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民族與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和南方少數民族,雖然大部分時間都能保持和諧穩定,但也經常發生摩擦。相對來說,中原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摩擦要大得多,而與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摩擦則少得多。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南邊的少數民族為什麼不像北邊的少數民族那樣,打中原呢?
一、南邊少數民族地區開發滯後。儘管北部的民族地區氣候較冷,且多為荒漠和戈壁,但他們的發展較早。根據史記記載,匈奴是夏朝的後裔,也就是,夏朝的一部分,中原人遷移到北方居住。所以從那時起,北半球就發展起來了。
除中原地區分化部分人口,向北發展外,由於西北部還是一個中西結合的區域,因此西北部民族,又不斷地向東遷移。所以實際上北方是個很活躍的地方。儘管他們的文明因缺乏延續性而未能順利傳播下去,但卻從未缺少人氣,也從未缺少大量人口的繁殖能力。所以在北方和中原,摩擦的情況也很多。
南部地區的發展相對較晚。實際上,直到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國,以及巴蜀一帶,仍稱少數民族地區,這些地區其實都是屬於中原國家文化圈的一部分,而且都深受其影響。而且楚國南部地區,開發得更晚。那一年,楚國還在向中原地區發展,很少再向南方發展,所以,對南方的開發就更少了。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曾先後派出五十萬大軍進攻百越,企圖南下,但未獲成功。漢時期,特別是漢武帝時期,也曾多次想要開通西夷和南夷,為此還花費了過多的人力,收效甚微。
總而言之,由於南方非常炎熱,山高嶺多,煙霧瀰漫。所以在古代沒有多少冷卻設備的情況下,居住在南方比較困難。因此,就算發展了,去住的人也不多。因此,南部的民族最終並沒有成長。由於南方沒有機會形成強大的民族,所以他們向中原進犯的可能性很小。
二、南方不適合騎兵部隊作戰。
北面與中原交戰,能獲勝的唯一法寶,就是他們的騎兵。它們能用自己的騎兵,對中原軍隊造成極大的衝擊。中原地區的軍隊在曠野上作戰,很難抵抗北方的軍隊。
只有城池,才能在中原和北方的軍隊抗衡。只有中原的城池堅固,北方的騎兵才能發揮作用。曾經有過戰馬的中原,可以和北方抗衡。但不管怎樣,由於北方人多地少,地形寬闊,所以北方的軍隊利用他們的騎兵來去迅速的特點,只要他們的人數多,力量強,足以同中原地區抗衡,這場仗就打了。
但南方不同,首先,南方本來人口就少。人少了,作戰所需的兵力不夠。與此同時,南方並不適合騎兵作戰,不能像北方騎兵那樣組成足以對抗中原軍隊的軍隊。所以南方不能組織兵團作戰。如果不打仗,中原地區就不可能打贏。
三,南方不易形成統一的強大部落。"強大的統一部族在北方很容易形成,也出現過許多強大的統一部族,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這幾個強大的統一部落,都是在擊敗其他部落之後,一統天下,然後才變得強大的。但南方並不容易形成統一的部落,我們從秦始皇南徵百越時,這個「百越」字就可以看出,南方的少數民族部落非常多,也非常分散。
為何南方不容易形成統一的強大部落?
主要原因是南方人口少,又比較分散。再者,中原不斷向南分裂,同時他們的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等原因,使南方很難輕易形成強大的部族。如果沒有強大的部族,自然無法與中原王朝抗衡。南方對中原地區的需求沒有多少欲望。
北部的少數人,由於生產不多,主要生產牛羊。但單靠吃肉是無法解決問題的,還要有糧食、茶、藥等許多東西,而這些東西北方都沒有生產。因此,生活迫在眉睫,他們必須向中原進攻。
與南方不同,南方雖然山高林密,但氣候卻適合作物生長。因此,只要有一塊土地,他們就能種植莊稼,養牛羊,有了莊稼,有了牛羊,就能自給自足。允許他們到中原去搶掠,並不是他們所願意的。上面所說的四點,就是為什麼南方和中原交戰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