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之道前基礎(二十五)修習軌理—修習悎寤瑜伽

2021-03-05 洛桑陀美心聲

   

  座間修習包括三合引導和四種資糧。四種資糧是修止觀的正因,前面講了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今天學習修習悎寤瑜伽。

  修習悎寤瑜伽,就是指在睡眠的時候如何修行。

  作為一個修行人,行、住、坐、臥都是修法,都要與法相應,將法融入到自己的心相續當中,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實際當中。如果稀裡糊塗地睡覺,而且還打各種各樣的妄想,反而是在造業,沒有任何功德。所以,睡覺對我們修行人來講至關重要。如果按照佛陀開示的方式來睡覺,那麼睡覺也會成為一種善業。

  睡眠是五十一心所裡面四異轉的一個,可以根據動機和意樂成為善業、惡業和無記業,是可以轉變的。睡覺的時候依然保持善心,那麼睡覺也是善業;如果睡覺之前一直都是煩惱惡業,那麼睡覺就成為惡業了。所以睡覺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因為「業」可以隨心意轉變。因此,睡眠瑜伽是很重要的一項功課。

  在《親友書》裡面講:整個白天、初夜、以及後夜是正修的時間,而在中夜是睡眠的時間,但是也不要讓睡眠空過而沒有作用,要用正念來睡眠,雖然是在睡覺,但是我們還是在修行。總之,不論在白天還是晚上,在正修的時候,還是座間休息的時候,都要如法。在行住坐臥當中,應該對治五蓋(貪慾蓋、嗔恚蓋、昏睡蓋、掉悔蓋和疑法蓋)來淨修自己的心,不讓時間白白地浪費,這是非常關鍵的。

  在睡覺之前,應該到睡房外面,洗洗腳、洗洗澡,回來之後採取右側臥,然後左腳重疊在右腳上面,保持獅子一樣的睡覺姿勢。在一切旁生裡面,獅子的力量是最強大的,是百獸之王,而且心也高穩,其它的野獸都害怕它。我們以獅子臥這種姿勢去睡覺的話,外魔邪道不會來幹擾。

  以什麼樣的心態來睡眠呢?一共有四條。

  第一,光明想。睡眠時應取光明相,用光明的心睡覺,心裏面沒有黑暗,處於安樂當中,沒有絲毫的恐懼,不會做噩夢。我們要觀想外面所有的情器世間都是佛的剎土,就是一片光明。在這個光明當中睡覺的話,緣起非常好,明亮開悟,開智慧啊!光明的反面是黑暗,黑暗就是愚痴。所以說以光明心來睡覺,就會越來越遠離愚痴,越來越走向光明的道路。 

  第二,正念,就是通過聞思修諸善法義所成的正念。沒有睡覺之前應該始終隨正念修持,那麼儘管睡著了,也能思惟那些法義,修行很多善法。

  第三,正知。這樣依止正念,當煩惱生起時,能夠立刻察覺到,因此不順從煩惱,可以斷除煩惱。

  第四,起想。起想分為三個:一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讓睡眠蒙蔽自己的心,以精進的心保持高度警覺如受傷的鹿一樣的睡覺。二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當修持佛所開許的悎寤瑜伽,由此盡力引發修習的意樂心。三是應該想我今天修習悎寤瑜伽和善法,明天也應該這樣精勤修習,讓善的欲樂相續不斷。即便是在睡著的忘念中,善的欲樂也能不斷增長。

  宗喀巴大師教導我們要對悎寤瑜伽珍重受持。如果我們讓飲食、睡眠、行住坐臥都有意義,不染罪業,這樣就能杜絕沒有意義地虛耗生命。這是按照無著大師的開示而宣說的。

本文內容依據《洛桑陀美上師講記整理

妙吉寺解脫智光林

開始招生啦

點擊底部「閱讀原文」

即刻開啟解脫之門

相關焦點

  • 《菩提道次第廣論》之道前基礎(二十二)修習軌理—密護根門
    座間修習的第二件事情是修止觀的因,即四種容易引發奢摩他道和毗缽舍那道的資糧: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和修習悎寤瑜伽。「遍護正念」是指護持一切正念,反覆修習防護根門的方法,使正念不忘失而能在心中憶持;「於正念起常委行」,是指對正念恆常恭敬地修習。  第二,何所防護,防護什麼呢?就是防護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根門。  第三,從何防護,從哪方面防護呢?從可愛和非可愛的六種境界來防護。
  • 《菩提道次第廣論》 悎寤瑜伽 將睡眠轉為修行
    《親友書》云:「種性之主於永晝,夜間亦過初後分,眠時亦莫空無果,具足正念於中眠。」菩提道次第廣論裡對此的解釋針對的是有修行根性的人。白天精進修行,夜裡睡眠的時候,也有方法繼續修行。意樂睡眠有四種:即:光明想、正念、正知和起想。光明想者,謂應善取光明之相,以其光心而睡眠之,由是睡時心無黑暗。
  • 廣論視頻學習 | 下士道055-3 修習軌理 精勤修習悎寤瑜伽(1)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  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如何行者,《親友書》云:「種性之主於永晝,夜間亦過初後分,眠時亦莫空無果,具足正念於中眠。」此顯永日及其夜間初後二分,若正修時,若其中間,如所應行。故行坐時,應從五蓋淨修其心,令不唐捐,如前已說。此與護根正知三中,皆具修時修後二法,此中所說,是修後者。
  •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第一講
    這本《菩提道次第廣論》,它的名稱原來是《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師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或《無與倫比宗喀巴大師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後來的人都認為後者比較好,就是《無等宗喀巴大師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或者《無與倫比宗大師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都可以。在這兩個不同的翻譯版本裡,我們選擇後者——《無等宗喀巴大師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當然這個「無等」一定不是宗喀巴大師自己這樣寫的,是後來的人寫的。
  • 廣論0736「奢摩他001」(p336+1)
    其中遍攝了龍猛菩薩(深見派)、無著菩薩(廣行派)二大車之道軌,故勝出餘軌;並按照下、中、上三士道修行的次第引導佛弟子,一切的行持、所有的次第無所缺少;其調心次第為最勝,易於受持。所以,這本《菩提道次第廣論》適合任何一種根機的修行者,是佛弟子從凡夫初發心開始,一直到證得無上菩提、成就佛果,最圓滿、最殊勝的實修教授。如果依照菩提道次第的引導去修學,一定能夠趣向佛地。
  • 《菩提道次第師師相承傳》之五十:大成就師卻季多傑的歷史
    當即如願而行,繼即連續不斷受生為善巧成就的許多大德,特別是在阿底峽尊者降生在東印度縛迦羅,後來尊者遍遊印度求法時,法金剛那時受生為上師阿嚩都帝,獲得由龍樹傳來的甚深中觀教授的無畏辯才,他曾將此甚深道次諸法要,廣傳與阿底峽尊者。他復往許多殊勝聖地,於寂靜處努力修空明如幻瑜伽。繼此次第受生為許多善巧成就大德,此中在西藏地方受生為眾生怙主法王八思巴,作此間一切有情的統治者而大宏佛教。
  • 菩提道次第廣論(二三三)
    起始處:《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共下士道 P232 嘉:八、貪慾。結尾處:《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共下士道 P233 又於父母妻子僕等,同梵行者,所有資具,發欲得者,亦是貪慾。 上午已經講完了,身的三種業:殺生、偷盜、邪淫,口的四種業:妄言、惡口、綺語、兩舌。下午講心的三種業:貪、嗔、邪見。
  • 下士道【卷二】第45課 | 四種資糧(4)悎寤瑜伽 1
    如是修習悎寤瑜伽,亦應由其大勢力等,伏他而住,故如獅臥。餓鬼、諸天,及受欲人,所有臥狀,則不能爾。彼等一切悉具懈怠,精進微劣,少伏他故。又有異門,猶如獅子右脅臥者,法爾令身能不緩散,雖睡沉已,亦不忘念,睡不濃厚,無諸惡夢。若不如是而睡眠者,違前四種,一切過失,悉當生起。
  • 《瑜伽師地論》悎寤瑜伽(2):悎寤瑜伽
    文 / 觀諸法如《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四:一、三、悎寤瑜伽悎寤瑜伽者:謂如說言:於晝日分、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悎寤瑜伽者」,什麼叫「悎寤瑜伽」?悎寤,是覺寤,醒過來的意思。最勝子等諸菩薩造《瑜伽師地論釋》:「今說瑜伽師地論者,名義云何?
  • 149、悎 hào 寤 wù 瑜伽(覺悟瑜伽)(《登頂之美》之八)
    就是比丘應該時刻保持著一顆警醒的心,所謂的覺悟瑜伽(或者叫悎寤瑜伽),不管是在白天,還是初夜、後夜,應該常常地經行和禪坐,對於那些障礙修習禪定的因緣,像貪慾、嗔恚、掉悔、昏眠、疑這五蓋等順障法,靜修其心,令心離開這些的困擾和幹擾,能夠保持這樣的一種覺醒的狀態、警覺的狀態,這是覺悟瑜伽(或者叫悎寤瑜伽)的主要內容。
  • 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
    至尊彌勒在《大乘經莊嚴論》亦說:應要知道,「止道」就是總攝諸法的名稱。應要知道,「觀道」就是辨析諸法的意義。(據格魯派大師巴索卓之堅贊所說,「總攝諸法的名稱」的意思就如把「諸行無常」總攝為「無常」, 然後專心安住於「無常」之上。見《廣論》英譯本附註。)同論又說:以正住作為基礎,把注意力集中於自心與及分辨諸法,便是「止」和「觀」。
  • 淨土法門實修之要徑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為綱宗。若具真信、切願、實行,依經教所言「若一日」至「七日」即能有所成就,臨終必定往生淨域。故於八萬四千法中,淨土法門稱「易行道」,乃「頓超」而「橫出三界」,為簡易而圓頓之大法。因此之故,淨土法門在中國佛教中流傳廣、度化眾,唐宋以後,淨土宗成為中國佛教影響最大,攝受最廣的一個宗派。
  • 17.百日閉關之生圓二次第的四階位
    ——摘自宗喀巴大師著《菩提道次第廣論》今天是閉關第17天。隨著閉關時日增加,心也隨著安穩。身體也一天天輕鬆愉悅。修行真好!願更多的人能加入修行的行列。還是從做瑜伽開始一天的修行。這種以禪修為主的瑜伽,能淨化身體和心靈。非常美好!念咒語也是一件非常愉悅的事情,打坐也很妙。修行就如登山,越往上走越是要小心,要更加精進。
  • 14.百日閉關之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意思是什麼
    禪修,瑜伽,持咒,經行,看書,繡佛像是一天的內容。今天學習生圓二次第名稱安立。也就是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各代表的意義。宗喀巴大師在《密宗道次第廣論》中說:「以凡常生死為生起與圓滿,彼由次第而成次第而滅,是為次第。」意思是說世間有情從生到死,生為生起,死為圓滿。這也是一種次第。又說「非說生死為二次第」。
  • 日常老和尚 | 學佛之第一步——斷器三過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一部清淨圓滿的論著,裡面便提出「聽聞軌理」一科,作為入道前行。今謹選述「聽聞軌理」之「斷器三過」部分,願有助於學人,得到聞法勝益。「聽聞軌理」中,先提出兩項前行,作為聽法前之準備:一者,思惟聞法的殊勝利益,將自己不喜聽法之心去除,代之以一心渴仰,好樂求法之情;二者,於說法師及所說之法,生起恭敬心。有此前行,自然推動我們,至誠前往聽法。
  • 《無上瑜伽密續》第一章
    她所許的「方便」 與「智慧」 結合之道, 在某種意義上是指「先前修習布施等行之勢力」 能助益「通達空性之心」;「觀修空性之力」 亦能增益「修持布施等行」「秘密真言乘」 的經論認為「波羅密多乘」 的「方便」、「智慧」 相合, 謹是兩種別別不同,但彼此互為助伴的心識, 並非於一心中具足「方便」 與「智慧」 的結合, 所以波羅密多乘必需以三大阿僧祇劫的極長時簡, 去除一切堅牢深厚的自性有見, 及由自 性有見所建立的習氣
  • 《無上瑜伽密續》時輪派及密集派圓滿次第的比較章
    (注 203), 各派皆許行者首先當於「生起次第」 的修習獲得堅固(如於密集之細分生起次第中, 能於一微細明點中明顯觀想圓滿本尊中圍)。(附表十三):時輪各支瑜伽次第 瑜伽修法 果德三摩地支 任持空色大印 轉舊蘊身為無質礙隨念支 任持空色大印 溶降明點認持支 修金剛誦及 忿怒母生起寶瓶氣攝持風息命力支 金剛誦及寶瓶氣 右、 左二脈之風趣入中脈靜慮支 於中脈上端之明點 晝夜十一相得堅固修靜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