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解

2021-02-19 塵世如幻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原文及其注音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guān zì zài pú sà ,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dù yī qiē kǔ è。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shè lì zǐ, sè bù yì kōng ,kōng bù yì sè , sè jí shì kōng , kōng jí shì sè。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shòu xiǎng xíng shí,yì fù rú shì。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shè lì zǐ,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bù shēng bù miè, bù gòu bù jìng, bù zēng bù jiǎn ,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wú yǎn jiè,

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nǎi zhì wú yì shí jiè, wú wú míng , yì wú wú míng jìn,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lǎo sǐ jìn。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wú kǔ jí miè 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 yǐ wú suǒ dé gù。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pú tí sà duǒ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xīn wú guà ài。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wú guà ài gù, wú yǒu kǒng bù,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jiū jìng niè pán。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sān shì zhū fó,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dé ā nuò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míng zhòu,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shì wú shàng zhòu,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néng chú yī qiē kǔ, zhēn shí bù xū。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jí shuō zhòu yuē: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jiē dì jiē dì, bō luó jiē dì,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pú tí sà pó h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解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是觀世音菩薩的別名,以字面來解釋也相當好,意思是觀察諸法實相本空後,對一切的外境外緣就隨意而自在了。觀自在是修行證果的境界,此時一切都如悠遊的白雲,任意浮遊於萬裡天空,一切都不再是掛礙,所以才能對於萬事萬物產生隨緣而自由自在的態度,這種生命感,多麼值得我們身處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的眾生羨慕啊!但是不只能羨慕而已,因為「眾生皆有佛性」,我們應努力的修行,只要肯不斷的自度度人,總有一天,我們也會與觀自在菩薩一樣自在啊!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般若波羅蜜多是解脫空慧的意思,也可以解釋成「到彼岸的大智慧」。唯有證入圓滿的涅槃,才能完全解脫三界輪迴的生命困境。想證入圓滿的空慧,必須「老實修行」,而且不只是行,還要「行深」,就是必須把這大智慧深化到生命的最深處,如此方能在面對任何外境時,保持如如不動的自性。如果沒有念茲在茲、須臾不離的保持般若,便沒有辦法真正解脫三界、永斷輪迴。故一個修行人,如果真有出三界的「沖天志」,則必須戮力以赴,方能如願以償!

 

「照見五蘊皆空」

一個修行人經過因地努力的修行,通達了無常、無我的空慧之後,剎那明白了原來一切的本質皆空,連這個五蘊色身——一個與我們生命最密切的存在物,它的本質也是空。這時他徹頭徹尾地照見了色、受、想、行、識的虛妄,而從這虛妄中徹底地覺醒了過來。於是他不再受這些外相、外境、外緣的束縛,他已經完全自由了,因為他僅從自身的五蘊,就已經完完全全地明白了宇宙至極的真理——空。

 

「度一切苦厄」 

當一個修行人證入果地後,他自由解脫了。於是他才有真正的能力去救度一切的苦厄,因為唯有自己到達了彼岸,才真正能夠正確無誤地引領猶在苦海沉浮的三界眾生也同樣到達彼岸。故一個良好的修行人,他的知見如《法華經》所說「唯一佛乘」,因為只有究竟成就了,我們才能完全明白,什麼是「本地風光」、什麼是「本來面目」,否則都只是聞人說空亦鸚鵡學語罷了。所以,只有究竟成就,才能度盡一切苦厄,就如偉大的觀世音菩薩,他其實是正法明如來倒駕慈航,化現與三界眾生較接近的菩薩而方便度眾。我們常聽到人們虔誠地讚頌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那有求必應、無量無邊、悲願深切的胸襟,令人感激涕零。

 

「舍利子」

舍利子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通達著稱,心經便是佛陀應其問而應機說法。

 

「色不異空」

一切的色相,它的本質都是空。無論色相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例如無垠的天空,也許會颳風,也許會飄雨,也許會有幾朵白雲流浪,但是天空還是天空,並不會因為風、雨、雲、雷、電等而改變。

 

「空不異色」 

把角度調換一下,就是從空的本質來看,由於空的本質當然還是空,而色相的本質也是空,所以當然也是空不異有,空不異色。空是顛撲不破的宇宙真理,只有真正了解、明白、安住、鞏固於空,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色即是空」

萬事萬物的本質是空,宇宙中的森羅萬象,從日月星辰到草木蟲魚,一切的一切,都是色相,而色相的背後所蘊含的真理就是空,所以有即是空,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可以解釋成人身的「色蘊」,這是以自身的觀點來觀察,那麼應用於此四句,即可還原成「色蘊不異空,空不異色蘊,色蘊即是空,空即是色蘊」。由此推演開來,便是萬物的色相,也一樣是空了。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前面已把五蘊之一的色蘊與空的關係說得清楚明白,所以此處就省略了重複說明的地方,把五蘊的其他四蘊即受、想、行、識,以一句「亦復如是」帶過。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心經的主旨不外乎是要說明「一切本空」。站在空的立場而言,不論一切的外相呈顯什麼,它的本質終究還是空,所以,「空相」是指一切都是空的相貌。空如同一個千變萬化的演員,可以化無數種妝,可以演無數個角色,但無論如何,它還是它,並不會因為化妝的不同或是角色的不同而有所改變。「空」亦然,無論空的相貌如何不同,空的本質,穿透這些外相紛雜之後,畢竟還是空。

 

「不生不滅」

心是萬法的源頭,它可以是山,可以是海,可以是日,可以是月,可以是一切的一切,但是分析到最後不能再分析時,萬事萬物之間產生了共同之點,那就是:「一切都是由心所創造的,一切都只是心王的遊戲罷了。」空是宇宙最終極的存有。請注意,這「存有」二字也只是假名,因為空已經超越有或無,實在不能說它是有,也實在不能說它是無,總而言之,當一切的妄念止息之後,空的狀態就豁然開朗了。故切記不能以相對世界的有或無去理解空。只有脫離了語言文字的束縛,以直觀的方法才能碰觸到所謂的空。所以,不論一切如何變化,空還是空,它超越了現象界的生、住、異、滅,它沒有所謂開始或結束,更沒有所謂生或死,它是一種「不生不滅」的永恆境界。

 

「不垢不淨」 

有人說:「五濁惡世是汙垢的,涅槃是清淨的」。是嗎?真的是這樣的嗎?如果以第一義的眼光來看的話,根本沒有所謂髒或淨、輪迴或涅槃的差別,因為它只是它,不會因為外在的乾淨與否而改變。

 

「不增不減」

心的本質既然是空,那麼當它在創造一切法的時候,它的本質當然也是空,例如天氣變化多端,天空還是天空,並不會因為天氣的好或壞而改變,更不會因為天氣的好或壞,而使天空變得更大或變得更小。其實無論代換成任何相對詞,都能夠繼續說下去的,例如「不高不低」、「不尊不卑」……

 

「是故空中無色」

一切都是幻相,一切都是幻有,只有空是永恆、是常。空,無所掛礙、無所粘滯。於此徹底空中,無一可得,故無色,無一切色相,一切眼所見皆為虛幻。

 

「無受想行識」

空中一切了不可得,既無色,則其他四蘊亦無,一切的感受、想念、行為、意識皆空。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空亦復空,一切的外相、一切的感受,都是妄念,都是不實在的,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實體可言。一切感官所接收的信息,都是心王的遊戲,都是表相,都是聚散無常的,唯有認清此點,才能真正擺脫感官的限制,走向開悟解脫之路。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照亮千古的真理名句,古往今來,讓多少沉迷於大幻化網中的三界修行人猛然驚醒。是的,一切的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嘗、身所觸,都是虛幻不實的,只有當色聲香味觸法的幻化脫下騙人的外衣後,空的真相才真正水落石出。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在這無常的世間,一切的存有都是虛幻不實的,不論是眼睛所看到的世界或是心意識所感受的世界,都脫離不了大幻化網的牢牢籠罩。有志的修行人,怎甘心如此受盡愚弄?請快快醒過來,從一切的色、聲、香、味、觸、法中覺醒過來,不要再相信一切都是可以依據的,我們一向被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捉弄得相當可憐而不自知,今生既有幸得聞佛法,就應全力以赴,不出三界誓不休。

 

「無無明」 

如果一個人沒有了佛法,就如同陷於黑暗的盲者,空有雙目而不見物,如果我們擁有健康的眼睛,卻沒有佛法的話,那麼我們比盲者還要盲目,因為如果心靈沒有智慧,身、口、意就會隨業力逐流,業上牽業,於三界苦海沉淪,永無出期。如果心靈擁有智慧,就算眼盲,他也是擁有一盞明燈的人,會照亮苦海航道,總有一天會到達光明的彼岸。在這樣解脫的境界裡,當然是沒有黑暗,也就是無無明。佛法的智慧是破除無明的慧日,願慧日普照人寰,願無明消逝無蹤!

 

「亦無無明盡」 

無明是解脫的相反,無明盡則是正解脫。但是在絕對的解脫境中,空即是法,又那來無明或無明盡的對立或分別呢?故心經簡明扼要地告訴我們:離開一切的解釋、分別、妄想、批判、臆測、預設、盼望等心意識作用之後,我們才有可能真正的了解、體悟、證入空。

 

「乃至無老死」 

佛是慈悲與智慧圓滿的象徵,而且已經脫離了生死輪迴的強大束縛,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沒有生住異滅、沒有生老病死、沒有悲歡離合、沒有一切執著的永恆。

 

「亦無老死盡」 

凡夫眾生,如果不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苦修,難以證入不生不滅的空性。這樣的空性,是沒有老死、沒有去來、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當然也就沒有老死盡、沒有去來盡、沒有時間盡、沒有空間盡……

 

「無苦集滅道」 

人世如無邊的苦海,眾生如無依的落海者,在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熾盛的八苦,甚至千苦、萬苦、億苦中載浮載沉。善緣聚合的時候,或有短暫的自在與快樂,但是畢竟於生死苦海中,這一點點的甜味根本微不足道。總而言之,這五濁惡世即是一個大苦聚,充滿了黑暗、痛苦、挫折、殺戮。但是大部分眾生都沒有看清楚,自己所處的世界是多麼的汙濁與殘酷。人們為了名利,不惜巧取豪奪;一場天災,可以奪去無數人命;一次戰爭,可以死去多少年輕生命。這是真正的實相。問題是,眾生多半已經習慣了這樣充滿無盡無邊苦痛的無常世間,半麻木、半昏沉、半自欺、半無知、半無奈地一天又一天過著日子。只有比例不多的修行人,在過去生功德福報的導引之下,聽聞了帶來滅苦究竟方法的珍貴佛法,遵循著偉大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一步一步走向覺醒之路:修行、滅苦、證道。一心一意嚮往著那沒有痛苦的佛國淨土、那沒有一切憂悲苦惱的永恆之樂。在那無憂的境界裡,當然也沒有苦集滅道的修行必要了。因為,一切已經圓滿,一切已經具足。

 

「無智亦無得」

智慧第一!在這無明的五濁惡世,唯有憑藉佛法的大智慧,才能讓我們順利出離三界。故智慧如明燈,能夠驅散黑暗;如船筏,能夠得度彼岸;如橋梁,能夠越過窮山惡水;如良醫,能夠治癒宿疾;如良藥,能夠藥到病除;如良馬,能夠千裡奔騰;如利劍,能夠削鐵如泥;如盔甲,能夠保護慧命;如珍寶,能夠買得法身……但是在已經究竟解脫的境界中,智慧法爾具足,一切任運,故也就沒有智慧或不智慧的分別了。既然智慧通達,一切圓滿,當然也就不會缺少什麼,既不缺少,也就無須獲得。

 

「以無所得故」 

那麼,空的重要特性在那?一言以蔽之:無所得。為什麼呢?因為,一切本不生,一切圓滿,一切具足。當你已經是空,你還缺乏什麼呢?當你已經不缺乏什麼時,請問你還需要終日汲汲營營,席不暇暖地去追尋什麼呢?既已無需追求,又何需獲得什麼呢?

 

「菩提薩埵」 

菩提薩埵是「菩薩」,也就是澈見諸法實相的有情。他是一個智慧通達的人,他是一個悲願深切的人,為什麼呢?因為他已經徹底明白萬事萬物背後的真相,已經不再作繭自縛,已經能夠於這虛幻不實的世間,保持看清一切幻相的如如不動,然後再以這樣的智慧為出發,去教導猶迷戀三界的芸芸眾生。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一個覺悟的有情,是一個完全沒有執著的人,他雖然活在這個五濁惡世裡,可是他的心宛如一輪皎潔的明月,發出瑩澈清淨的光輝,普照十方。雖然有時會有幾朵烏雲遮蔽,但是明月還是如此清澈、圓滿,並不會受到烏雲的影響。他又像一朵潔淨芳香的蓮花,雖然生長在汙濁的泥沼裡,卻開出美麗清香的花朵。為什麼他能如此呢?那就是因為他擁有「般若波羅蜜多」的緣故。

 

「心無掛礙」 

心是主宰,心是心王,心是一切的源頭。宇宙的森羅萬象,都是心意識的變現,都是心王的遊戲。心是真正的修行重點所在,所以我們的修行須臾不能離開心的修行,這才不是盲修瞎練、心外求法。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一切的本質就在於心,心解脫了,一切就解脫了,心不解脫,生命就無從解脫,足見心才是修行的主要方向,而非枝枝節節、變化無窮、千頭萬緒、剪不斷理還亂、不知所云的現象界。現象界就像一場夢,夢中的情節毫無規則可言,因為這些情節都只是心意識的反射罷了,可是如果我們不明白這層道理的話,我們就會把夢的情節,當作千真萬確的事實來對待。

 

「無掛礙故」 

沒有執著的人,就是沒有掛礙的人,也就像一個在空中運動的人,不論他抬起右手、放下左腳、快走、慢跑、前進、後退……對他而言,統統沒有任何障礙,因為,沒有東西能夠阻擋了空啊!說得更具體一點,一個沒有掛礙的人,就是沒有得失心的人,因為,當你放下一切的得或失,那麼你才是真正在修「般若波羅蜜多」的人。因為,現象界的一切變化都只是一場終須謝幕的戲劇,真正透視掌握了此點,這個人便不再受任何得或失的影響而產生憂悲苦惱了。請不要小看憂悲苦惱對於眾生的傷害,當我們陷於這樣的情緒之中時,一切的實相都將模糊不清,那麼「果中生因」的無奈悲劇,便將生生不息地隨著我們六道輪迴,難有出頭的一天。所以,心中沒有了掛礙,就是完全擺脫了一切得失心理。既然一切都是過去世的因感召今生的果,既然這些結果也都沒辦法影響心的如如不動,那人又何必作繭自縛呢?

 

「無有恐怖」

一個沒有掛礙的人,心中就必定安然,隨處自在。既無得失,就沒有得或失的不安與恐懼;既無是非,就沒有是非與否的焦慮或迷惑……這樣的人,是完全從恐懼的陰影籠罩中走出來的人,他知道,一切都是假的,難道假的老虎真的會把人給吃了嗎?難道假的魔鬼真的能夠傷害人嗎?難道假的玩具拿到手就快樂了嗎?難道假的名聲有了就不缺少什麼了嗎?他深深明白,一切都可以放下了,一切都不再是問題,一切都可以安心了。這樣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為他已經從生命的隱隱不安以及最深層的恐懼──莫明的恐懼中脫離了出來。生命不再是一個囚籠或苦聚,生命成為無盡的幸福與喜悅。

 

「遠離顛倒夢想」 

心完全解脫妄念的糾纏之後,變得清明、自主、理性,此時,當幻化網撤開之後,一切才開始顯現其本來面目。黑白不再顛倒,一切都已回到其本應擁有的位置;主客不再易位,心不再誤認妄念為主人;本末不再混淆,心終於明白了自己是佛。人世如幻,浮生若夢,如果我們不趁早認知這個事實,我們依舊會陷在黑白顛倒、主客易位、本末混淆的生命困境中不能自拔。既已聽聞佛法,即應精進、慈悲、智慧,永遠告別那令人憂悲苦惱不已的顛倒與夢想。

 

「究竟涅槃」

三界流浪,你不想回家嗎?心就是家鄉,就是永恆的家鄉,充滿了無限的平安、喜樂。心就是佛,就是涅盤。一切都已經具足,一切都已經圓滿,我們不再在三界流浪。

 

「三世諸佛」 

三世是指過去世、現在世以及未來世,三世也可指多世,但是由於時間的觀念其實也是妄念,故時間只對於三界眾生有意義,事實上,法界是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的。故三世諸佛的說法是針對三界眾生能夠理解的狀態來說明的。而且故意把三世和諸佛並列,也是提醒我們,諸佛的存在是超越三世,也就是諸佛的存在是永恆,沒有所謂的過去、現在或者未來。所以,我們會發現,人類最大的執著,在於對時間和空間的執著,由於有了時間的妄念,所以我們才有長壽或短命的強烈分別與貪取;由於有了空間的妄念,所以我們才有大或小的強烈差異與執取。時空的觀念,就是最大的妄念,如果連時空都沒有了,請問又何來的長壽或短命、大或小的分別呢?故所謂三世諸佛,就是已經超越了時空的束縛,漫步於永恆之境的自由解脫之人。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般若波羅蜜多」是成佛的必備條件,只有依靠這到彼岸的大智慧,三界眾生才有可能真正出離輪迴。如果沒有這大智慧,眾生必於生死大海中頭出頭沒、難有出期。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是明白為何有生死輪迴、為何有憂悲苦惱的智慧,如果找到輪迴的因,當然才有可能截斷輪迴的果。因果律雖也是入佛門的基礎理論,但也是幽微甚深之佛家真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耳熟能詳的句子,卻簡明地把因果關係一語道破。因為因果律是最客觀的宇宙公約,它絕對是公平無誤的,種如是因,必得如是果。因為不明白生命實相而導致輪迴不已,只要明白了生命的實相,自然也就止息了輪迴。故十方三世諸佛,都是由於明白了生命實相而成為諸佛的。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是諸佛的解脫境界。此時一切都已經圓滿,一切都已經具足,輪迴生死早已成為昨日惡夢,一切都美好、幸福,再也不缺少什麼,再也不需要什麼,再也不流浪三界、辛苦備嘗了。這樣的境界,是多麼令人豔羨啊!然而,身處輪迴惡夢的三界眾生,只要一天不放下執著,便一天不可能到達這樣的境界。所謂「即身成就」,是指你已經修六度萬行歷經無量劫,這一生很可能就是你的最後一生,但是,請注意,這其中還是充滿了各種變數,例如今生的努力、過去生的證量以及各種複雜多變的因緣果報,都可能使「即身成就」這個偉大的理想,成為泡影。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所以,唯有依憑到彼岸的大智慧,我們才能一路順風回家;唯有放下一切對於三界的留戀,我們才能真正打開淨土的大門;唯有不再計較一切的得得失失、是是非非,我們才能快點回到永遠不需要流浪的安全避風港。般若波羅蜜多,是船筏,能載我們風和日麗地到家;般若波羅蜜多,是橋梁,能讓我們過渡驚濤駭浪;般若波羅蜜多,是利劍,能斬斷一切的多餘葛藤;般若波羅蜜多,是明燈,能指引迷航的水手。三界眾生,皆已於六道輪轉中疲累已極,但是儘管疲累,如果沒有大智慧,我們還是無奈地疲累已極;三界眾生,皆已於生離死別的悲悽雨淚中哀傷過度,但是儘管哀傷,如果沒有大智慧,我們還是無奈地哀傷過度。所以,般若波羅蜜多是珍貴的,是值得用全部的生命力去學習與了解、證悟的。

 

「是大神咒」

咒語是宇宙最莊嚴的聲音。不同的咒語,是不同的佛菩薩所教導的,例如慈悲的觀世音菩薩教導眾生念〝六字大明咒〞,地藏菩薩教導眾生念〝滅定業真言〞;藥師如來教導眾生念〝藥師咒〞……只要是佛菩薩傳下來的咒語,當然就是最神聖的聲音。故可以說是最圓滿的咒語,而且是最神聖的咒語。

 

「是大明咒」 

般若波羅蜜多,不但神聖、神效,而且是清明眾生的清醒劑,只要有了大智慧,就離開了無明,只要離開了無明,就不會懵懵懂懂、痴痴傻傻、昏昧不明地於此無常世間妄造無邊業了,只要不再造業,就不再受到未來果報的束縛,這樣的人,就是宇宙最清明自主的人,也就是佛。智慧如清明的咒語,能夠讓昏沉愚痴眾生醒過來,於一切虛妄不實的幻相中醒轉過來。

 

「是無上咒」 

無上正等正覺,是要靠無上心法即般若波羅蜜多才能成就的。故大智慧也就是無與倫比、至高無上的咒語,能夠讓眾生脫離苦海,永別生死。故三界眾生宜好好修持般若波羅蜜多,才能真正找到無上的皈依,無上的心咒。

 

「是無等等咒」 

般若波羅蜜多,是最究竟的境界,既是最究竟,也就好比世上最究竟圓滿的咒語,能夠讓眾生得究竟成就。故三界眾生應皈依般若波羅蜜多,宜視之為究竟的依靠,如此日久行深,必能如觀自在菩薩一樣,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能除一切苦」 

當一個修行人已經證得無上究竟覺時,一切的苦難,到此完全結束。猶如一個歷盡滄桑歸來的天涯遊子,經過了無數流浪的歲月,吃過了多少辛酸苦頭,閱盡了多少物換星移……終於,回到了思念已久的家鄉。唯有到彼岸的大智慧,能終結這三世迷離、業力牽纏的無量苦!

 

「真實不虛」 

唯有法界才是真實的境界,三界一切皆為幻有,皆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而到達真實境界彼岸,只有唯一的交通工具:般若船。如果你還沒有搭上這艘般若船,請你要趕快搭上;如果你已經搭上了這艘般若船,則請你趕快划進!生命短促,業力催逼,不趁著順境、人身寶尚能學佛時勉力而為,一旦無常來到或業境現前時,一切都將隨業力的波濤洶湧而消逝無蹤。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願眾生一起到達光明的彼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結束時的咒語如是祈願與讚頌著在這無明的三界中擁有般若,是最彌足珍貴的一件事,而一個發過悲願的菩薩,也唯有同時擁有了悲與智才能真正實現他內心歷千百劫而不滅的菩提大願:願眾生離苦得樂!願眾生早證菩提!願眾生圓滿所願!願眾生得究竟覺!

 

 

(圖文來自網絡,本號對講解內容有略改)

 

 

講解、編發、分享

功德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念四經咒」:消災滅罪方便法門

西園十二釵

美圖美詩第12輯:陽光打在地上

香港靈異事件之草菅人命事件等七則

美圖美詩第11輯:千年的願望

美圖美詩第10輯:假如我今生無緣遇到你

美圖美詩第9輯:夏娃的愛情

好文欣賞:這裡沒有壞孩子/為你點亮一盞燈

相關焦點

  • 《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經文講解
    大唐三藏 玄奘法師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讀誦
    《心經》全文
  • 《心經》:絕妙的般若波羅蜜多咒
    佛祖因為悲憫眾生流浪生死之苦而廣開方便法門,為一切有情眾生演說般若波羅蜜多的絕妙修行之道,使眾生能夠依照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而滅除一切苦,使眾生都能夠通過修行而獲得究竟圓滿的智慧,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聖果。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及心經回向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收藏級)
    翻譯 | 玄奘  誦者 | 讀一無二  視頻 | 國粹天地來源 | 竺子(ID: zentzu)《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現以唐代三藏法師玄奘譯本為最流行。
  • 【經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到底厲害在哪裡?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心經》說什麼?有四項內容:一、大智慧。《心經》就是講的大智慧。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到底厲害在哪裡?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心經》說什麼?《心經》說什麼?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解
    任何一種有系統、有義理的文字,都是由外舉決定內涵的,經典也不例外。  般若的基本含義是「智慧」,其所以不翻譯,是因為它雖然可以翻為智慧,但跟我們通常所謂的智慧,在程度上是有差距的。我們說某人很有智慧,那僅只是指他那「六塵」所積的表層意識。這裡的「般若」並不僅只是指表層意識,而是指心的原態與共相。既然找不到適當的中國文字來表達,乾脆就不翻譯了。  一般法會中,大多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何《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不加上「摩訶」兩個字?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講解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第六期
    舍利子,樂依般若波羅蜜多者,謙持此咒曰: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旦者他,安,加羅伐哆,羅加伐哆,羅加伐哆,梭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上卷》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什麼意思?真懂的人並不多
    《心經》雖然只有260個字,但卻是大乘佛法當中,最重要的一部佛教典籍,《心經》的譯本很多,但流傳最廣的,還是玄奘法師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現存的《心經》譯本:第一、法月所譯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二、般若、利言等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三、智慧輪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四、法成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五、敦煌發現譯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六、宋代施護所譯的《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 《薄伽梵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藏文版)
    《薄伽梵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藏文版)
  • 花生學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諸法緣由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禪學講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解之一
    這裡我們首先要討論: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查字典注音為班若或缽惹,實際上應該讀成缽瑞。這種發音是不是很標準呢?也不然,因為唐朝時代「般若波羅蜜多」的讀音是「巴尼亞巴拉咪達」,這個音譯跟梵文的原音是相吻合的。懂得梵文的人,他不會念缽瑞,而是念「巴尼亞」。般若的基本含意是智慧,其所以不翻譯,是因為它雖然可以翻為智慧,但跟我們通常所謂的智慧,在程度上是有差距的。
  • 吉祥用品: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bō )若(rě)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直譯白話(附英文版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直譯白話)觀自在菩薩 (般若智慧已經達到自在境界的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當他修行般若智慧達到波羅蜜多覺悟境界的時候) 照見五蘊皆空 (洞見色、受、想、行、識五蘊乃是人類虛空的妄想) 度一切苦厄 (所以菩薩要為眾生解脫一切執著於生死煩惱的苦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音及譯文版)
    bō luó mì duō shí,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照見五蘊皆空,dù yī qiē kǔ è。  說到《心經》,大家一定不會陌生。但是說到《心經》隱藏的神奇密碼,我想知道的人可能就少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心經》隱藏的神奇密碼是什麼呢?《心經》何故無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等六種成就,以證明是佛說呢?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什麼?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無所得,菩薩修習般若智慧時,心中沒有任何障蔽、掛礙;因其安住於此甚深空性法門,所以菩薩能無所畏懼,遠離一切顛倒夢想,入於究竟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