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擊 上 方 藍 字 關 注「每 日 禪 那」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 (5)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
譯文:
這時阿難,於大眾之中,向佛頂禮,站起來說:剛才世尊說,殺盜淫這三種業緣,如果能斷除的話,則三生業果之因,也就不會發生,那麼,心中無明之狂性,自然歇息。一經歇息便成菩提,現出本有家珍。因本有家珍,確實不是從他人或外邊得來的。
斯則因緣皎然明白。云何如來頓棄因緣。
譯文:
這種說法,顯然而明白地屬於因緣法,為何世尊,現在又忽然捨棄因緣呢?
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
譯文:
我就是自從聽了十二因緣法,專心修到開悟而證初果。世尊!這因緣的道理,實在能夠使一切眾生,反邪歸正,所以不單獨我等年輕,有學的聲聞(初果至三果為有學,證到四果才是無學),就是現在會中的上座大採菽氏,鶖子和空生等長老,都是先從老梵志學外道,修自然,後來聽佛說十二因緣的道理,便放棄自然轉修因緣法,終能發明心地而得開悟,證到無漏果位。無漏即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漏』亦就是煩惱的別名。貪嗔痴等煩惱,日夜從眼耳等六根門頭漏落。『漏』亦有漏落的意義,煩惱能令人漏落於三惡道。所以說有煩惱為有漏,離煩惱為無漏。
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譯文:
現在佛說菩提是自性正覺,不是從因緣所生,那麼,王舍城裡,拘舍梨等外道,所說宇宙一切都是自然的道理,應該成為至高的真理了。佛以前是用因緣來破他的自然學說,現在佛擯棄因緣,那麼自然法,豈不又成為第一義理?希望世尊垂大悲心,開導我們的迷惑。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
譯文:
佛告阿難,現在就用城中演若達多這個人來作譬喻,他的狂性因緣如果能消滅的話,那麼,不狂的本性,就自然會生出來。這是因緣和自然,經過精研窮究後所得到的結論。
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
譯文:
阿難!演若達多的頭,本來是自然在那裡,沒有失去,亦沒有得回。既然是本來自然,就應該時常自然,無時而不自然。但因何因緣,生出恐怖心,以為自己的頭遺失,而發狂亂走呢?這裡是說,眾生的真性,如果屬於自然,則應該時時自然,為何緣故而發狂,生出無明來?有無明,那真性就不能算自然了。
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
譯文:
如果頭是自然的,就是因為照鏡的緣故而發狂,何以不自然發狂,而要等到照鏡的因緣,駭怕頭遺失才發狂呢?
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
譯文:
自己本有的頭,原是沒有失掉的,只因照鏡而以為失掉,故妄生驚狂恐怖心。其實頭非但無遺失,並且沒有絲毫改變,怎可說是藉著照鏡的因緣呢?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
譯文:
如果說狂性本來是自然的,那麼他本來就應該常有狂怖的心,既然常有,則當他沒有發狂的時候,這個狂性又潛伏在哪裡呢?
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
譯文:
如果說不發狂是自然的,那麼他的頭本來是真的,不是妄的,應當不會發狂才對,為何他又會發狂而亂走呢?
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
譯文:
如果明白頭是一向都有的,也就知道自己不應該無緣無故而發狂亂走了。因此因緣和自然,都成為兒戲的理論,所以我說:三種相續能緣的分別心能夠斷絕的話,則菩提心自會產生。菩提心生,生滅的妄心就消滅。但菩提真心本來是沒有生滅的,如果說有生滅,這亦是凡夫之執著,有生有滅,就成為對待法了。
滅生俱盡。無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
譯文:
必定要把生滅心徹底清淨,才是無功用道。無功用道,即楞嚴大定。但假如說有一個自然心生,那當然有個生滅心滅,一生一滅,又成對待,亦屬於有生滅作用了。
無生滅者。名為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
譯文:
無生滅的叫做自然,譬如世間的事物,用各種因素混雜和合,構成一個整體,才叫做和合性。不屬於和合性的,叫做本來自然性。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譯文:
這裡的本然,是指自然,和合指因緣。本然也不是自然,和合也不是和合因緣。離開因緣和自然,就是能離和不能離,亦都要排除淨盡。若這樣說法,才不是戲論法。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祗益戲論。
譯文:
要證到菩提涅槃的果位,在你來說還是十分遙遠,一定要經過很多劫,和辛苦勤勞的修行,才能證得的。你雖然能夠記憶背誦十方如來所說的十二部經典,如恆河沙數不清的不可思議清淨妙理,但這只是有益於你的戲論而已。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薰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
譯文:
你雖然對於因緣和自然的道理,說得很清楚,明了透徹,因此一般人都稱讚汝是第一位博學多聞的人。不過像你這樣歷劫多聞薰習,這都不是真修實踐,所以不能免除摩登伽女所加的難。
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
譯文:
你雖是多聞,但徒聞而無實修,終不得定力。如有定力,又何須待我的楞嚴神咒,來轉變摩登伽女的心,使她的淫火息滅,證得三果阿那含呢?『阿那含』譯作不來,就是不再來欲界受生死。現在她在法會中,成為精進林,林是譬喻迅速,即一悟就證三果,不必經一果和二果的階段。既然她已證果,愛河乾枯,也不再來纏你。
『愛河』:喻愛心像河流一樣不會停斷。又愛為生死本,因愛便有欲,因欲而有生,因生而有死,故愛欲像河水,有時亦可以溺死人的。
當阿難託體乞食的時候,摩登伽女一見他,即生愛心,便回家懇求母親,將阿難召來。她的母親即念先天梵咒,把阿難迷住。本來邪不敵正,如果阿難有定力,有正念持咒,也不會給邪咒所迷。可能阿難亦為伽女美色所動,心一動邪術才能乘虛而入。佛知阿難將毀或體,故即說楞嚴咒,敕文殊菩薩持咒往救阿難。阿難聞咒,恍然覺悟,即跑回佛處,伽女亦隨後追到。佛問她來做什麼?伽女說:『我愛阿難』。佛問:『你愛阿難何處?』答:『愛阿難面目俊秀。』佛說:『你愛他的面目,那麼便把它割給你。』若把面目割下,還有什麼可愛?伽女一想便開悟,而證三果阿那含。所以人不怕有愛心,只要能覺悟,便可得救。不覺悟,老是在愛河的漩渦裡溺轉,那就苦惱無窮無盡了。
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譯文:
所以阿難啊!你雖然經歷很多劫數,能夠記憶和持誦佛的秘密妙嚴經典。什麼叫秘密?口不能說出叫做秘,心不能猜測叫做密。又彼此互不相知,為你說法,我不知道;為我說法,你不知道,也是秘密。又一樣法一樣理,但眾人聽後,各有各的理解和悟性,也是秘密。妙是不可思議,嚴是最有價值和最尊嚴的法寶。你雖能記憶和誦持種種妙法,還不如用一天的功夫,來勤修無漏法。無漏法即是斷除貪嗔痴,無明,妄想,分別執著及一切習氣。這樣才能遠離世間愛和憎二種痛苦。
世間人都認為愛是最偉大,最幸福的事情,因此十分注重倫理之愛,男女之愛,殊不知道有了愛,便有了苦!愛憎是苦因,生死是苦果,愛到極處便成憎。好像你所最愛的人,忽然變了心,或者對你不好,你便會生起憎恨心,所謂『愛之愈深,恨之愈切』。說起夫婦的緣份,都是前生的因果。有的夫婦相敬如賓,互相尊重敬愛,這都是前世結下的好緣,故今世享受這好果。但亦逃不了生離死別的痛苦。有的結下惡緣,便成為冤家,天天吵吵鬧鬧,家無寧日,豈不是苦?所以修道的人,切切要離開世間憎愛二苦,要不憎不愛,才是中道了義。
如摩登伽宿為淫女。由神咒力銷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譯文:
即如摩登伽女,從前原為妓女,由楞嚴咒的威神力,消滅她的愛欲妄念,遂能明白自性而得悟道證果。現在法會中,名字叫做性比丘尼。
與羅睺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愛為苦。一念燻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譯文:
羅睺羅,譯作覆障,是佛之子,不是愛欲所生,而是由佛指腹成孕。他在母胎六年不出世,因他前世曾堵塞老鼠穴六天,故有此報。覆即蓋,有覆蓋之業障。耶輸陀羅,譯作名稱,即有名詞的人,是佛的妻子。她都能明白過去的因緣,知道歷世生死的原因,皆因一念貪愛,而成為永世的痛苦。既然已經明白,便能在一念間,轉修無漏善業,現在已能夠超越欲界生死的纏縛,或者已蒙佛的授記,得到將來成佛的名字,何以你們現在還在自己欺騙自己,留戀在見聞分別上,和執著在視聽的六塵上呢?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
譯文:
阿難和在會大眾,聽了佛的開示和教誨,心中的疑惑,遂即消除,明白空不空如來藏的道理,實相的真理。其身和意都頓時感覺輕安,獲得從來所未來曾有的快樂。
輕安境界是很難形容的,要自己領會,才能明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坐禪時也有輕安境界,叫做最初前方便。覺得心意愉快,腿不痛,腰亦不痛,身體輕鬆,妄念皆空,有無限自在的感受。
在阿難和大眾聽佛所說妙法,受佛三昧加持,佛光加被,故大家都得到最殊勝和最快樂的感覺。
重複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沉冥出於苦海。
譯文:
阿難的本事是多聞,又因情感深摯而善哭,這是他第五次悲哭。所以經文說:他重複悲淚。哭至悲痛流淚,頂禮佛足,長跪拿掌對佛說:『世尊!你是清淨寶王,具有無比的慈悲心,能用善巧方便法,消除我等心中疑惑。又用種種因緣方便法,來提醒和獎勵,引導一切沉落及冥頑的眾生,使能脫離愛欲的苦海。』
註:《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講
分享此文的功德回向給眾讀者
◎ 圖文 | 來源網絡
◎ 編輯 | 每日禪那
如有版權,請聯繫處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