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 (5)

2021-02-08 每日禪那

點 擊 上 方 ‍藍 字 關 注「每 日 禪 那」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 (5)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


 ‍  ‍‍‍‍‍‍譯文:  

這時阿難,於大眾之中,向佛頂禮,站起來說:剛才世尊說,殺盜淫這三種業緣,如果能斷除的話,則三生業果之因,也就不會發生,那麼,心中無明之狂性,自然歇息。一經歇息便成菩提,現出本有家珍。因本有家珍,確實不是從他人或外邊得來的。

  

斯則因緣皎然明白。云何如來頓棄因緣。


 ‍  ‍‍‍‍‍‍譯文:  

這種說法,顯然而明白地屬於因緣法,為何世尊,現在又忽然捨棄因緣呢?

  

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


 ‍  ‍‍‍‍‍‍譯文:  

我就是自從聽了十二因緣法,專心修到開悟而證初果。世尊!這因緣的道理,實在能夠使一切眾生,反邪歸正,所以不單獨我等年輕,有學的聲聞(初果至三果為有學,證到四果才是無學),就是現在會中的上座大採菽氏,鶖子和空生等長老,都是先從老梵志學外道,修自然,後來聽佛說十二因緣的道理,便放棄自然轉修因緣法,終能發明心地而得開悟,證到無漏果位。無漏即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漏』亦就是煩惱的別名。貪嗔痴等煩惱,日夜從眼耳等六根門頭漏落。『漏』亦有漏落的意義,煩惱能令人漏落於三惡道。所以說有煩惱為有漏,離煩惱為無漏。

  

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  ‍‍‍‍‍‍譯文:  

現在佛說菩提是自性正覺,不是從因緣所生,那麼,王舍城裡,拘舍梨等外道,所說宇宙一切都是自然的道理,應該成為至高的真理了。佛以前是用因緣來破他的自然學說,現在佛擯棄因緣,那麼自然法,豈不又成為第一義理?希望世尊垂大悲心,開導我們的迷惑。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


 ‍  ‍‍‍‍‍‍譯文:  

佛告阿難,現在就用城中演若達多這個人來作譬喻,他的狂性因緣如果能消滅的話,那麼,不狂的本性,就自然會生出來。這是因緣和自然,經過精研窮究後所得到的結論。

  

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


 ‍  ‍‍‍‍‍‍譯文:  

阿難!演若達多的頭,本來是自然在那裡,沒有失去,亦沒有得回。既然是本來自然,就應該時常自然,無時而不自然。但因何因緣,生出恐怖心,以為自己的頭遺失,而發狂亂走呢?這裡是說,眾生的真性,如果屬於自然,則應該時時自然,為何緣故而發狂,生出無明來?有無明,那真性就不能算自然了。

  

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


 ‍  ‍‍‍‍‍‍譯文:  

如果頭是自然的,就是因為照鏡的緣故而發狂,何以不自然發狂,而要等到照鏡的因緣,駭怕頭遺失才發狂呢?

  

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


 ‍  ‍‍‍‍‍‍譯文: 

自己本有的頭,原是沒有失掉的,只因照鏡而以為失掉,故妄生驚狂恐怖心。其實頭非但無遺失,並且沒有絲毫改變,怎可說是藉著照鏡的因緣呢?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


 ‍  ‍‍‍‍‍‍譯文:  

如果說狂性本來是自然的,那麼他本來就應該常有狂怖的心,既然常有,則當他沒有發狂的時候,這個狂性又潛伏在哪裡呢?

  

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


 ‍  ‍‍‍‍‍‍譯文:  

如果說不發狂是自然的,那麼他的頭本來是真的,不是妄的,應當不會發狂才對,為何他又會發狂而亂走呢?

  

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


 ‍  ‍‍‍‍‍‍譯文:  

如果明白頭是一向都有的,也就知道自己不應該無緣無故而發狂亂走了。因此因緣和自然,都成為兒戲的理論,所以我說:三種相續能緣的分別心能夠斷絕的話,則菩提心自會產生。菩提心生,生滅的妄心就消滅。但菩提真心本來是沒有生滅的,如果說有生滅,這亦是凡夫之執著,有生有滅,就成為對待法了。

  

滅生俱盡。無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


 ‍  ‍‍‍‍‍‍譯文:  

必定要把生滅心徹底清淨,才是無功用道。無功用道,即楞嚴大定。但假如說有一個自然心生,那當然有個生滅心滅,一生一滅,又成對待,亦屬於有生滅作用了。

  

無生滅者。名為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


 ‍  ‍‍‍‍‍‍譯文:  

無生滅的叫做自然,譬如世間的事物,用各種因素混雜和合,構成一個整體,才叫做和合性。不屬於和合性的,叫做本來自然性。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  ‍‍‍‍‍‍譯文:  

這裡的本然,是指自然,和合指因緣。本然也不是自然,和合也不是和合因緣。離開因緣和自然,就是能離和不能離,亦都要排除淨盡。若這樣說法,才不是戲論法。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祗益戲論。


 ‍  ‍‍‍‍‍‍譯文:  

要證到菩提涅槃的果位,在你來說還是十分遙遠,一定要經過很多劫,和辛苦勤勞的修行,才能證得的。你雖然能夠記憶背誦十方如來所說的十二部經典,如恆河沙數不清的不可思議清淨妙理,但這只是有益於你的戲論而已。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薰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


 ‍  ‍‍‍‍‍‍譯文:  

你雖然對於因緣和自然的道理,說得很清楚,明了透徹,因此一般人都稱讚汝是第一位博學多聞的人。不過像你這樣歷劫多聞薰習,這都不是真修實踐,所以不能免除摩登伽女所加的難。

  

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


 ‍  ‍‍‍‍‍‍譯文:  

你雖是多聞,但徒聞而無實修,終不得定力。如有定力,又何須待我的楞嚴神咒,來轉變摩登伽女的心,使她的淫火息滅,證得三果阿那含呢?『阿那含』譯作不來,就是不再來欲界受生死。現在她在法會中,成為精進林,林是譬喻迅速,即一悟就證三果,不必經一果和二果的階段。既然她已證果,愛河乾枯,也不再來纏你。

  

『愛河』:喻愛心像河流一樣不會停斷。又愛為生死本,因愛便有欲,因欲而有生,因生而有死,故愛欲像河水,有時亦可以溺死人的。

  

當阿難託體乞食的時候,摩登伽女一見他,即生愛心,便回家懇求母親,將阿難召來。她的母親即念先天梵咒,把阿難迷住。本來邪不敵正,如果阿難有定力,有正念持咒,也不會給邪咒所迷。可能阿難亦為伽女美色所動,心一動邪術才能乘虛而入。佛知阿難將毀或體,故即說楞嚴咒,敕文殊菩薩持咒往救阿難。阿難聞咒,恍然覺悟,即跑回佛處,伽女亦隨後追到。佛問她來做什麼?伽女說:『我愛阿難』。佛問:『你愛阿難何處?』答:『愛阿難面目俊秀。』佛說:『你愛他的面目,那麼便把它割給你。』若把面目割下,還有什麼可愛?伽女一想便開悟,而證三果阿那含。所以人不怕有愛心,只要能覺悟,便可得救。不覺悟,老是在愛河的漩渦裡溺轉,那就苦惱無窮無盡了。

  

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  ‍‍‍‍‍‍譯文:  

所以阿難啊!你雖然經歷很多劫數,能夠記憶和持誦佛的秘密妙嚴經典。什麼叫秘密?口不能說出叫做秘,心不能猜測叫做密。又彼此互不相知,為你說法,我不知道;為我說法,你不知道,也是秘密。又一樣法一樣理,但眾人聽後,各有各的理解和悟性,也是秘密。妙是不可思議,嚴是最有價值和最尊嚴的法寶。你雖能記憶和誦持種種妙法,還不如用一天的功夫,來勤修無漏法。無漏法即是斷除貪嗔痴,無明,妄想,分別執著及一切習氣。這樣才能遠離世間愛和憎二種痛苦。

  

世間人都認為愛是最偉大,最幸福的事情,因此十分注重倫理之愛,男女之愛,殊不知道有了愛,便有了苦!愛憎是苦因,生死是苦果,愛到極處便成憎。好像你所最愛的人,忽然變了心,或者對你不好,你便會生起憎恨心,所謂『愛之愈深,恨之愈切』。說起夫婦的緣份,都是前生的因果。有的夫婦相敬如賓,互相尊重敬愛,這都是前世結下的好緣,故今世享受這好果。但亦逃不了生離死別的痛苦。有的結下惡緣,便成為冤家,天天吵吵鬧鬧,家無寧日,豈不是苦?所以修道的人,切切要離開世間憎愛二苦,要不憎不愛,才是中道了義。

  

如摩登伽宿為淫女。由神咒力銷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  ‍‍‍‍‍‍譯文:  

即如摩登伽女,從前原為妓女,由楞嚴咒的威神力,消滅她的愛欲妄念,遂能明白自性而得悟道證果。現在法會中,名字叫做性比丘尼。

  

‍與羅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愛為苦。一念燻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  ‍‍‍‍‍‍譯文:  

羅睺羅,譯作覆障,是佛之子,不是愛欲所生,而是由佛指腹成孕。他在母胎六年不出世,因他前世曾堵塞老鼠穴六天,故有此報。覆即蓋,有覆蓋之業障。耶輸陀羅,譯作名稱,即有名詞的人,是佛的妻子。她都能明白過去的因緣,知道歷世生死的原因,皆因一念貪愛,而成為永世的痛苦。既然已經明白,便能在一念間,轉修無漏善業,現在已能夠超越欲界生死的纏縛,或者已蒙佛的授記,得到將來成佛的名字,何以你們現在還在自己欺騙自己,留戀在見聞分別上,和執著在視聽的六塵上呢?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


 ‍  ‍‍‍‍‍‍譯文:  

阿難和在會大眾,聽了佛的開示和教誨,心中的疑惑,遂即消除,明白空不空如來藏的道理,實相的真理。其身和意都頓時感覺輕安,獲得從來所未來曾有的快樂。

  

輕安境界是很難形容的,要自己領會,才能明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坐禪時也有輕安境界,叫做最初前方便。覺得心意愉快,腿不痛,腰亦不痛,身體輕鬆,妄念皆空,有無限自在的感受。

  

在阿難和大眾聽佛所說妙法,受佛三昧加持,佛光加被,故大家都得到最殊勝和最快樂的感覺。

  

重複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沉冥出於苦海。


 ‍  ‍‍‍‍‍‍譯文:  

阿難的本事是多聞,又因情感深摯而善哭,這是他第五次悲哭。所以經文說:他重複悲淚。哭至悲痛流淚,頂禮佛足,長跪拿掌對佛說:『世尊!你是清淨寶王,具有無比的慈悲心,能用善巧方便法,消除我等心中疑惑。又用種種因緣方便法,來提醒和獎勵,引導一切沉落及冥頑的眾生,使能脫離愛欲的苦海。』‍


註:《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講

分享此文的功德回向給眾讀者

◎ 圖文 | 來源網絡

◎ 編輯 | 每日禪那

如有版權,請聯繫處理,感恩

相關焦點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八卷—14(文字版)
    作為一個罪大惡極之人,即使地獄相已經現前,他能一念明心見性,當下地獄業火轉為智慧之火,他不需要下地獄受苦,也不需要在鬼道、畜生道受苦,你看《楞嚴經》末頁是不是講這個道理。要開智慧啊。一心三藏是立地成佛的法門,自古以來,諸佛菩薩狂呼亂叫,此法不歷修證,一步登天。
  • 大佛頂首楞嚴經楷書以供眾讀誦序
    大佛頂首楞嚴經楷書以供眾讀誦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八卷—9(文字版)
    《楞嚴經》前後中間都是講,萬惡淫為首。這是欲界眾生修行中最敏感的問題。淫習交接,是指男女生活。發於相磨,過來人都知道怎麼磨法。研磨不休,這是一種情慾衝動,不能停止。如是故有大猛火光:「大猛火光」從何而來啊?男女生活跟著就是精血耗散,而且積淫成火,形成業薪,就像乾柴一樣,一點就燃。人在臨終之前,大猛火光出現的時候,是預現地獄境界。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八卷—2(文字版)
    這個法佛不講誰也搞不明白,在《楞嚴經》叫奢摩他,在經題叫如來密因。我們破了天機,解了密因,因為此舉,我們最低保障線是從此永遠不落六道輪迴,不可思議啊。「圓」是講報身功德、報身智慧。你明白這個道理,就已經證得了報身,你開智慧了。你懂得萬法之間相互的關係、相互的轉變。「淨」是化身功德。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化生之法即是先見法身,再得報身,後修化身。
  • 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
    楞嚴經之四種清淨明誨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八卷—10(文字版)
    >法華論壇:http://www.fahua123.com/《法華經》《楞嚴經》《阿彌陀經》《心經》講記開示連結:《大乘妙法蓮花經》經文讀誦七卷二十八品(視頻字幕版)《大佛頂首楞嚴經》讀誦共十卷(視頻字幕版)【大乘妙法蓮華經】全文(注音版)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由於如來說法,常是由果溯因,如四聖諦:由[苦]諦之果而回溯[集]地之因,次由[滅]諦之果而回溯[道]諦之因。)為了實踐真修行路,阿難即請佛重說大咒、開示如何建壇、結界、莊嚴道場、及修楞嚴大定之法。
  • 《楞嚴經》妙覺位與首楞嚴經名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亦名灌定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 (3)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3)阿難。死後就會感召鐵床銅柱地獄之報,死者神識生於一根狀如火山的銅柱頂上,銅柱之下有大猛火,火上有鐵床,床上有刀輪,又有鐵嘴蟲、鐵嘴鳥。這時,犯淫戒的死者,被火燒得痛苦萬分,忽然看見鐵床上有美女。若死者是女人,則看見是美男,於是心裡即生愛欲,便從銅柱滑入,滾到鐵床上,即時他們的男女根同時都發生猛火焰,鐵嘴蟲就鑽入男女根,出出入入令人痛苦難言。如是一日一夜之間,死九百億次,生九百億次。
  • 修持〈大佛頂首楞嚴咒〉消災解冤、滅重罪,十方如來所有功德!
    除了廿五圓通,《楞嚴經》修持法門另一重點,就是持〈楞嚴咒〉。〈楞嚴咒〉是佛門大咒,共427 句,2620 字。其廣大功德,《楞嚴經·卷七》有詳細敘述。經上說:「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如是乃至精祇魔魅,所有惡咒,皆不能著。心得正受。」嘗與諸佛同生一處讀誦、書寫、帶藏〈楞嚴咒〉,人生富貴的地方。十方如來所有功德,回向給修持〈楞嚴咒〉的修行人,常與諸佛同生一處,得大功德。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二卷—12(文字版)
    前面是先籠統地來個開場白,後面呢,佛要把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分為四個方面來分別開示如來藏性。在佛法裡,叫四科。四科就是四個內容,這是第一科。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虛,迥jiǒnɡ無所有。
  • 大佛頂首楞嚴經8
    受益經典(10月22日)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 阿難。如是眾生一一類中,亦各各具十二顛倒。
  • 楞嚴經·卷八|畫龍要點睛,文殊菩薩請教經名(13)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這時候,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從座而起,頂禮佛足而對佛陀說:「應當如何稱名這部經?我以及眾生應當如何奉持這部經典?」該講的都已經講了。正所謂畫龍要點睛,龍的身形已經形成,可以點睛了。
  • 梵音楞嚴咒: 日誦10遍,咒心千遍許,感應殊勝!
    ——轉自地藏論壇【附】百度網盤 https://pan.baidu.com/s/1W7o-7n36reb3nb-ShvaD1A,文件下載:成觀法師: 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上.下)。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 (楞嚴經 卷九)邪師邪見怎鑑別?《楞嚴經》及諸高僧教你破邪顯正!
  • 《楞嚴經》為什麼被讚譽為「戒淫寶典」?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一、殊勝地位 漢傳佛教寺院早課的第一課即是誦持該經的核心「楞嚴咒」,教相上圓攝「顯、密、性、相」,宗派上橫跨「禪、淨、密、律」,說法上破立均等、理事兼容,被譽為「佛教修行大全」、「破魔大全」、濃縮大藏經的「小藏經」、佛教正法住世的標誌和象徵,也是佛法開始隱沒的首部佛經。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注釋】「大佛頂」:「大」為形容詞,修飾「佛頂」,用以表示如來所證之功德。如何才能真正稱之「大」呢?而這部經所呈現的境界、力用與法門,正是從這至高、最極秘奧的大佛頂上所出生的,因此此經的法門也是至高、奧妙的。(附及,「大佛頂」三字,如前所說,「大」是修飾「佛頂」,「佛頂」兩字是在一塊兒的,應作一氣讀,因此名讀是「大、佛頂」,而不是「大佛、頂」——這樣讀就變成好象是在講一尊「大佛」的頭「頂」了!)
  •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大佛頂首楞嚴經-第四套:【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21節 高清 【視頻+文字對照】
    我們講:本經有五種名(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我們講過了!【此則阿難悔多聞之無功,請成佛之大定。歸來見佛,頂禮者,謝垂救之恩;悲泣者,傷循乞之失。】感傷自己;「循」就是依次,不分貴賤這樣乞食。【恨無始來:恨即悔恨,無始來,言時之久也。
  • 大佛頂首楞嚴經注音 第八卷
    薩wàn萬hénɡ行shǒu首léng楞yán嚴jīng經dǐng頂lǐ禮fó佛zú足。。ér而bái白fó佛yán言。。dāng當hé何míng名shì是jīng經。。wǒ我jí及zhòng眾shēng生。。yún雲hé何fèng奉chí持。。
  • 楞嚴經原文、白話文對照
    卷三一、六入元本是自性真心如來藏的微妙真如二、十二處元本是自性真心如來藏的微妙真如三、 十八界元本是自性真心如來藏的微妙真如四、 地水火風空見識等七大種性,同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五、 阿難說偈贊佛楞嚴經原文、白話文對照 · 卷四
  • 我所修的這種觀空的法門,是最妙、最好、最為第一了 |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203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