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常說,要六根清淨,到底什麼是六根?

2021-01-07 國學講壇

佛家常說,學佛人要六根清淨,你知道什麼是六根嗎?相信大多數學佛人,沒有不知道什麼是六根的,但還有一些初學佛法的人,或許對六根還不太了解,若不了解六根,後面的學佛過程就會受到阻礙。

六根在很多佛經當中都會經常提到,所以只有先了解六根,以及六塵等基礎內容,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佛經的經義。

心經上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就是佛家常說的六根。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中對六根的解釋是這樣的:「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為能生之義,眼根對於色境而生眼識,乃至意根對於法境而生意識,故名為根。」

簡單的理解,六根就是我們身上的六個器官,大乘義章四曰:「六根者對色名眼,乃至第六對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識,故名為根。」我們所以會對外界的事物,產生意識分別,正是因為六根的作用,當然只是靠六根還不行,還要有六塵才行。

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色就是眼睛所見到的一切事物,因為有色,所以眼根就會產生眼識,聲就是耳朵能聽到的一切聲音,因為有聲,所以耳根就會產生耳識,香就是鼻子所能嗅到的一切氣味,因為有鼻根所以就會產生鼻識。

舌就是舌頭能品嘗到的一切味道,所以舌根就會產生舌識,觸就是身與外界的感觸,所以身根就會產生身識,意就是能知一切法的意識,因為意根接觸一切法所以就產生了意識。

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就稱為十八界,由於六識發動六根而接觸六塵,六塵映入六根而由六識判別及記憶保存,再從六識的記憶保存中顯現出來,因此發動了六根去貪取六塵,所以才會產生我們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所以佛家常說,要做到六根清淨,才能斷絕一切煩惱,從而了脫生死。

六根與六塵接觸後,由於自我的無明,所以便開始執著貪取六塵,因為貪戀六塵所以就會造成我們經常煩惱不斷,因為六根不淨,所以六塵就不淨,不淨就會帶來煩惱和痛苦,若能做到六根清淨,煩惱自然就會消除。因為維摩詰經上說過:「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六根清淨了,所見世間的一切都是乾淨的,都是美好的,沒有任何汙垢,因為心淨,所遇一切事,都是美好的。如果心不淨,就會見外塵都是不淨的,就會給自己帶來各種煩惱和痛苦。

學佛修行,其實也是在修一個六根清淨,要想六根清淨,首先要了解六根,時刻觀察六根,並控制六根去執著六塵,不要放縱自己,這樣煩惱才會越來越少。感恩閱讀與分享。

相關焦點

  • 佛門裡常講六根清淨,什麼是六根呢?
    念佛要都攝六根,六根清淨。那麼,什麼是六根呢?在《心經》裡有這麼幾句非常經典的話: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眼耳鼻舌身意」,其實是佛門裡說的六根。
  • 佛教常說的"六根清淨"中的"六根"是指什麼
    佛教常說的"六根清淨"中的"六根"是指什麼 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
  • 六根清淨是哪六根?
    「六根清淨」這個名詞,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來,是非常浮淺的,甚至非常好笑的,他們以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淨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點男女錢財的習氣,一些專門喜歡揚惡隱善的新聞記者,便會在報紙上大做他們「六根不淨」的渲染文章!至於什麼叫做六根,甚麼又叫做六根清淨?他們是不想知道的。其實,六根清淨四個字中,大有道理。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
  • 什麼是六根?正確認識何為六根清淨
    ——南師懷瑾 更多佛學交流,歡迎添加小編微信:ruyichancha 「六根清淨」這個名詞,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來,是非常浮淺的,甚至非常好笑的,
  • 佛家常說四大皆空,五蘊皆空,六根清淨是什麼意思?
    《漫談品禪》第26回我們常常看到影視劇中,僧人們常說:「出家人四大皆空,出家人六根清淨等」,在《心經》中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麼四大皆空、五蘊皆空、六根清淨分別是什麼意思?之間是否有聯繫?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學習。
  • 佛教常說六根清淨,但你可能連哪「六根」都不知道!
    佛學的六根,並不是所謂的虛無縹緲的東西,而是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六根是建立在六塵和六識上面,是有很多的理論基礎,分別建立在物理和心理上面,這就是科學效應。所以,六根,不是憑空想像和憑空捏造出來的,而是經過理論推理所得出的。六根是六塵和六識的基礎,那什麼識六塵和六識?
  • 六根清淨是哪六根?六根清淨的清淨什麼意思?
    掃描下面二維碼添加師父微信,申請加入百萬觀音聖號共修群   六根就是
  • 如何六根清淨?
    六根不能清淨,那是因為我們本來具足的圓覺自性找不到了,我們凡夫因煩惱、淺薄的世俗知見而纏縛。《起信論》中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今天為什麼會迷失?本來有的認為沒有,本來沒有的認為它有,這就是顛倒。 我們天天講心性,可是這個心性到底是什麼?所謂「心性」,就是六根的根性。那什麼是六根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 什麼是「六根清淨」?怎麼修「六根清淨」?
    其實,六根清淨四個字中,大有道理。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於生理學,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類,構成鼎足之勢相互為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因為六塵與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的判別才有價值,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
  • 六根清淨是什麼意思?
    至於什麼叫做六根,什麼又叫做六根清淨?他們是不想知道的。  其實,六根清淨四個字中,大有道理。  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  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  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
  • 常識 | 何謂要「六根清淨」
    四大皆空,六根清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對佛教有一點了解的人,應該都聽說過這幾個詞。那什麼是「六根不淨」呢?「六根清淨」這個名詞,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來,是非常浮淺的,甚至非常好笑的。他們以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淨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點男女錢財的習氣,一些專門喜歡揚惡隱善的新聞記者便會在報紙上大做他們「六根不淨」的渲染文章!
  • 佛教中的「六根清淨」是指什麼?
    在佛教中為什麼要強調「六根清淨」呢?而且這「六根」又是指代什麼呢?佛教中把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把色、聲、香、味、觸、法稱為六塵,而且認為六根與六塵是有所相連的,這樣就會產生種種欲望、煩惱乃至罪孽之事。
  • 《心經》:網絡如此發達,現代人如何做到六根清淨
    佛家把達到遠離煩惱的境界稱為六根清靜,就是說已沒有任何慾念。「六根清淨」出自隋煬帝《寶臺經藏願文》:「五種法師,俱得六根清淨。」很多人膚淺的認為這個境界很容易達到,甚至針對佛門子弟,如果他們稍微沾染了一點男女錢財,一些專門喜歡「揚惡隱善」的新聞記者,就會在報紙上大做他們「六根不淨」的文章。六根是指人的六種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
  • 孫悟空終於想六根清淨、一心向佛了
    可是,一開始,孫悟空想要六根清淨,消滅一切的物慾誘惑時,唐僧卻氣走了他。唐僧走到兩界山(五行山)將孫悟空救出,並從「老陳」那裡離開後。一路上是「飢餐渴飲,夜宿曉行,又值初冬時候,但見那:霜凋紅葉千林瘦,嶺上幾株松柏秀。未開梅蕊散香幽,暖短晝,小春候,菊殘荷盡山茶茂。寒橋古樹爭枝鬥,曲澗涓涓泉水溜。淡雲欲雪滿天浮,朔風驟,牽衣袖,向晚寒威人怎受?
  • 什麼是六根、六塵、六識?
    問:什麼是六根、六塵、六識?
  • 古人如何看待「六根清淨」?這與「一塵不染」,又有什麼關係?
    我們現代人經常會在無所事事,百無聊賴,甚至在對生活沒有目標和想法的時候說自己「六根清淨」了,仿佛「六根清淨」的意思,就是形容外部環境安安靜靜,生活狀態平平淡淡,無欲無求。那麼在古代,「六根清淨」的本意是指這樣的生活狀態嗎?古人又是怎樣認知「六根清淨」的呢?
  • 關於六根清淨
    什麼是六根?      六根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這是從心理和生理的功能上來說的。
  • 佛教裡的六根、六塵和六識是什麼關係?
    佛教裡的六根、六塵和六識是什麼關係?在這兒,我們先看一則關於放下六根、六塵和六識的小故事。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羅門來到他面前,手裡拿了兩個三人多高的花瓶,虔誠地來獻佛。佛陀對婆羅門說:「放下!」婆羅門把他左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佛陀又說:「放下!」
  • 終朝打坐參禪,漸覺六根清淨,六根清淨小議
    傳統氣功文獻中,言及「六根清淨」之處頗多,其詞原為佛家之術語,後世人喻以精神意識清淨,進入穩定的松靜氣功狀態。「六根」者,謂眼、耳、鼻、舌、身、意也。「根」者,謂有生長之意也。故眼為視根,耳為聽根,鼻為嗅根,舌為味根,身為觸根,意為念慮之根。「六根清淨」,謂修鍊氣功者不染六塵,做到澄神靜慮,無私無營。《脈望》曰:「聖人以其心役眼、耳、鼻、舌、身、意,眾人以眼、耳、鼻、舌、身、意役其心;是以有聖愚之別耳。然六根者,此心出入之門戶也。因境而有,苟不制六根,欲安其心,未不可得。所謂繫心一緣,面壁三月,皆此法也。」
  • 六根,六塵,六識的關係
    六根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上說,稱為六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內六賊)六根妄逐塵境,如賊劫財。「內六賊」就是指六根的貪慾。據《雜阿含經》記載:「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汝當防護。」就是說在修行佛法的過程中,六根的貪慾最為危險,一定要防住,不然難成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