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

2021-02-08 風水有関係

點上方綠標收聽獨家音頻

貪慾是痛苦之根,淡泊是快樂之源。待人要有平等心,對已要有平常心。積善可以得福,積德可以增壽。


大慈緣於大善,大善緣於大愛,大愛緣於大德。只有忘記對別人的善行,才會持續不斷的為別人施善。


情是一種心靈感覺,情中自有妙趣;淡是一種心靈味覺,淡裡自有佳境。和為貴,所以才要和睦、和善、和平;忍為高,所以才需忍讓、忍耐、隱忍。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佛性,即「自覺」,和「覺他」的德行。


善良的人,往往可以逢兇化吉;覺慧的人,常常可以化險為夷。社會,向善的人越多就越和諧;人生,感恩的心越多就越美好。不說他人長短,不念他人恩怨,是善心;時刻誠心待人,日夜專心做事,是懿行。忍,有時要讓,有時要耐,有時要隱。所以,忍其實是另一種形式「韌」。


千眼,意在觀世,千手,意在濟世;人間福音,無過如此。


存私者入俗,去私者新生,無私者才是慧覺。入世者聰,出世者慧,以出世精神做入世志業者覺。人生悟道,在聰明的臺階上只能仰視,只能在智慧的峰頂才會鳥瞰。心性須要修養,就像生命需要滋潤一樣;心靈需要修繕,就像容貌需要美容一樣。修養,要知羞而學,知錯而改,知恥而思。修形養性和施善積德,既要點滴做起更要日積月累。


趕路要趁早,修身重戒律,養性貴有恆。養身必先養心,修身必先修行,做事必先做人。人的本能是愛自己,人的本性是不傷害他人。愛人先自愛,自愛先自覺,自覺先自省,自省先自悟。愛無所求,被愛無所累,便是真正的自在和幸福。自愛是一已之愛,博愛是眾生之愛;不棄自愛,弘揚博愛,才是真愛。


一已之愛,有利於家庭的和睦;眾生之愛,有益於社會的和諧。一顆愛心便是一縷春風,一片陽光,便是一生快樂,一世美好。愛可以擴展,愛可以延伸¨¨故大愛可以無過;愛要銘刻愛要珍藏¨¨故真愛永恆。一已之光只是一點明亮,只有點亮大眾之光,才會燃成一片光明。首先是被別人需要,然後是被別人賞識,最後才是被別人讚譽。人生難得解脫,難求灑脫;解脫只是自救,灑脫才是自在。


無論教化,還是感化,最終的效果當是心靈的靈魂的淨化。面對非議,無愧則心安;身遭誣陷,無愧則定神。人的威望不可能一天樹立起來,人的聲望更要用畢生的德行來養護。點火者明,近火者暖,玩火者焚。惡性,往往認賊作父;善心,則可以化敵為友。心如水,而性則可能是鹽、是糖、是茶、


心氣要高,姿態要低,低成就高;心胸要寬,心態要平,平自然寬。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點擊下方視頻,查看精彩內容。

如果你喜歡,記得關注+點讚哦!

👇👇👇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你可以不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你知道什麼是佛性嗎?
    佛為什麼有這樣的容貌呢?「佛性」使然。心地善良的人,容貌一定動人;心裡知足的人,生活一定快樂。貪慾是痛苦之根,淡泊是快樂之源。待人要有平等心,對己要有平常心。積善可以得福,積德可以增壽。《無常經》說: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
  • 人這輩子一定要有佛性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 南懷瑾:哪怕是信佛之人,也不一定真正明白
    其實佛對於很多人來說也是個模糊的概念,甚至大部分人會帶著迷信的眼鏡去看待信佛,認為佛是法力無邊的存在,認為依靠佛法可以憑空產生自己想要的財富和物質。其實這些都是不正確的認識。那麼什麼是真正的「佛」呢?著名的佛學家南懷瑾先生就對「什麼是佛」有自己的見解。
  • 信佛真的有用嗎?別再愚痴了!
    佛是覺悟的人,不是所謂的神靈。佛是過去的人,人是未來的佛。佛陀釋迦牟尼佛,他在出家前本是王宮裡的太子,但看到太多的生死無常,毅然決然選擇出家苦修,尋找解脫之路。而後經過六年苦修,得成無上正等正覺,圓滿佛果。佛是福慧兩足尊、大徹大悟的人,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皆堪作佛。凡夫和佛的最大區別在於,佛看破世間假相,破迷開悟;而眾生顛倒妄想,執著分別,被世間假相所迷惑,在六道生死裡輪迴,不得解脫。
  • 為什麼信佛的人越來越多
    佛教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影響深厚,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大概有六七億信徒。人們為什麼信佛呢?看似簡單的問題,著實不好回答,每個信徒都有自己的答案與見解。一個真正信佛之人肯定是有顆善良之心,但是一個有善良之心的人不一定是信佛之人,這點不衝突。每個人都對佛教文化都有自己理解,有人甚至把信佛和封建迷信混為一談,這是對佛教文化的曲解。像什麼;「過陰」、「跳大神」、「請神醫病」等這是些是封建迷信活動,要堅決抵製取締,封建迷信害人害己。
  • 佛教:燒香拜佛許願時,一定不忽略這三點,因果不虛,善惡終有報
    若我們通過外在的形式,達到內心的清淨和解脫,那麼自然是有用的。佛家常說,人不一定要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而在佛性之中,最講一個「善」字,起善心,行善行,自然能擁有善果加持,善良的人往往皆能逢兇化吉,只要心存善念做善事,才有機會改命、除業、修福!
  • 《金剛經》:人性和佛性就像是一體的,放下其實就是練就空心
    在這些求佛的人中,有求發財的,有求升官的,有求婚姻的,有求子的,還有求病痛快點好的。常人所求並不多,但是佛學說的是什麼,說的是不要斤斤計較。應該是放下,但是如果按照這樣的思想,那麼,商人,當官的,那就不要求了,一切隨緣吧。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佛一方面勸人放下,一方面還有給人希望。
  • 佛教:這3種人有「佛性」,往往一直有好運,你有嗎?
    導語經常說佛度有緣人,佛祖就是幫助與佛的關係深厚的人。許多人都渴望成為與佛菩薩有緣分的人,而且與佛有緣,也就意味著我們能得到佛更多的救度,而且更能體現我們作為一個人的佛性的深淺。一般與佛有緣的人,也就是有佛性的人,他們更能得到佛陀的救度,而且更能在最終時離苦得樂,而且還能脫離我們所說的輪迴之苦。如果一個人有佛性,那麼她往往會比普通人更有著好運氣,那究竟是哪三種人天生有佛性,而且這種人會一直有好運氣,可以看一下你有嗎?
  • 眾生都具備「佛性」,佛性不會流轉,只是被覆遮了
    我們修行人一定要相信佛法上的佛語,找出方便自己的法門,一門精進,知道自己凡夫的認識是膚淺和錯誤的,這樣才能藉助佛法把屬於自己的「佛性」找到,這才是人生的主要目的。否則的話又要在塵世中流轉,可能失去得到菩提的機會,不知道又要輪迴多久,才能再次得聞佛法。
  • 「原創」信佛的十種人超出你想像!
    本文主要是寫給兩類人看的,一是沒有佛教信仰的人,一是對佛教半信半疑的人。信佛的人有千萬種,但是世間有很多不信佛的人總以為信佛的人都是迷信或是悲觀厭世,其實還有很多種情況他們可能是根本不知道的,我把我知道的幾種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了解一下,多知道點東西總是有用的!
  • 佛性論
    眾生都具有這個「性淨之心」也就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叫作「佛性」。──這裡所說的「性」,並非性質,原文為「界」,有「因」的意思。以後有了種姓(族類)的說法,就把佛這一族類稱之為「佛姓」,但在《涅槃經》內,還是作為「佛界(因)」來譯的。這是「佛性」指心的原始意義。其次,心之能夠發生作用,需要一定的條件,即「待緣而起」。諸緣中最重要的是「境界緣」(所緣)。
  • 給不信佛的人看看吧
    信仰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信仰「指對某件事情或某個目標執著的追求」,所以信佛只是眾多信仰中的一個,很多不信佛或不信任何宗教的人,也有其他信仰。比如信仰「跑步」、信仰「登山」、信仰「麻將」、信仰「美容」、信仰「養生」等等。很多「跑友」每天可以跑幾個小時幾十公裡,很多登山愛好者把賺的錢大部分花在了裝備上,很多人每天花很多時間去打麻將等等。
  • 佛性自見佛性?舍識用根?
    正光辨正如下:眼見佛性是吾人藉著阿賴耶識自己所生的有根身中的五根、意根及外五塵相、五遍行的觸心所,由阿賴耶識自身相應的六塵之外的見分種子現行運作,即是佛性。而佛性依如來藏在運作時,妄心亦同時運作,方有六識心的六塵中的見聞覺知性出現,故佛性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
  • 每個人所具有的佛性到底是什麼?
    這九種比喻,你信或者不信都沒關係,但你要思考:佛陀說眾生皆具佛性,皆具如來藏德相,並且用淺顯易懂的比喻宣說了,這對你有何啟發?比喻要說明的意思,你能信服嗎?不信的話,你有什麼理由?信的話,那這個如來藏、這個光明的心性,從現在直到成佛之間都是存在的,這一點你又如何受持?
  • 人一定要靠自己!
  • 拜觀音菩薩,這2點一定要牢記,功德無量!
    可是,拜佛的人倒是不少,信佛的人卻真不多,而真正信佛,明白佛理的人則更是少之又少了。很多人把觀音菩薩當成「神」一樣來供奉與參拜。認為只要自己的心足夠虔誠,佛菩薩就會大慈大悲,顯靈來加持自己,自己的事業,學業,情感,家庭等都能萬事大吉了。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實話說,這與迷信沒什麼區別。
  • 每個人都可以回歸的佛性
    《華嚴經》裡,善財童子拜文殊菩薩後開根本智,然後文殊菩薩叫他一位一位去參學,參學所得的叫差別智,以根本智所行的各個方便不一樣。《金剛經》裡所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根本智是一樣的,我的佛性、你的佛性是一樣的。
  • 佛教:如果你信佛,請不要傷害這5種人,因果不饒人!
    如果你真信佛,但請敬畏因果、不造惡業,不傷他人、不結惡緣。有句話大家應該經常聽到: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決定人命運的不是上天,而是自身的德行,我們的心就是我們的命運、我們的「風水」,心好命就好,心壞命就壞。
  • 佛性和道情:得詩意方得道義,有情人方為真人
    ——《道德經》某日,老師上課的時候從兜裡掏出一串珠子問了一整排20多位同學:「我為什麼要帶著這個?」「老師信佛。」「這是信物。」「祈福保佑。」「它很貴重,老師隨身帶著怕弄丟。」所謂「重要」的事情有時候卻也不見得多重要,或許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答不上來別人會覺得自己「不完美」,甚至要笑話自己,於是要想盡辦法給圓過去,無論圓得多不靠譜,圓得上來就行,這關就算過去了。其實給人的感覺就像郭冬臨說的:你用謊言去驗證謊言,得到的一定是謊言。
  • 佛法:修行不一定非要吃素,但真修行人都堅持吃素,究竟為什麼
    中國要求僧人必須吃素開始於南北朝時代,是南朝的梁武帝提倡的,這也是漢傳佛教的特色之一;藏傳佛教因為地理環境條件限制等等原因,僧人除了某些發誓終生不吃肉的的高僧外也都有吃肉的習慣。還有國外的如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都沒有要求一定要吃素,他們主張可以吃三淨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