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品禪》第26回
我們常常看到影視劇中,僧人們常說:「出家人四大皆空,出家人六根清淨等」,在《心經》中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麼四大皆空、五蘊皆空、六根清淨分別是什麼意思?之間是否有聯繫?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學習。
首先來看看「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是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在《道德經》中給出四大的答案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佛教中的四大指的是「地、水、風、火」的四大物質因素,大乘佛教中所說的四大不是指根本元素,而指的是物態的現象,是假非實。「空」指的是一切變化不實的事物都是無自性的,佛說一切皆空並不是要我們消極面對一切,而是不要去執著一切。
再來看看「五蘊皆空」
「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蘊」是蘊藏、積聚的意思,意思是教導人們放下一切,拜託苦厄。色蘊,聚集了過去色、現在色、未來色、粗色、細色等統稱為色,因此色蘊是色的總和,色蘊包括內色和外色,內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色就是色、聲、香、味、觸五境。
受蘊,接納,感受。通過我們的感覺器官,對一切人、事、物所產生的情感和感受,包括身受和心受:身受是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樂、舍(不苦不樂)三種感受,心受由我們的意根引起,有憂有喜,這都屬於受。
想蘊,想是獲取、想像的意思,在我們接觸環境時,必然會攝取事物的影像,然後給它安立名稱,對世間各種善惡美醜,我們產生的各種想法和認識;行蘊,行是對事物進行判斷並訴諸行動。由心念所驅使行動,識蘊,是精神領域的知覺作用,對諸法產生的想法,對執著有個「我」存在的心識感覺、知覺外界環境的心。
然後說說「四大皆空」和「五蘊皆空」的聯繫
五蘊中的色蘊,可分為地、水、火、風四大基本屬性,所有物質現象都是由這四大和合而生的現象。平常我們常說的「四大皆空」的四大,也就是《心經》上「色即是空」的意思。無論是四大皆空也好,還是五蘊皆空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一切都是變動無常的,不要過分執著於事物本身。
最後再看看六根清淨
「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稱為十八界,六塵與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的判別才有價值,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在生理學上的神經官能。眼有視神經,耳有聽神經,鼻有嗅神經,舌有味神經,身有感觸神經,意有腦神經。六塵是眼根所見的顏色和形色(色),耳根所聽的聲音(聲),鼻根所嗅的香臭(香),舌根所嘗的味道(味),身根所觸的粗細冷熱與溼滑等(觸),意根思想的極微極遠的無從捉摸的東西(法);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上說,稱為六識
人之流轉於生死輪迴的苦海之中,就是由於六根不曾清淨,自從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貪色、耳根貪聲、鼻根貪香、舌根貪味、身根貪細滑、意根貪樂境;有貪,也必有瞋,貪與瞋,是由無明——煩惱而來,合起來,就是「貪、瞋、痴」的三毒交加,惡多善少,永無出離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小編認為六根清淨就是通過修持「戒定慧」之法,使六根不再隨著外境的幻象而轉,不再執著於事物本身,不再執著貪嗔痴,使得四大皆空五蘊皆空,跳脫盛世輪迴的苦海,要眾善奉行,諸惡莫作,修持戒定慧之法,以上僅代表小編自己的觀點,小夥伴們還有什麼不同的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