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第五十二卷

2021-02-26 南無楞嚴佛菩薩

瑜伽師地論 第五十二卷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二

  複次云何等無間緣。謂此諸心心所無間。彼諸心心所生。說此為彼等無間緣。若此六識為彼六識等無間緣。即施設此名為意根。亦名意處亦名意界。云何所緣緣。謂五識身以色等五境。如其次第為所緣緣。若意識以一切內外十二處為所緣緣云何增上緣。謂眼等處為眼識等俱生增上緣。若作意於所緣境。為諸識引發增上緣。若諸心心所。展轉互為俱生增上緣。若淨不淨業。與後愛非愛果及異熟果為先所作增上緣。若田糞水等。與諸苗稼為成辦增上緣。若彼彼工巧智。與彼彼世間工巧業處為工業增上緣複次是四緣中。因緣一種望所生法能為生因。餘三種緣望所生法。當知但為方便因。是故彼彼諸行生。方便緣現在前時。彼彼諸行種子便能生起彼彼諸行。是故諸行無有同時頓生起義。當知依止如是四緣建立十因。如菩薩地等中已說問如世尊言。過去諸行為緣生意。未來諸行為緣生意。過去未來諸行非有。何故世尊宣說彼行為緣生意。若意亦緣非有事境而得生者。云何不違微妙言說。如世尊言。由二種緣諸識得生。何等為二。謂眼及色。如是廣說乃至意法。答由能執持諸五識身所不行義故。佛世尊假說名法。是故說言緣意及法意識得生。問何因緣故知佛世尊有是密意。答由彼意識亦緣去來識為境界世現可得。非彼境識法處所攝。又有性者安立有義能持有義。若無性者安立無義能持無義。故皆名法。由彼意識於有性義。若由此義而得安立。即以此義起識了別。於無性義。若由此義而得安立。即以此義起識了別。若於二種不由二義起了別者。不應說意緣一切義取一切義。設作是說。便應違害自悉彈多。又不應言如其所有非有亦爾。是如理說。是故意識如去來事非實有相。緣彼為境。由此故知意識亦緣非有為境復有廣大言論道理。由此證知有緣無識。謂如世尊微妙言說。若內若外及二中間都無有我。此我無性非有為攝非無為攝。共相觀識非不緣彼境界而轉。此名第一言論道理。又於色香味觸。如是如是生起變異。所安立中施設飲食車乘衣服嚴具室宅軍林等事。此飲食等離色香等都無所有。此無有性非有為攝非無為攝。自相觀識非不緣彼境界而轉。是名第二言論道理。又撥一切都無所有邪見。謂無施無愛亦無祠祀。廣說如前。若施愛祠等無性是有。即如是見應非邪見。何以故。彼如實見如實說故。此若是無諸邪見者。緣此境界識應不轉。是名第三言論道理。又諸行中無常無恆無不變易。此諸行中常恆不變無性。非有為攝非無為攝。共相觀識非不緣此境界而轉。若緣此境識不轉者。便於諸行常恆不變無性之中。不能如實智慧觀察。若不觀察應不生厭。若不生厭應不離欲。若不離欲應無解脫。若無解脫應無永盡究竟涅槃。若有此理。一切有情應皆究竟隨逐雜染無出離期。是名第四言論道理。又未來行尚無有生。何況有滅。然聖弟子於未來行非不隨觀生滅而住。是名第五言論道理。由此證有緣無意識。復有所餘如是種類言論道理。證成定有緣無之識。如應當知問如世尊言。有過去業。若過去業體是無者。不應今時有一領納有損害受。或復不應有一領納無損害受。此何密意。答過去生中淨不淨業已起已滅。能感當來愛不愛果。此業種子攝受薰習。於行相續展轉不斷。世尊為顯如是相續。是故說言有過去業。又佛世尊觀二義故作如是說。一為遮止不平等因論者意故。顯此道理。謂彼妄見從大自在帝釋梵王自性丈夫及所餘等。一切有情淨不淨轉。二為遮止一切無因論者意故。顯此道理。謂彼妄見都無有因一切有情淨不淨轉問如世尊言。有過去行。於彼行中我具多聞聖弟子眾無顧戀住。有未來行。於彼行中我具多聞聖弟子眾無希望住。此何密意。答過去諸行與果故有。未來諸行攝因故有。所以者何。現在諸行三相所顯。一是過去果性故。二是未來因性故。三自相相續不斷故。為顯此理故佛世尊說如是言。又觀二義故作是說。一為遮斷於去來法實有執故。顯此道理。謂若去來諸行性相是實有者。不應由彼去來之性說言是有。二為遮斷撥無執故。顯此道理。謂彼妄計如去來世現在亦爾都無所有。問如世尊言。有過去界有未來界有現在界。此何密意。答若已與果種子相續。名過去界。若未與果當來種子相續。名未來界。若未與果現在種子相續。名現在界。當知此中如是密意。若苾芻等於如是種子相續中而得善巧。名於彼彼一切法中證得無量種種自性諸界善巧複次云何應知生老住無常離色等蘊無別實有。謂已遮未來諸行實有性。當知亦遮生實有性。所以者何。未來世生自無所有。云何能生所餘諸行。亦非現在生能生現在諸行。由此生相有差別名。所謂諸行若生若起。若現在性。離此差別生之異相定不可得。諸聰慧者不應說言。即由現在令彼諸行成現在性。所以者何。若作是說。生生諸行。當知義顯即現在性能成現在。又一切法各各別有自種子因。何須計有異生能生。又此生相為即諸行生耶。為是諸行生因耶。若即諸行生者。計此生相能生諸行由有生故諸行得生。不應道理。若是諸行生因者。諸行生時於一一行便有二生。謂生能生。不應道理。如生如是。老住無常由此道理如應當知。故知生等於諸行中假施設。有由有因故諸行非本自相始起說名為生。後起諸行與前差別說名為老。即彼諸行生位暫停說名為住。生剎那後諸行相盡說名為滅。亦名無常問若有為法。生老住滅四有為相具足可得。何故世尊但說三種。一生。二滅。三住異性。答由一切行三世所顯故。從未來世本無而生。是故世尊由未來世於有為法。說生有為相。彼既生已落謝過去。是故世尊由過去世於有為法。說滅有為相。現在世法二相所顯。謂住及異。所以者何。唯現在時有住可得。前後變異亦唯現在。是故世尊由現在世於有為法。總說住異為一有為相問佛聖弟子應觀有為具足三相。何故但說聖弟子眾於諸蘊中隨觀生滅而住。不說隨觀住異性耶。答生及住異俱生所顯。是故二相合為一分建立生品。即說隨觀一生相住。於第二分建立滅品。即說隨觀一滅相住。又若由此相起厭思惟。今於此中但說此相。謂於諸行中觀無常相。能起厭患離欲解脫。故但思惟無常性相。無常性相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所顯。本無今有。是名為生。有已還無是名為滅複次生差別有多種。謂剎那生。相續生。增長生。心差別生。不可愛生。可愛生。下劣生。處中生。勝妙生。有上生。無上生。此中諸行剎那剎那新新而起。名剎那生。若具諸結或不具結。從彼彼有情聚沒往彼彼有情聚。諸蘊續生名相續生若從嬰孩童子等位。乃至往趣衰老等位。名增長生。若緣彼彼境界。於彼彼晝夜彼彼剎那臘縛牟呼慄多等位。數數遷謝非一眾多種種心起。或樂相應或苦相應。或不苦不樂相應。或有貪心或離貪心。廣說乃至或善解脫心或不善解脫心。如是名為心差別生。若那落迦傍生餓鬼苦趣中生。如是名為非可愛生。若於人天樂趣中生。名可愛生。若於下劣欲界中生。名下劣生。若於處中色界中生。名處中生。若於勝妙無色界生。名勝妙生。復有差別。謂最初入胎者。名下劣生。中二入胎者。名處中生。最後入胎者。名勝妙生。復有差別。謂染汙法及染汙果生。名下劣生。若諸善法及善果生。名勝妙生。除善不善果無記法。所餘無記法生名處中生。若依墮界生說。始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生。名有上生。非想非非想處生。名無上生。若依墮續生剎那相續生說。除阿羅漢等最後終位。所有諸蘊餘一切位所有行生。名有上生。若阿羅漢等最後終位所有行生。名無上生複次老差別當知亦有多種。所謂身老心老壽老。變壞老自體轉變老。此中衰變等乃至身壞。廣說如經。是名身老。若樂受相應心變。苦受相應心轉。或善心變。染汙心轉。或於可愛事中希望心變。希望不果心轉。是名心老。若於彼彼晝夜彼彼剎那臘縛牟呼慄多等位。數數遷謝壽量損少。漸漸轉減乃至都盡。是名盡老。若諸富貴興盛退失。無病色力充悅等變。名變壞老。若從善趣增盛聚中自體沒已。往於惡趣下劣聚中。自體生起。名自體轉變老。復有一老為緣。能成如上所說一切種老。所謂諸行剎那剎那轉異性老複次住差別當知亦有多種。謂剎那住。相續住。緣相續住。不散亂住。立軌範住。若已生諸行生時暫停。名剎那住。若諸眾生於彼彼處彼彼自體。由彼彼食為依止故。乃至壽住。外器世間大劫量住。名相續住。若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若善不善無記法等。乃至各別緣現在前爾所時住。是名緣相續住。若諸定心由三摩地正起現前。名不散亂住。若於彼彼異方異域。國城村邏。王都王宮。若執理家商估邑義諸大眾中。古昔軌範建立隨轉。如是名為立軌範住複次無常差別當知亦有多種。謂壞滅無常。生起無常。變易無常。散壞無常。當有無常。現墮無常。若一切行生已尋滅。名壞滅無常。若一切行本無今有。名生起無常。若可愛諸行異相行起。名變易無常。若不變壞可愛眾具及增上位離散退失。名散壞無常。即四無常在未來時。名當有無常。即現在世正現前時。名現墮無常。若受用欲塵多放逸者。但能思惟變易無常散壞無常現墮無常。廣起悲嘆愁憒憂悴。然於諸行不能厭離。若諸外道即於如是諸無常性。多起思惟。少能方便厭患離欲。但於諸行一分厭離不能究竟。若聖弟子圓滿思惟諸無常性。於一切行究竟厭患乃至解脫複次云何得獲成就。謂若略說。生緣攝受增盛之因說名為得。由此道理當知得是假有。若言得是實有。此為是諸行生因。為是諸法不離散因。若是諸行生因者。若從先來未得此法。此既無有生因之得。應常不生。由此亦應畢竟不得。若是諸法不離散因者。一切善不善無記法得既俱有。彼雖相違應頓現行。是故二種俱不應理。又生因者。所謂各別緣所攝受諸法自種。不離散因者。謂由余緣現在前故餘緣離散。若於引發緣中勢力自在假立為得。以此自在為依止故。所有士夫補特伽羅。雖彼彼法已起已滅。若欲希彼復現在前。便能速疾引發諸緣令得生起。是故亦說此名為得。當知此得略有三種。一種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現行成就。若所有染汙法諸無記法生得。善法不由功用而現行者。彼諸種子若未為奢摩他之所損伏。若未為聖道之所永害。若不為邪見損伏諸善如斷善根者。如是名為種子成就。所以者何。乃至此種子未被損伏。未被永害。爾時彼染汙等法。若現行若不現行皆說名成就。故若加行所生善法。及一分無記法生緣所攝受增盛因種子。名自在成就。若現在諸法自相現前轉。名現行成就複次云何命根。謂由先業於彼彼處。所生自體所有住時限量勢分。說名為壽生氣命根。此復多種差別。謂定不定。隨轉不隨轉。若少若多。若有邊際若無邊際。若自勢力轉若非自勢力轉。除贍部洲人壽分量。所餘生處壽量決定。此贍部洲或時壽命廣無有量。或時短促壽量不定。北拘盧洲人壽量隨轉。如決定量畢竟隨轉。無中夭故。餘一切處名不隨轉。贍部洲人十歲時壽名為少壽。傍生一分亦名少壽。所以者何。一分傍生或一日夜壽量可得。或有一分若二若三。乃至極多十日十夜壽量可得。非想非非想處受生有情。名為多壽。經於八萬大劫數故。阿羅漢等名有邊際壽。若諸有學於現法中定般涅槃。若諸異生住最後有。亦名有邊際壽。當知所餘壽無邊際。若阿羅漢等若諸如來若諸菩薩。於壽行中延促自在所有命根。名自勢力轉。當知所餘名非自勢力轉複次云何眾同分。謂若略說。於彼彼處受生有情。同界同趣同生同類位性形等。由彼彼分互相似性。是名眾同分。亦名有情同分。此中或有有情由界同分說名同分。謂同生一界。或有有情由趣同分說名同分。謂同生一趣。或有有情由生同分說名同分。謂同生一生。或有有情由類同分說名同分。謂同一種類。或有有情由分位體性容色形貌音聲覆蔽養命同分說名同分。或有有情由過失功德同分說名同分。如殺生者望殺生者。廣說乃至諸邪見者望邪見者。離殺生者望離殺生者。乃至正見者望正見者。從預流者乃至阿羅漢獨覺望預流等。菩薩望菩薩。如來望如來。如是更互說名同分複次云何異生性。謂三界見所斷法種子。唯未永害量名異生性。此復略有四種。一無般涅槃法種性所攝。二聲聞種性之所隨逐。三獨覺種性之所隨逐。四如來種性之所隨逐。複次云何和合。謂能生彼彼諸法諸因諸緣。總略為一說名和合。即此亦名同事因。又此差別者。或有領受和合。謂六處緣觸。或色等緣或作意等緣。或觸緣受。或有引生後有和合。謂無明緣行等。受緣愛愛緣取。廣說乃至生緣老死。或有六處住和合。謂四食及命根。或有工巧處成辦和合。謂工巧智及彼相應業具士夫作用。或有清淨和合。謂十二種無雜集會。即自他圓滿等。又有世俗和合。謂諸有情依等意樂增上力故互不相違。無諍無訟亦不乖離複次云何名身。謂依諸法自性施設自相施設。由遍分別為隨言說唯建立想。是謂名身。云何句身。謂即依彼自相施設所有諸法差別施設。建立功德過失雜染清淨戲論。是謂句身。云何文身。謂名身句身所依止性所有字身。是謂文身。又於一切所知所詮事中。極略相是文。若中是名。若廣是句。若唯依文但可了達音韻而已。不能了達所有事義。若依止名。便能了達彼彼諸法自性自相。亦能了達所有音韻。不能了達所簡擇法深廣差別。若依止句。當知一切皆能了達。又此名句文身。當知依五明處分別建立。所謂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世間工巧事業處明複次云何流轉。謂諸行因果相續不斷性。是謂流轉。又此流轉差別多種。或有種子流轉。謂有種子不現前諸法。或有自在勢力流轉。謂被損種子現行諸法。或有種果流轉。謂有種子種不被損現行諸法。或有名流流轉。謂四非色蘊。或有色流流轉。謂諸內外十有色處及與法處所攝諸色。又有欲界流流轉。謂欲纏諸行。又有色界流流轉。謂色纏諸行。又有無色流流轉。謂無色纏諸行。又有樂流流轉。謂樂受及彼所依處。如是苦流流轉不苦不樂流流轉當知亦爾。又有善流流轉。謂諸善行。又有不善流流轉。謂諸不善行。又有無記流流轉。謂諸無記行。又有順流流轉。謂順緣起。又有逆流流轉。謂逆緣起複次云何定異。謂無始時來種種因果決定差別無雜亂性。如來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爾。又此定異差別多種。或有流轉還滅定異。謂順逆緣起。或有一切法定異。謂一切法十二處攝無過無增。或有領受定異。謂一切受三受所攝無過無增。或有住定異。謂一切內分乃至壽量。一切外分經大劫住。或有形量定異。謂諸有情於彼彼有色生處。所受生身形量決定。及諸外分四大洲等形量決定複次云何相應。謂彼彼諸法為等言說為等建立為等開解諸勝方便。是謂相應。又此相應差別分別有四道理。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因成道理。法爾道理。此諸道理當知如聲聞地等已廣分別複次云何勢速。謂諸行生滅相應速運轉性。是謂勢速。又此勢速差別多種。或有諸行流轉勢速。謂諸行生滅性。或有地行有情輕健勢速。謂人象馬等。或有空行有情勢速。謂諸飛禽空行藥叉及諸天等。或有言音勢速。謂詞韻捷利。或有流潤勢速。謂江河等迅速流注。或有燒然勢速。謂火焚燎猛焰飆轉。或有引發勢速。謂放箭轉丸等。或有智慧勢速。謂修觀者簡擇所知迅速慧性。或有神通勢速。謂大神通者所有運身意勢等速疾神通複次云何次第。謂於各別行相續中。前後次第一一隨轉。是謂次第。又此次第差別多種。或有流轉次第。謂無明緣行。廣說乃至生緣老死。或有還滅次第。謂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滅。或有在家出家行住次第。謂陵旦而起澡飾其身。被帶衣服修營事業。調暢沐浴塗飾香鬘。習近食飲方乃寢息。是在家者行住次第。若整衣服為乞食故入聚落等巡次而行。受如法食還出安坐。食訖澡手蕩缽洗足。入空閒室讀誦經典如理思惟。晝則宴坐經行。淨修其心斷滅諸障。至夜中分少當寢息。於夜後分速復還起。整服治身歸所習業。是出家者行住次第。或入僧中隨其長幼修和敬業。敷設床座次第受籌分其臥具。處所利養及營事業。或有增長次第。謂嬰孩童子等八位次第生起。或有現觀次第。謂於苦等四聖諦中次第現觀。或有入定次第。謂次第入九次第定。或有修學次第。謂增上戒學為依。次生增上心學。增上心學為依。後生增上慧學複次云何時。謂由日輪出沒增上力故。安立顯示時節差別。又由諸行生滅增上力故。安立顯示世位差別。總說名時。此時差別復有多種。謂時年月半月晝夜剎那臘縛牟呼慄多等位。及與過去未來現在複次云何數。謂安立顯示各別事物。計算數量差別。是名為數。此數差別復有多種。謂一數二數。從此已去皆名多數。又數邊際名阿僧企耶。自此已去一切算數所不能轉。是故數之邊際名不可數複次種子云何非析諸行別有實物名為種子。亦非餘處。然即諸行如是種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名為種子亦名為果。當知此中果與種子不相雜亂。何以故。若望過去諸行即此名果。若望未來諸行即此名種子。如是若時望彼名為種子。非於爾時即名為果。若時望彼名果。非於爾時即名種子。是故當知種子與果不相雜亂。譬如谷麥等物所有芽莖葉等種子。於彼物中磨搗分析求異種子了不可得。亦非餘處。然諸大種。如是種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即谷麥等物能為彼緣令彼得生。說名種子。當知此中道理亦爾問前已說損伏染法種子。善法種子損伏云何。答若常殷重習善。相違諸染汙法。是初損伏。若執取邪見多習邪見如諸外道。是第二損伏。若多修習邪見誹謗。如斷善根者。是第三損伏。若能永害染法種子。如前已說。是第四損伏複次若略說一切種子。當知有九種。一已與果。二未與果。三果正現前。四果不現前。五軟品。六中品。七上品。八被損伏。九不被損伏。若已與果。此名果正現前。若果正現前。此名已與果。若未與果。此名果不現前。若果不現前。此名未與果。若住本性。名軟品。若修若練善不善法未到究竟。名中品。若修若練已到究竟。名上品。損及不損如前應知複次我當略說安立種子。云何略說安立種子。謂於阿賴耶識中。一切諸法遍計自性妄執習氣。是名安立種子。然此習氣是實物有。是世俗有。望彼諸法不可定說異不異相。猶如真如。即此亦名遍行粗重。問若此習氣攝一切種子。復名遍行粗重者。諸出世間法從何種子生。若言粗重自性種子為種子生。不應道理。答諸出世間法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問若非習氣積集種子所生者。何因緣故建立三種般涅槃法種性差別補特伽羅。及建立不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所以者何。一切皆有真如所緣緣故。答由有障無障差別故。若於通達真如所緣緣中。有畢竟障種子者。建立為不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若不爾者。建立為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若有畢竟所知障種子布在所依。非煩惱障種子者。於彼一分建立聲聞種性補特伽羅。一分建立獨覺種性補特伽羅。若不爾者。建立如來種性補特伽羅。是故無過。若出世間諸法生已即便隨轉。當知由轉依力所任持故。然此轉依與阿賴耶識互相違反。對治阿賴耶識。名無漏界離諸戲論

相關焦點

  • 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講解
    念誦瑜伽師地論可以讓我們的人生減少痛苦和遺憾,使我們的災禍和魔難得到消減,也可以為我們化解心中的邪念和怨恨,使我們的內心更加的清明和安定,而且通過念誦瑜伽師地論還可以幫助我們增強定力,使我們在字面對任何誘惑時都能保持自己的理智和本心。那麼瑜伽師地論講解是什麼呢?《瑜伽》大論,自玄奘大師譯成以來,千餘年間,未幾能通讀貫通者。
  • 《瑜伽師地論素解》卷一什麼是瑜伽師地?跟健身瑜伽區別是什麼?
    第一章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第一1.瑜伽師地【原文】云何瑜伽師地。謂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拖南曰五識相應意有尋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無心地聞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無依是名十七地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十者聞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
  • 如何學習才能通達《瑜伽師地論》?
    假如每天能用奢摩他、毘缽舍那來幫助自己學習《瑜伽師地論》;用學習本論來幫助自己的奢摩他、毘缽舍那,彼此互為增上,想要通達這部論並不困難。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說明修習止觀的法語,都是聖人的經驗之談。關於修行的前方便,要重視戒律儀、根律儀;正修習時,對於什麼是所緣境?如何修習止、觀、舉、舍,解說詳盡。
  • 《瑜伽師地論》內明處(69):想差別施設建立相(68)第三頌攝(19)思擇(19)義差別思擇(18)四緣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又有四緣:謂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因緣」,就是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它是真實的諸法的因緣。(陵本五十一卷十六頁) 」在《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一〈決擇‧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解釋。 延伸閱讀:1、《瑜伽師地論》卷第五:「複次,依種子緣依處,施設因緣。依無間滅緣依處,施設等無間緣。依境界緣依處,施設所緣緣。依所餘緣依處,施設增上緣。」
  • 【讀經隨筆】為什麼要誦《瑜伽師地論》?
    問:如何學習才能通達《瑜伽師地論》?答:假如每天能用奢摩他、毘缽舍那來幫助自己學習《瑜伽師地論》;用學習本論來幫助自己的奢摩他、毘缽舍那,彼此互為增上,想要通達這部論並不困難。面對南傳佛教的衝擊,中國佛教徒應該努力地深入學習大乘經論,確立對大乘佛教的信心。如果進一步能配合止觀,再加上多年的修行,多少有所體驗,信心會更堅定!在這方面,相較於其他的大乘經論,《瑜伽師地論》則有特殊的功德。從教理方面說,《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等三地〉對四諦中的苦、集二諦有所說明,使令人發出離心。
  • 南懷瑾《瑜伽師地論》(連載)一
    大乘的佛學思想,包括其佛學與修證,又分兩個範圍,一個是龍樹菩薩的般若佛學系統,屬於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前期的佛學;一個是無著、天親兩位菩薩,兩親弟兄,天親也翻譯為世親,屬於法相唯識,可以叫它是後期的佛學。那麼,我們手裡拿的這本《瑜伽師地論》在學術的範圍,是屬於後期的佛學。如果拿學術嚴謹的立場來講,後後勝於前前,越是後面是越精細、周到,包羅的越多。這是無著、天親的法相唯識部分。
  • 瑜伽師地論 第一卷
    瑜伽師地論 第一卷  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第一  云何瑜伽師地。謂十七地。
  • 《瑜伽師地論》悎寤瑜伽(2):悎寤瑜伽
    文 / 觀諸法如《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四:一、三、悎寤瑜伽悎寤瑜伽者:謂如說言:於晝日分、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悎寤瑜伽者」,什麼叫「悎寤瑜伽」?悎寤,是覺寤,醒過來的意思。最勝子等諸菩薩造《瑜伽師地論釋》:「今說瑜伽師地論者,名義云何?
  •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
    《瑜伽師地論》卷1-40 合集連結卷1-10     卷11-20     卷21-30     卷31-40
  • 瑜伽師地論 第三十二卷
    瑜伽師地論 第三十二卷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第三瑜伽處之三  云何初修業者始修業時。於修作意如應安立。
  • 南懷瑾《瑜伽師地論講錄》(一)
    (二十卷)今天,我們轉個方向,是講教理的《瑜伽師地論》。站在佛學的立場來講,一個真正的佛教徒真正要學佛,有四本真正的佛學概論是要讀的:印度原有翻譯過來的兩部,中國的兩部。印度的兩部佛學概論,一部是《大智度論》,一部是《瑜伽師地論》。中國的兩部佛學概論,一部是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一部是永明壽禪師的《宗鏡錄》。
  • 瑜伽師地論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後世人,現在幾十年來寫的佛學概論,那是概論的概論的概論,渣滓的渣滓了。可惜你們諸位現代青年學佛學、科學,都是看現代化的概論的概論,沒有用處。所以今天我們可以説,翻開了真正一部佛學的概論,一百卷,玄奘法師翻譯的《瑜伽師地論》。
  • 《瑜伽師地論》|詳述其他唯識相關經論之的無種姓觀!
    在唯識系的經論中除了上述之《瑜伽師地論》外,其他論及「無般涅槃法」之相關經論有《大乘莊嚴經論》、《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及真諦三藏譯《攝大乘論釋》等,這些論全是無著菩薩的作品,大概是無著菩薩已說明得很詳細,而其他的論師將大部分的精神在成立唯識之論述。以下就一一從這些論中探究其「無種姓」思想。
  • 《瑜伽師地論》根律儀(2):密護根門、防守正念
    文 | 觀諸法如《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三:一、一、依標別顯(五句別釋)一、一、一、密護根門
  • 瑜伽師地論 第七卷
    瑜伽師地論 第七卷  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之四  宿作因論者猶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
  • 《瑜伽師地論》網絡佛教精品課程開發座談會在法門寺佛學院召開
    《瑜伽師地論》網絡佛教精品課程開發座談會  會議首先由賢空法師致歡迎詞,歡迎各位法師及大德來到我院參加《瑜伽師地論》網絡佛教精品課程開發座談會議,共同商議用高科技弘揚佛法,因緣殊勝,龍天歡喜。  淨因法師詳細介紹了網絡佛教精品課程的研發情況。淨因法師首先提到幾周前他去北京龍泉寺謁見上學下誠大和尚,匯報了《瑜伽師地論》網絡精品課程的研發。
  • 《瑜伽師地論》煩惱雜染(48):煩惱差別(18)釋名字(18)漏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 流動其心,故名為漏。 延伸閱讀:1、《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四:「又能出生當來生故,說名為漏。」2、《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九:「複次,諸欲界系一切煩惱,唯除無明,說名欲漏。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四十七:「問:何故名漏?漏是何義?答:留住義、淹貯義、流派義、禁持義、魅惑義、醉亂義是漏義。留住義是漏義者:誰令有情留住欲界、色、無色界?所謂諸漏。
  • 南懷瑾講《瑜伽師地論》第26講
    (30卷)修法,修不淨觀開始,然後到白骨觀,所以,以聲聞乘的修法,非走這個路子不可。那麼不淨觀,我看大家不要念了、不要修了,你們看起來多麼乾淨啊,什麼鼻涕呀、眼淚呀,裡頭發脹啊、發爛啊都不要了,想得到……哎,現在告訴你們,你們修不淨觀、白骨觀,第一,你們修不起來,對不對?(同學:不想修,還沒有修。)假設要修的話,肯修不肯修啊?肯做這個觀想嗎?(同學:肯的。)怎麼肯呢?
  • 瑜伽師地論 第十六卷
    瑜伽師地論 第十六卷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一  已說聞所成地。云何思所成地。當知。略說由三種相。
  • 《瑜伽師地論》內明處(45):想差別施設建立相(44)第二頌攝(5)執持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云何執持?謂識蘊什麼是執持?是指識蘊。 韓清淨《披尋記》:「執持謂識蘊者:於識蘊中阿賴耶識最勝,今此偏說。 延伸閱讀:1、《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七:「云何識蘊?謂心、意、識。復有六識身,則眼識,耳、鼻、舌、身、意識。總名識蘊。前受、想、行蘊及此識蘊,皆有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等差別,如前廣說。是名為蘊。」2、《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三:「複次,此中諸識皆名心、意、識。若就最勝,阿賴耶識名心。何以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