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常說四大皆空,五蘊皆空,六根清淨是什麼意思?

2020-12-13 佳沛文化漫談

《漫談品禪》第26回

我們常常看到影視劇中,僧人們常說:「出家人四大皆空,出家人六根清淨等」,在《心經》中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麼四大皆空、五蘊皆空、六根清淨分別是什麼意思?之間是否有聯繫?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學習。

首先來看看「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是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在《道德經》中給出四大的答案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佛教中的四大指的是「地、水、風、火」的四大物質因素,大乘佛教中所說的四大不是指根本元素,而指的是物態的現象,是假非實。「空」指的是一切變化不實的事物都是無自性的,佛說一切皆空並不是要我們消極面對一切,而是不要去執著一切。

再來看看「五蘊皆空」

「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蘊」是蘊藏、積聚的意思,意思是教導人們放下一切,拜託苦厄。色蘊,聚集了過去色、現在色、未來色、粗色、細色等統稱為色,因此色蘊是色的總和,色蘊包括內色和外色,內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色就是色、聲、香、味、觸五境。

受蘊,接納,感受。通過我們的感覺器官,對一切人、事、物所產生的情感和感受,包括身受和心受:身受是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樂、舍(不苦不樂)三種感受,心受由我們的意根引起,有憂有喜,這都屬於受。

想蘊,想是獲取、想像的意思,在我們接觸環境時,必然會攝取事物的影像,然後給它安立名稱,對世間各種善惡美醜,我們產生的各種想法和認識;行蘊,行是對事物進行判斷並訴諸行動。由心念所驅使行動,識蘊,是精神領域的知覺作用,對諸法產生的想法,對執著有個「我」存在的心識感覺、知覺外界環境的心。

然後說說「四大皆空」和「五蘊皆空」的聯繫

五蘊中的色蘊,可分為地、水、火、風四大基本屬性,所有物質現象都是由這四大和合而生的現象。平常我們常說的「四大皆空」的四大,也就是《心經》上「色即是空」的意思。無論是四大皆空也好,還是五蘊皆空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一切都是變動無常的,不要過分執著於事物本身。

最後再看看六根清淨

「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稱為十八界,六塵與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的判別才有價值,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在生理學上的神經官能。眼有視神經,耳有聽神經,鼻有嗅神經,舌有味神經,身有感觸神經,意有腦神經。六塵是眼根所見的顏色和形色(色),耳根所聽的聲音(聲),鼻根所嗅的香臭(香),舌根所嘗的味道(味),身根所觸的粗細冷熱與溼滑等(觸),意根思想的極微極遠的無從捉摸的東西(法);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上說,稱為六識

人之流轉於生死輪迴的苦海之中,就是由於六根不曾清淨,自從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貪色、耳根貪聲、鼻根貪香、舌根貪味、身根貪細滑、意根貪樂境;有貪,也必有瞋,貪與瞋,是由無明——煩惱而來,合起來,就是「貪、瞋、痴」的三毒交加,惡多善少,永無出離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小編認為六根清淨就是通過修持「戒定慧」之法,使六根不再隨著外境的幻象而轉,不再執著於事物本身,不再執著貪嗔痴,使得四大皆空五蘊皆空,跳脫盛世輪迴的苦海,要眾善奉行,諸惡莫作,修持戒定慧之法,以上僅代表小編自己的觀點,小夥伴們還有什麼不同的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佛門裡常講六根清淨,什麼是六根呢?
    念佛要都攝六根,六根清淨。那麼,什麼是六根呢?在《心經》裡有這麼幾句非常經典的話: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眼耳鼻舌身意」,其實是佛門裡說的六根。
  • 佛說 : 什麼是五蘊皆空
    佛說:五蘊,又叫五陰。蘊是集聚的意思,陰是遮蓋的意思。我們為什麼得不到自在?得不到解脫?就因為被五蘊所覆的緣故。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是佛家對世間一切生滅現象所作的簡單歸納和說明。為了說明「五蘊皆空」,《心經》上用「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來進行解說。五蘊分別是指:色蘊:即物質的積聚。色蘊包含內色與外色。內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們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軀);外色就是:色、聲、香、味、觸五境:所知的外境,這些都包含在五蘊之中。
  • 六根清淨是什麼意思?
    至於什麼叫做六根,什麼又叫做六根清淨?他們是不想知道的。  其實,六根清淨四個字中,大有道理。  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  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  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
  • 古人如何看待「六根清淨」?這與「一塵不染」,又有什麼關係?
    我們現代人經常會在無所事事,百無聊賴,甚至在對生活沒有目標和想法的時候說自己「六根清淨」了,仿佛「六根清淨」的意思,就是形容外部環境安安靜靜,生活狀態平平淡淡,無欲無求。那麼在古代,「六根清淨」的本意是指這樣的生活狀態嗎?古人又是怎樣認知「六根清淨」的呢?
  • 什麼是佛法中的四大皆空?四大是什麼?你知道嗎?
    話說有個朋友結婚了,可是結婚沒多久,他就出家當了和尚,朋友的哥們就非常的不解,看望他的時候就問:「你說你,好不容易結婚有個家了,放著著好日子不過,怎麼還出家了呢?」朋友就說:「我這不結婚還沒什麼,結婚之後,我發現四大四大皆空了。」哥們又問:「怎麼叫四大皆空啊,你給個說法?」
  • 佛門常說,要六根清淨,到底什麼是六根?
    佛家常說,學佛人要六根清淨,你知道什麼是六根嗎?相信大多數學佛人,沒有不知道什麼是六根的,但還有一些初學佛法的人,或許對六根還不太了解,若不了解六根,後面的學佛過程就會受到阻礙。六根在很多佛經當中都會經常提到,所以只有先了解六根,以及六塵等基礎內容,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佛經的經義。
  • 六根清淨是哪六根?六根清淨的清淨什麼意思?
    六根清淨呢?清淨的意思才是正常的,換句話說不清淨其實是一個不正常的狀態。怎麼理解這句話呢?  我們打個比方說就聽懂了,如果一個人他在社會生活當中,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他這個眼睛亂看,釋放一些信號,因為我們這個眼睛看,看人也好、眼神也好、什麼眉來眼去也好,它是一種肢體語言,你亂釋放一些動作出去,你說這個人正常還是不正常呢?你說是會產生好後果還是不好的後果呢?對吧!
  • 佛教常說的"六根清淨"中的"六根"是指什麼
    佛教常說的"六根清淨"中的"六根"是指什麼 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
  • 佛教中的「六根清淨」是指什麼?
    在佛教中為什麼要強調「六根清淨」呢?而且這「六根」又是指代什麼呢?佛教中把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把色、聲、香、味、觸、法稱為六塵,而且認為六根與六塵是有所相連的,這樣就會產生種種欲望、煩惱乃至罪孽之事。
  • 如何六根清淨?
    《起信論》中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今天為什麼會迷失?本來有的認為沒有,本來沒有的認為它有,這就是顛倒。 我們天天講心性,可是這個心性到底是什麼?所謂「心性」,就是六根的根性。那什麼是六根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我們平時的見、聞、覺、知,我們內心的種種感受都是由這六根傳遞的。
  • 什麼是「六根清淨」?怎麼修「六根清淨」?
    其實,六根清淨四個字中,大有道理。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什麼是六根六塵和六識呢?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稱為六根,也就是生理學上的神經官能。眼有視神經,耳有聽神經,鼻有嗅神經,舌有味神經,身有感觸神經,意有腦神經,這些都是心與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稱為六根。
  • 高僧們常說的「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說出來才豁然大悟
    高僧們常說的「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說出來才豁然大悟文|一路說古說今現在的社會有很多種宗教,其中影響最大的就兩個,佛教和基督教。基督教是教人愛人,通過做好事和禱告讓神原諒自己,從而得到永生。基督教有基督教的用語,比如「阿們」是好的意思,前面有人代為禱告,你說一聲「阿們」就是同意的意思。那佛教呢?那個在唐僧帶領下西天取經的四人不就是信仰佛教嗎?唐僧很善良,走到哪裡都想幫助百姓解決問題。對於惡人,他最先想到的是用佛祖的力量去感化他,用自己的善良去感動他。很顯然這不現實,什麼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苦海是沒有邊,回頭就能有岸了嗎?對於壞人來說,這話一點分量都沒有。
  • 終朝打坐參禪,漸覺六根清淨,六根清淨小議
    傳統氣功文獻中,言及「六根清淨」之處頗多,其詞原為佛家之術語,後世人喻以精神意識清淨,進入穩定的松靜氣功狀態。「六根」者,謂眼、耳、鼻、舌、身、意也。「根」者,謂有生長之意也。「六根清淨」,謂修鍊氣功者不染六塵,做到澄神靜慮,無私無營。《脈望》曰:「聖人以其心役眼、耳、鼻、舌、身、意,眾人以眼、耳、鼻、舌、身、意役其心;是以有聖愚之別耳。然六根者,此心出入之門戶也。因境而有,苟不制六根,欲安其心,未不可得。所謂繫心一緣,面壁三月,皆此法也。」《普賢觀經》也認為,「樂得六根清淨,當學是觀。」
  • 常識 | 何謂要「六根清淨」
    四大皆空,六根清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對佛教有一點了解的人,應該都聽說過這幾個詞。那什麼是「六根不淨」呢?「六根清淨」這個名詞,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來,是非常浮淺的,甚至非常好笑的。他們以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淨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點男女錢財的習氣,一些專門喜歡揚惡隱善的新聞記者便會在報紙上大做他們「六根不淨」的渲染文章!
  • 《心經》首句五蘊皆空,五蘊指什麼,為什麼觀自在菩薩說它是空的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心經》《心經》第一句中的五蘊指什麼呢,為什麼菩薩說它皆空呢?而至於「空」也不代表沒有,佛法中所說的的空不是「斷滅空」而是「真空」,也就是空相,指的是不著虛相,無所住而生其心。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五蘊。
  • 四大皆空是什麼?
    譬如佛教所講的「四大皆空」,往往被世人誤以為酒、色、財、氣叫四大,因此戲稱那些不貪酒、色、財、氣的人是「四大皆空」。其實「四大皆空」是佛教對世界和人生現象及本質上的說明,它所蘊含的深奧義理,以及它與我人關係的密切,實非一般僅知追逐酒、色、財、氣之徒所能理解。
  • 佛家的「空」是什麼意思?
    佛家的「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的?這個題目太大了,即使是有道的前輩高僧大德,恐怕一時半會之間想要將這個問題講清楚,也不大容易,更何況我輩才疏學淺,難識廬山真面目。但是既然有網友提出來了這個問題,那麼我也就不辭鄙陋,試著為大家講講,若有不當之處,還請大家包涵則個。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麼意思?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八個字出自《心經》,有點文化底蘊的人,應該都聽過這句話。佛經所說之「色」與世俗生活中所用「色」字有何異同?其實,佛教的「色」與世俗生活中的「色」不同:在現實生活中所說的「色」,一般指物體的顏色,後引申為「女色」,相關詞彙有好色、女色、情色、美色等;佛教的「色」沒有這層意思,指物質存在的總和,眼睛能看到的物質叫色。「色」是變化著的,又是空的,就像《心經》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教認為,人心之外是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這個世界包括人的肉體和自然界。
  • 佛教常說六根清淨,但你可能連哪「六根」都不知道!
    老一輩人,尤其是信佛的那一輩人,可能在訓人的時候說:「你心不誠。」或者「你六根不淨,怎麼會有好結果?」雖然這些話都是順手拈來,脫口而出,但是真說到是如何追溯的,人們卻回答不出個一二三來。有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的一知半解,對自己來說是糊塗事。糊裡糊塗的生活,不好。
  • 《心經》:網絡如此發達,現代人如何做到六根清淨
    佛家把達到遠離煩惱的境界稱為六根清靜,就是說已沒有任何慾念。「六根清淨」出自隋煬帝《寶臺經藏願文》:「五種法師,俱得六根清淨。」六識以六根為媒介產生了六塵,所以六根清淨的目的,就是斷掉這六識引出的塵欲。眼睛可以看到東西,耳朵可以聽到聲音,鼻子可以嗅到氣味,舌頭可以嘗到味道,身無色聲香味觸法。在《心經》裡有:「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在遣「六塵」。世界有萬物,歸納總結在一起不外乎就是「六塵」。人認識世間萬物,就是靠著這「六根」,接觸到萬物而產生了「六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