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中國美術學院2017畢業作品展落幕。看美院畢業展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八年來,在杭州,國美畢業展已經成為嘉年華一般的全城樂事,僅在5月26日當晚,網易直播上觀看畢業展開幕式的人數就突破了103萬,這個數字是2016年的1.5倍。
但師生們卻是喜憂參半。一周的展覽,時間並不算久,卻有不少作品「折損」在其中,這其中,最重互動的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展廳是「重災區」。
△去年畢業展中的慘烈一幕
有作品被觀眾拿走,也有作品上被踩滿了腳印,甚至有作品被觀眾改了造型。
2016年,一則《中國美術學院畢設被盜一覽表》的微信曾在朋友圈裡迅速傳播,閱讀很快突破10萬+,開頭一張照片是裝置作品《teenage dream》,其中懸掛的玻璃球猶如一個個「少年夢」,開展第二天,這些「夢」就被打碎了。這般傷心事,今年並沒有消失。
6月2日,是2017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展的最後一天,記者走訪了南山、象山校區,發現被破壞的作品仍不在少數。
這就是譚雄的石雕魚群
消失的漢白玉石雕魚「感覺挺失望的,怎麼看展會有這種人,看就看吧,怎麼還帶走。」
美院象山校區,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學生譚雄是「重災戶」,他的雕塑作品《石雕魚群》被人偷走了。
大大小小30餘條石雕魚,開展第二天就少了一條。那是一尾漢白玉雕的「小鯽魚」,遊在兩條青石雕的大魚中間,小巧靈動。
△這條小白魚已經被「拿」走了
後面幾天,譚雄留心了,和同學們輪班看護展品,但未能阻止意外。隔天下午,一對年輕男女在展廳參觀時,女觀眾拿起一條「皮皮蝦」,拉開包準備放進去。好在被值班的同學發現,觀眾放下展品,匆匆走出了展廳。
△險被拿走的「皮皮蝦」
除了被盜,更多的是被毀壞。
同是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的曠筆峰展出了一組雕塑作品,《1000個彩色蠟塊》是其中體積最大,也是遭「黑手」最多的。
△曠筆峰《1000個彩色蠟塊》原來長這樣
1000個蠟塊被疊成了正方體,顏色五彩漸變,視覺和質感上都很新鮮。「看到照片的時候我都懵了。」
但就在開展第二天,她收到值班同學發來的微信,照片裡,原本堆得整整齊齊的蠟塊,七零八落,看起來像是少了一些。每個展廳都有一位同學值班,但展廳有死角,並不能時時「掌控」住局面。
曠筆峰趕去看,發現是被人改了「造型」,最上面的一層蠟塊被疊到了邊上。「好在我準備了200塊備用,就是為了防止這種情況。」曠筆峰說,蠟的材質本身較軟,碰觸、摔落就很容易留下劃痕、凹痕。
△被改了造型的《1000個彩色蠟塊》
這件作品還差點引發了一場衝突。六一節那天,兩位母親帶著孩子來觀展。有一位母親在一旁打電話時,六、七歲的小男孩將作品碰掉了一溜。
值班的同學有些心急:「我剛開始態度也有點著急了,說『看好你的小孩』。她和我說:『我打電話沒法管小孩』,語氣其實並不衝,但另外那位媽媽,開口就說:『你這個人怎麼這麼沒素質』。」在這位同學看來,「她們恰恰沒有意識到看展的基本素質。」
△之後,作品四周被貼上了「請勿觸摸」的標識
一件作品貼了26張「請勿觸摸」
閉展當天上午,我們去「探望」了《1000個彩色蠟塊》,作品已經恢復了原狀,看不出曾被「傷害」。但地上,圍著作品的多了四張標識:黑底紅字的「請勿觸摸」——曠筆峰在趕回學校的路上,跑去列印店列印的。
說到「請勿觸摸」,章獻的雕塑作品《如何解讀一個輪子》貼得最多。閉展時,原本素淨的白色底座上,幾乎一圈都被貼滿了「請勿觸摸」,足足有26個。
這件作品的靈感來自1913年法國藝術家杜尚創作的《現成的自行車輪》,這個普通的車輪和他後來著名的「小便池」一樣,引發了「何為藝術」的討論。章獻複製了這件作品,又加入機械讓它們轉動了起來。現在,這些標識引發了「為何要貼」的討論——
△章獻如何解讀一個輪子
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上多出這些標語嗎?
顯然不是的。
而是因為「標語貼著,章獻也在旁邊站著,但還是有人把車輪碰倒了」, 「車輪是順時針轉的,有位大叔非要將輪子反方向狠狠一扯」……
26個「請勿觸摸」,重要的話強調26遍……
纖維藝術系則有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學生,其作品遭遇了「水災」。
這組作品由粉色的布料方塊組成,或躺或站,乳房、緊身胸衣等痕跡,可以看出她們代表著女性。
為了觀展效果,作者並沒有用上圍欄,而是自己親自在邊上看著。但小半天的缺席,就有了意外。
△作品上的腳印
開幕前,我們曾介紹過幾件特別有互動性的作品,他們也的確在展覽中深受歡迎。
△被摸得發黑的「手指」
蔡冠傑的作品《喂,你,對,就是你》,是一隻從牆上伸出的手,食指會在觀眾伸手接近時,受到感應而隨之動作。現在,牆上這隻手的手指已經變黑了——總有人要用力握住它,甚至往下拉扯。
△作品前張貼的標識
△銅雕的手指已被摸得褪色
△作品部分部件已經掉落
學生畢業了,觀眾卻沒畢業
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展出現的狀態並非個例。
近年來,全國各大藝術院校畢業展均在不同程度上對公眾敞開大門,但在公眾感受到「新鮮」、「有趣」的背後,師生們卻總在困惑——作品怎麼能不被破壞。
它們年年都在被談論,卻從未如願消失。今年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畢業展上,有家長和孩子將作品拆解;貴州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畢業展,展品被隨意塗鴉;南京藝術學院520畢業展,狂歡過後,有人形容校園像一個結束大甩賣的超市:展品被損壞,草坪被踐踏、滿地雜物。
△南京藝術學院520畢業展現場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畢業展上,有家長和孩子將作品拆解
中國美院纖維藝術系那位作品遭遇「水災」的學生,在思考後,拒絕了在報紙上刊登其姓名和作品名的要求。
她說:「我不想我和我的作品,是因為被損壞而受到關注。」這句話裡,是一位藝術畢業生對藝術、對自我最誠摯的態度。
在觀眾有意或無意做出損傷之舉時,或許並不清楚,這些作品花費了這些年輕們多少心血——不論這些作品的價值高低,其中耗費的時間和金錢卻可以計算。對於畢業作品,每個學生不遺餘力。
一組被摸的掉色的銅雕,光材料就耗費5萬元;打磨光滑的石雕,砂紙從最粗到最細,要二十多步;半米高的人物木雕,不眠不休要雕三、四個月;很多展臺都是學生自己掏錢,單個造價要兩三千塊。
△美院畢業展上被毀壞的雕塑作品
更重要的是,學生希望社會能看到自己的畢業創作,卻等來了一群仍未畢業的觀眾。
面對這種狀況,學校的師生們是兩難的:「一方面想向社會介紹我們的教學成果,一方面總是擔心被傷害。」美院副院長王贊說。
能否加強現場管理?
且看這組數字:中國美術學院2017屆畢業生共2539人,共展出4000餘件作品,展示空間1.5萬平方米。論展示空間,達到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五分之一。
光是在展廳裡值班看護作品的學生,學校每天就要準備600餘份盒飯。對於社會和觀眾,中國美院充滿了熱情和開放的態度,今年的畢業展,甚至準備了開幕式直播、免費WiFi、觀展手冊、打車折扣券等等措施,以服務觀眾。
如果你去象山校區看過展,一定遇到過學生自發設立的自助服務站,桌上有免費的導覽地圖、手寫的觀展提示,出售的礦泉水、紀念徽章等。
「我們呼籲社會,尊重每一位作者的創作感受。」雕塑系第三工作室主持人錢雲可老師談到,觀看展覽也有社會規則——這其實和在電影院中手機靜音、地鐵上不吃東西、高鐵中禁止吸菸是一個道理。
但中國美術學院並不會因此而關閉面向公眾的大門?
王贊說:「美院依然將繼續堅持開放,向大眾介紹我們學生的成果,這個大方向永遠不會改變。」6月6日至6月15日,近400件優秀畢業作品將會集中至南山路中國美院美術館展示。屆時,公眾能不能交上新的答卷?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