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悎寤瑜伽(2):悎寤瑜伽

2021-02-23 大象佛學圖書館

文 / 觀諸法如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四:

一、三、悎寤瑜伽

悎寤瑜伽者:謂如說言:於晝日分、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悎寤瑜伽者」,什麼叫「悎寤瑜伽」?悎寤,是覺寤,醒過來的意思。

最勝子等諸菩薩造《瑜伽師地論釋》:「今說瑜伽師地論者,名義云何?謂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皆名瑜伽,一切並有方便善巧相應義故。」

「謂如說言:於晝日分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謂如說言」悎寤瑜伽的意思,就如經論中說言裡面這麼說。「於晝日分」就是在白天的時候,上午六點到下午六點,「經行」和「宴坐」這麼兩個威儀。經行、宴坐,這是從他的外相來說明的,身體在那兒經行,在那兒走路,在那兒宴坐,心裏面幹什麼呢?「從順障法淨修其心」做這件事。

「順障法淨修其心」,下面有解釋。

於初夜分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於初夜分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初夜分」就是傍晚六點到九點鐘,一樣要做二件事情: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淨修心已,出住處外洗濯其足。還入住處,右脅而臥,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巧便而臥。

現在說到「中夜分」。「淨修心已」,在初夜分的時候用止觀的方法,「止觀」就是四念處,用這樣的法門來清淨內心,不斷地這樣用功修行。初夜分過去了,這個時候「出住處外」,就從住處出來到外邊去,就是從坐禪的地方出來。「洗濯其足」,古印度的修行人是赤足的,所以一定要洗腳後才回到屋內睡覺。「還入住處」,又回到原來的住處,「右脅而臥」,右手放在頭側下方,「重累其足」,左腳放在右腳的上面。

「右脅而臥、重累其足」是身體表現於外的相貌。現在還是說內心做什麼呢?「住光明想」,睡覺的時候,心裏面幹什麼?怎麼睡法呢?「住光明想」,安住在光明想上面,就是心裏面思惟光明的相貌。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有光明相,及於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習以為非食。明有三種:一、治暗光明,二、法光明,三、依身光明。治暗光明,復有三種:一、在夜分,謂星月等。二、在晝分,謂日光明。三、在俱分,謂火珠等。法光明者:謂如有一,隨其所受所思所觸,觀察諸法;或復修習隨念佛等。依身光明者:謂諸有情自然身光。當知初明,治三種暗:一者、夜暗,二者、雲暗,三者、障暗,謂窟宅等。

法明能治三種黑暗。由不如實知諸法故,於去、來、今,多生疑惑。於佛法等,亦復如是。此中無明及疑,俱名黑暗。又證觀察,能治惛沈睡眠黑暗,以能顯了諸法性故。」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又光明想,緣多光明以為境界,如〈三摩呬多地〉中已說。今此義中,意辯「緣法光明以為境界,修光明想」。謂如所聞已得究竟不忘念法,名法光明;與彼俱行彼相應想,應知名光明想,何以故?真實能令心闇昧者,謂方便修止觀品時,於諸法中所有忘念。與此相違,當知即是光明。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八:「當知此中,有四光明:一、法光明;二、義光明;三、奢摩他光明;四、毘缽舍那光明。依此四種光明增上立光明想。」

《瑜伽論記》卷第七(之上):「此則下以光明想為治,光明有四:一、法光明,即是聞慧了達教法故名也;二、義光明,即是思慧於義決了故名也,後二可知。景師判云:此十一中若於教法心暗惑者即以聞慧法光明治,若於教所詮義心暗起障即以思慧義光明治,若於起行能為障者即以止觀光明為治,亦可此中但取聞思法義光明治彼思惟諸法所有過患,不取止、觀光明為治,以此止、觀正是學體。今此門中,但明隨順學法不明學體,故除止觀,故下文中,引四光明後即除取云:今此義中意取能斷思惟諸法瑜伽作意障礙法者,未得聞思之前思惟諸法不可為障。今得聞思故能除斷,基師復云:今此義中意取能斷等者,即解例前光明中唯有四種,意取法義二光明能斷思惟瑜伽時障礙法。」

「正念正知」,念光明想就叫做「正念」。如果失掉了光明想,有了其它的想念,就趕快地要覺悟要把心收回來,安住在光明想,這叫「正知」。

「思惟起想」,就想:我什麼時候要起床。「巧便而臥」就是這樣地巧便的智慧,臥在床上。

「中夜分」是修行人睡覺的時間,是睡六個鐘頭。

《中阿含經》卷第四十九,(一九一)中阿含雙品大空經第五(第五後誦):

「阿難!彼比丘行此住處心,若欲經行者,彼比丘從禪室出,在室影中露地經行,諸根在內,心不向外,後作前想,如是經行已,心中不生貪伺、憂戚、惡不善法,是謂正知。阿難!彼比丘行此住處心,若欲坐定者,彼比丘從離經行,至經行頭,敷尼師檀,結跏趺坐,如是坐定已,心中不生貪伺、憂戚、惡不善法,是謂正知。阿難!彼比丘行此住處心,若欲有所念者,彼比丘若此三惡不善之念:慾念、恚念、害念,莫念此三惡不善之念。若此三善念:無慾念、無恚念、無害念,當念此三善念。如是念已,心中不生貪伺、憂戚、惡不善法,是謂正知。

http://tripitaka.cbeta.org/T01n0026_049

至夜後分,速疾悎寤,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至夜後分,速疾悎寤」,到夜的後分的時候,「速疾悎寤」,要趕快地要「悎寤」,不要睡了,很快的醒過來。「經行宴坐」,醒過來以後還做什麼呢?和初夜的時候一樣,也還是經行或者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還是做這件事。

相關焦點

  • 149、悎 hào 寤 wù 瑜伽(覺悟瑜伽)(《登頂之美》之八)
    就是比丘應該時刻保持著一顆警醒的心,所謂的覺悟瑜伽(或者叫悎寤瑜伽),不管是在白天,還是初夜、後夜,應該常常地經行和禪坐,對於那些障礙修習禪定的因緣,像貪慾、嗔恚、掉悔、昏眠、疑這五蓋等順障法,靜修其心,令心離開這些的困擾和幹擾,能夠保持這樣的一種覺醒的狀態、警覺的狀態,這是覺悟瑜伽(或者叫悎寤瑜伽)的主要內容。
  • 《菩提道次第廣論》 悎寤瑜伽 將睡眠轉為修行
    菩提道次第廣論裡對此的解釋針對的是有修行根性的人。白天精進修行,夜裡睡眠的時候,也有方法繼續修行。意樂睡眠有四種:即:光明想、正念、正知和起想。光明想者,謂應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時心無黑暗。我們說,惛沉睡眠,就是黑暗了,一片黑。那麼我們睡的時候,要反其道而行之,觀想光明。
  • 下士道【卷二】第45課 | 四種資糧(4)悎寤瑜伽 1
    庚四  悎寤瑜伽  精勤修習悎寤瑜伽  悎寤瑜伽,即使在睡眠的時候也不讓時間平白地空耗,睡眠時一樣要能夠保持正念,雖是睡眠,同時也是修行,所以應精勤修習悎寤瑜伽。     對於精勤修習悎寤瑜伽,那麼在睡眠的時候應如何修習呢?
  • 《菩提道次第廣論》之道前基礎(二十五)修習軌理—修習悎寤瑜伽
    四種資糧是修止觀的正因,前面講了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今天學習修習悎寤瑜伽。  修習悎寤瑜伽,就是指在睡眠的時候如何修行。  作為一個修行人,行、住、坐、臥都是修法,都要與法相應,將法融入到自己的心相續當中,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實際當中。如果稀裡糊塗地睡覺,而且還打各種各樣的妄想,反而是在造業,沒有任何功德。
  • 廣論視頻學習 | 下士道055-3 修習軌理 精勤修習悎寤瑜伽(1)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  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如何行者,《親友書》云:「種性之主於永晝,夜間亦過初後分,眠時亦莫空無果,具足正念於中眠。」此顯永日及其夜間初後二分,若正修時,若其中間,如所應行。故行坐時,應從五蓋淨修其心,令不唐捐,如前已說。此與護根正知三中,皆具修時修後二法,此中所說,是修後者。
  • 《瑜伽師地論》講什麼?
    據說《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講的,無著菩薩記錄的,屬於法相唯識部分。相傳無著菩薩夜裡入定,上到彌勒內院聽彌勒菩薩講法,白天出定把它記錄下來。《瑜伽師地論》共分十七地,就是分成十七個範圍來說明。《瑜伽師地論》,在學術的範圍屬於後期的佛學。如果以佛學嚴正的立場來講,也許可以說後勝於前,越是後面的越是精細周到,包羅的也越多。站在佛學的立場來講,一個真正學佛的人,有四本重要的佛學論著要讀。其中有兩部是印度的,就是《大智度論》和《瑜伽師地論》;兩部是中國的,就是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和永明壽禪師的《宗鏡錄》。
  • 如何學習才能通達《瑜伽師地論》?
    假如每天能用奢摩他、毘缽舍那來幫助自己學習《瑜伽師地論》;用學習本論來幫助自己的奢摩他、毘缽舍那,彼此互為增上,想要通達這部論並不困難。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說明修習止觀的法語,都是聖人的經驗之談。關於修行的前方便,要重視戒律儀、根律儀;正修習時,對於什麼是所緣境?如何修習止、觀、舉、舍,解說詳盡。
  • 【讀經隨筆】為什麼要誦《瑜伽師地論》?
    論中說到對治的方法:要先安住淨戒,而後學習根律儀、悎寤瑜伽,還要於食知量、正知而住;這樣甚至能使令正式的睡眠減少,靜坐時昏沈的可能性就更小了。一旦障礙減少,靜坐很容易相應。這時候,內心清明而不遲鈍,假設還能加上修毘缽舍那,你的心會愈益靈明。用這樣的心智來學習《瑜伽師地論》容易通達無礙。問:通達《瑜伽師地論》對修行人有何幫助?
  • 《瑜伽師地論素解》卷一什麼是瑜伽師地?跟健身瑜伽區別是什麼?
    第一章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第一1.瑜伽師地【原文】云何瑜伽師地。謂十七地。何等十七嗢拖南曰五識相應意有尋伺等三三摩地俱非有心無心地聞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有依及無依是名十七地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十者聞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
  • 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講解
    念誦瑜伽師地論可以讓我們的人生減少痛苦和遺憾,使我們的災禍和魔難得到消減,也可以為我們化解心中的邪念和怨恨,使我們的內心更加的清明和安定,而且通過念誦瑜伽師地論還可以幫助我們增強定力,使我們在字面對任何誘惑時都能保持自己的理智和本心。那麼瑜伽師地論講解是什麼呢?《瑜伽》大論,自玄奘大師譯成以來,千餘年間,未幾能通讀貫通者。
  • 《菩提道次第廣論》之道前基礎(二十二)修習軌理—密護根門
    座間修習的第二件事情是修止觀的因,即四種容易引發奢摩他道和毗缽舍那道的資糧: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和修習悎寤瑜伽。「遍護正念」是指護持一切正念,反覆修習防護根門的方法,使正念不忘失而能在心中憶持;「於正念起常委行」,是指對正念恆常恭敬地修習。  第二,何所防護,防護什麼呢?就是防護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根門。  第三,從何防護,從哪方面防護呢?從可愛和非可愛的六種境界來防護。
  • 《瑜伽師地論》根律儀(2):密護根門、防守正念
    文 | 觀諸法如《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三:一、一、依標別顯(五句別釋)一、一、一、密護根門
  • 南懷瑾《瑜伽師地論講錄》(一)
    宗喀巴大師有名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依據印度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來擴充著作的;而這個《菩提道炬論》則是阿底峽尊者根據《瑜伽師地論》抽離了一部分而寫出來的。我們現在開始講《瑜伽師地論》,先簡單地介紹一下無著、天親菩薩。世親即天親菩薩,兩弟兄年輕時就都出家了,世親菩薩是專攻小乘的佛學,修行小乘的佛教,極力地反對大乘的佛學。後來受哥哥無著菩薩的影響,學了大乘以後悟道了,要自殺。
  • 南懷瑾《瑜伽師地論》(連載)一
    大乘的佛學思想,包括其佛學與修證,又分兩個範圍,一個是龍樹菩薩的般若佛學系統,屬於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前期的佛學;一個是無著、天親兩位菩薩,兩親弟兄,天親也翻譯為世親,屬於法相唯識,可以叫它是後期的佛學。那麼,我們手裡拿的這本《瑜伽師地論》在學術的範圍,是屬於後期的佛學。如果拿學術嚴謹的立場來講,後後勝於前前,越是後面是越精細、周到,包羅的越多。這是無著、天親的法相唯識部分。
  • 瑜伽與瑜伽士
    即身口意之三業與本尊相應,手結印(同本尊身),口誦真言(同本尊語),意(同本尊意),此三密互相即,謂三密瑜伽相應。以此相應為觀行之成就者,稱為瑜伽師。(俱舍光記業品一曰:『瑜伽師,即觀行者異名也。』梵Yog&amacron;c&amacron;rya。)《大日經疏》卷三雲︰『阿闍黎以於瑜伽得決定故,隨有所作,皆與三昧相應。
  • 心悅瑜伽工作室零基礎教練班常年招生!-中國瑜伽師聯盟指定教培基地!
    即使你是零基礎也同樣可以擁有高薪且受人尊重的職業成為中國最好的瑜伽老師心悅瑜伽工作室培訓瑜伽教培班系列之中國瑜伽師聯盟認證教師現在開始招生啦!不管你是想要成為中國瑜伽師聯盟認證的瑜伽老師;還是想要深入學習瑜伽習練原理改善體質的普通習練者。
  • 潛寐書藝永不寤
    潛寐書藝永不寤                                    ——肖春光藝術點滴賀進
  • 開始瑜伽旅程丨第50屆中國瑜伽師教培班開班典禮
    第50屆中國瑜伽師教培班於2020年9月16日正式開班!一早學員們都提前到教室裡,等待著開班儀式的開始,即將踏上學習蛻變的旅程,迎接更好的自己!第50屆中國瑜伽師教培班由陳雨導師授課,多年的練習與豐富授課經驗,能夠很好的指導學員如何進行安全正位的體式練習,針對每一個人的不同,進行練習的調整,找到適合自己的練習方式。
  • 瑜伽師地論講座 南懷瑾先生講述
    一個是龍樹菩薩的般若的佛學系統,屬於前期的佛學,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前期的佛學;一個是無著、天親兩位菩薩,兩弟兄、親弟兄(天親也翻譯叫世親),屬於法相唯識的,可以叫它是後期的佛學。那麼,我們手裡拿的這個《瑜伽師地論》在學術的範圍,屬於後期的佛學。如果拿學術嚴謹的立場來講,後後勝於前前,越是後面的,越前面的;精細、周到,包容得多。這個是無著、天親的法相唯識部分。
  • 《瑜伽師地論》講記目錄(截止76講)
    在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下,慈雲寺玄奘講堂按照弘法安排系統性、次第地講解了由玄奘法師從印度那爛陀寺取回的《瑜伽師地論》。為了方便世界各地修習佛法的四眾弟子及想了解佛法的人們對此論的學習,我們特別製作了講課視頻發布到網絡上。自2017年10月4日至今,共發布了76講,今天匯集成一個總目錄,方便大家查閱和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