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河西走廊」會成為古代中原與西域溝通聯繫的必經之地?

2020-12-22 地理沙龍號

交通運輸是利用各種交通工具,從而實現人員和貨物的空間位置轉移,目前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包括公路、鐵路、水運、航空和管道等類型。如果,我們把目光倒回到一兩千年以前的古代時期,那麼當時的交通運輸方式中是沒有航空和管道運輸方式的,在陸地上的運輸方式也沒有現代的鐵路和公路,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可以分為「陸路運輸」和「水路運輸」兩大類。

祁連山和河西走廊

就我國而言,東部季風區特別是氣候溼潤的南方地區,河網密布河湖眾多,利用船隻進行水運是最主要的運輸方式。而在我國的北方地區,特別是氣候乾旱的西北地區,主要的運輸方式就是「陸路運輸」。在生產力水平極為落後的古代,陸路運輸的工具除了利用人類自身之外,那就是利用馬和駱駝等牲畜,來拉車或駝運貨物。這種運輸方式顯然速度極為緩慢,而且如果要進行長距離運輸,就必須要有水源和糧草的及時補給。

河西走廊在年降水量分布圖中的位置

我們知道亞歐大陸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陸,因此我國的西北地區和中亞地區,由於深居內陸,距海遙遠,降水十分稀少,氣候乾旱,水資源十分匱乏。從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來看,我國的內蒙古西部地區和新疆大部分地區都是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乾旱地區,這些地區降水少而蒸發旺盛,地表多分布荒漠自然帶,植被稀疏沙漠廣布。在缺乏水源補給的情況下,古代商隊幾乎難以向西穿越進入西域地區。

河西走廊位置圖

擺在古代中原王朝往西進入中亞障礙有兩方面,第一方面就是內蒙古高原地區,雖然地形較為平坦,但是水源匱乏,此外也會受到遊牧民族的威脅。第二方面就是有青藏高原的阻擋,商隊無法逾越青藏高原,只能繞著高原邊緣前進。這樣一來,必經的通道就是青藏高原祁連山以北的河西走廊了。

河西走廊關隘分布圖

「河西走廊」呈東南西北走向,長度超過1000千米,直接連接中原王朝和西域地區,河西走廊地勢平坦,氣候雖然乾旱,但是河西走廊以南高大的祁連山上有冰川分布,冰川融化水往山麓流淌,形成了一處處的綠洲,這些綠洲就給來往的商隊提供了水源和補給。在河西走廊上分布了眾多著名的關隘古城,比如敦煌、嘉峪關、酒泉、張掖、金昌和武威等,對於古代中原王朝來說,守住了河西走廊,就守住了西域進攻的通道。#河西走廊#

嘉峪關

相關焦點

  • 古代中原王朝為什麼不放棄西域
    重建後的隋唐帝國也很快的就將勢力範圍延伸至此地。那麼為什麼原人為什麼非要徵服西域呢?因為他就在那裡,中國自漢武帝北擊匈奴,開始就對西域這塊寶地充滿了渴望。至於最後的中央王朝只能夠強守派兵去駐守西域。除了弘揚國威外,還有的就是保護商隊安全。你是中原王朝伸出的一隻小手,其中有這麼一座狹長的走廊。
  • 中國寓意「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城市,河西走廊上的「魚米之鄉」
    眾所周知,河西走廊在我國歷史上大名鼎鼎,其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因夾在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狹長且直,形如走廊,又因地處黃河之西,故被稱為「河西走廊」。其東西長約1000公裡,自古就是西北地區重要的交通要道,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 《水經注》裡的西域及河西走廊(上篇)
    水經注》裡的西域及河西走廊[1]楊年生摘要:《水經注》是研究西域及河西走廊等相關地域最重要的史地文獻之一。通過宏觀、中觀、微觀不同層面時空維度的綜合考析著重對《水經注》卷一、二所涉西域及河西走廊等相關地域史地疑難如:疏勒城、姑墨城、烏壘城、渠犁田官、注賓城、墨山城、樓蘭古城等進行系統探究。期冀能為修復和保護西域及河西走廊等地域相關歷史文化遺存,延續歷史文脈恪盡綿薄之力。
  • 它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關隘,已有645年,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嘉峪關位於甘肅嘉峪關市西邊5公裡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間,這裡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地勢危險,建築雄偉,「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古人又稱「西領鎖鑰」,張璣曾滿載絲綢的駱駝隊。嘉峪關的第一個嘉峪關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明初,徵囚大將軍馮勝在班師旋轉途中,入選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山、北入黑山、南臨祁連嘉峪鹽建關,其第一座建設時僅為6米土城,佔地2500平方米,這裡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是萬裡長城西端的起點,進入雄關內,黃褐色成為主要色調,周圍沒有其他色調,出現在人眼前的是厚重的感覺,到處體現著文化的堆積,嘉峪關主要有文昌閣
  • 侯君集破高昌,建立西域都護府
    自從西晉滅亡後,中原王朝因為內部的混亂和長期的分裂,已經數百年不曾再對西域行使統治權。侯君集重新設置安西都護府,相當於將西域重新收復,維護了國家的完整性。 中原王朝第一次統轄西域,是從漢武帝時期開始。 當時北方匈奴作亂,四處向外擴張。
  • 西域究竟有多重要?歷代王朝對其嚴加把控,絲毫不敢懈怠
    在兩千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上,西域似乎是一個受到了歷代統治者所重視的一個區域,自兩漢事時期,打通西域。歷代王朝統治者便不再將其看作如朝鮮、越南等帝一般的藩屬之國,而是將其看作了實實在在的中原必不可少之地。西域這片物產豐富,民族複雜之地,緣何受到了歷代封建王朝的青睞呢。
  • 詳解天山南北——西域與大中亞地區
    此後直到清朝,河西走廊以西的這片土地都被稱之為「西域」。一直到清王朝代表中央帝國重新控制這片土地之後,取「故土新歸」之意將之稱為「西域新疆」,並在19世紀末以「新疆」之名立省。雖然西域被定位於河西走廊之西沒有什麼爭議,但它的範圍並不能簡單與現在的新疆相對應。對歷史感興趣的人,會知道漢、唐、清等王朝控制下的西域,應該比現在的新疆更向西延伸一些。
  • 以吐魯番出土文書為中心,看唐代中原與西域文化交流的意義
    吐魯番出土文書有《論語》、《孝經》、《禮記》等典籍,這些書籍不僅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也已成為西州地方學校的教材且與中原地區學校教材無異。促進西域漢籍閱讀風氣的流行隨著作為文化載體的書籍大量湧入某一地區,勢必會在其傳入地掀起一股文化熱潮即閱讀這些湧入的 書籍。
  • 大唐榮光:中國為何不能失去西域?
    魏晉南北朝時,中原戰亂不休,歷代政權依舊與西域保持聯繫。到了隋朝統一,中原王朝再度經營西域。隋煬帝曾親自西巡河西,召集西域各國使臣,展示華服、車馬,一顯中原之繁榮,舉辦了一個盛況空前的隋朝版「萬國博覽會」,並於次年在伊吾(今新疆哈密)設郡,加強對西域的統治。隋末天下大亂,各國見老大哥要垮臺了,趕緊趁機恢復故地,西域又成了一盤散沙。
  • 為何會說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究竟做了什麼,讓中原那麼痛恨?
    為什麼這麼令人著迷? 據史料記載,樓蘭古國建於公元前3世紀,到西漢時期成為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有自身獨特的文化傳承和宗教習俗,人口一萬多,士兵不超過三千人。 在西漢之前,中原根本不知道西域有這樣一個小國,直到漢武帝時期派使者張騫出使西域試圖聯絡大月氏人東西夾攻匈奴,張騫輾轉西域十幾年返回中原,不僅帶回了西域特有的果蔬種子,也將西域的民俗文化盛景宣揚開去。
  • 獅子在我國古代並不常見,卻為什麼能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神獸
    跟西漢並峙的廣袤的西域大地上,分布著大大小小36個國家,如,烏孫、龜茲、樓蘭、小宛、大宛、安息、大月氏,他們一直跟中原王朝玩著拉鋸戰的遊戲,中原若是國力走向衰弱,他們會衝殺過來把中原掃蕩一番
  • 神秘的西域古國曾經一度稱霸西域,匈奴都忌憚,漢朝送去兩位公主
    這種說法也不怎麼靠譜,眾所周知,當年烏孫跟西域另一個部落大月氏有著不共戴天之仇,烏孫聯合匈奴把大月氏先是趕到了新疆伊犁一帶。但烏孫還不罷休,繼續追趕大月氏,沒辦法,大月氏只好繼續南遷,來到了希臘人(塞人)建立的大夏國,也就是現在的南亞次大陸,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一帶。
  • 「老王說隴史」匈奴人奪取河西走廊:「黑虎掏心」突襲月氏王帳
    匈奴人奪取河西走廊:「黑虎掏心」突襲月氏王帳不久前,匈奴王城遺址在蒙古高原被發現。這個已經消失千年,只在史書中見到的遊牧民族,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甘肅也曾是匈奴人的重要活動場所。距今2000多年前,匈奴人就佔據了河西走廊。那麼,匈奴是如何佔據河西走廊的呢?
  • 古代匈奴為何會消失?其後裔分布於什麼地方,是現在哪些民族?
    此後,在漢朝的軍事打擊下,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分,逐漸漢化,南匈奴融入中原;北匈奴西遷,自稱天命之鞭,橫掃歐洲。古代匈奴人沒有文字和書本,通常使用語言來約束族人的行為。以草為居,無事耕種。小孩可以騎射的鳥和鼠,稍微長大可以射狐兔,成年的人可以披甲騎馬、拉硬弓。匈奴推崇弱肉強食,不尊老幼,死了之後母為妻,兄亡弟為妻。
  • 班超為何投筆從戎出使西域?紀錄片《中國》為你「解密」
    鄯善是中原前往西域的必經之地,也是西域南北交通幹道的分岔點,戰略地位重要,漢朝和匈奴爭奪激烈。班超使團的任務,就是代表漢朝安撫鄯善國國王,使其站在自己一方。然而,本來對班超一行熱情備至的鄯善國國王因為匈奴使團的到來態度有變,班超使團面臨著被鄯善國國王當成禮物送給匈奴的風險。  絕境,往往是勇敢者的機會。「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下了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