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 玄奘 誦者 | 讀一無二 視頻 | 國粹天地
來源 | 竺子(ID: zentzu)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現以唐代三藏法師玄奘譯本為最流行。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心經白話譯文:
觀自在菩薩修習般若功夫,功行已達深久而純熟的地步,其大智如同明鏡,無一物不盡顯其中;其智光猶如太陽,無一物不能盡照。所謂五蘊,亦即作為物質的色境、隨境的感受、因感受而起的思念、內心的意志取向以及針對世間所有萬物的認知活動和觀念,在般若智慧的觀照之下,無不顯現本有的空相。由於相空,從而除去了一切妄念;由於除去了妄念,從而不生煩惱,不起業惑,因而得以度脫一切災難與苦厄。
舍利子啊! 那作為物質界的色本來就與空沒有什麼區別,那作為世間一切存在的本來之相,那作為存在之底蘊的空也與任何物質形式沒有什麼不同。其實,從現象反映本質的角度看,色就是空;從本質依託現象的角度看,空則就是色。進而可以說,五蘊的其他四者,即色之外的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識,同那作為一切事物的本相之空也是這種關係。因而也可以說,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舍利子!這世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皆稱為諸法。這一切法的本相便是空。這空相既沒有生起,也沒有消滅;既沒有垢染,也沒有清淨;既不能有所增長,也不能有所減損。空是從無始以來便無動作、無變異、無生滅的。空是原本寂然,是在時間序列上無從加以分辨區別的。所以我說,從根本上看,這個空之中並沒有物質之色,並沒有感受、想念、意志和意識;也沒有作為認知活動依據的六種官能,即沒有有眼耳鼻舌意所代表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知覺;也不存在那作為六種認識官能的對象的色、聲、味、觸、法,也就是形象、聲音、氣味、滋味、軟硬冷暖等以及可以成為思想對象的一切事物;也沒有六種作為認知官能的根器;沒有六種作為認知對象的塵境;也沒有作為認知所得的六種意識。
這便是從眼界開始數下去,直到意識界才結束的十八界。不僅空中沒有十八界,也沒有十二因緣;即沒有從無明開始,直到老死而再生的生命系列,也沒有超越生死的老死盡這一最終環節;不僅沒有十二因緣,也沒有認識人生本質,超越生命局限性的四諦道理,也即沒有知苦、斷集、修道、證滅的聖教實踐過程;沒有根本的般若智慧,也沒有憑籍此智慧要把握的任何東西。
由於並不存在智慧要把握的對象真理,所以菩薩修行就要實證這一無所得的境地,這也就是依止般若波羅蜜多修行法門的本意。因為依止般若波羅蜜多,無所不了,所以心中任運自在,不再有牽掛滯礙,所以不再有恐怖畏懼,遠遠地離棄了關於一切事物的顛倒想,離棄了關於眾生所處境地的幻想,達到了究竟的涅槃境地。
十方三世的所有佛世尊,也都是如此,因為依止了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法門,才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據此我才說,般若波羅蜜多是神妙而不可思議的諸佛之母,是破除生死無明障礙的光明之師,是無以倫比的至尊至上的總持法門,它能解除世間一切眾生的苦難,它與作為一切諸法的真實而不虛妄的空相是不二而沒有分別的。所以,在這裡宣說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度生死的總持法門,也就是宣說如下的咒語: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誦者:讀一無二(寶華),主任播音員、傳媒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美聲修行終身推動者。經典朗誦作品《我問佛》《那一世》,視頻點擊2.1億。創辦朗誦平臺—愛朗誦(ID:ailongsong)。他的非凡的聲音,來自高潔的靈魂,超凡脫俗的人格,出汙泥而不染的境界。
©原創作品 授權發布(公眾號轉載須聯繫授權)
圖片來源:網絡 責任編輯:蘇瑾
主編微信:VERYMASTE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