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煩意亂的時候,讀讀《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心自然會靜下來

2020-12-13 筱七媽媽

俗話說,"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

人生在世,很難事事順心。不論人生的哪個階段,我們總有心煩的時候。

為生活煩惱,為子女擔憂,看不到明天的希望,不清楚人生的意義。心煩意亂的時候,不妨來看看《道德經》中的這三句話,讀過思考之後,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裡,你能努力綻放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史玉柱第一次創業失敗,欠下外債兩億多人民幣,當時是全中國"最窮的人",但是,他自己不相信自己總是處於困窘之境,勇於面對網民批評、指責,痛定思痛,"重返江湖",創造商業奇蹟。

韓信於當年"胯下之辱"及劉邦於鴻門宴"悄悄"溜走之時,內心始終有一個信念"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最終,我能行、我肯定行",然後,冷靜地提高自己,審時度勢地權衡利弊,最終,圓了自己多年的偉大夢想。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女人裹腳、貞潔牌坊、處女情節"等醜惡禮教,以及中世紀歐洲的"宗教裁判所"等人性黑暗時代,都被不斷進展的人類文明的"大風驟雨"蕩滌無存了。

所以,不論是個人,還是國家、人類,只要積極樂觀、吃苦耐勞、自強不息,"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是肯定的,風和日麗、陽光明媚肯定會到來的!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中提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世間萬物都有朝相反方向推演的規律,弱會變強,強會變弱,月盈則虧就是這種表象。老子提出善上若水,認為柔弱勝剛強。一切剛強的事物,都容易被摧毀,而柔弱如果能充分運用道的規律,終將戰勝剛強。

反者道之動,任何事物,任何現象,任何狀態都不會永遠常在,都是暫時的,都在過程之中,我們能夠擁有的,也只不過是當下的剎那而已。所以我們不必苦苦強求,緊緊把持,而應該看淡一些,看開一些。

雖然努力做事,但不必強求結果,正所謂,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為就可以了,不必爭什麼。要知道: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必然。一切結果,都是最好的安排。坦然面對,欣然接受,因上努力,果上隨緣,不悲過去,非貪未來,心系當下,由此安詳。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指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發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發出壞的結果。

不執著問題的表象,用另外一個角度來冷眼看人生,那麼得失也就不必在短時間內立即判斷,因為所有的問題中都潛藏著陷阱和機會。

在日常生活當中,有許多人經常以自己的得失的角度來衡量事情的好與壞,有些人每天都為蠅頭小利而樂而憂。然而,由於人們看到的只是事情的表象,有許多事情其實無法馬上判定是福是禍。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得到未必是福,失去也不一定是禍。沒有挫折就不會有智慧,沒有付出就難以有收穫。

心煩的時候,肯定是生活中遇到了不順心的事情,"堵"著心了。心煩對人的健康有害處,所以心煩的時候可以讀一讀《道德經》,一切就會很快過去的!

老祖宗的智慧穿越時空,仍舊在理

《道德經》這本書,老子一氣呵成共寫了5162個字。後人給分了九九八十一章,中國人學哲學的第一本書,代表了中國文化的思想的本源。上篇講道,治國之道,為官之道,人生之道。下篇講德,德=得也,把道搞清楚了,你按照道去做,就是有德。

從古至今看《道德經》的名人不計其數,給它做序的人數不勝數,其中包括四位皇帝:唐太宗李隆基、宋微宗、趙佶、明太宗朱元璋、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這些人不僅看了,還寫了注釋。

韓國的潘基文連任聯合國秘書長,開口經常引用道德經裡的語言。

即使科學技術遠遠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今天,《道德經》仍然被海爾的張瑞敏、阿里巴巴的馬雲等精英階層奉為經典,反覆研讀,愛不釋手。

《道德經》是一本神奇寶典,享有"萬經之王"之美譽,對中國哲學、科學、宗教等都產生了度深刻影響。

魯迅先生曾說道"不讀《道德經》一書,專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這本書從古至今,一直都有它的道理,在生活中有很多事也可以在《道德經》中找到源頭。

很多想讀道德經的朋友都覺得古文苦澀難懂,這裡給大家推薦一本白話文《道德經》,"以經解經"不脫離原文的方式,把老子影響中國幾千年的智慧思想一點一滴原汁原味呈現出來,通俗易懂。

現代通行版本的《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後44章為《德篇》,全文約知5000餘字。雖然字數不多,但可以用"字字珠璣,句句精闢"來形容。

工藝考究:使用線索裝幀,不會掉頁,紙張精良,原漿輕型紙,不反光,不刺眼

大字印刷:字跡清晰,版式精美,字句字號合適,閱讀體驗感好

讀這本經典,可以領悟其中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學習為人處世的方略,更可以汲取其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故將此經典推薦給大家。

正如白巖松推薦《道德經》為他三十歲最重要的一本書。在人生不同時期反覆思考,書裡的道理簡明深刻、很多觀點都可以舉一反三,這是一本值得終身研讀的經典。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全篇精髓的6句話,讀懂好運自然來,知曉人生智慧
    道家講究的是道法自然,道家老祖——老子思想的集大成於《道德經》。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寶藏。《道德經》的外文譯本總數近500種,《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道德經》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在《道德經》中,最精髓的有6句話,字數不多,讀懂參透,得人生智慧,養大格局,好運自然來!
  •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人生,有起有落,有順境必然有逆境,有高峰必然有低谷。不論貧富貴賤,誰都有感覺失落與迷茫的時候,誰都有在思想上跌入低谷的時候。但這些負面情緒根本解決不了問題,也改變了現狀;唯有那些堅強樂觀的人,才能在逆境中重生,轉危為安。而這便是佛家所說的「萬般皆由心,禍福由心造」,看人是好人,看事是好事,看境是好境,一切都是自己的心!當我們的心境變好了,外界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福氣也來了。
  • 《道德經》中「湛兮,似或存」的智慧:享受人生孤獨是一場修行!
    反觀我們現代人,很多人都是不願意承受孤獨的,總是又抱怨天不識人,每天無所事事,應該靜心讀讀《道德經》。在老子《道德經》「湛兮,似或存」這句話中,告訴了我們面對孤獨應該怎麼做才能成功。從《道德經》的這一章,應該是能體會到老子的孤獨感的。但是老子知道在人世間,只有忍受孤獨的,擁有了孤獨的人,才能擁有真正的自我。老子的靈感在孤獨中產生,他的創造在孤獨中萌發,同時老子的思想在孤獨中閃爍,而「湛兮,似若存」這句話正說明了這一點。
  • 真正想要修道的人,你就要懂得《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受益匪淺!
    後來我告訴他們,在許多修道的古書中,《道德經》就是一部讓人如何修道的經典。有人雖然知道,但是直言「看不懂」。也有的乾脆就不懂得,為什麼《道德經》是一部修道的書。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除了「無為」能與修道沾點邊之外,裡面的很多內容,都是如何為人處世,如何讓人修煉自身的智慧,用以平息外在的紛爭。
  • 當你處在人生低谷時,默念《道德經》這3句話,助你擺脫困境
    《道德經》中有很多的智慧,讓我們受益匪淺,其中就有一個讓我們擺脫人生低谷的方法。人生在世難免會遭受一些苦難與挫折,這畢竟是我們人生當中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但是在這期間我們很多的朋友都是非常難以從中走出來,甚至還會深陷其中不能夠自拔。
  • 當你走投無路的時候,不妨讀讀《塔木德》中這15句話,不看虧大
    書中中涵蓋了社會法律、道德、醫術、藝術、生活、城市甚至吃飯,睡覺等等,《塔木德》具有濃厚的猶太教氣息,其中指導我們人生,生活哲理的部分依舊可以供我們學習參考。據說每個猶太小孩剛開始記事的時候的時候,猶太父親送給他的第一本書便是《塔木德》,在每一個即將出嫁的猶太女孩的嫁妝裡,必有一本《塔木德》,在每一個闖蕩在外的遊子手裡,必有一本《塔木德》,在每個經商巨擘裡,也必有一本《塔木德》。
  • 老子道德經的三個最高智慧,柔、靜、慢!
    在此時,我們不妨讀一讀《道德經》,用老子的大智慧,獲得精神上的大清涼。老子的「清涼」主要表現在三個字上面:柔、靜、慢。這三個字是人生的大修煉、大修行。人生如果能做到這三個字,不僅能從容不迫,更能很好地養生。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人成熟,「勝讀十年書」
    而老子的《道德經》中這3句話就能讓我們瞬間成熟,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勝讀十年書。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意思是,天地並不是仁愛的,它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有句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現實生活中並不會真正如此。
  • 道德經:人身處逆境時,了解這3句話,返璞歸真,尋找真實的自我
    老子的《道德經》中的第五十八章:禍兮禍所福,禍兮福所倚,這其中的道理就是,福和禍都不是一定和絕對的,它們是互相依賴的,但是也可以互相轉化。道德經:人身處逆境時,了解這3句話,返璞歸真,尋找真實的自我《道德經》中的三句話,幫助身處逆境的你們,看到光明,找到真實的自我。
  • 《道德經》經典三句話,道盡人生真諦!
    文/飛魚《道德經》是我認為每一個人都值得擁有的一本書,裡面闡述的都是人生智慧和哲理,能夠啟發我們的生活和人生發展的方向。下面選取的是《道德經》中的三句經典句子,希望通過閱讀,可以讓你明白人生的意義。01《道德經》的第十三章中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這句話說出了人生中的喜怒無常,也說出了人生因為一些事情而悲歡不定。
  • 每個人活著都不容易,當你感到心煩意亂時,不妨看一看這2句話
    往往這些壓力會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當人們面對這些壓力時,可能經常會感到心煩意亂,甚至有時會感到很絕望,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個頭。當你感到心煩意亂時,對未來失去了希望時,不妨讀讀星雲大師曾說過的2句話,當你讀完這2句話後,也許能夠讓你靜下來,也許能舒緩你的壓力,讓你重拾對未來的希望。
  • 《道德經》中流傳千年的3句話,讓你悟透天道、地道、人道的秘密
    中國文化在先秦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而在諸子百家中,道家對宇宙跟社會人生有著獨特的理解跟解釋,在我國歷史的發展中有著重大的價值跟生命力。而《道德經》這本書是道家的開山之作,可以說是我國智慧的瑰寶,對我們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病態和危機,我們依然能從老子的智慧中汲取營養來應對和解決。
  • 道德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安
    好,歡迎有識之士,來到道德經的學習當中,希望大家踴躍發言,大膽質疑,我們一併進步!謝謝大家。今天我們來看第三十七章!這是原文,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 道德經:安靜下來,回歸本我,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如果你不能好好的參透《道德經》這本書,那麼你一定會覺得它讓人變得消極,甚至會覺得《道德經》就是一本沒有任何意義的書籍,根本不適合年輕人來讀,因為它缺少一定的激情,似乎並不能夠為奮發向上的青年人留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如果你是這麼想的那顯然就是錯誤的。
  • 白巖松說:《道德經》中的這句話,讓我放棄了一個月2000萬的機會
    對於《道德經》,林語堂先生曾在《老子的智慧》裡一文中評價過這樣的一段話:看過《道徳經》的人,第一個反應,便是大笑;接著就開始自嘲似的笑;最後才大悟到這才是目前最需要的教訓。有人曾說讀懂《道德經》可以受益終身,《道德經》的影響之力,甚至可以說延續到了很多地方,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也曾深受其影響寫過:孔子的中庸之道妙極了,同老子一樣——順應自然法則即智慧,即力量,即生命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比如讓他無為,不要「為天下先」;比如要放下治理天下的心,讓民眾各安天命。但是孔子做不到這些。即便如此,孔子仍然認為老子是一位類似於「龍」的存在,可見老子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這件事情從側面也說明,孔子一生所講述的,不是如何修道,而是如何做人。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
  • 《道德經》中最睿智的一句話,僅12字,道盡「爭」的最高境界
    當我們內心裏面太過於在乎一個人一件事,想要競爭的時候,這時候往往心會變得很脆弱,而且還會讓自己輕易的陷入一個小格局裡面,而最後事情的發展就會變成: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而當我們可以用相對比較自然的心態來取代「爭」的心態,反而更容易成事。
  • 《道德經》究竟講了些什麼?被後世譽為萬經之王,並奉為寶藏?
    歸根曰靜。」靜神心清者,洗內心之汙垢也。心中之垢,一為物慾,一為知求。去欲去求,則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則動靜自然。動靜自然,則心中無所牽掛,於是乎當臥則臥,當起則起,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外物不能擾其心。故學道之路,內外兩除也;得道之人,內外兩忘也。內者,心也;外者,物也。內外兩除者,內去欲求,外除物誘也;內外兩忘者,內忘欲求,外忘物誘也。
  • 白巖松:即使再困難,也不要忘記《道德經》的這句話,建議收藏
    白巖松曾經在公開演講中說過,讓他頓悟的書,除了《曾國藩全書》就是《道德經》。其中影響最大而且自己最喜歡的就是《道德經》。在一次演講中,他說過讓自己的學生抄《道德經》中印象最深的十句話。但是沒想到,中選率最高的就是《道德經》中第二十三章的一句話: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當然這句話也是讓曾國藩頓悟的一句。
  • 從江曉英的《靜下來,找回初心》,看那個少年那顆心
    從不同的方式、結果和現象來分,不同的人對初心的理解不同,《華嚴經》之中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是開始與結果最純正之心的保持,謹記來時路,護持一顆本我的心,方能得始終,成就自我。而說到「無路可走的時候,就不斷回到原點」這句話而言,是他一直以來的踐行,尤其是在和溫氏旁系扯上關係之後,他無時無刻都需要回到最初的原點,來讓自己有繼續堅持下去的勇氣。原點是那個「鋤奸扶弱,無愧於心」的堅守,或者說無愧於心最本質的那個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