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清淨是什麼意思?

2021-02-19 三寶平臺

  「六根清淨」這個名詞,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來,是非常浮淺的,甚至非常好笑的,他們以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淨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點男女錢財的習氣,一些專門喜歡揚惡隱善的新聞記者,便會在報紙上大做他們「 六根不淨」的渲染文章!

  至於什麼叫做六根,什麼又叫做六根清淨?他們是不想知道的。

  其實,六根清淨四個字中,大有道理。


  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

  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

  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

  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於生理學,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 ,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類,構成鼎足之勢,相互為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

  因為六塵與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的判別才有價值,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

  如果要下一個比喻,那麼,六根是鏡子,六塵是被鏡子所照的影像,六識是判別鏡中所照影像的人。


  甚麼是六根六塵和六識呢?

  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稱為六根,也就是生理學上的神經官能。

  眼有視神經,耳有聽神經,鼻有嗅神經,舌有味神經,身有感觸神經,意有腦神經,這些都是心與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稱為六根。

  從六根所接觸的對象上說,稱為六塵,也就是物理學上的各類物質。

  眼根所見的顏色和形色,耳根所聽的聲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嘗的味道,身根所觸的粗細冷熱與溼滑等,意根思想的稱為「法」——那是指的極微極遠的無從捉摸的東西,這些就被稱為六塵。

  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上說,稱為六識。

  如果沒有六識而僅有六根與六塵,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屍,所以,六識是六根的操縱者,六根是六識用來接觸六塵的工具。

  那麼,為什麼要稱為六根清淨呢?


  因為六根是六識的工具,作善作惡,固然是出於六識的主張,造成善惡行為的事實,卻是在於六根的作用。

  人之流轉於生死輪迴的苦海之中,就是由於六根不曾清淨,自從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貪色、耳根貪聲、鼻根 貪香、舌根貪味、身根貪細滑、意根貪樂境;有貪,也必有嗔,貪與嗔,是由無明 ──煩惱而來,合起來,就是「貪、嗔、痴」的三毒交加,惡多善少,永無出離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修持解脫道的工夫,不外戒、定、慧的三學,但是,慧的主要根源是戒與定,所以修持的入門工夫,應從身心的兩方面著手,一是修身,一是修心。

  把不好的念頭修理掉,稱為修心,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禪定;把不好的行為修理掉,稱為修身,所以修身也可稱為修行,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在守護根門——守衛保護住六根的大門,不讓壞事從六個根門之中溜進我們的心田,以致種下生死流轉的禍苗。

  因為,一個凡夫,除了進入禪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沒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業的導火線,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與六根之間的保險絲或滅火器,在戒律的防衛之下,六根才能漸漸地清淨,一旦到了六根清淨的程度,超凡入聖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

  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護下,勉強守住了六根,至於清淨二字,那是談不上的。

  一般人的觀念,總以為僧尼們只要不犯淫行,不貪非分之財, 不介入人我是非,便算是六根清淨了,事實上,凡是貪逐於物境的受用,總是六根不淨,不論是看的、聽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貪取不舍的情形,就是六根不淨。

  因為除了男女及錢財等的問題,都不容易覺察出來,淨與不淨,也就很少有人細心地注意它了。

  根據中國天台宗的判斷,六根清淨位,便是五十二個菩薩階位最初十階的十信位,要斷見思二惑──相當唯識宗的分別煩惱與分別所知的二障,這應該是從普通(外)凡夫進入賢位(內)凡夫的階段。

  又據法華經及涅槃經中說,能得六根清淨,便可六根互用,所謂六根互用,那就是說,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均可兼備其他五根的功能,眼能見色,也能聞聲、嗅香、嘗味等,耳能聞聲,也能見色、嗅香、嘗味等,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是一樣。

  六根清淨了,就能六根互用,這在一般的讀者看來,難免會說這是神乎其神的神話。

  事實上,我們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正因為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也就是說,我們利用六根而執取六塵,六塵充塞了六根,障礙了六根,六根便成了六塵的奴才,也習慣地成了六塵的應聲蟲,色塵來了,眼根應付,聲塵來了,耳根應付,香塵來了,鼻根應付,舌、身、意根,也是一樣。

  如果不是這樣,如果六根不執六塵,六根不受六塵的支配與誘惑,那麼,六根就從六塵之中得到了解脫,解脫了的六根,便是自由的六根,自由的六根,自然可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

  這個自由的六根,也就是清淨的六根,因為自由的六根雖然仍與六塵打交道,但已不受六塵的引誘而造生死的染汙之業,所以稱為六根清淨。

  說得明白一些,所謂六根清淨,不是沒有了六根,而是我們的生理官能,不再隨著外境的幻象而轉,這就叫做一塵不染──但這絕不是等閒的工夫所能辦到的事。

  為了便於讀者的記憶,再將六識、六根、六塵的名目,抄錄如下:


  一、眼、耳、鼻、舌、身、意──六識。


  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六識發動六根而接觸六塵,六塵映入六根而由六識判別及記憶保存,再從六識的記憶保存中顯現出來,發動六根貪取六塵,就這樣交互回還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淨的目的,便在斷絕並超越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相關焦點

  • 佛家常說四大皆空,五蘊皆空,六根清淨是什麼意思?
    《漫談品禪》第26回我們常常看到影視劇中,僧人們常說:「出家人四大皆空,出家人六根清淨等」,在《心經》中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麼四大皆空、五蘊皆空、六根清淨分別是什麼意思?之間是否有聯繫?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學習。
  • 六根清淨是哪六根?六根清淨的清淨什麼意思?
    六根清淨呢?清淨的意思才是正常的,換句話說不清淨其實是一個不正常的狀態。怎麼理解這句話呢?  我們打個比方說就聽懂了,如果一個人他在社會生活當中,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他這個眼睛亂看,釋放一些信號,因為我們這個眼睛看,看人也好、眼神也好、什麼眉來眼去也好,它是一種肢體語言,你亂釋放一些動作出去,你說這個人正常還是不正常呢?你說是會產生好後果還是不好的後果呢?對吧!
  • 佛教中的「六根清淨」是指什麼?
    在佛教中為什麼要強調「六根清淨」呢?而且這「六根」又是指代什麼呢?佛教中把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把色、聲、香、味、觸、法稱為六塵,而且認為六根與六塵是有所相連的,這樣就會產生種種欲望、煩惱乃至罪孽之事。
  • 什麼是「六根清淨」?怎麼修「六根清淨」?
    「六根清淨」這個名詞,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來,是非常浮淺的,甚至非常好笑的,他們以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淨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點男女錢財的習氣
  • 佛門裡常講六根清淨,什麼是六根呢?
    念佛要都攝六根,六根清淨。那麼,什麼是六根呢?在《心經》裡有這麼幾句非常經典的話: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眼耳鼻舌身意」,其實是佛門裡說的六根。
  • 古人如何看待「六根清淨」?這與「一塵不染」,又有什麼關係?
    我們現代人經常會在無所事事,百無聊賴,甚至在對生活沒有目標和想法的時候說自己「六根清淨」了,仿佛「六根清淨」的意思,就是形容外部環境安安靜靜,生活狀態平平淡淡,無欲無求。那麼在古代,「六根清淨」的本意是指這樣的生活狀態嗎?古人又是怎樣認知「六根清淨」的呢?
  • 如何六根清淨?
    如何六根清淨?
  • 什麼是六根?正確認識何為六根清淨
    ——南師懷瑾 更多佛學交流,歡迎添加小編微信:ruyichancha 「六根清淨」這個名詞,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來,是非常浮淺的,甚至非常好笑的,
  • 佛門常說,要六根清淨,到底什麼是六根?
    佛家常說,學佛人要六根清淨,你知道什麼是六根嗎?相信大多數學佛人,沒有不知道什麼是六根的,但還有一些初學佛法的人,或許對六根還不太了解,若不了解六根,後面的學佛過程就會受到阻礙。六根在很多佛經當中都會經常提到,所以只有先了解六根,以及六塵等基礎內容,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佛經的經義。
  • 六根清淨是哪六根?
    「六根清淨」這個名詞,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來,是非常浮淺的,甚至非常好笑的,他們以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淨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點男女錢財的習氣,一些專門喜歡揚惡隱善的新聞記者,便會在報紙上大做他們「六根不淨」的渲染文章!至於什麼叫做六根,甚麼又叫做六根清淨?他們是不想知道的。其實,六根清淨四個字中,大有道理。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
  • 常識 | 何謂要「六根清淨」
    四大皆空,六根清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對佛教有一點了解的人,應該都聽說過這幾個詞。那什麼是「六根不淨」呢?「六根清淨」這個名詞,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來,是非常浮淺的,甚至非常好笑的。他們以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淨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點男女錢財的習氣,一些專門喜歡揚惡隱善的新聞記者便會在報紙上大做他們「六根不淨」的渲染文章!
  • 終朝打坐參禪,漸覺六根清淨,六根清淨小議
    傳統氣功文獻中,言及「六根清淨」之處頗多,其詞原為佛家之術語,後世人喻以精神意識清淨,進入穩定的松靜氣功狀態。「六根」者,謂眼、耳、鼻、舌、身、意也。「根」者,謂有生長之意也。「六根清淨」,謂修鍊氣功者不染六塵,做到澄神靜慮,無私無營。《脈望》曰:「聖人以其心役眼、耳、鼻、舌、身、意,眾人以眼、耳、鼻、舌、身、意役其心;是以有聖愚之別耳。然六根者,此心出入之門戶也。因境而有,苟不制六根,欲安其心,未不可得。所謂繫心一緣,面壁三月,皆此法也。」《普賢觀經》也認為,「樂得六根清淨,當學是觀。」
  • 關於六根清淨
    什麼是六根?      六根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這是從心理和生理的功能上來說的。
  • 佛教「三皈依」是什麼意思?什麼是「佛法僧」?
    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皈依老師,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告訴我,這「三皈」就像我們在臺灣,那個時候從臺北到高雄坐火車,這「三皈」是什麼?就是火車票,你有這張票才能上車;而且時時保留著,路上要查票,不能丟掉,到達站後這票要交回去。他說「三皈依」就像這一張票一樣,時時刻刻不能離開,離開你就不是佛弟子了。  「佛」是什麼?佛是覺悟。皈依佛就是覺而不迷,意思要懂,佛就保佑你了,你覺悟就不迷惑了。
  • 孫悟空終於想六根清淨、一心向佛了
    可是,一開始,孫悟空想要六根清淨,消滅一切的物慾誘惑時,唐僧卻氣走了他。唐僧走到兩界山(五行山)將孫悟空救出,並從「老陳」那裡離開後。一路上是「飢餐渴飲,夜宿曉行,又值初冬時候,但見那:霜凋紅葉千林瘦,嶺上幾株松柏秀。未開梅蕊散香幽,暖短晝,小春候,菊殘荷盡山茶茂。寒橋古樹爭枝鬥,曲澗涓涓泉水溜。淡雲欲雪滿天浮,朔風驟,牽衣袖,向晚寒威人怎受?
  • 《心經》:網絡如此發達,現代人如何做到六根清淨
    「六根清淨」出自隋煬帝《寶臺經藏願文》:「五種法師,俱得六根清淨。」很多人膚淺的認為這個境界很容易達到,甚至針對佛門子弟,如果他們稍微沾染了一點男女錢財,一些專門喜歡「揚惡隱善」的新聞記者,就會在報紙上大做他們「六根不淨」的文章。六根是指人的六種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意。
  • 佛教常說的"六根清淨"中的"六根"是指什麼
    佛教常說的"六根清淨"中的"六根"是指什麼 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
  • 佛教常說六根清淨,但你可能連哪「六根」都不知道!
    六根是六塵和六識的基礎,那什麼識六塵和六識?六根就像一個人的輪廓,而六塵和六識就如同鏡子,讓人從另一個角度更好地看清自己。六根就是眼睛、嘴巴、鼻子、還有心靈等等可以從生物做依託的事情,在這裡都會轉化成為六根。
  • 大師走進豪華摩託車店,試駕無極300GY,網友:不是六根清淨嗎?
    和尚自古以來在我們的內心印象當中都與物質和欲望沾不上邊,但如今時代的變化也讓和尚從信仰的高臺下面成為了普通的工作者,而且僧人不再如同以前那樣吃齋念佛,六根清淨,他們反而比我們享受著更好的物質生活。最近在一家摩託車店裡就迎來了這樣一名特殊的顧客,讓人看呆了。
  •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後原來是向前」
    今天是大年初一,是大慈彌勒菩薩的聖誕日。彌勒菩薩在世間教化眾生,身背個布口袋,別人給他什麼就裝什麼。跟眾生結善緣,讓眾生歡喜,此外還教我們修「忍」,忍耐那些逆緣。—— 佛說忍辱是第一有力者,最有力量的人不是把別人打倒,而是自己能夠按捺住、能夠忍住,這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