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供奉的對象:阿羅漢果位、四大羅漢與十六羅漢

2020-12-14 歷史國學教堂

佛教具有非常龐大的體系,供奉的對象也很多,包括菩薩、羅漢、護法天神等。在中國境地,不同時期流行供奉的對象也有所變化。而且,這些供奉對象有的經過藝術加工,演變為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有的沾染中國文化,轉變為中外結合友好紐帶。

話不多說,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供奉的對象:阿羅漢果位、四大羅漢與十六羅漢。

阿羅漢果位

羅漢,為阿羅漢的簡稱,原本指原始的小乘佛教所達到的最高境界。傳說稱:一位佛教徒修行,可能到達高低不同的四種境界。每一種境界稱為一個「果位」,有點和現代的學位相似。這四種果位是:

初果:原為預流果(音譯:須陀洹),一旦獲得了初果,在輪迴轉生時便不會墮入「惡趣」(指變成畜生、惡鬼等)。

二果:原為一來果(音譯:斯陀含),獲得此果,輪迴時便只轉生一次。

三果:原為不還果(音譯:阿那含),獲得此果,就不再回到「欲界」受生而可以超生天界。

四果:便是阿羅漢果,擁有此果,他是諸漏已盡,萬行圓成,所做已做,應辦已辦,永遠不可能再投胎轉世而承受「生死輪迴」的苦楚。獲得果位的人,便稱為阿羅漢,簡稱羅漢。

是否所有的人都可以獲得羅漢羅漢像果呢?傳說古代印度次大陸彌蘭王曾經有意問過那位在佛經中著名的那先比丘,是否在家居士也有可能變成阿羅漢,答案是肯定的。

四大羅漢與十六羅漢

如上所述,證阿羅漢果位就像現在攻讀最高學位。證果,原意為自身求解脫。根據小乘佛教的理論,獲得阿羅漢果位,便是最終歸宿(涅槃)。

說白了,修羅漢果的只是些「自了漢」。要是所有人都是這樣,誰還去傳揚佛法?後來大乘佛教便往前跨了一步,把自身解脫當作小事,眾生解脫當作大事。

主張一切有情成佛,用佛法成就眾生。所以,開始提倡作佛滅度後不入涅槃護法弘法的阿羅漢,這是修阿羅漢果位的人從來沒有預期的任務,所以,釋尊便在他們之中遴選。

根據西晉時期竺法護所譯的《彌勒下生經》以及東晉時期譯者失名的《舍利弗問經》說,佛去世時派遣君屠缽嘆比丘、賓頭盧比丘、大迦葉比丘、羅雲(即羅怙羅、羅喉羅)比丘「住世不涅槃,流通我法」。

他們全是釋尊的親傳嫡系,羅怙羅還是釋尊的親生子。他們全是「聲聞」。所謂「聲聞」,最早的見解是指親自聽到過佛的言教聲音覺悟而獲得果位者。

從釋尊修行而得證阿羅漢果位的人儘管很多,不過看來均已涅粲,早已無蹤無影。最早住世的阿羅漢便是這四大比丘,也稱為四大羅漢、四大聲聞。

現存漢譯佛經中關於十六羅漢最早的經典見於唐代玄奘大師所翻譯的《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難提密多羅翻譯為「慶友」,傳說他是佛滅後八百年時師子國(就是指今斯裡蘭卡)的名僧。他年輩較晚,儘管成為羅漢,卻夠不上「聲聞」。

《法住記》中所記載的是「如是傳聞」,而不是「如是我聞」。書中講到,慶友在涅槃時將十六大阿羅漢的法名與住址告訴大眾,今人把《法住記》十六羅漢名號照錄如下:

第一位:賓度羅踐惰閣,他的經典形象是頭髮皓白,長有白色長眉,俗稱「長眉羅漢」。中國禪林食堂經常供奉他的像。

第二位:迦諾迦伐蹉,根據《佛說阿羅漢具德經》說,他是「知一切善惡法之聲聞」。第三位:迦諾迦跋釐惰閉。

第四位:蘇頻陀。

第五位:諾矩羅

第六位:跋陀羅,意譯作「賢者」,是佛的一名近身侍者。跟據《楞嚴經》,他主管洗浴的事宜,因而近世禪林浴室中經常供奉他的像。

第七位:迦理迦,是佛的一名近身侍者。

第八位:伐閣羅弗多羅,意譯為「金剛子」。

第九位:戍博迦,有「賤民」、「男根斷者」的涵義,可見其出身不高,或為宦者。

第十位:半託迦,和第十六位注茶半託迦是親生兄弟。據傳說他們的母親是大富長者之女,因和家奴私通,逃跑到其他的國家,久而有孕,臨產的時候往家返,在路途中生二子。大的稱為半託迦,意為「大路邊生」;小的叫作注茶半託迦,意為「小路邊生」。兄長聰明小弟愚鈍,不過均出家成羅漢。

第十一位:羅怙羅,意譯「障月」、「執月」、「覆障」。他是釋尊在俗時所生養的唯一兒子。據傳說佛出家之夜,釋尊在俗時的第二夫人耶輸有幸懷胎,6年後佛成道之夜月蝕時降生,所有由此命名。15歲出家,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不毀禁戒,誦讀不懈」,稱作「密行第一」。

第十二位:那伽犀那,意譯「龍軍」,習慣稱之為「那先比丘」,生於佛滅後,7歲出家,曾在舍竭國答國王彌蘭陀之間傳揚佛法。

第十三位:因揭陀。

第十四位:伐那娑斯。

第十五位:阿氏多,是佛的一名侍者。

第十六位:注茶半託迦。

中國佛教中佛與菩薩的形象到了唐代都已基本定型,逐漸具有類型化。他們的衣飾也非常特殊,和平常的世俗人等區別較大。

羅漢的傳說大致從《法住記》流行後才逐漸普及的,羅漢身穿漢化了的僧衣,與普通的和尚並沒有什麼區別,關於他們的生平資料記載也少之又少。

這些,都給藝術家發揮馳騁想像的餘地創造了條件,使他們可以在現實的老幼胖瘦高矮俊醜等大量現實生活中和尚的基礎上,創造出非常生動的多種羅漢形象來。

可以說,羅漢剛到中國,便異常生動活潑地出現在佛教徒、藝術家的心目中,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繪畫、雕塑的題材與內容。

好了,《佛教供奉的對象:阿羅漢果位、四大羅漢與十六羅漢》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此,若有不同意見歡迎補充

相關焦點

  • 佛、菩薩、羅漢、天神
    佛教諸神有著龐大的體系,在五臺山的寺院中常見的有佛、菩薩、羅漢、天神。佛是佛陀的簡稱,意為覺者,是佛教修行的最好境界。覺有三層含義,自覺、覺他和覺行圓滿。羅漢和天神卻最後兩項,菩薩缺最後一項,只有佛才是三項俱全。
  • 羅漢造句和解釋_羅漢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羅漢(luó hàn)。佛教語。[梵Arhat](阿羅漢)的省稱。小乘的最高果位,稱為「無學果」。指已斷煩惱,超出三界輪迴,應受人天供養的尊者。我國寺廟中供奉者,有十六尊、十八尊、五百尊、八百尊之分。羅漢參考例句:1、這次慶典中的疊羅漢表演,博得了大家熱烈的掌聲。2、這五百個羅漢,面貌各異,栩栩如生。3、紅柿若出頭,羅漢腳仔目屎流。
  • 佛學:降龍羅漢、伏虎羅漢、濟公活佛,皆為最為熟知的佛教三羅漢
    佛教的眾多人物中,雖然觀音大士和佛祖最為被大家熟知,但在佛教歷史的發展中,也曾出現過無數以身證道,救苦救難的代表人物,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人物:降龍羅漢、伏虎羅漢、濟公活佛:降龍羅漢降龍羅漢又稱「慶友尊者」,降龍羅漢即是「迦葉尊者」,傳說曾降伏惡龍。
  • 古人愛做羅漢畫,原來是為了表達這些意思
    羅漢造型藝術是中國佛教美術題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同菩薩像、佛像等流傳廣泛,其形式主要表現為繪畫和雕塑。羅漢,即梵文音譯「阿羅漢」的簡稱,是佛教聲聞四果中的極果,意為「殺賊」,「不生」,「應供」等,殺賊,即殺盡煩惱之賊,不生,即解脫生死不受後有之意,而「應供」,即應受天地人間的供養。
  • 十八羅漢的來由,原來伏虎羅漢並不是因打虎出名!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梵名《Arhat》。有殺賊,應供,無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
  • 佛教中的十八羅漢:降龍伏虎最為熟知,那你還知道其他的羅漢嗎?
    十八羅漢是指佛教傳說中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他們都是歷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羅漢主要流行於唐代,至唐末,開始出現十八羅漢,到宋代時,則盛行十八羅漢了。他在演說及辯論時,常帶笑容,又因論喜慶而名聞遐邇,故名喜慶羅漢,或歡喜羅漢。Top16:舉缽羅漢諾迦跋哩陀尊者原是一位化緣和尚。他化緣的方法與眾不同,是高舉鐵缽向人乞食,成道後,世人稱其為「舉缽羅漢」。
  • 儀軌 | 供羅漢【五百羅漢】
    將合堂羅漢前。右繞經行一匝。施主每爐中。上香一炷。一問訊。香燈師持香。隨施主後。待上香畢。俱歸位立定。收佛號。煞下鼓鈸一陣。施主再拈香。設拜。長跪。合掌。悅眾鳴引磬。一字一擊。齊聲上供雲)。奈麻常住十方佛法僧。奈麻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常住諸聲聞僧。奈麻常隨佛。後千二百五十五大阿羅漢。奈麻鹿苑先度五比丘。最後須跋陀羅諸阿羅漢。奈麻世尊高弟大迦葉。阿難陀等。大阿羅漢。
  • 南昌方言「羅漢」是什麼意思?
    在南昌方言中,「羅漢」一詞常有人使用,是南昌方言中比較常見的一個詞彙。小編曾聽到和在網上看到過這個詞彙 ,與許多初次見到的人一樣,小編也不了解其含義,後來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後 ,了解到它有兩個意思。據悉,南昌方言中的「羅漢」一詞指沒有老婆的男子和社會上不務正業的混混等人,一般特指第二種意思,大家可能看到過關於某地「最大羅漢」的報導,其中的「羅漢」即指第二種意思。說到羅漢,人們更多想到其原意,即佛教名詞,南昌方言中的「羅漢」與佛教中的羅漢有無關係呢?羅漢,在佛教中為阿羅漢的簡稱,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低於佛和菩薩。
  • 叢林清規 | 供羅漢儀軌 【五百羅漢】
    將合堂羅漢前。右繞經行一匝。施主每爐中。上香一炷。一問訊。香燈師持香。隨施主後。待上香畢。俱歸位立定。收佛號。煞下鼓鈸一陣。施主再拈香。設拜。長跪。合掌。悅眾鳴引磬。一字一擊。齊聲上供雲)。奈麻常住十方佛法僧。奈麻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常住諸聲聞僧。奈麻常隨佛。後千二百五十五大阿羅漢。奈麻鹿苑先度五比丘。最後須跋陀羅諸阿羅漢。奈麻世尊高弟大迦葉。阿難陀等。大阿羅漢。
  • 庫倫旗興源寺清代早期十八羅漢壁畫——布仁布和
    考證一.羅漢定義。據丁福保編繤《佛學大辭典》羅漢辭條:「阿羅漢略稱羅漢。小乘極悟之位名。一譯「殺賊」,殺煩惱賊之意。二譯「應供」,當受人天供養之意。三譯「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報之意」。由此可知,阿羅漢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二.十六羅漢十六羅漢是釋迦牟尼的弟子。
  • 揭秘十八羅漢的傳奇身世
    因為那迦犀論耳根清淨最為到家,故佛教造像常將他的形象塑畫為挖耳狀,故世人稱其為「挖耳羅漢」。因竭陀尊者另一傳說,尊者原位印度捕蛇人,常攜帶布袋入山捉蛇以免行人被蛇咬傷,又將抓到的蛇拔去毒牙放生於山林,因發善心而證得阿羅漢果位。因他隨身總帶一裝蛇的布袋,故世人稱他為「布袋羅漢」。伐那波斯尊者
  • 《金剛經》|修行者,不可不知的佛門「護法」使者「 十八羅漢」
    十八羅漢…「十八羅漢」這名詞,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到底他們在佛門中,是扮演怎樣的角色呢?記得金剛經有段經文:「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裡頭提到了幾個名詞,如無諍三昧、離欲阿羅漢、阿羅漢道、樂阿蘭那行者、實無所行。這名詞之間,有何關聯呢?
  • 佛教中佛、菩薩、羅漢有什麼區別?
    到了羅漢,就有了金身和法術,就好像少林寺十八銅人一樣,而且各自帶了屬性。比如「降龍羅漢」、「伏虎羅漢」、「睡夢羅漢」等等。再高一級別,就是「菩薩」,菩薩貌似中層領導,但是觀世音菩薩幹事情也是經常親力親為,並不見得去差遣羅漢——由此可以看出,這其中並沒有領導關係。而菩薩、羅漢都聽命於佛。
  • 玉雕大師惟妙惟肖的翡翠擺件十八羅漢欣賞!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梵名《Arhat》。有殺賊,應供,無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意譯為:一.可以幫人除去生活中的一切煩惱;二.可以接受天地間人天供養;三.可以幫人不再受輪迴之苦。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淨,無明煩惱已斷,已了脫生死,證入涅槃樂,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於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淨,隨緣度化眾生。羅漢最早是從印度傳入中國。
  • 金剛伏魔神通和羅漢伏魔神功,哪個威力更強?
    「金剛伏魔神通」和「羅漢伏魔神功」,哪個威力更強?從字面上來理解,金剛為「釋迦提桓因陀羅」的武器。「釋提桓因陀羅」即「帝釋天」,意為「能夠為天界諸神的主宰者」,是佛教的護法神。羅漢別稱阿羅漢,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一經對比就很明顯了,一個是金剛,另一個只是泥塑。
  • 視覺靈隱 | 天上人間 羅漢應供 羅漢松上的小羅漢
    忽一抬頭,雙眼被羅漢松上一群小羅漢所吸引。小羅漢在綠葉之間,或問訊叩首,或盤坐參禪。這意外的相遇,讓人驚奇!靈隱寺內數十棵平時不起眼的羅漢松,一下子生動起來。羅漢是啥意思?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後有,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得羅漢果位的修行人,皆身心清淨,無明已斷,了脫生死,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於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淨,隨緣教化度眾。佛教之中有十八羅漢、五百羅漢之說。
  • 金剛經第十一: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都是什麼意思
    小乘佛法的終極果位,就是四果羅漢——分別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不過在此之前,我們先總體介紹一下這個概念。我們經常聽到「阿羅漢」這個詞,其實這是個梵語發音,含有三種意思——殺賊,應供,無生。
  • 《西遊記》:唐僧師徒最後被封的佛,使者與羅漢到底什麼級別?
    唐僧是旃檀功德佛,猴哥是鬥戰勝佛,八戒是淨壇使者,沙僧是金身羅漢。這是按照取經功勞大小的順序被封的,師徒四人的等級也就出來了。可是他們的職位,到底是如何算的呢?首先是,師父唐僧,他被封為旃檀功德佛,級別是佛。雖說這老和尚在取經過程中,有太多的扯後腿,然而它是團隊的核心,前世又是如來的弟子金蟬子,封他為佛,也屬正常。
  • 被忽視的佛教題材,翡翠十八羅漢代表著哪些美好寓意?
    - 張玉堂已為逾30萬位玉石愛好者服務-在翡翠市場上,和佛教有關的飾品很多,如觀音、佛公和無事牌等等,羅漢也是經典的佛教人物,翡翠市場上的十八羅漢卻常常被大家忽略,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十八羅漢代表的寓意。,因此被尊為降龍羅漢,降龍羅漢寓意天海無恙。
  • 十八羅漢各顯神通,你認得幾位?
    佛教傳說的十八羅漢,均是釋迦牟尼座下弟子,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十八羅漢原是十六羅漢演變而來的,據佛家經典記載,釋迦牟尼16位弟子受佛囑咐,不入涅槃。住在獅子國(斯裡蘭卡)的慶友尊者寫了一本《法住記》,詳細記載了十六羅漢的名字和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