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氣沉丹田?
王宗嶽《太極拳論》中有云:「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形意拳內功經中亦有「龜尾升氣,丹田煉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之語。
郝少如先生則曰:「以意引氣達於腹部,不使上浮,謂之氣沉丹田。」形意拳家馬禮堂先生又云:「清升濁降,氣歸臍下。吸氣時會陰輕輕用意上提,氣升於頂,呼氣時放鬆,氣沉臍下丹田之內。」太極拳名家郝家俊則總結曰:「胸中空洞洞,肚裡沉甸甸。」
可見氣沉丹田乃是採用膈肌上下運動為主的腹式呼吸,並使之與功法之蓄、發、開、合相結合。吸氣時,膈肌向下運動,肺體儘量向下膨脹,兩肋微微外開而肋骨則不要上提,下邊再提肛縮腎,將腹內臟器託住。呼氣時膈肌上升,兩脅則向內向下合,腹內臟器自然下垂,胸中真氣沿任脈下行入丹田,形成心腎相交以補命門之火的形勢。胸、背、肩和腰胯始終放鬆,腹部則沉甸甸甚為充實。呼吸深長勻緩,臻至「先天之氣宜穩,後天之氣宜順」之境。
從健身角度來說,練丹田乃是祛病防病的關鍵。丹田二字,籠統地說是指從臍下到恥骨這一範圍,前列腺、睪丸、女子卵巢、腎臟亦在其附近,它們統統包括於中醫所說的「腎」這一概念之內。人的生長、發育、壯大、衰老等過程,是和腎息息相關的,即是和生殖、泌尿、內分泌的功能緊密相關的。通過腹式呼吸、膈肌上下運動和提肛縮腎的練習,可明顯增強這部分臟器的功能,延遲衰老(中醫叫補腎)。產生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功能增強後,人就可能變得精力充沛,抵抗外來風寒溼熱的能力增強。
從練內氣來講,丹田是生氣之源,先從丹田結成氣丘,然後即沿經絡運行,形成人體經絡場。所以練丹田者,可起「補腎」之功,腎氣足而後武藝乃得以精進。氣沉丹田時的腹式呼吸,使膈肌與腹肌力量增強,加大腹壓變化,改善腹腔血液循環,減少體內淤血,可大大改善心臟的工作。
從技擊角度來看,膈肌大幅度向下運動,肺體大幅度向下膨脹,腹胃等臟器垂注於腹內,以及肩之下沉,胸肌、腹肌、腰、胯之放鬆、全身肌松肉墜,腹部充實而沉重,可使人體重心降低,在力學上體現了穩定作用,在運動中易於作到中正安舒,樁步穩健,靈活而具有彈性,既便於隨對方進攻之勢縱橫纏繞、引進落空,得勢時又便於腰為弓把的使用,發出丹田命門之力。前輩形意拳家劉殿琛先生所云「活潑於腰,涵蓄在胸,運丹田之力,發腎氣以擊人」即謂此理。
在雅士生活的概念裡,其實無時無刻不在貫穿「氣沉丹田」。不過不作如是觀想耳。在自己修習的課程領域裡,第一「熟能生巧」,熟能生巧之後呈現的狀態即是「氣定神閒」。--其實正是「格物致知」的過程。
所以苦練技藝是第一位的,在苦練的過程中同時要掌握方法。所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練功,自然是練「氣沉丹田」。
此等練功的過程其實亦是修身養性的過程。練琴講究「三和」:指與弦和,弦與音和,音與意和。再具體到指法之「和」,比如彈勾,根本不用去觀想我們的第三關節,很自然地指尖落下來,它就是第三關節蓄積的力量,因為從一開始練,它就在那裡。如此,豈有不「和」之理?一切在「尊道而貴德」的狀態,練著練著,自然如有神助,似有電流慢慢存儲在一個地方--丹田。此處積聚的力量,稱為力氣。力氣之力,是以氣的形式存在,能量也是以氣的形式存在,散則成氣,聚則成形,所以這個力氣的另一個名字就叫能量。有了能量,彈琴是修煉,寫字是修煉,畫畫也是修煉。
同樣是修煉,為什麼又有將自己練傷的例子呢?那自然又是「沉肩墜肘,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之法運用失當了。方法用得得當,生活中我們就可以隨時養氣,養「浩然正氣」,養「氣」,即是養生。亦是養身。你看,精神的人坐在那裡,腰是腰腿是腿,所以悅目動心,就是從來意守丹田的結果。
另外,氣沉丹田之後,亦自可成為精神的高導者,才可以大義凜然,可以「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
修習茶道,無論瀹茶道54式,還是煎茶道72式,點茶道36式,只要你氣沉丹田,便可以很專注地沉浸於自己的一盞茶湯之中,哪怕對面坐的是織田信長,是豐臣秀吉,你盡可以心無旁騖。你的世界自然是豐盈動人的。
琴道之中,嵇康和他的《廣陵散》為什麼光照千古?《廣陵散》的篇章段落是固定的,不一樣的是這彈琴的人。當它完全琴人合一以後,廣場上的當權者,劊子手,死亡本身,皆歸於無。這一種大義凜然,非「氣沉丹田」者不能至。
儒家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其實誠意正心的過程中,本身已經氣沉丹田了,而後才談得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修」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這些困難又激勵你一次又一次氣沉丹田,誠意正心,迴環往復,才有望終成「正果」不是?所以,最頂尖的高手,一如帝王將相之輩,才能治國平天下,他們是百鍊而成的「金剛不壞之身」呢!
總而言之,氣沉丹田可以運化萬事萬物,諸君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