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又名《老子》,作者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屬河南省)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老子晚年騎青牛西去,並在出函谷關之前留下了五千言的著作,即《道德經》。《道德經》飽含辯證思想,建立起以「道」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主張「清淨無為」,是一部優美的哲學史詩。今天我們來品讀其中最經典的三句話。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麼醜的觀念就產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麼惡的觀念也就產生了。所以說有和無相互依賴而產生,難和易相互對立而促成,長和短相互比較而存在,高和下相互包含而形成,音和聲相互協調,前與後相互依伴,這是永恆不變的客觀實際。因此,明智的人排除一切人為的努力而從事「無為」的事業;他任由世間萬物振興卻不加以幹涉,生養萬物而不佔為己有,培育萬物卻不自恃其能,功成名就也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流傳千古。
2.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這種東西可以表述出來,但表述出來的就不是永恆的「道」。「名」也可以說出來,但說出來的亦不是永恆的「名」。我們可以稱它為「無」,因為它是天地的本始;也可以稱它為「有」,因為它是萬物產生的根源。因此,從欲望消解的角度,能夠揣摩出它的奧妙;從功利性角度,可以探尋它的蹤跡。這二者實際上出於同一源頭,只是名稱不同。它們都是玄妙至深,這也正是宇宙間一切奧妙的源頭。
3.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偏愛的,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祭祀用的芻狗一樣平等;明智的人對待對待他人也像對待芻狗一般,任他人自作自息。天地之間,不正像一個大風箱嗎?靜止的時候,它是一個較為空虛的世界,一旦運動起來,就會運轉不息,永遠不會枯竭。過多的言語反而行不通,不如保持內心的虛靜。
明智的人,從不會說自己有多麼仁厚,為他人做了事情,也不求他人的回報,所以明智的人不言仁,不爭仁,為他人做事,是無私的,永遠保持一種公平的態度,才能換來內心深處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