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6 20: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當纖維藝術系的學生在跟其他人解釋專業的時候,不像其他的美院學生一樣那麼輕鬆,隨之而來的是各樣的二次解釋——「軟雕塑」「壁掛」「編織」等等。他們深知,纖維藝術遠遠不止於此。但回答「纖維藝術」何為、「纖維」何為的問題並不容易。至少,正如所有藝術的形式一樣,語言並不能描繪她的全貌。
這一次纖維藝術系的畢業展主題是「向思而維」。 從毛髮到棉線,從獸皮到織物,從羊皮卷到紙張,纖維滲透在人類歷史的每一個巨細靡遺的角落。我們的生活浸沒於纖維之中的程度遠遠超乎於我們的想像。遠古人類用「結繩記事」有意識地記錄最重要的大事。今天的人類,有意或無意將我們這個時代、我們的生活鐫刻在種種纖纖細絲之上。從傳統織物到傳遞信息的光纖,再到德勒茲的「褶子」,不論是將「纖維」視作物理意義上細長連續的物質,還是將「纖維」視作一種理解世界的結構、語言;不論是將「纖維藝術」視作傳統的編織、縫紉或毛氈等技藝的集合,還是將「纖維藝術」視作對我們人類自身進行身份探討的一種最浪漫最溫柔的媒介......纖維,無疑以她剛柔並濟的廣闊胸懷成為我們觀察生活、觀察世界、觀察自身的特殊思考角度。
經過了本科四年的學習,16級纖維藝術系的20位同學,用他們獨特的藝術語言階段性地就何為「纖維」、何為「纖維藝術」給出了答案。
去年10月,大家開始構思畢業創作。經過了不斷嘗試、試驗和修改方案,以及有史以來最漫長的一個寒假,作品的最終方案在今年年初陸續成型。在疫情居家期間,很多同學不斷地進行實驗和創作,老師亦密切地關注著同學們的創作進程。居家創作有許多的不便,所幸的是有老師的協助和家人的支持,大家的作品都如期完成。
居家創作期間,每周老師都要求反饋進度。返校後,大家都把創作的進程貼在教室的牆壁上,不斷地重新思考自己的作品。
也許是因為居家創作的原因,許多同學的作品都從生活和經驗出發進行思考、創作。例如羅詩琳的作品就是對與母親複雜情感關係的思考。她說她的母親年輕時就特別喜歡穿粉紅色,在家隔離的時候她發現小時候的照片上自己穿的也幾乎都是粉紅色。然而她長大離家後,跟當下的許多年輕人一樣,因為叛逆童年的心理選擇「更酷一點」顏色的衣服。作品中使用的粉紅色的舊衣服不僅僅是隱喻著母親與她之間那種不可見的衝突,甚至是親情暴力與溫柔的母愛之間的矛盾,也是對「女孩」「女性」身份的反思。
《女孩要穿粉紅色》稿圖
《女孩要穿粉紅色》局部
修整作品的造型中
每天在我們身邊產生的大量垃圾引發了宋家駿對「垃圾」「無用之用」的思考,他的三件作品都與「垃圾」有所關聯。在居家期間,宋家駿發現家裡每天產生大量的垃圾,而這些垃圾與他人家裡的垃圾都大同小異——是工業生產同質化的物體。在作品《模仿》中,他將家庭生活產生的垃圾改造為象徵乾淨、純潔、象徵著信仰的蓮花座的模樣。雕刻、火炙、黏貼......每一件垃圾都受到獨特的改造。藉此他對消費主義時代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提出疑問,同時也隱含著一份對同質化社會的反叛和抵抗。
可能是全校最省錢的畢業作品
比薩盒變身蓮花座
說到「垃圾」,尹思桐為畢業作品所做的實驗——一顆爛橘子,在剛剛返校的時候曾被當成垃圾丟進垃圾桶。用桔子做作品源於居家隔離時的靈光一閃。廣東人過年走親訪友時需帶上兩顆或四顆桔子,所以尹思桐家在過年前預備了許多的桔子。年前疫情突然爆發,桔子屯在家裡逐漸乾癟甚至開始腐爛,於是她便想到拿快要壞掉的桔子來做實驗。在攻讀本科期間她經歷了兩次親人的離世,也許正是這樣的經歷促使她必須對生命的歷程產生思考。利用桔子這日常且具有喜慶意味的元素來呈現腐爛與生長、死亡與生命這樣的大命題,映射了作者態度和感受。
這顫抖的感嘆號是做不完畢設的恐懼
第一顆成功的試驗品
為了畢業作品吃了一噸桔子
作者表示最愛的水果可能近半年也不會再碰了
在創作方式上,今年纖維藝術系有一些畢業作品思路與眾不同。用超越傳統的纖維藝術語言來探討我們的生活。
呂彥瑤的畢業作品是發起了一項全國範圍內的「漫遊未來故土」計劃。她的「未來故土」——白床單早在去年的11月份就開始了它們的流浪。她的畢業作品也是纖維藝術系今年開始得最早的、持續時間最長、流傳範圍最廣的。由於碰上疫情,「漫遊」不得不暫停線下活動,卻也因此發生了許多有趣的線上的活動和遊戲。
「漫遊未來故土」計劃 | 尋找「牧民」!
鄭茜茜的作品以徵集的形式進行,不過,她的作品更具有調查性和實驗性。她邀請了一些患有抑鬱症的朋友來體驗傳統的手工經緯編織,並與他們保持密切的聯繫。她的作品初衷是想實驗是否通過編織能減緩或釋放一些抑鬱情緒。而在這個過程中,她和參與者們也「編織」起了密切的聯繫,也許這樣的「編織」也是「編織療愈效果」的一部分。
五彩斑斕的編織作品
碩士和博士畢業生的作品比起本科畢業生的作品,個人風格更加成熟,所關注的話題和內容更加精確。由於疫情的影響,碩士畢業生的作品原本的方案體量較大,在校製作時間又有限,所以時間十分緊張,然而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內,作品卻完成得十分完整有力。
今年雖然時間緊湊,事務繁忙,但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纖維藝術系的各位畢業生依然有幸擁有了一場完美的線下畢業展覽。這離不開施慧教授和應歆珣老師與各方不斷的溝通協調,更重要的是她們與同學們細緻入微的交流和教導。
每一個纖維藝術系的同學都記得五號樓一樓寬敞的實驗室,羊毛瀰漫的氣味,空氣中縷縷飛舞的纖塵,偶爾出沒的小貓(可能是隔壁雕塑系的小野同學),以及無數個不眠的屬於編織的夜晚。安吉微風吹拂竹香陣陣的夜晚,蘇州梁老師的母親坐在陽光下穿針引線的模樣都是屬於纖維繫人獨一份的珍貴記憶。從這裡起他們開始編織一場光怪陸離、美妙絕倫的大夢。如今,如同編織需要在最後把線剪斷才能稱之為一幅完整的編織,纖維藝術系的同學們即將完成他們在美院的生活。他們仿佛將這些年在纖維藝術系做的夢境凝結在畢業作品之上,以此回答那個最開始的問題——「纖維,對於他們而言是什麼」。
16級纖維藝術系合照
本科畢業作品
碩士畢業作品
博士畢業作品
來源 | 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纖維藝術系
編輯 | 方 舟 尹思桐
原標題:《2020國美畢業展:纖維藝術系畢業創作——「向思而維」》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