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視頻學習 | 下士道055-3 修習軌理 精勤修習悎寤瑜伽(1)

2021-02-23 洛桑陀美心聲

《菩提道次第廣論》

卷二

  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如何行者,《親友書》云:「種性之主於永晝,夜間亦過初後分,眠時亦莫空無果,具足正念於中眠。」此顯永日及其夜間初後二分,若正修時,若其中間,如所應行。故行坐時,應從五蓋淨修其心,令不唐捐,如前已說。此與護根正知三中,皆具修時修後二法,此中所說,是修後者。眠睡現行是修後事,故此莫令空無果。如何眠者,謂於永日及夜三分,於初分中修諸善行,過初分已至中分時,應當眠息。諸為睡眠所養大種,由須睡眠而增長故。若能如是長養其身,於諸善品修二精進,極有堪能,極為利益。

  臨睡息時,應出房外,洗足入內,右脅而臥,重疊左足於右足上,猶如獅子而正睡眠。如獅子臥者,猶如一切旁生之中,獅力最大,心高而穩,摧伏於他。如是修習悎寤瑜伽,亦應由其大勢力等,伏他而住,故如獅臥。餓鬼、諸天及受欲人所有臥狀,則不能爾。彼等一切悉具懈怠,精進微劣,少伏他故。又有異門,猶如獅子右脅臥者,法爾令身能不緩散,雖睡沉已亦不忘念,睡不濃厚,無諸惡夢。若不如是而睡眠者,違前四種一切過失,悉當生起。

  以何意樂睡眠有四。

  光明想者,謂應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時心無黑暗。

  念者,謂聞思修諸善法義所成正念,乃至未入熟睡之際,應令隨逐。由此能令已睡沉時等同未睡,於彼諸法心多隨轉,總之,睡時亦能修諸善行。

  正知者,謂由如是依止念時,隨起煩惱即能了知,斷除不受。

  起想有三:初者謂一切種,其心不應為睡所蔽,應以精進所攝之心驚懾而眠,猶如傷鹿,由此睡眠不甚沉重,不越起時而能醒覺;二者謂作是念,我今應修佛所開許悎寤瑜伽,為修此故,應大勵力引發欲樂,由是能依佛所開許獅子臥式眠無增減;三者謂應作是思,如我今日勤修悎寤及諸善法,明日亦應如是勤修,由是於善欲樂相續,雖忘念中亦能精勤修上上品。

  此食睡行若能無罪具義而行,現見能遮眾多無義虛耗壽數故,如聖者無著引經,如所抉擇而為解說。

  如是唯除正修時中所有不共修法之外,加行、正行、完結、中間諸應行者,從此乃至毘缽舍那,所修一切所緣行相,皆如是行。已釋中間所應行說。

  (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第二,破除於此修軌邪執分別者。心未趣向聖言及釋諸大教典現教授者,作如是言:正修道時,不應於境數數觀察,唯應止修。若以觀慧數觀擇者,是聞思時故;又諸分別是有相執,於正等覺為障礙故。

  此乃未達修行扼要極大亂說。《莊嚴經論》云:「此依先聞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義境智生。」此說從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聞諸義,修所成慧真義現觀乃得起故。

  故所應修者,須先從他聞,由他力故而發定解。次乃自以聖教正理,如理思惟所聞諸義,由自力故而得決定。如是若由聞思決定,遠離疑惑,數數串習,是名為修。故以數數觀察而修及不觀察住止而修,二俱須要,以於聞思所抉擇義,現見俱有不觀止住及以觀慧思擇修故。是故若許一切修習皆止修者,如持一麥說一切谷皆唯是此,等同無異。

  復如聞所成慧以聞為先,思所成慧以思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應以修為先,以其修慧從修成故。若如是者,則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習思所成慧所決定義,故說修慧從思慧生。以是若有幾許多聞,亦有爾多從此成慧;此慧幾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從思成慧亦當不尠;如思慧多,則多修行,修行多故,則有眾多滅除過失、引德道理。故諸經論,皆說於修,聞思最要。

  若謂聞思所抉擇者,非為修故,唯是廣闢諸外知解,若正修時,另修一種無關餘事,如示跑處,另向餘跑,則前所說悉無系屬,亦是善破諸聖言中,諸總建立三慧次第生起之理,則其亂說「趣無錯道不須多聞」亦成善說。

   

相關焦點

  • 下士道【卷二】第45課 | 四種資糧(4)悎寤瑜伽 1
    庚四  悎寤瑜伽  精勤修習悎寤瑜伽  悎寤瑜伽,即使在睡眠的時候也不讓時間平白地空耗,睡眠時一樣要能夠保持正念,雖是睡眠,同時也是修行,所以應精勤修習悎寤瑜伽。     對於精勤修習悎寤瑜伽,那麼在睡眠的時候應如何修習呢?
  • 《菩提道次第廣論》之道前基礎(二十五)修習軌理—修習悎寤瑜伽
    四種資糧是修止觀的正因,前面講了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今天學習修習悎寤瑜伽。  修習悎寤瑜伽,就是指在睡眠的時候如何修行。  作為一個修行人,行、住、坐、臥都是修法,都要與法相應,將法融入到自己的心相續當中,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實際當中。如果稀裡糊塗地睡覺,而且還打各種各樣的妄想,反而是在造業,沒有任何功德。
  • 《菩提道次第廣論》 悎寤瑜伽 將睡眠轉為修行
    菩提道次第廣論裡對此的解釋針對的是有修行根性的人。白天精進修行,夜裡睡眠的時候,也有方法繼續修行。意樂睡眠有四種:即:光明想、正念、正知和起想。光明想者,謂應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時心無黑暗。我們說,惛沉睡眠,就是黑暗了,一片黑。那麼我們睡的時候,要反其道而行之,觀想光明。
  • 《瑜伽師地論》悎寤瑜伽(2):悎寤瑜伽
    文 / 觀諸法如《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四:一、三、悎寤瑜伽悎寤瑜伽者:謂如說言:於晝日分、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悎寤瑜伽者」,什麼叫「悎寤瑜伽」?悎寤,是覺寤,醒過來的意思。最勝子等諸菩薩造《瑜伽師地論釋》:「今說瑜伽師地論者,名義云何?
  • 149、悎 hào 寤 wù 瑜伽(覺悟瑜伽)(《登頂之美》之八)
    就是比丘應該時刻保持著一顆警醒的心,所謂的覺悟瑜伽(或者叫悎寤瑜伽),不管是在白天,還是初夜、後夜,應該常常地經行和禪坐,對於那些障礙修習禪定的因緣,像貪慾、嗔恚、掉悔、昏眠、疑這五蓋等順障法,靜修其心,令心離開這些的困擾和幹擾,能夠保持這樣的一種覺醒的狀態、警覺的狀態,這是覺悟瑜伽(或者叫悎寤瑜伽)的主要內容。
  • 廣論0736「奢摩他001」(p336+1)
    《廣論》139頁倒數第3行中講到:「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善趣的身)所依,然若成(辦)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修一切種智),(殊)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修八因三緣)成辦如此所依。此於《廣論》194頁倒數第2行云:「若導尋常中士道者(即唯求自我解脫之唯中士道),此應廣釋於(戒定慧增上)三學中引導之理,然非如是(然而,《菩提道次第廣論》其目的並不是僅引導行者唯求自我解脫,而是作為上士道的增上,引導學人趣入大乘佛道),故修止觀心慧二學,於上士(奢摩他和毗缽舍那品
  • 【全球廣論 II-0101】2019/03/18-03/20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手抄頁/行 第1冊 P62-L8 ~ P63-L2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2-L8 ~ P63-L2 )入門段落 那麼再下面那個呢?3'21"今天我們會開始聽「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好!如果大家準備好的話,那我們就開始聽一小段。聽的時候,注意!要專注、專注!3』53」那麼再下面那個呢?第二個叫造論的宗旨,有了這個歸敬以後,那麼他要開始造論。說我造這個論,是為什麼原因呢?目的何在呢?我希望達到什麼樣的效果,什麼樣的效果呢?那我們看一下。
  • 如何學習才能通達《瑜伽師地論》?
    假如每天能用奢摩他、毘缽舍那來幫助自己學習《瑜伽師地論》;用學習本論來幫助自己的奢摩他、毘缽舍那,彼此互為增上,想要通達這部論並不困難。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說明修習止觀的法語,都是聖人的經驗之談。關於修行的前方便,要重視戒律儀、根律儀;正修習時,對於什麼是所緣境?如何修習止、觀、舉、舍,解說詳盡。
  • 實修攝要(下) | 理饒朗巴
    接上文:實修攝要(上) | 理饒朗巴三、後行實修護持方式後行分三:修;行;果。
  • 《瑜伽師地論》根律儀(2):密護根門、防守正念
    謂防守正念,常委正念,廣說乃至防護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儀。如是名為密護根門。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六(之上):言云何名為密護根門者?明所防護,即是六根也,謂防守正念、常委正念等者,舉能防護,以釋所防。
  •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第一講
    今天很高興,我們終於開始能夠去做師父要我做的事情——跟大家一起學習《四家合注》。這本《菩提道次第廣論》,它的名稱原來是《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師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或《無與倫比宗喀巴大師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後來的人都認為後者比較好,就是《無等宗喀巴大師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或者《無與倫比宗大師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都可以。
  • 【讀經隨筆】為什麼要誦《瑜伽師地論》?
    論中說到對治的方法:要先安住淨戒,而後學習根律儀、悎寤瑜伽,還要於食知量、正知而住;這樣甚至能使令正式的睡眠減少,靜坐時昏沈的可能性就更小了。一旦障礙減少,靜坐很容易相應。這時候,內心清明而不遲鈍,假設還能加上修毘缽舍那,你的心會愈益靈明。用這樣的心智來學習《瑜伽師地論》容易通達無礙。問:通達《瑜伽師地論》對修行人有何幫助?
  • 無上瑜伽身心不二論--最細風心與「光明」
    光明,梵語曰prabhasvara,意為極淨光,指心未被妄念遮蔽時本具的覺性,相當於顯教所言「心性」、「心體」、「心地」。言光明者,蓋從心性本具明照不昧的功用著眼,並有心性呈露時有光明輝耀及心性本質是光明的含義。「心性即光明」,其義早就見於《阿含經》。無上瑜伽分光明為根、道、果三種。
  • 《瑜伽師地論》(四沙門果)修果(9): 薄塵行者(3)資糧已具
    二、二、二、三、資糧已具二、二、二、三、一、指廣資糧已具者:廣說資糧,如前應知。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七(之下):「三解資糧已具。」「廣說資糧,如前應知」:聖道的前方便就叫做資糧,現在這位薄塵行者的資糧已經具足了。是什麼資糧呢?
  • 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講解
    甲一、三門之義乙一、歸敬等門丙一、歸敬三尊敬禮天人大覺尊,福德智慧皆圓滿,無上文義真妙法,正知受學聖賢眾[1]。丙二、嘆說門稽首無勝大慈氏,普為利樂諸有情,廣採眾經真要義,略說五分瑜伽者。丙三、贊造論門歸命法流妙定力,發起無著功德名,能於聖者無勝海,引出最極法甘露。
  • 廣論竅訣—淨信心的重要性
    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一定要通過學習《廣論》,明白其中的道理,及時進行對治。不同業力的眾生,看同一件事物,因為業力不同的原因,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認知。比如人類眼中的一碗可以用來解渴的淨水,在餓鬼看來就是一碗完全無法下咽的骯髒膿水,其實水並沒有問題,是餓鬼業力現前產生了錯誤認知,這就是不同業力造成的差異。
  • (轉載)(多圖)【資料存檔】歐陽竟無「瑜伽師地論敘」
    瑜伽,梵語云相應,云何相應?相應者如如,相應者方便善巧,相應者菩提涅盤。學瑜伽學能自他利,曰瑜伽師。攝一切理盡,攝一切事盡,所依能持,其像如地,曰地論。非他師,非他論,依主釋,曰瑜伽師之地論。師攝論盡,論攝師盡,持業釋,曰瑜伽師即地論。將敘瑜伽,略舉四義:一曰五分以敘事,二曰十要以提綱,三曰十支以暢義,四曰十系以廣學,而以緒言終焉。
  • 瑜伽與瑜伽士
    旋轉運用皆與理相應,不復臨事稽留方始作觀。當知是人堪作秘密阿闍黎也。究習瑜伽者,謂善修相應法也。謂於三部真言、上中下成就等事一一通達,皆與正理相應,名善修瑜伽。又於息災法中,即能以此方便增益降伏。或增益法中,即能以此方便降伏息災。於降伏法中,即能以此方便息災增益。隨彼彼相應之法,皆能善分別之,名善修瑜伽。』  《大日經》等將瑜伽分為『有相』、『無相』二種。
  • 2021年2月15日—19日上海|千古絕學——皇冠瑜伽視頻課
    修學瑜伽,不僅可以讓我們實現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還可以涵養和升華我們的身心,讓我們從時代、社會、人生的困境和煩惱中掙脫出來,徹悟生命真相,獲得生命的終極幸福和自由。在眾多瑜伽流派中,皇冠瑜伽無疑最能夠體現和承擔瑜伽的這一特色和使命。皇冠瑜伽是印度最古老的瑜伽流派,它的歷史可以上溯至印度文明發端之初,在印度的兩部古老的瑜伽根本大典——《薄伽梵歌》和《瑜伽經》中,均有其相關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