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8

2021-02-07 明一法師

受益經典(10月22日)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八

 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猶如捏目亂華發生。顛倒妙圓真淨明心,具足如斯虛妄亂想。汝今修證佛三摩提,於是本因元所亂想。立三漸次,方得除滅。如淨器中除去毒蜜,以諸湯水並雜灰香,洗滌其器,後貯甘露。云何名為三種漸次。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進,違其現業。云何助因。阿難。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謂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是故佛說一切眾生皆依食住。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贊淫怒痴。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淫心。不餐酒肉。以火淨食,無啖生氣。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當觀淫慾,猶如毒蛇,如見怨賊。先持聲聞四棄八棄,執身不動。後行菩薩清淨律儀,執心不起。禁戒成就,則於世間永無相生相殺之業。偷劫不行,無相負累,亦於世間不還宿債。是清淨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睹佛聞法,親奉聖旨。得大神通,遊十方界。宿命清淨,得無艱險。是則名為第二增進修行漸次。云何現業。阿難。如是清淨持禁戒人,心無貪淫,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妙圓平等,獲大安隱。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執心虛明,純是智慧。慧性明圓,鎣十方界。幹有其慧,名幹慧地。欲習初幹,未與如來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開敷。從真妙圓,重發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為礙。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一切習氣,皆現在前。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念心住。妙圓純真。真精發化。無始習氣通一精明。唯以精明進趣真淨。名精進心。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執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覺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雙鏡,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心光密回,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戒心住。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暉,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既遊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嗔恨行。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痴亂行。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種種現前,鹹是第一波羅密多。名尊重行。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眾生,滅除度相。回無為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回向。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回向。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回向。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掛礙。名無盡功德藏回向。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回向。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回向。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回向。

 阿難。是善男子,儘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為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淨極明生。名發光地。明極覺滿。名焰慧地。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盡真如際。名遠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動地。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自此地名修習位。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

 阿難。從幹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如是重重單復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是種種地,皆以金剛觀察如幻十種深喻。奢摩他中,用諸如來毗婆舍那,清淨修證,漸次深入。

 阿難。如是皆以三增進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

 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說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眾,得蒙如來開示密印般怛羅義。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悟禪那修進聖位。增上妙理,心慮虛凝。斷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細煩惱。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無遮。善開眾生微細沈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饒益。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佛體真實,云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世尊。此道為複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慾。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為誅瞿曇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惟垂大慈,開發童蒙。令諸一切持戒眾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眾生不入邪見。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溼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盻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舍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遊於四天,所去無礙。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咒,隨持咒者。或護禪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純情即沈,入阿鼻獄。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循造惡業,雖則自招。眾同分中,兼有元地。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云何十因。阿難。一者、淫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如人以手自相摩觸,暖相現前。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淫,同名慾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二者、貪習交計,發於相吸。吸攬不止,如是故有積寒堅冰,於中凍冽。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二習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羅羅、青赤白蓮、寒冰、等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如避瘴海。三者、慢習交陵,發於相恃。馳流不息,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二習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痴水。菩薩見慢,如避巨溺。四者、嗔習交衝,發於相忤。忤結不息心熱發火,鑄氣為金。如是故有刀山、鐵捆、劍樹、劍輪、斧鉞、槍鋸。如人銜冤,殺氣飛動。二習相擊,故有宮割斬斫,剉剌槌擊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嗔恚,名利刀劍。菩薩見嗔,如避誅戮。五者、詐習交誘,發於相調。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繩木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長。二習相延,故有杻械枷鎖鞭杖檛棒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奸偽,同名讒賊。菩薩見詐,如畏豺狼。六者、誑習交欺,發於相罔。誣罔不止,飛心造奸。如是故有塵土屎尿,穢汙不淨。如塵隨風,各無所見。二習相加,故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欺誑,同名劫殺。菩薩見誑,如踐蛇虺。七者。怨習交嫌,發於銜恨。如是故有飛石投瀝,柙貯車檻,甕盛囊撲。如陰毒人,懷抱畜惡。二習相吞,故有投擲擒捉,擊射拋撮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家,名違害鬼。菩薩見怨,如飲鴆酒。八者、見習交明,如薩迦耶,見戒禁取,邪悟諸業,發於違拒,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籍。如行路人,來往相見。二習相交,故有勘問權詐、考訊推鞫、察訪、披究、照明、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惡見,同名見坑。菩薩見諸虛妄遍執,如臨毒壑。九者、枉習交加,發於誣謗。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磑耕磨。如讒賊人,逼枉良善。二習相排,故有押捺捶按,蹙漉衡度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謗,同名讒虎。菩薩見枉,如遭霹靂。十者、訟習交諠,發於藏覆。如是故有鑑見照燭。如於日中,不能藏影。二習相陳,故有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覆藏,同名陰賊。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於巨海。

 云何六報。阿難。一切眾生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根出。云何惡報從六根出。一者見報招引惡果。此見業交,則臨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亡者神識,飛墜乘煙,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明見,則能遍見種種惡物,生無量畏。二者暗見,寂然不見,生無量恐。如是見火。燒聽,能為鑊湯烊銅。燒息,能為黑煙紫焰。燒味,能為焦丸鐵糜。燒觸,能為熱灰爐炭。燒心,能生星火迸灑,煽鼓空界。二者、聞報招引惡果。此聞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波濤沒溺天地。亡者神識,降注乘流,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開聽。聽種種鬧,精神茅亂。二者閉聽,寂無所聞,幽魄沉沒。如是聞波。注聞,則能為責為詰。注見,則能為雷為吼,為惡毒氣。注息,則能為雨為霧,灑諸毒蟲周滿身體。注味,則能為膿為血,種種雜穢。注觸,則能為畜為鬼,為糞為尿。注意,則能為電為雹,摧碎心魄。三者嗅報招引惡果。此嗅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毒氣充塞遠近。亡者神識,從地踴出,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通聞,被諸惡氣燻極心擾。二者塞聞,氣掩不通,悶絕於地。如是嗅氣。衝息,則能為質為履衝見,則能為火為炬。衝聽,則能為沒為溺,為洋為沸。衝味,則能為餒為爽。衝觸,則能為綻為爛,為大肉山,有百千眼,無量咂食。衝思,則能為灰為瘴,為飛砂瀝擊碎身體。四者味報招引惡果。此味業交,則臨終時,先見鐵網猛焰熾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識,下透掛網,倒懸其頭,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吸氣,結成寒冰,凍裂身肉。二者吐氣,飛為猛火,焦爛骨髓。如是嘗味。歷嘗,則能為承為忍。歷見,則能為然金石。歷聽,則能為利兵刃。歷息,則能為大鐵籠,彌覆國土。歷觸,則能為弓為箭為弩為射。歷思,則能為飛熱鐵從空雨下。五者觸報招引惡果。此觸業交,則臨終時,先見大山四面來合,無復出路。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師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手執槍茅,驅入城門,向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合觸,合山逼體,骨肉血潰。二者離觸,刀劍觸身,心肝屠裂。如是合觸。歷觸,則能為道為觀,為廳為案。歷見,則能為燒為爇。歷聽,則能為撞為擊,為剚為射。歷息,則能為括為袋,為考為縛。歷嘗則能為耕為鉗,為斬為截。歷思則能為墜為飛,為煎為炙。六者思報招引惡果。此思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惡風吹壞國土。亡者神識,被吹上空,旋落乘風,墮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不覺,迷極則荒,奔走不息。二者不迷,覺知則苦,無量煎燒,痛深難忍。如是邪思。結思,則能為方為所。結見,則能為鑑為證。結聽,則能為大合石,為冰為霜,為土為霧。結息,則能為大火車,火船火檻。結嘗,則能為大叫喚,為悔為泣。結觸,則能為大為小,為一日中萬生萬死,為偃為仰。

 阿難。是名地獄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若諸眾生,惡業圓造。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身口意三,作殺盜淫。是人則入十八地獄。三業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見見一根,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由是眾生別作別造。於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發生,非本來有。

 複次阿難。是諸眾生,非破律儀,犯菩薩戒,毀佛涅槃,諸餘雜業,歷劫燒然,後還罪畢,受諸鬼形。若於本因貪物為罪。是人罪畢,遇物成形,名為怪鬼。貪色為罪。是人罪畢,遇風成形,名為魃鬼。貪惑為罪。是人罪畢,遇畜成形,名為魅鬼。貪恨為罪。是人罪畢,遇蟲成形,名蠱毒鬼。貪憶為罪。是人罪畢,遇衰成形,名為癘鬼。貪傲為罪。是人罪畢,遇氣成形,名為餓鬼。貪罔為罪。是人罪畢,遇幽為形,名為魘鬼。貪明為罪。是人罪畢,遇精為形,名魍魎鬼。貪成為罪。是人罪畢,遇明為形,名役使鬼。貪黨為罪。是人罪畢,遇人為形,名傳送鬼。阿難。是人皆以純情墜落,業火燒乾,上出為鬼。此等皆是自妄想業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則妙圓明本無所有。

 複次阿難。鬼業既盡,則情與想二俱成空。方於世間與元負人,怨對相值。身為畜生,酬其宿債。物怪之鬼,物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梟類。風魃之鬼,風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咎徵。一切異類畜魅之鬼,畜死報盡,生於世間,多為狐類。蟲蠱之鬼,蠱滅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毒類。衰癘之鬼,衰窮報盡,生於世間,多為蛔類。受氣之鬼,氣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食類。綿幽之鬼,幽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服類。和精之鬼,和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應類。明靈之鬼,明滅報盡,生於世間,多為休徵。一切諸類依人之鬼,人亡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循類。阿難。是等皆以業火乾枯,酬其宿債,傍為畜生。此等亦皆自虛妄業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則此妄緣本無所有。如汝所言寶蓮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惡業,本自發明。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還自來受。菩提心中,皆為浮虛妄想凝結。

 複次阿難。從是畜生酬償先債。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眾生,還復為人,反徵其剩。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則於人中不舍人身,酬還彼力。若無福者,還為畜生,償彼餘直。阿難當知。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如於中間,殺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寢。汝今應知。彼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頑類。彼咎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異類。彼狐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庸類。彼毒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很類。彼蛔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微類。彼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柔類。彼服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勞類。彼應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文類。彼休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明類。彼諸循倫,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達類。阿難。是等皆以宿債畢酬,復形人道。皆無始來業計顛倒,相生相殺。不遇如來,不聞正法,於塵勞中法爾輪轉。此輩名為可憐愍者。

 阿難。復有從人,不依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遊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阿難。彼諸眾生,堅固服餌而不休息,食道圓成,名地行仙。堅固草木而不休息。藥道圓成,名飛行仙。堅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圓成,名遊行仙。堅固動止而不休息。氣精圓成,名空行仙。堅固津液而不休息。潤德圓成,名天行仙。堅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圓成,名通行仙。堅固咒禁而不休息。術法圓成,名道行仙。堅固思念而不休息。思憶圓成,名照行仙。堅固交遘而不休息。感應圓成,名精行仙。堅固變化而不休息。覺悟圓成,名絕行仙。阿難。是等皆於人中煉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迴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阿難。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諸妻妾恩愛。於邪淫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於己妻房,淫愛微薄。於淨居時,不得全味。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於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焰摩天。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瞭然超越。命終之後,遍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阿難。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

 ----

更多內容請關註明一法師公眾平臺,進入歷史消息查看!

相關焦點

  • 大佛頂首楞嚴經楷書以供眾讀誦序
    大佛頂首楞嚴經楷書以供眾讀誦序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 (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 (5)無功用道,即楞嚴大定。但假如說有一個自然心生,那當然有個生滅心滅,一生一滅,又成對待,亦屬於有生滅作用了。  無生滅者。名為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八卷—14(文字版)
    作為一個罪大惡極之人,即使地獄相已經現前,他能一念明心見性,當下地獄業火轉為智慧之火,他不需要下地獄受苦,也不需要在鬼道、畜生道受苦,你看《楞嚴經》末頁是不是講這個道理。要開智慧啊。一心三藏是立地成佛的法門,自古以來,諸佛菩薩狂呼亂叫,此法不歷修證,一步登天。
  • 《楞嚴經》妙覺位與首楞嚴經名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亦名灌定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為了實踐真修行路,阿難即請佛重說大咒、開示如何建壇、結界、莊嚴道場、及修楞嚴大定之法。本經的法門(楞嚴法門)之精髓,即在首楞嚴神咒,因為如來救度阿難免遭墮落,乃至十方一切如來破魔、證三藐三菩提、於十方世界度脫無量有情,都是依楞嚴咒威神之力,這是佛在經中所開示的。關於楞嚴咒其它種種功德之力,請詳見本經經文,茲不贅述。
  • 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
    楞嚴經之四種清淨明誨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
  • 修持〈大佛頂首楞嚴咒〉消災解冤、滅重罪,十方如來所有功德!
    除了廿五圓通,《楞嚴經》修持法門另一重點,就是持〈楞嚴咒〉。〈楞嚴咒〉是佛門大咒,共427 句,2620 字。其廣大功德,《楞嚴經·卷七》有詳細敘述。經上說:「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如是乃至精祇魔魅,所有惡咒,皆不能著。心得正受。」嘗與諸佛同生一處讀誦、書寫、帶藏〈楞嚴咒〉,人生富貴的地方。十方如來所有功德,回向給修持〈楞嚴咒〉的修行人,常與諸佛同生一處,得大功德。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八卷—9(文字版)
    《楞嚴經》前後中間都是講,萬惡淫為首。這是欲界眾生修行中最敏感的問題。淫習交接,是指男女生活。發於相磨,過來人都知道怎麼磨法。研磨不休,這是一種情慾衝動,不能停止。如是故有大猛火光:「大猛火光」從何而來啊?男女生活跟著就是精血耗散,而且積淫成火,形成業薪,就像乾柴一樣,一點就燃。人在臨終之前,大猛火光出現的時候,是預現地獄境界。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八卷—2(文字版)
    這個法佛不講誰也搞不明白,在《楞嚴經》叫奢摩他,在經題叫如來密因。我們破了天機,解了密因,因為此舉,我們最低保障線是從此永遠不落六道輪迴,不可思議啊。「圓」是講報身功德、報身智慧。你明白這個道理,就已經證得了報身,你開智慧了。你懂得萬法之間相互的關係、相互的轉變。「淨」是化身功德。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化生之法即是先見法身,再得報身,後修化身。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八卷—10(文字版)
    >法華論壇:http://www.fahua123.com/《法華經》《楞嚴經》《阿彌陀經》《心經》講記開示連結:《大乘妙法蓮花經》經文讀誦七卷二十八品(視頻字幕版)《大佛頂首楞嚴經》讀誦共十卷(視頻字幕版)【大乘妙法蓮華經】全文(注音版)
  • 楞嚴經·卷八|畫龍要點睛,文殊菩薩請教經名(13)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這時候,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從座而起,頂禮佛足而對佛陀說:「應當如何稱名這部經?我以及眾生應當如何奉持這部經典?」該講的都已經講了。正所謂畫龍要點睛,龍的身形已經形成,可以點睛了。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二卷—12(文字版)
    所以我們為什麼講要打破楞嚴經是天書這個神話。楞嚴經他就是我們的心法,就是講的我們本身周邊的事情與生活中密切相關一切的環境。他有什麼聽不懂,所以佛感到眾生可憐,就這麼簡單的事情,並不複雜,只是因為我們貪心,貪、嗔、痴而讓把我們應該明白的東西不去搞明白。 是故當知,受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這就是明心見性之說。那最後多加一句,「是故當知,受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 (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3)阿難。死後就會感召鐵床銅柱地獄之報,死者神識生於一根狀如火山的銅柱頂上,銅柱之下有大猛火,火上有鐵床,床上有刀輪,又有鐵嘴蟲、鐵嘴鳥。這時,犯淫戒的死者,被火燒得痛苦萬分,忽然看見鐵床上有美女。若死者是女人,則看見是美男,於是心裡即生愛欲,便從銅柱滑入,滾到鐵床上,即時他們的男女根同時都發生猛火焰,鐵嘴蟲就鑽入男女根,出出入入令人痛苦難言。如是一日一夜之間,死九百億次,生九百億次。
  •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四套:【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21節 高清 【視頻+文字對照】
    我們講:本經有五種名(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我們講過了!【此則阿難悔多聞之無功,請成佛之大定。歸來見佛,頂禮者,謝垂救之恩;悲泣者,傷循乞之失。】感傷自己;「循」就是依次,不分貴賤這樣乞食。【恨無始來:恨即悔恨,無始來,言時之久也。
  • 我所修的這種觀空的法門,是最妙、最好、最為第一了 |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203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注釋】「大佛頂」:「大」為形容詞,修飾「佛頂」,用以表示如來所證之功德。如何才能真正稱之「大」呢?而這部經所呈現的境界、力用與法門,正是從這至高、最極秘奧的大佛頂上所出生的,因此此經的法門也是至高、奧妙的。(附及,「大佛頂」三字,如前所說,「大」是修飾「佛頂」,「佛頂」兩字是在一塊兒的,應作一氣讀,因此名讀是「大、佛頂」,而不是「大佛、頂」——這樣讀就變成好象是在講一尊「大佛」的頭「頂」了!)
  • 《楞嚴經》: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楞嚴經》:「淫心不除。塵不可出」。人的三寶是精氣神,不管正邪淫,精氣神都會流失,有漏就有煩惱,入佛無漏智,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裡的大事,就是指為眾生講《法華經》,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教導眾生成佛的大事。入佛知見還會有淫有漏有煩惱嗎?《楞嚴經》講的都是真修!常言道: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可見《楞嚴經》在浩瀚的佛教經藏中的重要性。
  • 你有了這個如意珠,那就是世界上一個最有錢的人 |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124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在你心裡這個演若達多──這種狂性若是休息了,就是我們人的這個妄想、這種執迷不悟的性沒有了,那麼菩提也就顯現了。
  • 梵音楞嚴咒: 日誦10遍,咒心千遍許,感應殊勝!
    ——轉自地藏論壇【附】百度網盤 https://pan.baidu.com/s/1W7o-7n36reb3nb-ShvaD1A,文件下載:成觀法師: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上.下)。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楞嚴經 卷九)邪師邪見怎鑑別?《楞嚴經》及諸高僧教你破邪顯正!
  • 《楞嚴經》為什麼被讚譽為「戒淫寶典」?
    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一、殊勝地位 漢傳佛教寺院早課的第一課即是誦持該經的核心「楞嚴咒」,教相上圓攝「顯、密、性、相」,宗派上橫跨「禪、淨、密、律」,說法上破立均等、理事兼容,被譽為「佛教修行大全」、「破魔大全」、濃縮大藏經的「小藏經」、佛教正法住世的標誌和象徵,也是佛法開始隱沒的首部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