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傑談《百年虛雲》第5期:虛雲大師經過苦行、遊歷參訪,終於開悟得道:開悟後是什麼狀態?

虛雲大師在巖洞中以虎狼為伴,和鳥蟲為伍,餓了吃野草樹葉,渴了喝山澗溪水。經過六年的苦修,終於參空了七情六慾,更放下了世間名利。
為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虛雲大師從普陀山起香,三步一拜,朝禮五臺山。一路上山高路遠,寒暑變化,甚至被人取笑,被迫從別人褲襠底下鑽過去。大師曾經在路上身患疾病,險些喪命,多虧文吉菩薩相救才脫離生命危險。

光緒十年五月,虛雲大師以超乎常人的極大毅力,經歷了無數次的磨難和無數次生與死的洗禮,用了整整三年時間,三步一拜,終於到達五臺山,完成了朝禮大願。
之後,虛雲大師用了十年時間,徒步行走數萬裡,自陝西、四川進入西藏,在大雪紛飛的冬季,翻越喜馬拉雅山口到達不丹。後來又週遊尼泊爾、印度、孟加拉、錫蘭和緬甸等國,朝禮佛跡,研習經教。
回國後,又遍訪名山古剎大德高僧,廣開法席,宏宗演教,從此在佛教界聲名鵲起。
1895年,56歲的虛雲大師受揚州高旻寺的邀請,前來參加禪七法會。光緒二十一年,虛雲在揚州高旻寺開悟得道。以後,他四處遊歷,講經說法,參訪孔廟,融匯儒、釋、道三學,終於成為我國禪門一代高僧。
談到這裡,不少人會好奇,一個人開悟以後究竟是什麼狀態的呢?這就是本期我們重點研究的內容。
虛雲大師在《自述年譜》中說道:
夕夜,放晚香時,開目一看,忽見大光明如同白晝,內外洞澈,隔垣見香燈師小解,又見西單師在圊中,遠及河中行船、兩岸樹木,種種色色,悉皆了見。是時,才鳴三板耳。翌日,詢問香燈及西單,果然。予知是境,不以為異。至臘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開靜時,護七例衝開水,濺予手上,茶杯墮地,一聲破碎,頓斷疑根,慶快平生,如從夢醒。
一天晚上放晚香的時候,虛雲大師忽然睜眼一看,只見眼前光明一片,如同白晝,內外洞澈。隔牆還看見香燈師在小解,又看見西單師在廁所裡大便。
再向遠處看,江中行船、兩岸樹木,種種形色,無不一一了見。第二天,虛老向香燈師及西單師問及此事,果然如此。不過,虛老並不以此為意,只當是尋常境界而已。
到了臘月第八個禪七的第三個晚上,第六枝香開靜的時候,護七法師例行給每位坐禪的法師上開水。
當護七法師給虛老上開水的時候,不小心,開水濺在虛老的手上,茶杯隨即掉在地上,摔碎了。就在這個時候,虛老頓斷疑根,慶快平生,如夢初醒。
南懷瑾先生曾經說:「歷史上很多祖師,就是在這意識之流突然被完全截斷的時候,爆發出開悟的。

這個境界在一般人大喜、大怒、大哀、大樂的時候,也可能會產生。你能在它來臨時認得它,多保持在這個境界,遲早可以開悟的。
這個境界甚至在打仗殺敵之際都會呈現的。不但如此,我年輕時人家問我,什麼功夫才能開悟?我告訴他們,很簡單,開悟的前奏境界就像你大便憋急了,在大街上來回找廁所找不到,正急得不得了,忽然找到,褲子一脫,咚,哇!那差不多是了。」
開悟後是什麼狀態?這個需要證悟,需要體悟。開悟後的狀態誰也說不清,正如《道德經》中所講:「道可道,非常道」,一旦用語言表達出來,就已經不是真正的「道」了。只能用一些比喻來說明,但比喻也是微不足道的。
開悟後的感覺,應該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