有慧根,可以擔當,而對於那些鈍根之人,就沒有必要多費口舌了。
那麼,「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這四句偈,用通俗易懂的話,該怎樣解釋出來呢?我們從字意來看不難理解,貫穿起來就是:「很多緣份皆因情起,執著於私情,由這個因,也就相應生出許多果來,就會產生這樣那樣的諸多煩惱。也許這些煩惱並不是我們想要的,可是我們播種了那個因,就一定要接受這個因生出來的果,因果是循環相應的。種如是因,得如是果。在因地,只要我們執著於「我」所謂的喜惡,所謂的接受與不接受,等等所有因為我執而產生的二元對立的分別,就會相應的有貪、嗔、痴、慢、疑等習氣衍生出來,就會有很多的不滿足,一層又層的煩惱,不明根本,掃也掃不盡。我們的內心只要還有不平等,就不會有絕對的慈悲和博愛,就不會正確的看待因緣。雖然拿得起,卻未必放得下。所謂的言語上的放得下,也只是所謂的放得下而已,手裡的東西拿起來好放,心裡裝進來的的很難放下。捨不得這個人,捨不得這個物,捨不得付出的感情,捨不得得到的愛憐,捨不得這個名,捨不得這個利,捨不得那份快樂,捨不得那份美好……,誰捨不得呢?我。這些我要獨自享有,這是不是都是從自我的觀感執著出發的呢?其實任何一種原因都是放不下的因,那放不下的果就是自己的問題,跟旁人無關。憑個人感情做的任何事情,都會有果報如影隨形。果報無非善報惡報,善者上天,惡者入地,都沒有離開輪迴。無情亦無種,這裡的無情,指的是拋開個人私心,以內在絕對的平等,以眾生心為心的大有情;布施也好,供養也罷,喜也好,愛也罷,任何因緣,有情卻又不執著於情,接受並承認所有因緣,其實也就沒有什麼拿起與放下的分別,也就沒有放下放不下的說法了,因緣而生,任運自在。以平等慈悲心觀待所有已發生和未發生,以隨喜代替抱怨,以平等代替分別,以慈悲代替自私,這樣就不會在因地播下煩惱的種子。因無所執則果不生煩惱,這樣可得到最終的解脫。 無性亦無生,所謂自性有無一如,不做有解,不做無解,即無生則無死,涅磐清靜,無入無出,無來無去,不一不亦,如此,入解脫自在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