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切舍卻,無可舍處,是汝放生命處

2021-01-07 紙上談兵讀史

唐代大禪師趙州和尚法號從諗,在師父南泉禪師處得心印後,雲遊參學大半生,直到八十高齡了,才住持河北趙州觀音院,人稱趙州和尚。趙州和尚長壽,到一百二十八歲才去世。

趙州和尚對來參學的僧人,從不直接說法,而是請他喝茶。清茶一杯,靜下心來再談別的。趙州和尚只請人喝茶,傳來傳去,在叢林中就有了「趙州茶」這個專用名詞。千百年來,「趙州茶妙成了禪的別名。

據《指月錄》記載,有個雲遊僧人大老遠趕來向他請教「佛祖西來意」。趙州和尚問他,「你是第一次來嗎?」僧人回答是第一次。他對僧人說:「噢茶去吧。」

不一會兒,又來了個僧人向他請教同樣的問題。他又問是第幾次來。那人回答是第二次了。還說這兩年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趙州和尚還是說:「噢茶去吧。」

在一旁的院主,也就是本寺管行政事務的和尚就問:「第一次來的,您叫他去喝茶。為什麼第二次來的,您還是叫他去喝茶?」趙州和尚看了他一眼喝道:「你也噢茶去!」因為院主同樣不明白什麼是佛祖西來意,不明白什麼是禪義,不明白趙州和尚清僧人喝茶的良苦用心。

「佛祖西來意」,就是說佛祖為什麼到中國來?這裡所說的佛祖,是指中國禪宗始祖菩提達摩。達摩為什麼到中國來?自然是為了傳禪、弘法。那麼達摩如果不來,中國就沒有禪嗎?如果是這樣,為什麼又說人人皆有佛性?「禪」又是個什麼?傳 「禪」為了什麼?

一個「佛祖西來意」,幾乎牽動整個禪學。所以,各代的禪僧,一個又一個的都要問這個問題。這豈是能回答清楚的?禪只可悟,不可說。在概念上轉圈子,離禪何止十萬八千裡。禪門宗旨是自心的徹悟。

生動活潑,不拘一格。一旦陷入概念的偏執,受條條框框的束縛,禪也就僵化了,沒有了生命力,沒有價值了。趙州和尚讓他們喝茶去。喝著茶,放下內心的偏執妄想,破除「我執」,不執著於佛,也不執著於法,執著便是汙染,遮蔽心性,永遠也無法明心見性。

內心清靜,方可參禪。當然,這不是一杯茶工夫就能了結的。內心世界不被個人的偏執所困擾,禪宗稱之為破除「我執」人的內心世界,是涵蓋天地山河的。可是,一旦被「我執」所縛,就會一翳墜落,遮蓋山河天地。這就是放不下。

一天早晨,趙州和尚正在寺廟大殿前掃地。一個剛進山門的外來僧人問:「清淨伽藍,何來灰塵?」意思是,佛門淨地,怎麼也會有灰塵呢?趙州和尚答:「又多了一粒灰塵!」有土地就有灰塵,這本是常識。

可這僧人執著於「佛門淨土,一塵不染」的概念,連基本常識都沒有了。結果是連自己都被灰塵吞沒,也成了一粒灰塵。佛門所說的塵埃無形象,指的是內心世界的汙染,可不是指地上的塵埃。

「我執」本身就是心靈中的灰塵,一粒塵埃也足以遮蔽心宇的光明。「全都放下」,只有一個清淨明朗的心。這是禪門初進,也是入法界第一事。佛祖說:「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當放舍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切舍卻,無可舍處,是汝放生命處。」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人們依這六根與外界接觸。「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包含了世界一切。「六識」是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對世界和生命的種種認識。

這是種種顛倒妄想的根源,也是內心世界塵埃的來源,也是我執的根源。一切放下就只剩下了自性本心,就是純淨的生命。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六根、六塵、六識?
    問:什麼是六根、六塵、六識?
  • 六根,六塵,六識的關係
    六根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上說,稱為六識。如果沒有六識而僅有六根與六塵,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屍,所以,六識是六根的操縱者,六根是六識用來接觸六塵的工具。《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指眼睛能夠看見的就是色。同理,耳朵能聽到的就是聲,鼻子能聞到的就是香,舌頭能嘗到的就是味,身體能夠感知的就是觸,意識能感受到就是法,這是六根對六塵。六塵是外在的,六根在我們身上,六識就是六根所感受到的一個數據。
  • 六塵與六入——《阿含正義》摘錄
    從有情覺知心的認知上來說,內六塵與外六塵是一模一樣的,全無差別,唯除殘障者;如是,六根取外六塵,自心如來藏就轉變外六塵相為腦中顯現的內六塵相;六識攝取內六塵而加以了知,即是藉內六塵攝取外六塵;有情不能識知此一事實,誤以為自己確實接觸到了外六塵,所以把外六塵執著為自己所接觸到的相分,故誤認外六塵實有。
  • 佛教裡的六根、六塵和六識是什麼關係?
    佛教裡的六根、六塵和六識是什麼關係?在這兒,我們先看一則關於放下六根、六塵和六識的小故事。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羅門來到他面前,手裡拿了兩個三人多高的花瓶,虔誠地來獻佛。佛陀對婆羅門說:「放下!」婆羅門把他左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佛陀又說:「放下!」
  • 什麼是六塵、六根、六識?放下此執當下頓悟《楞嚴經》
    佛陀對他說:「我並不是讓你放下花,你應當放下的,是對六塵、六根、六識的實有執著。」仙人言下頓悟,當即超越輪迴。——《入行論廣解》第178課放下對六塵、六根、六識的實有執著如此重要,利根者能當下頓悟,那何為六塵、六根、六識?讓我們一起了解了解吧!何為六根、六塵、六識?
  • 六根、六識、六塵、六覺
    六根、六識、六塵、六覺因為你有自性,他也能悟,能覺悟。佛講經說法,把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給我們講了,把自性是什麼給你說了,你明白了自性裡面都是真的,佛在經中講的都是真理,都是事實真相,那你想轉變自己的命運,掌握自己的命運。用上啊,也就是受持,聽經明理才是接受,才會接受。持就是用上,持有。你再介紹給那些沒遇到佛經,沒遇到佛法的,不懂佛經的,你看你做這事跟佛一樣,你用上了,你用這六種眼耳鼻舌身意,你看與你的根本,真如本性相應了。
  • 六根---六塵---六識
    《六根》                        眼根: 眼睛向外直接攀緣相應的色塵,色塵又分為明塵和暗塵兩種。眼根的作用只管看。 舌根:舌頭向外直接攀緣相應的味塵,味塵又分為恬塵和變塵兩種。舌頭的作用只管嘗。 身根:身體向外直接攀緣相應的觸塵,觸塵又分為離塵和合塵兩種。身體的作用只管觸。
  • 什麼是六識、六塵、六境,十惡八邪包含哪些範圍?
    《每周一課》以佛學經論為主導,講解佛學相關的知識要點;今天為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佛教中的六識、六塵、六境是指什麼?十惡八邪講的是哪些範圍?希望能幫到大家了解更多佛學知識!佛教六識所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認識作用。
  • 略釋「蘊」、「處」、「界」三科
    即類聚一切有為法之五種類別。(一)色蘊,即一切色法之類聚。(二)受蘊,對境而承受苦、樂、舍、眼觸等所生之諸受。(三)想蘊,對境而想像,眼觸等所生之諸想。(四)行蘊,除色、受、想、識外之一切有為法。(五)識蘊,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即眼、耳、鼻、舌、身、意等諸識之各類聚。
  • 五陰,六根,六塵,六識都是指哪些?跟我們修行有何關係?
    六入。「諸界毒蛇想」,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講的三界。這裡的「諸界」指十八界。這十八界呢,六根、六塵、六識。色、受、想、行、識,財、色、名、食、睡,等等。六根、六塵、六識都是毒蛇,是不是毒蛇?不敢吭聲。我每天看得舒服、想得清楚、想得還美、感覺還美,你說都是毒蛇?
  • 佛門裡常講六根清淨,什麼是六根呢?
    念佛要都攝六根,六根清淨。那麼,什麼是六根呢?在《心經》裡有這麼幾句非常經典的話: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眼耳鼻舌身意」,其實是佛門裡說的六根。
  • 六根清淨是哪六根?
    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於生理學,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類,構成鼎足之勢,相互為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因為六塵與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的判別才有價值,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
  • 舍識用根?
    因此佛性是以阿賴耶識為因,藉著阿賴耶識所造色身、六根、六塵、六識、五遍行觸心所、五別境等種種為緣,才能由五俱意識或夢中的獨頭意識得見,非如慧廣法師所妄說之「佛性依於六根作用」而已。  事實上則是:若非阿賴耶識藉著外五塵、六根、五遍行觸心所而生內六塵相,再由七轉識妄心所了知,云何能自見(或相應、契入)佛性?
  • 什麼是六根?正確認識何為六根清淨
    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於生理學,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類,構成鼎足之勢,相互為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
  • 佛門常說,要六根清淨,到底什麼是六根?
    佛家常說,學佛人要六根清淨,你知道什麼是六根嗎?相信大多數學佛人,沒有不知道什麼是六根的,但還有一些初學佛法的人,或許對六根還不太了解,若不了解六根,後面的學佛過程就會受到阻礙。六根在很多佛經當中都會經常提到,所以只有先了解六根,以及六塵等基礎內容,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佛經的經義。
  • 「六根不淨」中的六根到底是什麼?
    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於生理學,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類,構成鼎足之勢,相互為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因為六塵與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的判別才有價值,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
  • 楞嚴經解釋:什麼是佛教的六識
    [俱舍論卷二、品類足論卷一、成唯識論卷五](參閱『六根』1284、『根』4131)在《三藏法數》中的解釋[出法界次第]六識者。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識也。謂依五根。能見五塵而為五識。於五塵境而起分別。為第六識。一眼識謂眼根若對色塵。即生眼識。眼識生時。但能見色。而未起分別也。二耳識謂耳根若對聲塵。即生耳識。耳識生時。但能聞聲。而未起分別也。
  • 請勿誤解「舍識用根」
    「舍識用根」,不是新創的名詞,而是根據《楞嚴經》經文而來。2.「舍識」,即經文中佛勸阿難捨離妄想識,如「七番破處」乃至破識無體。「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咄,此非汝心。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經文明言如此,決令舍而不用。3.「用根」,實際是「用根中之性」。
  • 佛教常說的"六根清淨"中的"六根"是指什麼
    佛教常說的"六根清淨"中的"六根"是指什麼 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
  • 究竟無證: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走十八正。含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