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雲:「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真正的意思是什麼?

2021-02-07 芳德飄香

菩薩還有一種無隱慈,就是他會把他的所知全部告訴人家。譬如說,如果修學佛法應該要斷我見,應該怎樣修解脫道、怎樣最後解脫,那解脫的關鍵也須要有無餘涅槃的本際,要有阿賴耶識。他也告訴眾生說,你要明心、要見性,乃至你要怎樣將來地地增上——如何入地以後,後面地地增上。告訴眾生所有應該學的東西,他都鋪陳出來,完全沒有隱瞞,這也是菩薩的無隱慈;也就是說,菩薩在度化眾生的時候,他不會像世間人那樣子故意留一手,菩薩不這樣子,菩薩都很直心清淨,想要把正確的佛法教導給眾生。可是當菩薩行無隱慈的時候,直心清淨而行時,有時候眾生也不領情,乃至因為這樣子產生毀謗。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平實導師他教導我們非常多的法,也有非常多的著作,從一開始眾生不了解功夫,所以教了無相念佛,接著又講了《真實如來藏》,非常多的著作出來。眾生總是不了解很多的道理,平實導師就依他的證量把它解說出來,就有人來毀謗 平實導師說:「平實導師說那麼多,而且還說他自己講了那麼多道理,為什麼可以這樣講呢?就因為他過去世曾經在克勤圜悟大師底下當他的弟子,後來又經過怎樣的過程,所以後來這一世就獲得了道種智。」就有人要毀謗這件事情。他說:「你說自己得道種智,不就是要說你的證量嗎?」可是在佛法裡面並沒有說不可以講證量。可是很多人就以錯誤的知見來毀謗 導師,他們說如果是一個勝義僧,他如果說是不管是佛、菩薩、阿羅漢等等,他如果要說他的證量,那他就要命終之前才能夠講;然後說佛、菩薩、阿羅漢等等,他們是不說自己的證量的,說了自己證量就是要舍報的。可是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


如果我們把《阿含經》請出來,佛陀都說祂是佛,阿羅漢都說自知自作證,說他證得阿羅漢,所以顯然佛跟阿羅漢都宣說自己的證量啊!乃至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大家都知道他們是等覺菩薩啊。所以顯然菩薩宣說他的證量,其實是沒有過失的。只是因為菩薩他在教導眾生的時候,要解說什麼是,譬如說根本無分別智,什麼是後得無分別智,什麼是道種智、一切智,這些道理全部要教導眾生,可是在教導的時候,必然也會顯示出善知識他的證量。有人就以《楞嚴經》裡面的經文來毀謗 導師,認為說這個《楞嚴經》裡面是禁止這件事情的。好,那我們來看看《楞嚴經》裡面他們所主張的那段經文,我們來稍微看看,那個經文真正的意思是什麼?我們希望這件事情,我們佛弟子應該正確來解讀經文。


《楞嚴經》裡面說: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提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闢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沈三苦海。不成三昧。(《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6)


這《楞嚴經》裡面,佛陀在講第四個清淨明誨。就是說一個人即使前面殺、盜、淫他不犯,可是如果他犯大妄語,他一樣會永殞善根啊!因為修行人最重要是誠實,所以不可以說謊。有人就以這段經文,在下面的部分來進行毀謗,可是我們要記得,這段經文是在說什麼叫作大妄語。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來了解這段經文裡面,要說的真正意涵是什麼?


我們繼續看經文:


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6)


這段就說,佛陀還會派遣菩薩跟阿羅漢來進入世間裡面跟眾生同事利行,化作種種的形相來度化眾生,所以他可能是居士、可能是長者、可能是白衣居士,種種形都可以,乃至屠夫都行。然後這裡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很多人產生誤解,就是說:「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有人把這句話認為說,佛陀在這裡說:「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他們認為說「你有證量你不可以講」,他們就以這句話來毀謗 平實導師,來毀謗很多菩薩。其實這句話不是這樣子的,其實這句話並不是要禁止人家說「你不可以說你是菩薩」,不是禁止人家說「你不可以說自己是阿羅漢」;其實這個重點是在後面說,他不可以「洩佛密因」。


也就是說,一個菩薩修行者你不可以因為說,我為了證明自己是「真菩薩、真阿羅漢」,我來洩露佛陀所隱密不可洩露的秘密。我們要知道《楞嚴經》,它的全稱叫作《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所以其實裡面說的是一種密因。什麼密因?如來藏所顯示的真如佛性,這個是密因嘛!所以顯然經文裡面說「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說的是不可以洩露真如佛性的密意。就是說你不可以為了要證明自己是菩薩、是羅漢,你洩露了密意,這是不行的!所以這句話不是在說,不可以說自己是真菩薩、真阿羅漢,然後把真菩薩、真阿羅漢當作是密因,那這個就不是正確解讀這個經文。


我們可以來舉例,在經文裡面我們可以舉出,菩薩修行在經典裡面是說,你的果位你是可以宣說,而且還要正確地宣說。


我們來看《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裡面說:【若本欲言羅漢,誤言阿那含者,犯中可悔,餘亦如是犯。】(《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卷1)


這裡《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裡面就有說:「如果你想要說自己是阿羅漢,結果你說錯了,說成是阿那含,這樣就犯妄語,這樣也要懺悔、要改正的。」所以顯然這裡戒經已經說了,你想要說自己是羅漢,結果說錯,那是不可以的。表示你如果自己是羅漢,你就要說自己是羅漢,你不可以錯說果位;不可以低說,也不可以高推,都不行!你要恰如其分地說。有人說那難道只有這樣子嗎?他也許還不太相信經典戒經裡面這樣說。


我們再來看看在《阿含經》裡面也有同樣更清楚的說明:


佛告我言:「如是,迦葉!我是汝師!汝是弟子。迦葉!汝今成就如是真實淨心所恭敬者,不知言知,不見言見,實非羅漢而言羅漢,非等正覺言等正覺者,應當自然身碎七分。迦葉!我今知故言知,見故言見,真阿羅漢言阿羅漢,真等正覺言等正覺。」(這是《雜阿含經》卷41)


佛陀在這個經典裡面,很清楚地跟迦葉(就是大迦葉)說:「真阿羅漢就要說是阿羅漢,如果是真正的等正覺,你就說你是等正覺,不可以妄語,如果你妄語的話,你這個身要粉碎成七分的。」這表示怎麼樣?一個人修行是要能夠直心清淨啊!從這裡就可以證明,所謂的終不自言真菩薩或是真阿羅漢,其實不是禁止這件事情,而是在禁止後面的「洩佛密因」。也就是說,其實這段經文:「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它真正的意思是說:終究不可以為了說「我是真菩薩、真阿羅漢」,而洩露 佛陀所約束不可洩露的如來藏密意給剛初學的人。除非在命終的時候,因為後繼無人,為了不將密意失傳,只好傳給某個初學的人。


我們佛法中的確有這樣的案例,譬如說六祖慧能大師他去五祖弘忍大師那邊的時候,五祖弘忍底下有上千個出家人,結果六祖慧能大師剛去才八個月,在碓房裡面踏碓;結果八個多月,他就在門廊寫了偈之後,五祖弘忍大師看了之後,就在半夜把他請去傳授他密意。因為五祖弘忍大師覺得他是可以得衣缽的人,可以得法的人,反而神秀沒有得法。從這樣就可以知道,善知識要把密意傳給誰,其實有他一定的考慮。那這裡《楞嚴經》裡面就是在禁止說,密意是非常關鍵的,不可以隨意傳播出去,不可以為了證明自己的證量,把密意傳出去。其實那一段經文是要禁止這件事情,而不是說你不可以說自己的證量。所以我們從經文,所舉的《雜阿含經》的經文,以及戒經的經文,我們就可以知道,顯示自己的證量,因為教導眾生而顯示自己的證量,其實是沒有任何的過失的。


好,今天我們就先介紹到這邊。


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
    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溼,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  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
  • 楞嚴經·卷八|畫龍要點睛,文殊菩薩請教經名(13)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這時候,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從座而起,頂禮佛足而對佛陀說:「應當如何稱名這部經?我以及眾生應當如何奉持這部經典?」該講的都已經講了。正所謂畫龍要點睛,龍的身形已經形成,可以點睛了。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是要用心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內容是什麼,這樣師兄的修行功效才會更加的好,而且師兄也會知道楞嚴經全文講什麼,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簡單的了解楞嚴經義貫全文吧!【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注釋】「大佛頂」:「大」為形容詞,修飾「佛頂」,用以表示如來所證之功德。如何才能真正稱之「大」呢?
  • 《楞嚴經素解》卷九:邪師讚嘆淫慾,淫淫相傳,佛囑咐傳楞嚴經
    是十種魔,於末世時,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體。或自現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覺。讚嘆淫慾,破佛律儀。先惡魔師,與魔弟子,淫淫相傳。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則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總為魔眷。命終之後,必為魔民。失正遍知,墮無間獄。汝今未須先取寂滅。縱得無學,留願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眾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見。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語,名報佛恩。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想陰。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也就是說,一開始時,佛以阿難將墮因緣,自說神咒破魔;到末了,佛又自說五十種陰魔,教示首楞嚴行者如何覺知魔事、破魔,作為結束;於其中間,種種破立,皆是以破魔、破邪、破妄為主軸。所以略說本經之結構,即是:自阿難示墮、佛入定放光說咒,文殊將咒往救,此即是破魔之始。然後阿難請示修定的方法,因為誠如阿難所自述者,修行若光,追求聞慧,定力不足,境界現前時,便把持不住,戒體難保,險些墮落,成就魔事。
  • 背誦四種清淨明誨斷除邪淫妄念
    所以,如能戒除淫殺盜妄的修行人,必能「成就菩薩無上知覺」。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六 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唐天竺沙門般刺密諦譯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 《楞嚴經》妙覺位與首楞嚴經名
    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作他觀,名為邪觀。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 大佛頂首楞嚴經8
    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
  • 《楞嚴經》: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有淫慾還在欲界,如何脫三界?壓抑欲望,使用的是第六識意識心,識心未轉智前還是客、塵,唯識轉智才會亭主,才證空性。《楞嚴經》:「淫心不除。塵不可出」。人的三寶是精氣神,不管正邪淫,精氣神都會流失,有漏就有煩惱,入佛無漏智,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裡的大事,就是指為眾生講《法華經》,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教導眾生成佛的大事。入佛知見還會有淫有漏有煩惱嗎?《楞嚴經》講的都是真修!
  •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原文】三卷中
    瞿域天子說是語時,萬二千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堅意菩薩問瞿域天子言:「行何功德轉女人身?」  答言:「善男子,發大乘者,不見男女而有別異。所以者何?薩婆若心不在三界,有分別故有男有女。仁者所問,行何功德轉女人身?昔事菩薩,心無諂曲。」  「云何而事?」  答言:「如事世尊。」  「云何其心而不諂曲?」
  • 佛法:阿羅漢,菩薩,佛在智慧上的差別有多大
    佛最後的形象是自行,化他,覺行圓滿。但就自行來說,自行就是自我充實,自我修行,達到內聖的境界,內聖的境界是得到一切智的成就,這個成就阿羅漢就可以通達,但阿羅漢只是自了漢,無法化他,沒有利益有情眾生的心意。
  •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此大事是什麼呢?
    【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因此無論修四聖諦也好,修十二因緣也好,都要朝著這個方向,滅除一切相見。【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闢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闢支佛。
  • 楞嚴經五十陰魔原文
    謂檀越言,此是金銅,或是土木。經是樹葉,或是 (疊毛)華。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卻崇土木,實為顛倒。其深信者,從其毀碎,埋棄地中。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於精明中,圓悟精理,得大隨順。其心忽生無量輕安。已言成聖得大自在。此名因慧獲諸輕清。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滿足,更不求進。
  • 大佛頂首楞嚴經楷書以供眾讀誦序
    大佛頂首楞嚴經者,乃三世諸佛圓滿菩提之密因,一切菩薩趣向覺道之妙行,故名之為首楞嚴也。《大佛頂首楞嚴經》,闡述的是三世諸佛圓滿菩提的密因、一切菩薩趣向覺道的妙行,所以名為「首楞嚴」。梵語首楞嚴,華言一切事究竟堅固。何謂一切事,即心境二法。開而言之,即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也。
  • 楞嚴經16 五十陰魔 12
    因此心信,疑為是佛現前矣。]就是有這種功夫,都不能說他是佛,跟佛沒關係!1448頁,經文:【口中常說,十方眾生皆是吾子,我生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開始狂妄了。怎麼樣?口中常說,底下是講:顯示沒有眾生之前先有我。口中常說:十方眾生皆是吾子。也就是顯示正報,意思就是:一切的正報,是先有我,才有十方的眾生。這是講正報。
  • 《楞嚴經》釋(150)五陰魔事(22)
    更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識陰十執的第九種是定性聲聞,即指那些不發回小向大之心的鈍阿羅漢。佛告阿難,又修習圓通的善行者,於三摩地中,以止觀力研窮行陰,至行陰盡識陰現時,七識的粗細生滅雖已滅,但真妄和合的八識,其微細生滅未除,儘管識陰寂滅現前中,但其識精妙明,尚未發光,未能圓照法界。
  • 《楞嚴鉤玄之五十陰魔想陰十境正解》
    所以說,你如果不懂得如來密因,不受持唯一佛乘,縱然是你能講三藏十二部經,感得天花亂墜,無非外魔邪說,非真佛子。所以許多人聽了《楞嚴正解鉤玄畫心》,會有石破天驚的感受,往往會大吃一驚,才知道自己過去的認知全顛倒了。過去認為自己聽懂明白了什麼般若波羅蜜、什麼佛性、什麼金剛三昧,什麼獅子吼,全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