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釋(150)五陰魔事(22)

2021-03-01 南山房

 

識陰魔事(下)

 

9、定性聲聞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於命明中。分別精粗。疏決真偽。因果相酬。惟求感應。背清淨道。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居滅已休。更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

識陰十執的第九種是定性聲聞,即指那些不發回小向大之心的鈍阿羅漢。佛告阿難,又修習圓通的善行者,於三摩地中,以止觀力研窮行陰,至行陰盡識陰現時,七識的粗細生滅雖已滅,但真妄和合的八識,其微細生滅未除,儘管識陰寂滅現前中,但其識精妙明,尚未發光,未能圓照法界。「於命明中」指的是於識陰中,已能通達明了,知此真妄和合的第八識含遍一切有漏無漏種子,為一切凡聖所依處。由是能分別聖位變易之精微,凡位分段之粗顯,並能疏通抉擇聖道之真,外道之偽。知道滅道為出世間解脫因果,苦集是世間輪迴因果,此皆是依因感果,自相酬答,因而想要舍世間輪迴之偽,而求證出世間解脫之真。行者用心雖正,但違背第一義空之究竟清淨道,居小乘涅槃之樂,得少為足,更不前進,自謂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更不求進大乘之道。《法華經》云:「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即開眾生佛之知見。」佛之知見者,乃中道第一義空,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必須稱性起修,全修契性,實無眾生可度,實無煩惱可滅,實無佛道可證,實無佛法可修。今行者有取有舍,有修有證,已背實無可證之道。有此決定見解者,則為墮入定性聲聞中。

 

「諸無聞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諸無聞僧,增上慢者」指的是四禪無聞比丘,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增上我慢之人,行者與其為伴侶,終致迷失菩提正性,亡失因地正覺知見。此是第九種外道,以益圓且精之能觀智,以求應之因心,成就沉空趣寂定性之小果,此不僅遠違圓通之真實因地心,更是與涅槃城背道而馳,雖已證空入空,但為空所纏所縛,未能從空出假入中,故生於永纏於空,且沒有超脫之志的種類。

 

10、定性闢支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識陰十執的第十種是定性闢支,梵語闢支,譯名緣覺或獨覺。其出於有佛世,以聞佛十二因緣之理而悟道者名緣覺;其出於無佛世,獨居深山以無師智而悟諸行無常,從而斷煩惱證真空者名緣覺。聲聞但斷正使煩惱,如燒木成碳;緣覺或獨覺更侵習氣,如燒木成灰。雖同發小心,因根稍利,故居聲聞之上,神通亦較之廣。佛告阿難,又修習圓通的善行者,於三摩地中,以止觀力研窮行陰,至行陰盡識陰現時,七識的粗細生滅雖已滅,但真妄和合的八識,其微細生滅未除,儘管識陰寂滅現前中,但其識精妙明,尚未發光,未能圓照法界。

 

「若於圓融清淨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闢支。」

六根互用曰「圓融」,諸塵不染曰「清淨」,照見命元曰「覺明」,此是行陰滅識陰現的境界,較前之定性聲聞,其發心研究得更為深妙,但行者就此陰識之悟境妄立究竟涅槃,不肯勤求圓滿菩提真正的無上大涅槃,若有此決定見解者,則為墮入定性闢支中。

 

「諸緣獨倫。不回心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十圓覺淴心。成湛明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那些不肯回小向大,以得少為足的緣覺或獨覺類眾生,為其伴侶,自此迷失菩提正性,亡失正覺知見,此是第十種外道,以圓遍諸類、覺知通吻的識陰之心,成就了獨覺湛寂之無師智果,以及緣覺明達諸法之無生智果。然住果不前,此不僅遠違圓通之真實因地心,更是與佛之究竟涅槃背道而馳。生覺圓明的「覺」指的是緣覺或獨覺,「圓明」是其所證之境,行者雖能證得闢支佛之果位,獲得無師智或無生智,但得意生身,未能起應化身一即無量而普門示現,故名「不化圓種」。或問識陰十境,前八是外道、天、仙、魔王,錯修妄本,貪戀塵勞,不出三界,枉受生死,故判屬為魔境。今後二聲聞緣覺者,斷惑證真,己出三界,了卻生死,何亦判屬魔境,令人不敢修習。答:據《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皆為魔業,況此修首楞嚴大定圓滿無上菩提者,聲聞緣覺得少為足,中止化城,非魔業而何哉?故以佛望之,仍是外道,仍墮魔境。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或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佛告阿難,在透過如上行陰的十種禪那境界中,或有行者於未至圓通的中途,心生各種狂解,如前八種因迷惑無知,以偽亂真,將虛作實;或有行者未至寂滅圓滿現前,即生滿足心,保果不前,如後二種定性聲聞闢支。此皆是識陰將破未破,用心不純導致,止觀之正念與陰識微細妄執,交互而起,遂至真妄交攻於一念,邪正夾雜於剎那,故發生如上十種狂解妄執。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

眾生頑而無知,不自忖德量能,逢此境界現前,各以所愛而取,由積劫之薰習,偏愛之邪種,迷暗自心。今於識陰所現之境,適與先心相應,投彼病根,發起頑疾,遂即欣取,而自修習。前八種於自所計果,擬為自己畢竟歸宿;後二聲聞緣覺於自所證果,自言究竟得少為足。此等未得言得,未證言證,故曰「大妄語」,雖皆妄語,而害分輕重。外道邪魔所修有漏因而感有漏果,禪福業盡必墮無間,此約害之重者言之;定性聲聞緣覺因修無漏因而證無漏果,不再感三途果報,無墮地獄之事,但不能成就增上進修,永困化城不達寶所,此約害之輕者言之。其害雖分輕重,而於圓通中,皆為魔障也。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歧路。」

汝等應存大悲救世之心,秉承如來覺他之道,將如上所開示的法門,於佛滅度後,傳示末法時代,普令眾生能覺悟明了此義。如來覺他之道有兩種,一是般若行,謂於一切法不生執著,方是如來真實妙道;二是方便行,謂於眾生以種種方便權巧教化。「自作」顯識陰之十種魔事非外魔來擾,「沉孽」是指沉於十種魔事之罪孽,前七俱屬狂解妄見,第八則是愛見,第九第十雖斷界內見愛,然界外法愛猶存,此等不能得成無上菩提,或墮地獄招沉淪苦果,或永閉化城不能增進,此之謂「自作沉孽」。是故汝等應當保綏禪定,哀救行人,消滅自他邪見障道之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圓通,中中趣入薩婆若海,直至成佛,不遭歧路,於其中間,不再遭受諸委屈相。

 

「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恆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

「法門」有通有別,通指全經要義,先示如來藏性令大開圓解,次示耳根圓通令起圓修,後示三漸次明歷位修證統理行果;別指五十陰魔,為修證之助道;此處的識陰十執則屬別中之別。過去世恆河沙劫中,微塵不可數之如來,皆乘此通別之法才得心開意解,得成無上佛道。行者若能圓解圓修圓證,直至五陰破盡,則現前六根圓融不隔,而於見聞覺知亦可互用,於六根互用之定境中,精進不懈,便可證入菩薩金剛乾慧地,此指的是等覺後心之幹慧地,因識陰破盡故。

 

「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然由修耳根圓通起,「圓明」之能證之妙智,便能證「精心」之所證之理體,此能所不二,體用雙彰,即是前心之幹慧地,由此圓通之不二體,於初住位始至等覺位終,自始至終發起神通變化,如觀世音,獲二種殊勝,發三種妙用。喻為淨琉璃內含寶月,意思是說性具神化,不礙發揮運用,洞照近遠。若論悟證,已齊佛果,故曰超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乃至超越菩薩所行之金剛十地,甚至是等覺菩薩所證之圓明。由前之幹慧入後之幹慧,皆稱之為圓明,可見始終惟此一心,因該果海。若修證至等覺位後,已發化至極,入於究竟如來妙莊嚴海。至此,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二執已除,三惑已盡,證一切種智,契合性真本有,如衣裡明珠,非從外得,故曰「歸無所得」。入於如來莊嚴海是顯修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是顯性具,雖性具非修不顯,雖修證非從外得。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能諳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陰魔銷滅。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魎。無復出生。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於大涅槃。心不迷悶。」

五陰魔事,不但現在佛如是見、如是說,過去先佛世尊亦如是。「奢摩他」是止,「毗婆舎那」是觀,「奢摩他中毗婆舎那」即是止觀雙運之圓通心,過去諸佛以此止觀不二之妙覺,分明辨析定中微細魔事,而非粗心浮意所能知。當魔境現前時,汝等若能熟識,不住不著,則心垢自除。「心垢洗除」別指五陰中後二陰,皆是自心所招邪見,妄生住著,致使墮落。「陰魔」別指五陰之色陰天魔,「摧毀」等五句別指五陰之受想二陰天魔,今以止觀雙運,反觀自性之覺明,洞悉魔境,不生住著,則天魔外道悉被摧碎。大力鬼神亦喪魄逃逝,其餘魑魅魍魎諸小鬼等,自當不復更出。如是內魔外魔一併銷除,自可超越諸位,直至證入無上菩提,且於諸位功德,圓滿具足,無所乏少。縱然是下劣根性,不肯增進向上之二乘,亦能回小向大,於諸佛所證大涅槃果,不再迷悶而立志進取。

 

「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未能誦。寫於禪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

末法時代去聖遙遠,何況眾生根性愚昧暗鈍,不能分別定中種種差別魔事,不知今日佛所說之法,辨別魔境之法門,故那些樂修三昧的行者,誠恐難免被魔所惑而墮於邪魔外道中。汝阿難等當勤勸彼,一心持我佛頂陀羅尼咒,「佛頂」即最尊最勝之法,「陀羅尼」即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一切法義皆在其中。若是愚昧不能誦讀,或因修定無暇誦讀,則可書寫此咒懸於禪堂,或帶身上,咒在之處,皆有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並其眷屬,晝夜隨侍,故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等應當恭敬欽承此十方如來究竟修證之勝妙法門,《指掌疏》云:「既示辨魔之法,又申結勸之義,末復教以,汝當恭欽,則如來反覆叮嚀之意,已深切矣!然教以恭欽者有二義:一者,此是十方如來,從始至終,究竟修進之法,當恭敬欽承,而修習之,此囑以依法,成自利行也。二者,此是十方如來,憐憫最後末世,垂留儀範,當恭敬欽承,而宣傳之,此囑以依教,成利他行也。」

 

「最後垂範。」

「最後」是對最初而言,因阿難最初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佛已於前,徵心辨見顯如來藏,乃至選擇圓通根本,教正助二行,則最初方便開示已竟。後因垂注末法眾生,再回紫金山攬七寶幾,重示七趣因果,辨別五陰魔境,策勵定性二乘,哀救末法眾生,居於方便之最後,故曰「最後垂範」。

 

 

相關焦點

  • 一目了然:圖解《楞嚴經》「七處徵心」
    因此沒接觸過《大佛頂首楞嚴經》的同修,不知經典前後情節,如果光看本套圖解難以想明白其中表達的含義,應結合經典原文,以經典為主,圖片為輔,讓圖片成為你明白經義的助緣!(資料圖)佛在<楞嚴經>中舉了那麼多的例子,打了那麼多的比喻,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告訴阿難,後天的意識並非是你的真心,大腦裡面的思維並不是真正的你。
  • 楞嚴經賞析:智海長老講楞嚴經
    《楞嚴經》,佛教經典。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般剌蜜帝譯。10卷。此經的譯者為般剌蜜帝大師中印度人,居廣州制止道場,於唐神龍元年(705)從灌頂部中誦出,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房融筆受,懷迪證譯。中國歷代皆視此經為佛教主要經典之一。本經架構本經的基本架構,可說是[從破魔始,至破魔終]。
  • 永遠不要瞧不起讀《楞嚴經》、《心經》、《金剛經》的人
    1、《楞嚴經》:「自從一見《楞嚴》後,不讀人間糟粕書。」《楞嚴經》是佛教的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早在唐朝房融把《楞嚴經》獻於武則天,但又被武則天將此經存在宮中,未有流通。後來,是國師神秀禪師發現了此經,才將它流通出來。《楞嚴經》在宋朝非常受到士大夫的歡迎。
  • 楊維中:論《楞嚴經》佛學思想的特色及其影響
    而作為眾生解脫成佛根據的「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是《楞嚴經》較為獨特的提法。一般的如來藏系經典都用「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的名稱。而此經的這一提法,包含了三方面的含義:「菩提」、「涅槃」、「識精」。元釋惟則這樣疏解:「不染煩惱,名菩提;不涉生死,名涅槃;不染不涉,故號元清淨體;識精,陀那性識也。」此處的菩提,也就是菩提心,屬於解脫之因;涅槃,也就是成佛的境界,為修行所得之果。
  • 為什麼同樣是佛經楞嚴經要比金剛經難讀很多?
    2、《楞嚴經》行文我們再來看看《楞嚴經》的譯師,般剌蜜帝大師。其實《楞嚴經》能夠帶來中土還是相當之有波折的。在翻譯《楞嚴經》的過程中,因為般剌蜜帝大師不通漢語,所以是由別人轉譯,然後由當時被流放到嶺南的房融筆受,再由南樓寺的懷迪法師作為證譯的。《全唐詩》載:「房融,河南人,則天時為相。神龍元年,貶死高州。好浮屠法,嘗於嶺外筆受《楞嚴經》。詩一首。」
  • 別小看那些讀《金剛經》、《楞嚴經》、《心經》的人
    人們常說:「《金剛經》破色相,《楞嚴經》破空相,方顯《心經》。」在佛教的語境裡,「色」指代世間一切存在的實體,「空」指真空的本體,也指幻象,「相」的含義更宏大,指人心中的執念。所以,《金剛經》看世界,《楞嚴經》看自己。那這幾部經書又都是誰寫的,怎麼流傳進中國的呢?
  • 《楞嚴經》解釋:在家念楞嚴咒怎麼回向
    《楞嚴經》是佛經中非常經典的經文,同時也是三大經王之一,而且學佛的人們還把楞嚴經譽為開智慧的《楞嚴經》。而《楞嚴咒》作為《楞嚴經》中的咒語,其威能也是不可想像的,我們常念《楞嚴咒》會讓我們獲得不可思議的好處。學佛的人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回向。
  • 《楞嚴經》妙覺位與首楞嚴經名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佛告文殊師利: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亦名灌定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汝當奉持。】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是要用心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內容是什麼,這樣師兄的修行功效才會更加的好,而且師兄也會知道楞嚴經全文講什麼,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簡單的了解楞嚴經義貫全文吧!「首楞嚴」:又譯為「首楞伽摩」。佛在《大般涅槃經》中解釋「首楞嚴」為:「一切事究竟堅固」。
  • 楞嚴經原文、白話文對照
    楞嚴經原文、白話文對照 · 卷一慧學居士《楞嚴經》各卷小結:卷一:多聞的阿難,慘遭娑毗迦羅先梵天咒的加持,與摩登伽女混在了一起,羞愧無比,請示如來成佛的舍摩他三摩波提禪那的最初方便方法。如來慈悲告示:一切眾生之所以生死相續,無不是因為不知有一妙明真心,死認虛幻妄心。
  • 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
    楞嚴經之四種清淨明誨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
  • 《楞嚴經》: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楞嚴經》:「淫心不除。塵不可出」。人的三寶是精氣神,不管正邪淫,精氣神都會流失,有漏就有煩惱,入佛無漏智,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裡的大事,就是指為眾生講《法華經》,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教導眾生成佛的大事。入佛知見還會有淫有漏有煩惱嗎?《楞嚴經》講的都是真修!常言道: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可見《楞嚴經》在浩瀚的佛教經藏中的重要性。
  • 聖空法師:學習《楞嚴經》的好處
    楞嚴(《楞嚴經》)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是什麼呢?就是它是從真心自性,從根本上去講的。你只要明白這個道理,無論你是念佛啊還是持咒、誦經、閉關、打坐……用什麼方法都可以解決你的問題。《楞嚴經》教我們「因地發心要真」,也就是說,你必須要知道你煩惱的根本從哪裡出來的?如果你不知道,來了煩惱,你就去控制,可能到死,你的思想都不會停止。你知道這個事情的嚴重性嗎?死了之後是「什麼」去投胎?就是我們的「識」,就是我們的思想,它還繼續在工作;只是肉體,它已經不能再用了。
  • | 每天幾分鐘,輕鬆學楞嚴經
    選自:第58屆楞嚴法會《楞嚴經要解》3卷02講(05)阿難。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勞。其人若病,則有苦味。無病之人,微有甜觸。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吸此塵象,名知味性。
  • 讀《楞嚴經》、《心經》、《金剛經》:讓你找到真實的自己
    今天給大家介紹佛教三大經典:《楞嚴經》、《心經》、《金剛經》。1、《楞嚴經》《楞嚴經》又叫《大佛頂經》,由唐般刺密諦譯,唐中宗元年,般刺密諦口誦,沙門懷迪證譯。《楞嚴經》來之不易,般刺密帝為了惠及中土之人,把《楞嚴經》藏在身上,不料卻被守邊界的官吏查獲,不允許出境傳授。
  • 佛法楞嚴|牒定五大以釋疑
    (三)難釋相妄你的意思如何?這虛空在同一個時間,不同之處,一切有為相,是因日等七緣所生?還是因虛空所有?富樓那!如果是因為日等七緣所生,暫且就太陽照耀的時候來說,既然是太陽的光明,十方世界虛空,應該同為一個太陽之色,為什麼虛空之中,更看到一個團圓之日?
  • 《楞嚴經》為什麼被讚譽為「戒淫寶典」?
    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一、殊勝地位 漢傳佛教寺院早課的第一課即是誦持該經的核心「楞嚴咒」,教相上圓攝「顯、密、性、相」,宗派上橫跨「禪、淨、密、律」,說法上破立均等、理事兼容,被譽為「佛教修行大全」、「破魔大全」、濃縮大藏經的「小藏經」、佛教正法住世的標誌和象徵,也是佛法開始隱沒的首部佛經。
  • 楞嚴經16 五十陰魔 12
    >慧律法師楞嚴經 第二套(全)慧律法師楞嚴經 第三套(全)慧律法師楞嚴經 第四套(全)慧律法師楞嚴經 第五套(全)慧律法師楞嚴經 第六套(全)慧律法師楞嚴經 第七套(全)慧律法師楞嚴經 第八套(全)慧律法師楞嚴經 第九套(全)慧律法師楞嚴經 第十套(全)慧律法師楞嚴經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提及《楞嚴經》這部經書,在佛子中間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拋開經文傳入漢地的傳奇經過不談,歷代祖師對它的批註,以及「末法時代,楞嚴先滅」的教誡,就讓眾多佛子對它心馳神往。毫不誇張的說,此經涵蓋了禪、淨、律、密宗諸多法門,被各宗奉為最上寶典。
  • 《楞嚴經》講了什麼?為什麼要學這部經典?看完你就明白了
    《楞嚴經》是佛教三藏教典中最重要的大乘經典之一,被佛弟子稱為「開悟的楞嚴」。佛滅度後,弟子們結集成經,弘傳於印度,後因年久失傳,唯獨龍宮藏有此經。佛陀涅槃七百年後,印度的大乘論師龍樹菩薩出世弘法。因其行解證悟的殊勝,受到龍王的禮請,他在龍宮中見到《龍藏》,其中有一部《大佛頂首楞嚴經》,披閱之後,感到非常稀有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