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陰魔事(下)
9、定性聲聞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於命明中。分別精粗。疏決真偽。因果相酬。惟求感應。背清淨道。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居滅已休。更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
識陰十執的第九種是定性聲聞,即指那些不發回小向大之心的鈍阿羅漢。佛告阿難,又修習圓通的善行者,於三摩地中,以止觀力研窮行陰,至行陰盡識陰現時,七識的粗細生滅雖已滅,但真妄和合的八識,其微細生滅未除,儘管識陰寂滅現前中,但其識精妙明,尚未發光,未能圓照法界。「於命明中」指的是於識陰中,已能通達明了,知此真妄和合的第八識含遍一切有漏無漏種子,為一切凡聖所依處。由是能分別聖位變易之精微,凡位分段之粗顯,並能疏通抉擇聖道之真,外道之偽。知道滅道為出世間解脫因果,苦集是世間輪迴因果,此皆是依因感果,自相酬答,因而想要舍世間輪迴之偽,而求證出世間解脫之真。行者用心雖正,但違背第一義空之究竟清淨道,居小乘涅槃之樂,得少為足,更不前進,自謂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更不求進大乘之道。《法華經》云:「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即開眾生佛之知見。」佛之知見者,乃中道第一義空,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必須稱性起修,全修契性,實無眾生可度,實無煩惱可滅,實無佛道可證,實無佛法可修。今行者有取有舍,有修有證,已背實無可證之道。有此決定見解者,則為墮入定性聲聞中。
「諸無聞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諸無聞僧,增上慢者」指的是四禪無聞比丘,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增上我慢之人,行者與其為伴侶,終致迷失菩提正性,亡失因地正覺知見。此是第九種外道,以益圓且精之能觀智,以求應之因心,成就沉空趣寂定性之小果,此不僅遠違圓通之真實因地心,更是與涅槃城背道而馳,雖已證空入空,但為空所纏所縛,未能從空出假入中,故生於永纏於空,且沒有超脫之志的種類。
10、定性闢支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識陰十執的第十種是定性闢支,梵語闢支,譯名緣覺或獨覺。其出於有佛世,以聞佛十二因緣之理而悟道者名緣覺;其出於無佛世,獨居深山以無師智而悟諸行無常,從而斷煩惱證真空者名緣覺。聲聞但斷正使煩惱,如燒木成碳;緣覺或獨覺更侵習氣,如燒木成灰。雖同發小心,因根稍利,故居聲聞之上,神通亦較之廣。佛告阿難,又修習圓通的善行者,於三摩地中,以止觀力研窮行陰,至行陰盡識陰現時,七識的粗細生滅雖已滅,但真妄和合的八識,其微細生滅未除,儘管識陰寂滅現前中,但其識精妙明,尚未發光,未能圓照法界。
「若於圓融清淨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闢支。」
六根互用曰「圓融」,諸塵不染曰「清淨」,照見命元曰「覺明」,此是行陰滅識陰現的境界,較前之定性聲聞,其發心研究得更為深妙,但行者就此陰識之悟境妄立究竟涅槃,不肯勤求圓滿菩提真正的無上大涅槃,若有此決定見解者,則為墮入定性闢支中。
「諸緣獨倫。不回心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十圓覺淴心。成湛明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那些不肯回小向大,以得少為足的緣覺或獨覺類眾生,為其伴侶,自此迷失菩提正性,亡失正覺知見,此是第十種外道,以圓遍諸類、覺知通吻的識陰之心,成就了獨覺湛寂之無師智果,以及緣覺明達諸法之無生智果。然住果不前,此不僅遠違圓通之真實因地心,更是與佛之究竟涅槃背道而馳。生覺圓明的「覺」指的是緣覺或獨覺,「圓明」是其所證之境,行者雖能證得闢支佛之果位,獲得無師智或無生智,但得意生身,未能起應化身一即無量而普門示現,故名「不化圓種」。或問識陰十境,前八是外道、天、仙、魔王,錯修妄本,貪戀塵勞,不出三界,枉受生死,故判屬為魔境。今後二聲聞緣覺者,斷惑證真,己出三界,了卻生死,何亦判屬魔境,令人不敢修習。答:據《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皆為魔業,況此修首楞嚴大定圓滿無上菩提者,聲聞緣覺得少為足,中止化城,非魔業而何哉?故以佛望之,仍是外道,仍墮魔境。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或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佛告阿難,在透過如上行陰的十種禪那境界中,或有行者於未至圓通的中途,心生各種狂解,如前八種因迷惑無知,以偽亂真,將虛作實;或有行者未至寂滅圓滿現前,即生滿足心,保果不前,如後二種定性聲聞闢支。此皆是識陰將破未破,用心不純導致,止觀之正念與陰識微細妄執,交互而起,遂至真妄交攻於一念,邪正夾雜於剎那,故發生如上十種狂解妄執。
「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
眾生頑而無知,不自忖德量能,逢此境界現前,各以所愛而取,由積劫之薰習,偏愛之邪種,迷暗自心。今於識陰所現之境,適與先心相應,投彼病根,發起頑疾,遂即欣取,而自修習。前八種於自所計果,擬為自己畢竟歸宿;後二聲聞緣覺於自所證果,自言究竟得少為足。此等未得言得,未證言證,故曰「大妄語」,雖皆妄語,而害分輕重。外道邪魔所修有漏因而感有漏果,禪福業盡必墮無間,此約害之重者言之;定性聲聞緣覺因修無漏因而證無漏果,不再感三途果報,無墮地獄之事,但不能成就增上進修,永困化城不達寶所,此約害之輕者言之。其害雖分輕重,而於圓通中,皆為魔障也。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歧路。」
汝等應存大悲救世之心,秉承如來覺他之道,將如上所開示的法門,於佛滅度後,傳示末法時代,普令眾生能覺悟明了此義。如來覺他之道有兩種,一是般若行,謂於一切法不生執著,方是如來真實妙道;二是方便行,謂於眾生以種種方便權巧教化。「自作」顯識陰之十種魔事非外魔來擾,「沉孽」是指沉於十種魔事之罪孽,前七俱屬狂解妄見,第八則是愛見,第九第十雖斷界內見愛,然界外法愛猶存,此等不能得成無上菩提,或墮地獄招沉淪苦果,或永閉化城不能增進,此之謂「自作沉孽」。是故汝等應當保綏禪定,哀救行人,消滅自他邪見障道之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圓通,中中趣入薩婆若海,直至成佛,不遭歧路,於其中間,不再遭受諸委屈相。
「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恆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
「法門」有通有別,通指全經要義,先示如來藏性令大開圓解,次示耳根圓通令起圓修,後示三漸次明歷位修證統理行果;別指五十陰魔,為修證之助道;此處的識陰十執則屬別中之別。過去世恆河沙劫中,微塵不可數之如來,皆乘此通別之法才得心開意解,得成無上佛道。行者若能圓解圓修圓證,直至五陰破盡,則現前六根圓融不隔,而於見聞覺知亦可互用,於六根互用之定境中,精進不懈,便可證入菩薩金剛乾慧地,此指的是等覺後心之幹慧地,因識陰破盡故。
「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然由修耳根圓通起,「圓明」之能證之妙智,便能證「精心」之所證之理體,此能所不二,體用雙彰,即是前心之幹慧地,由此圓通之不二體,於初住位始至等覺位終,自始至終發起神通變化,如觀世音,獲二種殊勝,發三種妙用。喻為淨琉璃內含寶月,意思是說性具神化,不礙發揮運用,洞照近遠。若論悟證,已齊佛果,故曰超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乃至超越菩薩所行之金剛十地,甚至是等覺菩薩所證之圓明。由前之幹慧入後之幹慧,皆稱之為圓明,可見始終惟此一心,因該果海。若修證至等覺位後,已發化至極,入於究竟如來妙莊嚴海。至此,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二執已除,三惑已盡,證一切種智,契合性真本有,如衣裡明珠,非從外得,故曰「歸無所得」。入於如來莊嚴海是顯修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是顯性具,雖性具非修不顯,雖修證非從外得。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能諳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陰魔銷滅。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魎。無復出生。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於大涅槃。心不迷悶。」
五陰魔事,不但現在佛如是見、如是說,過去先佛世尊亦如是。「奢摩他」是止,「毗婆舎那」是觀,「奢摩他中毗婆舎那」即是止觀雙運之圓通心,過去諸佛以此止觀不二之妙覺,分明辨析定中微細魔事,而非粗心浮意所能知。當魔境現前時,汝等若能熟識,不住不著,則心垢自除。「心垢洗除」別指五陰中後二陰,皆是自心所招邪見,妄生住著,致使墮落。「陰魔」別指五陰之色陰天魔,「摧毀」等五句別指五陰之受想二陰天魔,今以止觀雙運,反觀自性之覺明,洞悉魔境,不生住著,則天魔外道悉被摧碎。大力鬼神亦喪魄逃逝,其餘魑魅魍魎諸小鬼等,自當不復更出。如是內魔外魔一併銷除,自可超越諸位,直至證入無上菩提,且於諸位功德,圓滿具足,無所乏少。縱然是下劣根性,不肯增進向上之二乘,亦能回小向大,於諸佛所證大涅槃果,不再迷悶而立志進取。
「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未能誦。寫於禪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
末法時代去聖遙遠,何況眾生根性愚昧暗鈍,不能分別定中種種差別魔事,不知今日佛所說之法,辨別魔境之法門,故那些樂修三昧的行者,誠恐難免被魔所惑而墮於邪魔外道中。汝阿難等當勤勸彼,一心持我佛頂陀羅尼咒,「佛頂」即最尊最勝之法,「陀羅尼」即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一切法義皆在其中。若是愚昧不能誦讀,或因修定無暇誦讀,則可書寫此咒懸於禪堂,或帶身上,咒在之處,皆有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並其眷屬,晝夜隨侍,故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等應當恭敬欽承此十方如來究竟修證之勝妙法門,《指掌疏》云:「既示辨魔之法,又申結勸之義,末復教以,汝當恭欽,則如來反覆叮嚀之意,已深切矣!然教以恭欽者有二義:一者,此是十方如來,從始至終,究竟修進之法,當恭敬欽承,而修習之,此囑以依法,成自利行也。二者,此是十方如來,憐憫最後末世,垂留儀範,當恭敬欽承,而宣傳之,此囑以依教,成利他行也。」
「最後垂範。」
「最後」是對最初而言,因阿難最初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佛已於前,徵心辨見顯如來藏,乃至選擇圓通根本,教正助二行,則最初方便開示已竟。後因垂注末法眾生,再回紫金山攬七寶幾,重示七趣因果,辨別五陰魔境,策勵定性二乘,哀救末法眾生,居於方便之最後,故曰「最後垂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