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宗杲禪師:火宅塵勞,何時是了?

2021-03-04 妙吉祥論壇

示真如道人

火宅塵勞,何時是了?安樂得一日,便是千萬日樣子也。於一日中,心不馳求、不妄想、不緣諸境,便與三世諸佛、諸大菩薩相契,不著和會,自然成一片矣。世尊說火宅喻,正為此也。經云:「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我當為說怖畏之事」。具在經中。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謂信根狹劣,在火宅中,無智慧而戀著塵勞之事為樂,不信有出火宅、露地而坐、清淨妙樂故也。若在其中,信得及,識得破,不戀著幼稚戲處,心不馳求、不妄想、不緣諸境,即此火宅塵勞便是解脫出三界之處。何以故?佛不云乎,「於一切境,無依無住,無有分別,明見法界廣大安立,了諸世間及一切法平等無二。」

故遠行地菩薩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過一切二乘之上;雖得佛境界藏而示住魔境界,雖超魔道而現行魔法,雖示同外道行而不舍佛法,雖示隨順一切世間而常行一切出世間法。此乃火宅塵勞中真方便也。學般若人舍此方便而隨順塵勞,定為魔所攝持。又於隨順境中,強說道理,謂煩惱即菩提,無明即大智,步步行有,口口談空,自不責業力所牽,更教人撥無因果,便言「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淫,無妨般若」,如此之流,邪魔惡毒入其心腑,都不覺知,欲出塵勞,如潑油救火,可不悲哉!

塵勞之儔為如來種,教有明文:「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溼淤泥,乃生此華。」在火宅塵勞中,頭出頭沒,受無量苦,忽於苦中而生厭離,始發無上菩提之心。塵勞之儔為如來種,正謂此也。俗人學道,與出家兒迥然不同。出家兒自小遠離塵勞,父母不供甘旨,六親固以棄離。身居清淨伽藍,目睹紺容聖相,念念在道,心心無間。所觀底書無非佛書,所行底事無非佛事。不見可欲,受佛禁戒。佛所贊者,方敢依而行之;佛所訶者,不敢違犯。有明眼宗師可以尋訪,有良朋善友可以諮決。縱有習漏未除者,暫時破佛律儀,已為眾所擯斥。以俗人較之,萬不及一。俗人在火宅中、四威儀內,與貪慾瞋恚痴為伴侶,所作所為、所聞所見,無非惡業。然若能於此中,打得徹,其力卻勝我出家兒百千萬億倍。打得徹了,方可說煩惱即菩提、無明即大智。

本來廣大寂滅妙心中,清淨圓明,蕩然無一物可作障礙,如太虛空一般,「佛」之一字亦是外物,況更有塵勞煩惱恩愛作對待耶?在火宅中打得徹了,不須求出家。造妖捏怪,毀形壞服,滅天性,絕祭祀,作名教中罪人,佛不教人如此,只說「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乃至「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又云:「治生產業,皆順正理,與實相不相違背。」但只依本分,隨其所證,化其同類,同入此門,便是報佛深恩也。但念念不要間斷,莫管得不得。便是夙與般若無緣,今生未打得徹,臨命終時,亦不被惡業所牽,於日用二六時中,亦不被塵勞所困,後世出頭來,亦得現成受用。

學道無他術,以悟為則。今生若不悟,盡崖到盡未來際,常存此心。今生雖未悟,亦種得般若種子在性地上,世世不落惡趣,生生不失人身,不生邪見家,不入魔軍類。況忽然心華發明耶!當此之時,三世諸佛證明有分,諸大祖師無處安著;非是強為,法如是故。

真如道人,欲學此道,但只依此做工夫,久久自然撞著矣。如上所說,乃一期應病與藥耳。若作實法會,又卻不是也。古人云:「見月休觀指,歸家罷問程。」寫至此,興雖未已,而紙已盡,且截斷葛藤。

更數日,真如道人又連黏此軸來致謝曰:「聞前日老師興尚未已,更望鋪華錦上,不識可否?」予應之曰:「已展不縮。」復為續此葛藤雲:

歸到家了,自然不問程途。見真月了,自然不看指頭矣。佛說一大藏教,大喻三千,小喻八百,頓漸偏圓,權實半滿,無不是這個道理。淨名云:「依於義不依語,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佛只說因語入義,不說因義入語。禪家千差萬別,種種言句亦如是。今時學道人,不問僧俗,皆有二種大病:一種多學言句,於言句中作奇特想;一種不能見月亡指、於言句悟入,而聞說佛法禪道不在言句上,便盡撥棄,一向閉眉合眼,做死模樣,謂之靜坐,觀心默照,更以此邪見,誘引無識庸流曰:「靜得一日,便是一日工夫」。苦哉!殊不知儘是鬼家活計。去得此二種大病,始有參學分。

經云:「不著眾生所言說,一切有為虛妄事。雖復不依言語道,亦復不著無言說。」又云:「觀語與義,非異非不異。觀義與語,亦復如是。若語異義者,則不因語辨義,而以語入義,如燈照色。」所以雲,「依義不依語,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語默二病不能除,決定障道,不可不知。知得了,始有進修趣向分。

第一莫把知得底為事業,更不求妙悟,謂我知他不知,我會他不會,墮我見網中,為我相所使,於未足中生滿足想。此病尤重於語默二病,良醫拱手。此病不除,謂之增上慢邪見人。除夙有靈骨,方能到這裡得轉身一路。既能轉身,即能轉物。既能轉物,方謂之了義人。既了其義,即了此心。既了此心,試於了處微細揣摩,元無可了;於無可了處,剔起便行。有時拈一莖草作丈六金身,有時將丈六金身卻作一莖草。種種變化,成就一切法,毀壞一切法,七顛八倒,皆不出此無所了心。正當恁麼時,不是如來禪,不是祖師禪,不是心性禪,不是默照禪,不是棒喝禪,不是寂滅禪,不是過頭禪,不是教外別傳底禪,不是五家宗派禪,不是妙喜老漢杜撰底禪。既非如上所說底禪,畢竟是個甚麼?到這裡,莫道別人理會不得,妙喜老漢亦自理會不得。真如道人,請自看取。

相關焦點

  • 大慧宗杲禪法心要——禪病種種
    宗杲禪師在他的書信集中,有好幾處談到了禪病,現舉三處:1、《示智通居士(黃提宮伯成)》      近年已來,此道衰微。(《示智通居士(黃提宮伯成)》)2、沉空滯寂之病      此病屬宗杲禪師所批判的「默病」中最典型的一種,又稱之為「枯木禪」、「黑山鬼窟禪」。《六祖壇經》中提到的大通禪師,犯的就是此病。該禪病的特徵就是,沉溺於空心靜坐,閉目塞聽,一切不管,以不見一法、不知一法的虛無之境為究竟。      近世叢林,有一種邪禪,執病為藥。
  • 大慧宗杲禪師: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茲心意識
    聰明利智之士,以心意識為窟宅,行住坐臥未嘗頃刻不與之相酬酢。日久月深,不知不覺,與之打作一塊。亦不是要作一塊,為無始時來行得這一路子熟,雖乍識得破欲相遠離,亦不可得。故曰:毒蛇猛虎尚可迴避,而心意識真是無爾迴避處。除是夙有靈骨,於日用現行處,把得住,作得主,識得破,直下一刀兩段,便從腳跟下做將去。不必將心等悟,亦不須計較得在何時。
  • 於一日中,心不馳求、不妄想、不緣諸境,便與三世諸佛、諸大菩薩相契,不著和會,自然成一片矣.
    示真如道人(一)  火宅塵勞①,何時是了?安樂得一日,便是千萬日樣子也②。
  • 農曆正月初九 溈仰宗初祖靈佑禪師圓寂紀念日
    編者按:溈山靈佑禪師,唐代高僧,溈仰宗創始人。靈佑禪師是百丈懷海禪師的法嗣,憲宗元和末年,奉懷海禪師之命至溈山,大力弘揚禪風,世稱溈山靈佑,被尊為溈仰宗初祖。今日恭逢靈佑禪師圓寂紀念日,頂禮緬懷靈佑禪師!靈佑禪師(771-853),唐代高僧,俗家姓趙,福州長溪人氏。
  • 論三平寺義中禪師的法脈源流
    ;鹹通七年(866)在九層巖大柏山建「三平寺」;鹹通十三年(872年),義中禪師92歲時,是年5月,王諷貶謫漳州,至止二日,即前往拜訪義中禪師;至十一月六日,義中禪師宴坐示寂,僧臘六十五;翌年,王諷為撰《碑銘》。
  • 心不染塵,萬緣皆空
    禪明代禪師卻認為,那種自在任運、自然逍遙的生存狀態,並非開悟前所處的那種滾滾紅塵中的非本真的普通生活,禪明代禪師普遍接受和實踐大慧宗杲所開創的看話禪,認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開悟。高僧慧遠禪師的《廬山記》記載,香爐峰也叫香爐山,孤峰秀起,常有霧靄籠罩其上,所以命名香爐山。香爐峰拔地而起,山勢高絕,登峰縱目,視野開闊,因此詩人說峰高而豁人目。
  • 農曆十一月十六日 宋代高僧晦堂祖心禪師圓寂紀念日
    黃龍祖心禪師,隨慧南禪師移住黃龍山。(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2015年1月6日,農曆十一月十六日,宋代高僧、臨濟宗黃龍派晦堂祖心禪師圓寂紀念日。一日閱《傳燈錄》,讀多福禪師之語而大悟。後隨慧南移黃龍山,慧南示寂後繼黃龍之席,居十二年。其後入京,元符三年十一月十六日示寂,世壽七十有六,諡號「寶覺禪師」,安葬於南公塔之東,號稱雙塔。法嗣有黃龍悟新、黃龍惟新、泐潭善清等四十七人,著名詩人黃庭堅曾受法於師。祖心禪師遺著有《寶覺祖心禪師語錄》一卷、《冥樞會要》三卷等。
  • 火的禪學分析——天界覺浪禪師《麗化說》節選
    西哲加斯東巴什拉有《火的精神分析》一書,其中有這樣的句子:「火升華的最高點就是純潔化。火燃燒起愛和恨,在燃燒中,人就像火中鳳凰涅槃那樣,燒盡汙濁,獲得新生。」禪宗也有相似的語句:「三世諸佛在火焰中說法。」覺浪道盛禪師曾留下一篇《麗化說》的文字,也是對火的精神含義的闡發,不妨視作「火的禪學分析」。所謂「麗化」,「麗」者附麗,「化」者脫化。
  • 清代襄陽鹿門寺、檀溪寺住持——梓舟船禪師
    後歷時九年,參拜得本、萬如、玉琳、牧雲、具德、木陳、自間等當時聞名的老禪師。最後到華亭(上海金山)法忍寺,禮二隱大師(臨濟宗破庵派第三十六世祖)為本師,修習臨濟禪法。二隱大師教授弟子非常嚴厲,考驗弟子啟發學僧時,手持禪棒,經常當頭一棒。梓舟船初見二隱大師時,大師問他:「聽聞你到三塔寺參拜自間禪師,感受怎麼樣?」
  • 經典禪語:慧劍斬情絲
    永嘉玄覺禪師:「大丈夫,稟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焰。非但能摧外道心,早曾落卻天魔膽。」(《證道歌》)意思是說:明心見性的大丈夫,稟持以般若智為鋒,金剛焰為芒,破邪顯正的慧劍,不但能摧伏外道的邪見,也早讓天魔為之喪膽。人心的邪見也如同賊寇,劫奪人性中善良的成份。因此龐居士說:「教君殺賊法,不用苦多方。慧劍當心刺,心亡法亦亡。」
  • 馬祖道一禪師: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撰文:提舍牛行虎視,引舌過鼻六祖惠能大師法脈「一花開五葉」,「五葉」其中之一就是由南嶽懷讓禪師所傳,而傳承懷讓禪師禪法的是獲得其「心」的馬祖道一禪師。馬祖道一禪師(709-788)是漢州(今屬四川)什邡人,俗姓「馬」,被稱為「馬祖」,是六祖惠能大師之後,唯一被稱為「祖」的禪師。他為何會被稱為「馬祖」呢?因為他創立的洪州宗,弘開法筵,法脈廣衍,於宋代更開衍出臨濟宗、溈仰宗二宗,禪宗大盛於天下,後世禪門便有「臨濟兒孫滿天下」之說。
  • 四祖傳道,「懶和尚」開宗,鳥巢禪師點樂天——特殊的牛頭禪
    《紅塵說禪》系列第51篇大家都知道咱們中國的佛教又分為十宗——其中大乘八宗,小乘兩宗,而在如今還比較盛行的就只有禪宗,淨土和密宗這三宗了。懶和尚開宗四祖知道懶融和尚已經服氣了(這時候已經不懶,是法融了),而且他本身也是有慧根求精進之人,就為他認真說法道:「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
  • 佛法:修行之人該如何去克服「五欲六塵」的塵勞妄想
    網圖在這個凡夫世間,最為人所熟知的塵勞妄想,就是內心的貪嗔痴三毒,外在的五欲六塵,三毒迷惑擾亂於內,五欲六塵誘惑染著於外,如果能夠將這些內外的塵勞妄想都克服了,那麼我們修行佛法的目的也就達到了。那麼我們該如何去克服「五欲六塵」這些塵勞妄想呢?五欲者,財、色、名、食、睡是也,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是也,經典中說「五欲如逆風舉火把,風吹焚自身」,六塵能引起感官與心靈感覺思維的對象,有如塵埃,具有汙染情識的作用,所以也必須要去除。
  • 百丈懷海禪師
    嗣法馬祖洪州百丈懷海禪師,唐代僧,俗姓王,福州常樂人。自幼喜遊訪寺院,年二十,隨潮陽西山(今廣州潮安)慧照法師出家,後又依南嶽衡山之法朝律師受具足戒,並且曾經到廬山(今安徽廬江縣)浮差寺遍閱藏經。唐長慶元年諡號為「大智禪師」,塔名「大寶勝輪」。百丈懷海禪師門下的上首弟子有溈山靈佑、黃檗希運,之後衍生為溈仰和臨濟二宗與曹洞、雲門、法眼並稱「禪宗五家」。
  • 箴言錄丨居訥禪師:賢惠闊達,不以聲利自累
    仁祖皇佑初,遣銀璫小使①,持綠綈尺一書②,召圓通訥住孝慈大伽藍。訥稱疾不起,表疏大覺應詔。或曰:聖天子旌崇道德,恩被泉石,師何固辭?訥曰:予濫廁僧倫,視聽不聰,幸安林下,飯蔬飲水,雖佛祖有所不為,況其他也?先哲有言: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予平生行知足之計,不以聲利自累。
  • 洞山良價禪師悟道因緣
    來源:禪林App 2015/04/26 瑞州(今江西高安)洞山良價悟本禪師,雲巖曇晟禪師之法嗣,俗姓俞,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良價禪師幼時曾跟村裡一位出家師父學習念誦《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當他念到「無眼耳鼻舌身意」這一句的時候,忽然生起大疑惑,以手捫面,問師父道:「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經言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