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北方經常侵略中原地區,南方卻很少侵略中原地區?

2020-12-22 大大大紅袍子

中原民族與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和南方少數民族,雖然大部分時間都能保持和諧穩定,但也經常發生摩擦。相對來說,中原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摩擦要大得多,而與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摩擦則少得多。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南邊的少數民族為什麼不像北邊的少數民族那樣,打中原呢?

一、南邊少數民族地區開發滯後。儘管北部的民族地區氣候較冷,且多為荒漠和戈壁,但他們的發展較早。根據史記記載,匈奴是夏朝的後裔,也就是,夏朝的一部分,中原人遷移到北方居住。所以從那時起,北半球就發展起來了。

除中原地區分化部分人口,向北發展外,由於西北部還是一個中西結合的區域,因此西北部民族,又不斷地向東遷移。所以實際上北方是個很活躍的地方。儘管他們的文明因缺乏延續性而未能順利傳播下去,但卻從未缺少人氣,也從未缺少大量人口的繁殖能力。所以在北方和中原,摩擦的情況也很多。

南部地區的發展相對較晚。實際上,直到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國,以及巴蜀一帶,仍稱少數民族地區,這些地區其實都是屬於中原國家文化圈的一部分,而且都深受其影響。而且楚國南部地區,開發得更晚。那一年,楚國還在向中原地區發展,很少再向南方發展,所以,對南方的開發就更少了。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曾先後派出五十萬大軍進攻百越,企圖南下,但未獲成功。漢時期,特別是漢武帝時期,也曾多次想要開通西夷和南夷,為此還花費了過多的人力,收效甚微。

總而言之,由於南方非常炎熱,山高嶺多,煙霧瀰漫。所以在古代沒有多少冷卻設備的情況下,居住在南方比較困難。因此,就算發展了,去住的人也不多。因此,南部的民族最終並沒有成長。由於南方沒有機會形成強大的民族,所以他們向中原進犯的可能性很小。

二、南方不適合騎兵部隊作戰。

北面與中原交戰,能獲勝的唯一法寶,就是他們的騎兵。它們能用自己的騎兵,對中原軍隊造成極大的衝擊。中原地區的軍隊在曠野上作戰,很難抵抗北方的軍隊。

只有城池,才能在中原和北方的軍隊抗衡。只有中原的城池堅固,北方的騎兵才能發揮作用。曾經有過戰馬的中原,可以和北方抗衡。但不管怎樣,由於北方人多地少,地形寬闊,所以北方的軍隊利用他們的騎兵來去迅速的特點,只要他們的人數多,力量強,足以同中原地區抗衡,這場仗就打了。

但南方不同,首先,南方本來人口就少。人少了,作戰所需的兵力不夠。與此同時,南方並不適合騎兵作戰,不能像北方騎兵那樣組成足以對抗中原軍隊的軍隊。所以南方不能組織兵團作戰。如果不打仗,中原地區就不可能打贏。

三,南方不易形成統一的強大部落。"強大的統一部族在北方很容易形成,也出現過許多強大的統一部族,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這幾個強大的統一部落,都是在擊敗其他部落之後,一統天下,然後才變得強大的。但南方並不容易形成統一的部落,我們從秦始皇南徵百越時,這個「百越」字就可以看出,南方的少數民族部落非常多,也非常分散。

為何南方不容易形成統一的強大部落?

主要原因是南方人口少,又比較分散。再者,中原不斷向南分裂,同時他們的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等原因,使南方很難輕易形成強大的部族。如果沒有強大的部族,自然無法與中原王朝抗衡。南方對中原地區的需求沒有多少欲望。

北部的少數人,由於生產不多,主要生產牛羊。但單靠吃肉是無法解決問題的,還要有糧食、茶、藥等許多東西,而這些東西北方都沒有生產。因此,生活迫在眉睫,他們必須向中原進攻。

與南方不同,南方雖然山高林密,但氣候卻適合作物生長。因此,只要有一塊土地,他們就能種植莊稼,養牛羊,有了莊稼,有了牛羊,就能自給自足。允許他們到中原去搶掠,並不是他們所願意的。上面所說的四點,就是為什麼南方和中原交戰甚少。

相關焦點

  • 在古代,為什麼南方民族不像北方的匈奴、蒙古一樣侵擾中原?
    但縱觀古代歷史,南方少數民族雖然也時有造反作亂,比如唐時的南詔進犯四川,宋朝的儂智高之亂,明朝的平播之戰等等,但就整體來說,南方少數民族對中原形成的危害遠遠不及北方少數民族來得嚴重,這是什麼原因呢?南方的地形原因說起南方少數民族與北方遊牧少數民族之間,還有一個重大的區別,就是地形的因素,和北方草原的一馬平川相比,南方少數民族聚居的西南地區,是一個多山地帶,往往是眼睛看得見,行路走三天,另外在這眾多的山峰之間,還有數字不清的險峰,很多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絕地。
  • 縱觀歷史,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乃宿敵,為何不去統一遊牧地區?
    在歷史長河中,一般都是遊牧民族南下入侵中原,而農耕民族奮起抵抗。具體的原因可詳見拙文《在歷史長河中,遊牧民族為何既能佔據草原,又能統一中原地區?》。那麼,中原王朝能不能徹底擊垮遊牧民族而連同遊牧地區一併統一了呢?
  • 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原同日本侵略中國,我們如何區分看待?有何不同
    元朝和清朝的挺進中原,屬於是民族融合,是中華民族不同政權間的較量,對南宋和明朝來說,是入侵,但對中國而言,只是內部政權的較量。而日本入侵就不同了,那是外國對中國的入侵,是民族侵略和奴役,是列強的殖民擴張行為。
  • 英國網民:古代中國侵略過多少國家?美國網友回復引爭議
    那麼我國古代這麼多的亂世和無數次徵戰,有沒有侵略過別的國家呢?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愛好和平,從不進行主動徵戰。從秦始皇建立秦朝開始算起,秦始皇率先修建了長城,這個宏偉的建築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用來抵禦外敵。從秦始皇到清朝,我國從來都是以防禦為主,很少主動進攻過別國。我們只有被外族入侵時,才會奮起反擊。古代的戰爭,從地區來看,幾乎都是以南方和北方為主要地區。
  • 古代中原王朝為什麼不放棄西域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最早是從中原地區發展起來的。自秦朝統一之後中原的政權的統治者們開始的慢慢的向外擴張。周圍很多的民族和地區吸納進來,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將疆域開拓的越來越廣袤,還將生活在這裡的民族融合進漢族。簡單一點來說,就是將其漢化了。然而歷史上有這麼一個民族長期歸屬中央政權,卻避開了被漢化的名字。這裡就是西域,歷史上就與中央政權是分分合合的。從漢朝開始到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都沒有放棄當地的存在。
  • 為什麼「河西走廊」會成為古代中原與西域溝通聯繫的必經之地?
    如果,我們把目光倒回到一兩千年以前的古代時期,那麼當時的交通運輸方式中是沒有航空和管道運輸方式的,在陸地上的運輸方式也沒有現代的鐵路和公路,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可以分為「陸路運輸」和「水路運輸」兩大類。祁連山和河西走廊就我國而言,東部季風區特別是氣候溼潤的南方地區,河網密布河湖眾多,利用船隻進行水運是最主要的運輸方式。
  • 南方人都很注重宗族祠堂,為何北方卻沒這些建築?並非你想的那樣
    現代對於中國宗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華南地區,也就是福建、廣州、浙江等地。因為相對於北方地區,華南地區宗祠林立,宗族文化興盛;而俗稱中原正統的北方,對於漢人傳統的宗族文化卻沒有保留下來多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 「祖籍」在黃河流域北方諸神,為何南渡「擠走」巫文化,「定居」南方?
    隨著中原戰火紛擾,北方的諸神也就不斷和人們一起南遷,借著自身強大的生命力「移民」南方。二、為何北方諸神紛紛踏上南遷的移民路1其一北方人為了躲避戰火紛紛南遷對於神仙的崇拜與祭祀源自人們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共情的需要。當人們生活自然環境改變,勢必牽連著與之息息相關的北方諸神與人類一同踏上遷徙的路途。
  • 古代中原這麼大,為何只有光州固始縣移民到福建的人最多
    自西漢武帝時期徵服閩越,將福建地區正式納入華夏版圖以來,從中國各地陸續遷徙而來的移民花了上千年的時間才讓這裡徹底融入漢家文明,原來的土著居民被慢慢融化,到兩宋時福建已經成為了南方文教最為昌盛的地區之一,科甲之盛,不遜色於兩浙、江淮。
  • 中原五省和東南五省,代表的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和衣冠南渡
    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上,中原五省和東南五省應當說是最具影響力的兩個地區,甚至可以分別代表傳統意義上的狹義的北方和南方。中原五省,指的是秦晉冀魯豫――陝西、山西、河北、山東、河南。東南五省,指的是蘇浙皖贛閩――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
  • 尋味 | 中原地區的花式早餐
    十一期間去了一趟鄭州和開封,被當地的早餐深深吸引,除了熟知的胡辣湯、水煎包,更讓我見識了何謂中原文化,以及在此孕育出來的飲食習慣,
  • 為何朝鮮李朝能享國五百年,遠超夏商周后的歷代中原王朝
    朝鮮半島作為深受華夏文化影響的區域,歷來是儒家文化圈的一部分,也一直是中原王朝最忠順的藩屬,朝鮮也一直以「小中華」自居。朝鮮半島上很早就出現了城邦式國家,在漢晉時期,其北部區域甚至曾是中原王朝的郡縣,但這裡真正形成統一的政權和初步奠定其疆域還是在王氏高麗時期。
  • 為什麼沙俄遠在歐洲卻能控制遠東北方,而歷代中原王朝卻不能?
    要遠東北方的土地,中原皇帝是打算玩「開水化冰」嗎?真沒這個閒工夫,即便有這個打算,皇帝跑到東三省便可以實現,真沒有冒著凍傷的危險再往北走。對於古代農業社會來說,中原皇帝看重的是農業用地,其次是商業用地。前者是國家的根本,農業收成好,國家就容易昌盛。
  • 從亂華前的五胡與中原王朝的關係,看西晉滅亡是否是自食惡果
    五胡與中原王朝的關係向來是時好時壞的,要說好吧,春秋戰國、秦朝和西漢初年,五胡時常有侵略;可要說壞吧,這仗不是頻繁地打,相反還有貿易、和親、結盟和宗藩等關係和平交往,西漢中期至西晉中期,五胡表現地十分順從,像是人畜無害的小綿羊,可是在西晉晚期,小綿羊搖身一變成了兇猛的禽獸。
  • 河南最「無奈」的城市,北方人認為是南方,南方人認為是北方
    河南最「無奈」的城市,北方人認為是南方,南方人認為是北方,提起河南,我們都不是陌生人,河南省是中國華夏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河南省地處中原腹地,歷史悠久,這裡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蹟眾多,旅遊資源豐富,河南省地處北方,典型的北方風貌和飲食,北方和南方有明顯的差異,飲食也好
  • 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很彪悍,時常南下中原,為何到清代卻乖順了?
    在清代之所以解決了困擾中原王朝上千年的遊牧民族問題,是因為清代的建立者本身就是少數民族,在自己的崛起過程中,充分吸收和發展了自己的政治手腕,針對北方遊牧民族特別是勢力強大的蒙古族,清朝統治者採取了拉攏蒙古族上層,同時加強對其控制的政策,尤其是在蒙古地區施行的旗盟制度,更是進一步加強了對其的控制
  • 寮國為何總被侵略
    歷史上這樣一個內陸國,卻頻頻遭到外來侵略,甚至海外的法國也沒放過它。唐玄宗天寶八年,即公元749年,中國歷史書上的南詔王皮羅閣,在寮國史上則稱為坤博隆,他的一個兒子名為坤洛,成為寮國開國第一王。也就在此後,大量城池在湄公河中遊建造起來,稱雄北方雲南一帶的南詔人,不斷向南遷徙,建立起一連串據點。
  • 吳越地區傳統服飾?
    而是日本和服與中國吳越地區的吳服的區別。日本的和服,在此不做過多的贅述。吳服形成於吳越之間。是吳地人家傳統服飾在歷史長河當中也不斷改變著形態和款式。吳服的歷史並不比漢服短。在考古研究當中,我國出土的最早的紡織品不是漢服,而是在無錫出土的吳服絲織品,由於吳服的衣著習慣於中原人不同,先秦時期的中原服飾禮儀制度非常規範,形成了一種嚴肅而又體現威儀的禮服。
  • 江蘇比安徽更靠北,為何很多人印象中,安徽是北方江蘇是南方?
    中國還有兩個省,雖說很少被放在一起,但無論從歷史文化,還是地理劃分,比東三省、雲貴川之間相似度還高,這兩個省便是同屬南方的鄰居省份江蘇省和安徽省。說起江蘇和安徽兩省,淵源頗深,自明朝始,兩省同屬於南直隸,清朝又同為江南省。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政府將江南省一分為二,即後來的江蘇省和安徽省。
  • 古代中國為什麼不擴張了,其實是因為擴張到極點,沒地可擴了
    但是,在秦統一六國之後,大一統的局面基本奠定下來了,之後的中國古代的疆域也鮮少出現變化或者進行擴張,尤其是在漢朝之後,古代中國的版圖已經基本成形。為什麼古代的中國並沒有採取擴張呢?這是因為版圖已經擴張到極點了,沒有辦法再進行下一步的擴張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