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實修之要徑

2021-03-02 王葫蘆居士閣

阿彌陀佛西方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行持易而收效宏,為未法眾生之解脫寶筏。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為綱宗。若具真信、切願、實行,依經教所言「若一日」至「七日」即能有所成就,臨終必定往生淨域。故於八萬四千法中,淨土法門稱「易行道」,乃「頓超」而「橫出三界」,為簡易而圓頓之大法。因此之故,淨土法門在中國佛教中流傳廣、度化眾,唐宋以後,淨土宗成為中國佛教影響最大,攝受最廣的一個宗派。

時勢降而法運異,在現象上,淨土宗也有「念佛者多,往生者少」之說;在教門中也有唯重持名一法而忽視一大藏教之教理基礎及大乘修持加行等問題存在。有謂「法久生弊」,實則,法門無弊,弊在學人。

《心聲錄》乃當代淨宗大德黃念祖居士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及九十年代初的講法紀錄彙編,關於佛法的基本與要徑、淨土法門的心要、彌陀大願的闡釋,於今重溫,仍能感到在二十年前弘法頗為不易的環境下,黃老是那麼的慈悲心切、那麼的苦口婆心。尤其是關於「念佛者多,往生者少」等易生誤解的現象,黃老在弘傳淨土法門時事實上早已明示。

佛教任何法門皆須實修方有證驗,念佛法門之實修簡言之曰「信願行」,信須「真信」,願須「切願」,行須「實行」。持名念佛一法,絕非持名口念便稱實行,「真信」、「切願」是更重要的,故蕅益大師說:

「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

黃老於《心聲錄·淨宗心要》中說:

「念佛念得多念得少,念得有妄想沒妄想,那不是往生的關鍵。關鍵就在於你有沒有深信切願。」

由此可以確知,「念佛者多,往生者少」的根本原因在於缺乏「實行」,缺少「實行」之關鍵並非缺少「口念」,而在缺少「心行」。心行之關要則在於「深信」與「切願」,這是住生淨土的關鍵問題。

「信願」乃西方淨土法門的奧秘所在。蕅益大師「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之語,揭示了這一奧秘。淨土行人,若不在這一奧秘上用心,僅以追求念佛功純、有無妄想或計數之多少乃至念佛之年數來「積累功德」,則未能把握這一法門之關要,上焉者會將持名念佛當作平心或習靜、修定功夫,下焉者往往會落入「口念悠悠」乃至「喊破喉嚨也枉然」的困境。

黃念祖居士於《心聲錄·淨宗心要》中說:

「小本綱宗是『信願持名』」,「大本宗要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並詳細舉出了《阿彌陀佛》(小本)和《無量壽經》(大本)之教證,對「信願」兩字作出詳盡的闡釋。例如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中的「六信」(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無量壽經》中關於「發菩提心」的文句,等等。無論是「信願持名」還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在教理上確鑿無疑是淨土法門的心要,然在實行上,不僅「發菩提心」一詞會成為有些念佛者耳熟能詳之「口頭語」而較難企及(淨土學人近年來對念佛法門「發菩提心」之涵義的討論乃至「往生是否需要菩提心」的問題正是出於這一現狀);《彌陀要解》中所云「六信」也不易理解更遑論具足了,正如黃老所說,「要能具有六信這已經是很深的智慧了」《心聲錄·淨宗心要》)。

由此可知,淨土法門固然是殊勝的易行法門,然而,在實行時若對其關要「信願」不能切實體認,則也難以得到這一法門的大利。若拋開傳統佛學名相,「信願」實則是淨土行人在實修念佛法門時必須具備的一種「心態」,這一「心態」也是由修而得的。如何修行成就這一心態,正是「淨土法門實修之要徑」。

黃念祖居士在「送信佛青年赴日進修博士學位」一信中寫下「實修的要徑」一節,完全契合三世諸佛之心要即學佛修行的「根本三要」,為念佛者開示了淨土實修的要徑。

學佛修行的根本三要,也稱為「三主要道」,是宗咯巴大師以清淨之傳承對整體佛法的精要總結,也是實修佛法之「菩提道次第」的精華。在這一「心要」及「次第」當中,一切佛語都成為實修的教授,哪怕抄寫著佛經片言隻語的碎紙片,也能迅速轉為修行的指導。一個領悟佛法實修心要的學佛者,尤如得到一把神奇的鑰匙,經論中的教言、祖師大德的開示,能迅速成為修行的指導,而不會滯留在「名相」或「思惟妄想」的狀態。

根據「修道三要」,實修任何法門,首先必須具備的心態乃是出離輪迴之心。若無真實的出離之心,菩提心不僅不可能真正引發,還可能成為「相似」或「虛偽」,也即虛妄自我及凡俗心態的一種變相。菩提心生於大悲心,大悲心則在出離心基礎上產生。故若無真實無偽的出離心,遑論大乘菩提心。關於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的次第之理及修習之法,學佛行人可研究《入菩薩行論》、《菩提道次第論》、《三主要道》等,筆者「《三主要道》研究」小文(上海玉佛寺《覺群》學術論文集第一輯,商務印書館,2002年)中有簡略介紹。「修道三要」或「三主要道」由於揭示了由凡夫轉向修行而最終成佛的心態、次第、方法,融攝了三藏要義,而被稱為整體佛法的精華、三世諸佛之心要」。

彌陀淨土法門乃末法眾生一生解脫的殊勝易行道,其修持次第自然也完全合乎根本心要。《無量壽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旨,無疑是針對欣厭具足、出離心已不成問題之淨土行人而言。欣慕極樂,厭離娑婆,乃是修習西方淨土法門最基本的條件。欣厭具足,即是「出離心」。黃念祖居士在「送信佛青年赴日進修博士學位」一文中專列「實修的要徑」一節,位居「要徑」之首的便是「出離心」,於「出離心」之後,再述「慈悲心」、「正信」、「求生淨土」諸項。可見修習「出離心」,時時不忘失「出離心」正是持名念佛、淨土法門的關要。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於關房高懸一「死」字是此意,常勸人貼一「死」字在額頭上是此意,歷代淨土大德勸人「但念無常」、「真為生死」,也正是勸修出離心之意。省庵祖師《勸發菩提心文》中言:

「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也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

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慾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明示真實修行之關要乃在具備一種「心態」,即發心立願,在次第上則是「唯為生死,為菩提」,也即由「出離心」而「菩提心」。追求名聞利養或貪現世欲樂、未來果報,名為「邪發心」,原因在於沒有「真為生死」而學佛,也即是沒有真實之出離心。

若不合修道之根本心要(「三主要道」),口念悠悠或辛勤勞作,只是「但知外務」而已。「念佛者多,往生者少」之現象,弊不在法門,弊正在學人自身也。黃念祖居士於此痛切陳言:

「多少修行人還在爭名啊,爭利啊。這個名利不都是娑婆世界的東西嗎?還不是在留戀嗎?……爭佛教中的地位與名聞,他又有新的關係,有和他相親的,又有相疏的,不知不覺形成幫派……出家而在家,還是留戀娑婆」(《心聲錄·淨宗心要》)

可見「念佛者多,往生者少」及淨土法門現象上的諸弊,弊不在法門,弊在自認為在修習淨土法門的學佛人自身,連學佛最基礎的條件「真為生死」、「厭棄輪迴」 的「出離心」尚未真正修得,或雖修而不夠真實,或不夠具量,此時大談「菩提心」便成了名相探討或違越次第了。由此才會產生對念佛法門「發菩提心」的歧義,有認為菩提心就是清淨心,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是菩提心,或認為現在不可能發出菩提心,只要誠心念佛,帶業往生後到了極樂世界自然可以發出菩提心,有等等種種的討論。從實修心要上看,「真為生死」,「具足欣厭」,則念佛法門的感應是快速的,經中說「若一日至七日」絕非虛語;若在此基礎上修習菩提心,則成為自利利人的大乘行者。

黃念祖居士在《心聲錄·佛教的大光明與大安樂》中將「出離心、慈悲心、菩提心」列為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的三個根本,並強調第一是「出離心」:

「此心雖比後兩者淺近,但他是首要的。常說高明容易解脫難……,世間這些難捨之物,都像癌細胞,是萬萬不能發展的。所以首先要對這些難捨的東西能舍,不再留戀。

出離心不是消極厭世,恰恰相反,這是真正的大雄心。為了積極救世,就須輕裝上陣。自己還在昏睡,焉能喚醒別人的酣夢。更切忌的是留戀世間,正是最嚴重的執著……

首先要有一個出離心,這個是最根本的。」

出離心不是消極的悲觀厭世,而是對輪迴世界苦空無常本質的透徹認識及由此產生的超越心態。追求真理、趨向解脫,這一心態不僅是積極的,也是樂觀而輕鬆的。透視了凡庸眾生輪迴生活的無意義而輕鬆放下,追慕解脫生活及淨土世界的莊嚴,樂觀嚮往而積極修行,正是欣厭具足。

觀破輪迴、但念無常、實修出離心,乃是淨土法門之要徑。

-
普及如來藏,傳遞正能量。
感恩分享,阿彌陀佛。
隨緣添加私人微信號:wangyigjsy
QQ號:2756324481
或添加微信公眾帳號:wanghulu-jsg

相關焦點

  • 論淨土特別橫超之法
    論淨土特別橫超之法依天台四土之說判極樂淨土者,多視同居土為最下,而不知極樂同居,自有不共之處。極樂同居土,最極清淨,究竟一乘,與常途教意迥別。常途不過暫時同居,非究竟同居。此與一切等覺,同淨寂光慈契於寂光。修學淨土,應善會此義,不可以通途豎出之道,論淨土特別橫超之法。十方佛土尚無此階位,無此法門,豈得以娑婆一應化道,論極樂之境界?
  • 藥師法門之十七 | 善男子善女人當發願往生東方琉璃淨土
    「此先自利而後利人者」,這裡玉琳國師講的,就是彌陀法門,也是大乘法門。大家不要認為念阿彌陀佛的人小乘、自私,就是往生西方淨土,什麼都不管,實際上這淨土法門是大乘法門,一定要發願、要跟阿彌陀佛相應,才能去西方淨土。
  • 彌陀贊——念佛法門
    又云:「佛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16、《淨修捷要》云:「大勢至菩薩現居此界作大利樂,於念佛人,攝取不舍,令離三途,得無上力。」
  • 修學淨土要發什麼願?不能發什麼願?
    蕅益大師說得明白:「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只要有真信切願,臨終十念,甚至一念也能往生。反過來說,如果沒有信願,縱然把名號持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溼,也難往生。深信之後,便要發願。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說:「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就欣求。」可見,我們相信了還不行,還要發願以求生淨土。
  • 藥師法門:是有福之人所修的(忠明法師藥師法門專修開示連載1)
    (三稱)現在我開始跟大家一同來參學藥師法門。在座個別結了十二藥叉結的同修們,在用功念佛念咒的同時,還是要注意聽聞,因為如果你不懂這個法門,一直死修下去也沒用。為什麼呢?這就像大家會說走路這麼簡單難道都不會走嗎?但是如果大家真懂得走路的規矩與方法了,那麼走路也會變成一種鍛鍊身體的養生方法。
  • 下品下生深義——淨土宗之精華
    下品下生顯示淨土宗之精華。《觀經》在說三種法門:定善,散善,念佛。故善導大師《觀經疏》「要弘二門判」說:「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一得:唯有念佛,來得及,修得來,功德能夠消滅生死重罪,更能往生彌陀淨土。故善導大師說:「念佛三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為比類。」故知念佛非定善非散善,而其功德超越定善超越散善,非定善散善功德所能相比,故其往生亦超越品位階級。故下輩三品唯有依靠念佛往生,念佛非定善非散善,非要門攝,是弘願行,超定善超散善。故念佛謂之「非定非散之念佛」,亦謂之「超定超散之念佛」。
  • 聽印光大師談「禪」者與「淨土」者,各有其妙都可開悟、明心見性
    請聽印光大師談「禪」者與「淨土」者,各有其妙,都可以開悟,明心見性【印光大師開示】「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離念靈知者,了無念慮,而洞悉前境也)。「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禪與淨土,唯約教約理。有禪有淨土,乃約機約修。
  • 實修經驗談——地藏法門之超薦法
    很多同修也經常去做義工,放生,誦經,持咒等等善行,但是和父母卻相處的很糟糕,和父母經常吵架,頂撞父母,傷父母的心!根本的這一塊沒有做好,改變是很微小的!以上所做善行只是種未來解脫之因!密教中地藏菩薩密號悲願金剛,為胎藏界曼荼羅地藏院之主尊,密法中有六道地藏修法。
  • 大安法師:念佛法門,至簡至捷,圓頓了義
    要把這六個字無盡的寶藏開發出來,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那要看我們對六字洪名的信心。念佛法門是了義中第一了義,是圓頓中至極圓頓。它一法具足一切法,通途八萬四千法門都能夠含攝。它還圓超一切法門,是捷徑裡面的捷徑,是徑中徑又徑。「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 《金剛經》和修學淨土宗有什麼關係?
    修學淨土宗的人不要只是持名念佛,應該在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中,努力修學大乘菩薩第一義諦之法,乃至證得法界實相心,具有般若智慧,這樣才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最大保證。如果身體還硬朗健康,就應該努力修學大乘第一義諦之法。有部分淨土宗的修學者公開主張:「捨棄聖道門,歸於淨土門。」如果是這樣主張,那就如同捨棄大乘菩薩第一義諦之法,也好像要人捨棄修學《金剛經》。這樣的主張只會障礙自己往生,也會障礙他人往生,絕對不符合淨土宗三經法義,於人於己都沒有利益。
  • 佛教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誠如此言,一切爭論可以休矣!
    一切佛教法門的修學皆應以修心為要。不拘禪宗淨土,乃至於無量的法門統統皆應以修心為要!明心見性的是我們的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也是我們的心。《觀無量壽經》有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祖經中所言,洩盡「天機」矣。
  • 太極拳與佛法同修之秘(上)
    , 而且佛家的思想精華亦在其中, 這裡重點談談在太極拳中傳承的佛家禪淨密萬法歸一性命雙修無上法門, 是真正的大乘菩薩行。佛家以出世法為究竟,但真正的出世法是在入世法中修煉的,認為眾生皆佛,一切世間法都是佛法,是以真正的大乘菩薩往往是以出家人和居士以外之各種不同身份示現的,故能因人說法而度人於無形,在太極拳中傳承的佛家禪淨密萬法歸一性命雙修無上法門,就是如此。
  • 理論與實修:淨土十六觀經與大羅睺羅經的十六觀
    調息,調整呼吸均勻,調心棄外緣雜念.然後專心觀想,太陽落下如同懸著的一面巨大的鼓,制心一境,寂靜不散,要達到閉眼開眼都能同樣看到這樣的景象,這才是淨土觀想功的入門.(11)勢至觀觀想:大勢至菩薩的身量也和觀世音菩薩一樣高,圓光普照十方.可見從菩薩的每個毛孔都放出來光.以智慧之光照一切,無量無邊遠離煩惱,得上乘境界.(12)三聖觀觀想:結跏趺淨土,先應觀四方三聖像,阿彌陀佛在中,觀音,勢至,侍左右,身高一丈六尺或一丈八尺,身現金色,像這樣的觀想,才是淨土宗的集中觀想法.
  • 佛教:如果眾生都只念「淨土法門」,那其他法門怎麼辦?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講: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於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尤為不可思議也哉。
  • 八萬四千種法門,哪一個才是最靈法門?
    選擇適合自己修行的法門十分重要,然而選擇法門,並不是靠我們自己的分別念來選,而最好是依權威的祖師大德的開示,或聖人名師的指引而作抉擇。印光大師《淨土決疑論》云:「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則妙。在昔之時,人根殊勝,知識如林,隨修一法,則皆可證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識稀少,若舍淨土,則莫由解脫。」印祖這裡指出,我們選擇修行法門時,最終要的是考慮兩方面內容。
  • 依十輪經修觀因果,往生淨土可得保障
    佛陀說完此法門之後,會中有無量數大菩薩,過去久習念佛思惟,現今聽聞世尊所說念佛修觀方便法,皆得念佛三摩地。另有無量無邊眾生,聽聞此法,皆得一切定命花鬘陀羅尼。另有無量無邊眾生,聽聞佛陀所說法,皆得一切首楞伽摩電光依止陀羅尼。另有無量無邊眾生,聽聞佛陀所說法,皆得一切法自在轉光明依止順忍。另有無量無邊眾生,聽聞佛陀所說法,遠離塵垢,於一切法中生淨法眼,得初果。
  • 真正修念佛法門,該如何看待這人世間?
    這就是契入了「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要很快成就,成就真正上品上生的境界,你念念當中,我們六根所接觸境界統統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決定不錯。所以對於每個人由衷的禮敬。對事、對物,對事就是敬事,把一樁事情盡心盡力做得盡善盡美,這是對事之敬;對物之敬,譬如桌子,我們把它擺得整齊,擦得乾乾淨淨,這是對它的禮敬。十大願王、三福要用在生活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
  • 淨空法師: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我們成佛最捷徑、最方便的一個法門
    「供養諸佛,表所興之事至繁」,不是簡單,很多。「而悉於一念之頃,圓滿成就者,備顯極樂國土之事事無礙,一多相即,延促同時」,時間、空間沒有了,我們受這個障礙。「芥子須彌」,芥子小,芥菜子,須彌山大,芥子能包須彌山,「十方不離當處;一念遍供,三世不隔當念」。
  • 對話九華山僧:我為什麼修地藏佔察法門?
    我們連線宗成法師,通過簡單的對話,來了解法師的修行故事,以及地藏菩薩佔察法門的修學重點和入門要求——我在居士的時候就了解過佔察法門,當時是為了自利,用《佔察善惡業報經》中地藏王菩薩介紹的修行方法來懺悔業障,也是為了求得清淨輪相,能夠出家受戒。當時是因為受到弘一大師的影響,大師講末法時期出家得到戒體很難,要想真正得到戒體,最好的辦法是效法蕅益大師,專心禮佔察懺法,直到見清淨輪相就可以得比丘戒。但我那時候是自修,自己摸索,最後沒有修成。
  • 往生淨土很容易,只要做到這10點
    所以,作為一個佛弟子,對佛講的佛經,我們要深信無疑,要相信佛絕對是真語、實語、不妄語的。對佛講的因果不虛的道理,我們要深信無疑,對佛講的世間、出世間,世俗的、勝義的,對一切法我們都要深信不疑。我們可以把「業果不虛,深信因果」歸在第五個信裡面,不過,第五種信心比深信因果範圍要廣的多,「佛語不虛」的範圍非常之廣。「六信實有淨土,(如今娑婆無異,的的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