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六塵,六識的關係

2020-12-23 小草蔥蔥

六根

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

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上說,稱為六識。如果沒有六識而僅有六根與六塵,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屍,所以,六識是六根的操縱者,六根是六識用來接觸六塵的工具。

《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指眼睛能夠看見的就是色。同理,耳朵能聽到的就是聲,鼻子能聞到的就是香,舌頭能嘗到的就是味,身體能夠感知的就是觸,意識能感受到就是法,這是六根對六塵。六塵是外在的,六根在我們身上,六識就是六根所感受到的一個數據。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內六賊)六根妄逐塵境,如賊劫財。「內六賊」就是指六根的貪慾。

據《雜阿含經》記載:「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汝當防護。」就是說在修行佛法的過程中,六根的貪慾最為危險,一定要防住,不然難成佛果。

六根清淨

因為六根是六識的工具,作善作惡,是六識的主張,造成善惡行為的事實,卻是在於六根的作用。人流轉於生死輪迴的苦海之中,就是六根不清淨,自從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貪色、耳根貪聲、鼻根貪香、舌根貪味、身根貪細滑、意根貪樂境;有貪,也必有嗔,貪與嗔,是由無明——煩惱而來,合起來,就是『貪、嗔、痴』的三毒交加,惡多善少,永無出離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修持解脫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學,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與定,所以修持的入門工夫,應從身心的兩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把不好的念頭修理掉,稱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禪定;把不好的行為修理掉,稱為修身,修身也可稱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護根門,守衛保護住六根的大門,不讓壞事從六個根門之中溜進我們的心田,以致種下生死流轉的禍苗。

一個凡夫,妄想是有的,妄想是促成六根造業的導火線,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與六根之間的保險絲或滅火器,在戒律的防衛之下,六根才能漸漸地清淨,一旦到了六根清淨的程度,超凡入聖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 所以外面的境界不能走心,不能著相,修行戒律很重要!

六塵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外六賊)

六塵是以眼,耳,鼻,舌,身,意為媒介,劫掠「法財」,損害修行人的善心,善行。

1,眼,眼有視覺,眼根所見的顏色和形色。眼睛所看見的色(外在物質界)。色,眼睛所看見的色(外在物質)。顏色紅黃綠藍青紫,好看的衣服,電視電影,等等。

2,耳,耳有聽覺,喜聽的聲音。聲,耳朵所聽見的聲。好聽的音樂,車水馬龍的汽車聲,大都市有人來人往的嘈雜聲等等。

3,鼻,鼻有嗅覺,鼻根所嗅的香臭。香,鼻子所聞到的香,臭,刺鼻等等

4,舌,舌有味覺,舌根所嘗的味道。味,舌頭所嘗到的味。酸甜苦辣鹹。

5,身,身有感觸,身根所觸的粗細冷熱與溼滑等。身體所感受的觸。身體穿衣服,穿鞋子,戴帽子都要很舒服,坐凳子要坐得很舒服,床要睡得很舒服,我們擊掌,擁抱,握手都是觸。

6,意,是心與物的媒介,意根思想的稱為『法』,就是法,法就是講法,要讓人們開心。六根是什麼呢?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防備六賊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防備六賊。學佛人要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分別執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妄想,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往心裡去。不著相,這是智慧。

如果相反,六道輪迴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妄想造成的六道輪迴。

如果不執著,六道就不見了,六道輪迴沒有了。

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是四聖法界,四聖法界裡有分別;如果沒有分別,四聖法界就沒有了,就超越十法界了。

生實報莊嚴土;實報土裡面,實報土裡頭起心動念沒有,就是法身菩薩了。就成佛了。

相關焦點

  • 佛教裡的六根、六塵和六識是什麼關係?
    佛教裡的六根、六塵和六識是什麼關係?在這兒,我們先看一則關於放下六根、六塵和六識的小故事。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羅門來到他面前,手裡拿了兩個三人多高的花瓶,虔誠地來獻佛。佛陀對婆羅門說:「放下!」婆羅門把他左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佛陀又說:「放下!」
  • 什麼是六根、六塵、六識?
    問:什麼是六根、六塵、六識?
  • 六根、六識、六塵、六覺
    六根、六識、六塵、六覺因為你有自性,他也能悟,能覺悟。你再介紹給那些沒遇到佛經,沒遇到佛法的,不懂佛經的,你看你做這事跟佛一樣,你用上了,你用這六種眼耳鼻舌身意,你看與你的根本,真如本性相應了。 所以眼耳鼻舌身意,佛門之中把它叫做六根。可是凡夫呢,胡塗人呢,沒有智慧的人呢,佛經沒聽懂的人呢,他不會用,不會轉識成智,不會借假修真,他這眼耳鼻舌身意,能與自己的根本,真如本性相應的,它不相應。它不相應的它是什麼呢?
  • 六根---六塵---六識
    六塵  六識)這些名相概念是基礎,需要懂得他們相互之間的關係以及作用,聽楞嚴經講解時,才不會被名相概念繞的雲裡霧裡。  《六根》                        眼根: 眼睛向外直接攀緣相應的色塵,色塵又分為明塵和暗塵兩種。眼根的作用只管看。
  • 什麼是六塵、六根、六識?放下此執當下頓悟《楞嚴經》
    佛陀對他說:「我並不是讓你放下花,你應當放下的,是對六塵、六根、六識的實有執著。」仙人言下頓悟,當即超越輪迴。——《入行論廣解》第178課放下對六塵、六根、六識的實有執著如此重要,利根者能當下頓悟,那何為六塵、六根、六識?讓我們一起了解了解吧!何為六根、六塵、六識?
  • 什麼是六識、六塵、六境,十惡八邪包含哪些範圍?
    《每周一課》以佛學經論為主導,講解佛學相關的知識要點;今天為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佛教中的六識、六塵、六境是指什麼?十惡八邪講的是哪些範圍?希望能幫到大家了解更多佛學知識!佛教六識所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認識作用。
  • 六根與六識的見分,阿賴耶識見分與六根的內在關係
    六根與六識的見分有什麼內在的關係?阿賴耶識見分與六根有什麼內在的關係?1.根者,通常法義理解為「清淨四大」或「清淨色」。此處「功能」義,說明根是無形相的;「發」字,恰恰值得深思,激發?引發?就此不得不思考根的究竟義到底是色法還是心法。當然,色法可以談「功能」,但對色法的定義中並沒有直接定義為「功能」,所以根的「功能為義」與談色法有功能性是要區分開來的。談「發」識,是一種勢能與動態,顯示為活脫脫的妙用,這肯定不是色法所能為。結合《楞嚴經》義,「根」的究竟義當屬心法無疑。
  • 五陰,六根,六塵,六識都是指哪些?跟我們修行有何關係?
    六入。「諸界毒蛇想」,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講的三界。這裡的「諸界」指十八界。這十八界呢,六根、六塵、六識。色、受、想、行、識,財、色、名、食、睡,等等。六根、六塵、六識都是毒蛇,是不是毒蛇?不敢吭聲。我每天看得舒服、想得清楚、想得還美、感覺還美,你說都是毒蛇?
  • 六塵與六入——《阿含正義》摘錄
    假使六識心不生起,就不可能有六入被我們領納;所以領納六入中的六塵的六識功能,就被稱為顯境名言,攝屬二種名言中的一種,所領納的境界相只是顯境名言所顯示出來的結果。十八界中的六根與六塵稱為十二處,這十二處中的內六根變生內六塵之處就是內六入處(意根遍緣外法入及內法入)。
  • 舍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切舍卻,無可舍處,是汝放生命處
    佛「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人們依這六根與外界接觸。佛這是種種顛倒妄想的根源,也是內心世界塵埃的來源,也是我執的根源。
  • 六根清淨是哪六根?
    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於生理學,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類,構成鼎足之勢,相互為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因為六塵與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的判別才有價值,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
  • 「六根不淨」中的六根到底是什麼?
    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於生理學,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類,構成鼎足之勢,相互為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因為六塵與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的判別才有價值,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
  • 佛教常說的"六根清淨"中的"六根"是指什麼
    佛教常說的"六根清淨"中的"六根"是指什麼 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
  • 什麼是六根?正確認識何為六根清淨
    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於生理學,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類,構成鼎足之勢,相互為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
  • 佛門常說,要六根清淨,到底什麼是六根?
    佛家常說,學佛人要六根清淨,你知道什麼是六根嗎?相信大多數學佛人,沒有不知道什麼是六根的,但還有一些初學佛法的人,或許對六根還不太了解,若不了解六根,後面的學佛過程就會受到阻礙。六根在很多佛經當中都會經常提到,所以只有先了解六根,以及六塵等基礎內容,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佛經的經義。
  • 佛教常說六根清淨,但你可能連哪「六根」都不知道!
    佛學的六根,並不是所謂的虛無縹緲的東西,而是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六根是建立在六塵和六識上面,是有很多的理論基礎,分別建立在物理和心理上面,這就是科學效應。所以,六根,不是憑空想像和憑空捏造出來的,而是經過理論推理所得出的。六根是六塵和六識的基礎,那什麼識六塵和六識?
  • 究竟無證: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走十八正。含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 《琉璃美人煞》:假如你也六識殘缺
    按照劇中的說法,這六識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殘缺的她,沒心沒肺,不懂情愛,也正因為這樣,她虐了司鳳九世,最終卻還是沒能把他想起來。何謂「六識」?六識是大小乘通說之法門,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與六根、六塵合稱為十八界。六根是指六種感覺器官,或認識能力: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
  • 六識與六通,在仙俠世界中,學會佛門六通可以有多強
    在佛教用語中有「六識」的說法,分別指的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眼識依於眼根,耳識依於耳根,鼻識依於鼻根,舌識依於舌根,身識依於身根,意識依於意根,所以又叫「六根」。所謂六根不淨也是緣於此。六識產生六種結果又稱為六塵即:見、聞、嗅、味、法、觸。
  • 【佛學詞典】什麼是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愛身、六想身、六思身
    【佛學詞典】什麼是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愛身、六想身、六思身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