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氣沉丹田」一網打盡的好文

2021-02-06 世界太極拳網

氣沉丹田的功效:


(一)肺的容積擴大

普通人呼吸,一分鐘十七八次。氣沉丹田的人,一分鐘十一二次,因其呼吸氣量多,肺的容積便擴大,由於呼吸使肺自上下運動,橫膈膜向下伸展,從而無形中又擴大了胸部的容積。

(二)心的活動旺盛

人身上有隨意肌與不隨意肌,心臟屬不隨意肌,不能以人的意力而使之活動,但氣沉丹田,使橫膈膜上下伸縮,增進心臟活動機能,血液循環旺盛。

(三)促進肝的活動

人體全身循環的血液總量,約有二升。另有三升左右的血液在肝臟中滯留,氣沉丹田之後,由於丹田之力,使停留於肝臟的血液也能活躍循環,使全身循環的血液總量無形中又增加了。

(四)促進胃腸活動

行深呼吸時,橫膈膜儘量向上下伸縮,促進胃不隨意肌的發達和活躍,使胃臂富有伸縮彈力,無胃擴張之患。又促使腸的蠕動,幫助食物移行,使腸徹底吸收營養,大便暢通,無便秘之虞。

(五)腹的間口擴張

腹的間口,指由鳩尾至恥骨縫合的處所言。腰實,脊柱垂直,可使腹的間口擴張,腹內臟器便可毫無阻礙地活動,所以靜坐或練拳,均必須以意力而著力於腰,才能顯現其奇妙。

(六)控制生殖機能

世界上壽命最高的人,其生殖腺機能強而大。氣沉丹田以後,便應導之化之。所謂貫通三焦,調和任督,循環往復,恍兮惚兮。乃到氣貫周身,則可控制生殖機能,可收可放,可縮可伸,是保持元氣的最好方法,是維繫兩性幸福人生的最高法寶。

(七)可以變化氣質

氣沉丹田有了成就的人,可以改造他的性格,變化他的氣質,遇順境而不驕,處逆境而不屈,熱情奮鬥,果敢有為,吃苦耐勞,救人濟世,無憎無恨,無欲無貪,變成一種和平勇敢正直無私的人。

(八)可以治病強身

氣沉丹田是以意調息的深呼吸運動,是訓練高級神經中樞和呼吸中樞,大量攝氧排碳,加強血液循環,促進淋巴的新陳代謝,訓練神經系統的靈活,改善泌尿系統功能,可以治癒很多慢性病,增強體質。

相關焦點

  • 丹田在哪?如何氣沉丹田
    要做到氣沉丹田,華佗五禽戲要求:必須先要做到全身舒松,沉肩垂肘,含胸拔背,腰胯放鬆。不夠習練哪種氣功功法,氣沉丹田不必過分強求,以免產生不良效果。丹田一般指中丹田,即是以臍下10釐米(相當於現代經絡學說所指關元穴)為圓心的小腹內一個小範圍。氣功學上又將丹田分為上、中、下3處。氣沉丹田是指中丹田。
  • 氣沉丹田的真相
    丹田在臍下三寸,氣沉丹田,就是要求練拳時儘量保持自然,不要有意識地強行向下壓氣。然後鍊氣化神,以使內勁具備「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功能。這樣,內氣、外形匹配合一,可有柔化剛發,以柔用剛的技術方法,實施於較技攻防中。 學武之人,都聽說過「氣沉丹田」的要求;道門修士,皆知道「昔日聖師傳口訣,只要凝神入穴」的提法。但真正知道氣如何沉、神如何凝的人卻極少,正應了那句古話,「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焉!」
  • 氣沉丹田實解
  • 什麼是氣沉丹田
    「氣沉丹田」是與「虛領頂勁」相對而言的。
  • 氣沉丹田與丹田呼吸和腹式呼吸的關聯
    氣沉丹田,最早見於清王宗嶽的《太極拳論》:「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但文中僅提此一句,未作詳解。近人楊澄甫(楊式太極拳宗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提到「含胸拔背」時,曾作這樣解釋:「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於丹田也。」是針對人們練拳時氣容易上提,從而產生憋氣和上重下輕、重心不穩的毛病而提出來的。
  • 按這三步走,初學者也能做到氣沉丹田!
    《東醫寶鑑》引《仙經》之文,不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還闡述了丹田的功能:「腦為髓海,上丹田;心為絳火,中丹田;臍下三寸為下丹田。  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氣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貯藏精氣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視丹田的意義,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 氣沉丹田、丹田呼吸和腹式呼吸的相關性、區別
    圖片來源:網絡一、氣沉丹田與腹式呼吸氣沉丹田,最早見於清王宗嶽的《太極拳論》:「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但文中僅提此一句,未作詳解。近人楊澄甫(楊式太極拳宗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提到「含胸拔背」時,曾作這樣解釋:「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於丹田也。」是針對人們練拳時氣容易上提,從而產生憋氣和上重下輕、重心不穩的毛病而提出來的。
  • 丹道修煉:氣沉丹田、丹田呼吸、腹式呼吸的區別
    氣沉丹田,最早見於清王宗嶽的《太極拳論》:「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但文中僅提此一句,未作詳解。近人楊澄甫(楊式太極拳宗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提到「含胸拔背」時,曾作這樣解釋:「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於丹田也。」是針對人們練拳時氣容易上提,從而產生憋氣和上重下輕、重心不穩的毛病而提出來的。
  • 習武為什麼要氣沉丹田,怎樣氣沉丹田?氣沉丹田的科學解釋
    此時,內臟之壓力遂向下面沉於小腹。在小腹上,此種壓力所及之點,實合於重心之垂直線上,身體因之而安定平衡也無疑也。小腹即丹田也。然則所謂氣沉丹田者,實為橫隔膜之收縮作用,使氣注於肺底,使力達於小腹也。又腹內之壓力既增,則內臟中之血液必從腹內向四外分散以返於心臟而周流於全身。且腹腔內臟因互相擠壓位置安定,當進退旋轉之際,庶不至受若何震蕩,則心神安定。至於腰腹肌肉用力而發達亦理之當然。
  • 氣沉丹田、丹田呼吸、腹式呼吸的相關性、區別都在這裡!
    氣沉丹田,最早見於清王宗嶽的《太極拳論》:「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但文中僅提此一句,未作詳解。近人楊澄甫(楊式太極拳宗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提到「含胸拔背」時,曾作這樣解釋:「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於丹田也。」是針對人們練拳時氣容易上提,從而產生憋氣和上重下輕、重心不穩的毛病而提出來的。
  • 氣沉丹田、丹田呼吸和腹式呼吸三者有何關聯
    氣沉丹田,最早見於清王宗嶽的《太極拳論》:「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但文中僅提此一句,未作詳解。近人楊澄甫(楊式太極拳宗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提到「含胸拔背」時,曾作這樣解釋:「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於丹田也。」是針對人們練拳時氣容易上提,從而產生憋氣和上重下輕、重心不穩的毛病而提出來的。
  • 氣沉丹田之修煉!真正知道氣如何沉、神如何凝的人卻極少
    修練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誰都知道:「氣沉丹田德潤身」的口訣。也都知道「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的道理。即氣沉丹田的煉精化氣,是積累內氣,以成內勁功夫。然後鍊氣化神,以使內勁具備「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功能。這樣,內氣、外形匹配合一,可有柔化剛發,以柔用剛的技術方法,實施於較技攻防中。這是一般的修練常識。
  • 長安雅士淺論氣沉丹田在琴棋書畫修習中的作用
    何謂氣沉丹田?王宗嶽《太極拳論》中有云:「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形意拳內功經中亦有「龜尾升氣,丹田煉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之語。郝少如先生則曰:「以意引氣達於腹部,不使上浮,謂之氣沉丹田。」形意拳家馬禮堂先生又云:「清升濁降,氣歸臍下。吸氣時會陰輕輕用意上提,氣升於頂,呼氣時放鬆,氣沉臍下丹田之內。」太極拳名家郝家俊則總結曰:「胸中空洞洞,肚裡沉甸甸。」
  • 什麼是氣沉丹田?和你想的不太一樣,小說裡的武術也不全是虛構的
    經過小說和影視劇的演繹,我們普羅大眾對「氣沉丹田」這四個字的認識發生了扭曲,認為只有練習絕世武功的時候,我們才會用到「氣沉丹田」,或者說只有傳統武術才會用到氣成丹田的說法!其實,氣沉丹田可不僅僅是在傳統武術中的術語,這個詞無論是在歌唱、發聲、練習樂器等方面都可以用到。
  • 何為氣沉丹田、丹田呼吸和腹式呼吸?
    圖片來源:網絡一、氣沉丹田與腹式呼吸氣沉丹田,最早見於清王宗嶽的《太極拳論》:「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但文中僅提此一句,未作詳解。近人楊澄甫(楊式太極拳宗師)在《太極拳說十要》中提到「含胸拔背」時,曾作這樣解釋:「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於丹田也。」是針對人們練拳時氣容易上提,從而產生憋氣和上重下輕、重心不穩的毛病而提出來的。
  • 內家拳的「氣、氣感」「氣沉丹田」「氣貫四稍」是什麼?又如何做到...
    而丹田是內氣之府,練拳者必先培養氣血緊於丹田,丹田氣足,然後引之內達於臟腑,油然見於面而為神,發於四肢而為力。」闡明了「氣」是人體生物場中的一種能量流,是生命現象的根源。「氣」是人的體能,源儲於丹田,經達於臟腑,終出於四肢,又含有補氣、聚氣、運氣、氣貫四梢之意。 人的發力是能量的轉化和輸出,能量來源於食物和自身儲備,通過血液對肌體的營養供給而產生運動能力。
  • 氣沉腳跟.入地三分.
    「以意導氣,以氣摧形」。不僅要氣沉丹田,更要氣沉腳底。只有氣沉腳底,才不是打半截拳,才能貫穿,才能「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才能「勁起於腳,行於腿,主宰於腰,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怎樣才能氣沉腳底呢?要做到氣沉腳底,先要氣沉丹田。不經常參加體育運動,不練功的人氣是在胸間,在橫膈膜以上。練太極拳只要有明師隨時,只要身法正確,日久自然氣自然下沉丹田。
  • 金剛羅漢功:丹田發熱,生成氣團,氣運周天,百病難侵!
    屈肘時緊咬牙關,舌尖緊抵上耨,氣從牙縫長、勻、細地吸入。手直託天時剛好吸滿,憋氣,口腔、喉頭配合,用唾液(像吞食物狀)將氣吞送到丹田,停留幾秒鐘後,(凡以下各式吞氣要領均同上手緩緩放下,同時用鼻作長勻細地呼氣。呼氣時全身放鬆,意守丹田(凡以下各式除「金剛沉地」、「羅漢練鐵」二式外,其他吞氣要領均同此式,以後不再說明),手上託時應全身運氣用於雙手和頭部,意想真的立地託天。本式做9次。
  • 大包穴橫式呼吸運化中丹田氣機
    文選自:圖書《寓見太極》 如何在太極拳走架中把肩練好?把腋下氣機練得更加靈動? 肩部要像平時散步時的自然狀態,橫向松放垂掛,猶如保持一種上了年歲的老人家在柳蔭深處散步時悠閒的狀態。腋下懸空不能有夾緊之感,這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橫式呼吸。走架時腋窩撐開抱圓如抱球狀,有利於橫向呼吸,拉動丹田命門吐納。
  • 七天即可形成丹田氣團護體健身的丹田混元功
    混元歸一5分鐘左右,兩手在胸前相距3公分左右、抱住氣團不動、意想這個氣團分成兩個小氣團,分別從兩手內勞宮穴進入,並沿兩臂上行到胸部(羶中穴)合二(小氣團)為一成大氣團後再沿胸腔下落到「下丹田」:在吸氣時導引,每吸一次氣引導一遍,連續引導三遍,三次引導完後,兩手再自然下落到丹田處、內外勞宮穴相對疊放在下丹田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