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的你一定聽過這樣一種說法:「水為酒之血,曲為酒之骨,糧為酒之肉。」酒麴是酒形成主體風味的基本定型元素和催化劑。沒有了曲,酒便不能被催化,就沒有了基本風味,酒麴不同,酒的風味亦不同。比如茅臺、五糧液以及汾酒,雖然都是大麯酒,卻是不同的香型,會如此,他們的酒麴有著很重要的因素。今天,老陳就給大家講一講,為什麼同為大麯酒,制曲的溫度不同,差距竟會如此之大。
一、高溫制曲
醬香型白酒在釀造的過程當中,採用的是高溫制曲。而提到高溫制曲,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醬香型白酒的代表產品茅臺,茅臺在茅臺鎮進行生產之時,利用的傳統工藝非常複雜。在進行釀酒的過程當中,著重於酒麴的堆積,覆蓋十分嚴密,同時以保溫保溼為主。只有當酒麴的溫度升高到60到65攝氏度時,才會開始翻曲。在高溫的環境之下,能夠讓酒麴的糖化力、液化力、發酵力呈現出最低的狀態。使用的酒麴量也就最大。按照比例來看,茅臺酒在釀造的過程當中,曲糧的比例高達1比0.9。還有就是高溫制曲的成本比較高。在發酵的過程當中,它會生成低溫曲當中具有的乙酸、乳酸等,還會產生大量的高級醇、醛類、酚類等行為物質,自然讓白酒的香味層次更加豐富。
二、中溫制曲
中溫曲以清香型白酒所用的大曲為代表,如汾酒。制曲過程中,最高溫度為50℃以下。其培養過程的特點是:制曲著重於曲的排列,曲房的窗戶晝夜兩封兩啟,溫度則兩起兩落。控制熱曲和涼曲溫度較為嚴格,熱涼升降幅度較大,小熱大涼,適合於多數中溫性微生物生長,以白色曲較多。中溫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和發酵力最高。
三、低溫制曲
有研究表明,高溫制曲是提高酒香的一種手法,但對酒味會產生傷害,原因就在於制曲溫度越高,大曲的糖化力、液化力、發酵力就會相應降低,用曲量必定隨之增加,而用曲量的加大又會在酒醅中產生多肽、曲酸、乾酪醇等苦味物質,這也是為什麼醬香型白酒普遍用曲量更大且口感更刺激。反之,相對的「低溫制曲」則意味著微生物活性更高,在釀造過程中易於促進生成豐富的小分子營養物質,從而提升口感的柔順度和飲酒的健康度。「低溫入池,緩慢發酵」被視為綿柔型白酒最核心的工藝。據專業人士介紹,低溫緩緩發酵,到達頂火期的時間被拉長,才能使代謝產物反應完全,營養成分也發酵徹底,酒中醇甜物質也能緩慢構成和富集,同時,酒精發酵因緩慢而刺激性小。
釀酒可以用的原料有很多,但醬香型白酒的原料只使用高粱,制曲原料也只有小麥。純釀釀造,存儲期長,以酒勾酒,絕無其他添加,多個特質相加,使得醬酒是對身體傷害程度最小的白酒。酒友們,健康的身體是金錢都無法衡量的個人乃至一個家庭的貴重財富,不管是自斟自樂,還是跟朋友對飲,一定要記住「少喝酒,喝好酒」。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