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教導比丘們不論在日間、初夜、後夜的經行與禪坐,或在中夜的入眠中,都要保持清明,提起正念,以及全然的正知,以淨化一顆還有障礙的心。
這段文字,大家如果看這幾行《阿含經》白話呢,好像很簡單。這個是要說明什麼呢?就是比丘應該時刻保持著一顆警醒的心,所謂的覺悟瑜伽(或者叫悎寤瑜伽),不管是在白天,還是初夜、後夜,應該常常地經行和禪坐,對於那些障礙修習禪定的因緣,像貪慾、嗔恚、掉悔、昏眠、疑這五蓋等順障法,靜修其心,令心離開這些的困擾和幹擾,能夠保持這樣的一種覺醒的狀態、警覺的狀態,這是覺悟瑜伽(或者叫悎寤瑜伽)的主要內容。
因為這一段白話相對來說非常簡略,還是要給大家看一看《調御地經》中原文的內容,文說:
阿奇耶沙那!聖弟子於食知量故,如來對彼,更調御曰:「嗚呼!比丘!汝專為警寤而住。晝依經行與坐禪,由諸障法,令心清淨。」
「聖弟子」,指的是佛的這些比丘弟子們。這是說,他們如果能夠修習「於食知量」,佛陀會進一步地教導他們應該修習「覺悟瑜伽」,後世也翻譯成「悎寤瑜伽」,意思就是「專為警寤而住」,內心始終保持著一種清明,帶著一種警覺性。英文是awareness,始終保持著這種警覺性。不是崩得很緊張的,甚至說有擔心的那種;不是!是很清明的一種離開了種種障礙的狀態。
「晝依經行與坐禪」,在白天的時候,依於經行與坐禪這樣的修行。
什麼叫「由諸障法,令心清淨」呢?有的論裡翻譯成「從順障法,靜修其心」,是一個意思。我說的是《瑜伽師地論》,你們願意的話,可以自己去查。
這是指一般人在沒有經過比較善巧的訓練之前,他一打坐,容易發生什麼事呢?內心翻擾不休。為什麼呢?貪嗔躁擾。想要得到這個,怕得不到;得到了,怕失去;不想遇到那些不如意的事,擔心遇到;或者是已經遇到了那些不如意的身心狀況、外邊的際遇,希望它快快沒,沒有如己意那樣消失的話就煩躁不安、痛苦。像這些都屬於貪嗔躁擾。還有掉悔,過去的事情一而再地啃噬其心,種種的散動不安之相,或者是過去的事情又想起來怎麼好,在內心中翻騰。昏眠,是指這顆心的昏昧,昏沉、睡眠發生了。以及疑,疑這裡先不多說了。這些就是所謂的五蓋,「障法」主要指的這些。
「由諸障法,令心清淨」,就是說,令心離開這些障礙法,離開這些蓋纏。有的論中翻譯成「從順障法,靜修其心」,是一個意思。什麼叫「順障法」呢?就是這裡說的「障法」,它們是隨順這些障礙的法。針對這些問題,針對於這些障法、順障法——貪、嗔、掉悔、昏眠、疑等,來靜修其心,令心離開這些障礙,當然就是清淨相了。
依初夜分亦經行與坐禪,由諸障法,令心清淨。
不僅是白天要這樣,臨要睡眠的時候也要這樣做,初夜分還是要這樣經行與坐禪,跟白天一樣,「由諸障法,令心清淨」。
初夜分是晚上六點到十點,中夜分是晚上十點到凌晨兩點等等。這是印度一天六時的分法,晝三時、夜三時。大家聽到佛教中說「六時吉祥」,不是說祝你六個小時吉祥,或者六個時辰吉祥,那剩下的四分之三或者二分之一呢?六時吉祥,是指晝三時吉祥、夜三時吉祥,也就是祝你時時吉祥的意思,不僅僅是某一個特別的時刻。
於中夜分、由右脅行獅臥,足疊於足,當起有念、有正知之作意想。
到了中夜分,這是佛制比丘可以休息的時候。「由右脅行獅臥」,就是右側臥,如獅子臥,這是身威儀。「足疊於足」,重累雙足。「當起有念、有正知作意想」,正念、正知。以這樣的巧方便,而令身心得以調歇。
不是放逸睡眠,要思惟起想,巧便為眠,知道我睡下去是為了起來,是為了明天更好的修行。自己睡眠的時候,也不是這樣昏眠覆心,而是繫於念、正知——有念、有正知。這樣的睡眠,身心都不沉重,等到該起來的時候,能如林野鹿一樣,馬上就起來了,沒有任何的沉重,沒有任何的不高興。一般人的起床,不經過訓練的話,沒有強盛的意志力的話,很困難,總覺得起床的時候呢,好像地球引力就變大了。能夠這樣正確地修習悎寤瑜伽,起床的時候沒那麼難。
後夜分起出,依經行與坐禪,由諸障法,令心清淨。
後夜分起來之後,還是經行、修禪定,令心遠離這些諸蓋、纏的幹擾。
這裡稍微說明一下。後世有一些修行人作總結的時候,把這一段「專為警寤而住」,稱為「悎寤瑜伽」或者「覺悟瑜伽」都可以。他的意思並不像一般人所認為的那樣,以為這是教人怎樣睡覺的方法。不是!覺悟瑜伽,是說這一個人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保持這種向於覺悟的狀態;awareness,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保持著這種明覺的狀態。即便睡覺了,也不是要放任自己像過去那樣,昏眠顛倒,因黑暗相而俱心的那樣,而是有念、正知,帶著這樣的作意入眠。
不是像一些人以為的那樣,悎寤瑜伽(或者覺悟瑜伽)是單純地教一個睡覺法。大家看到,它是在說,需要從白天開始做起,睡前也要做,這樣,醒了之後才能很好的開始一天的修行,慢慢的,這個人的整個生命成了一個完整的狀態,內心的這種明覺時時的相伴。
時間關係,今天我們對於《阿含經故事選》和相應經文的學習,就先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