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民族品牌「華為」全球旗艦店落戶上海南京東路南京大樓,無疑給了這條百年商業街增添了一抹靚麗的色彩。對於熟悉南京路的上海市民而言,這已經不是南京大樓第一次與民族品牌「攜手」了。南京大樓,原名「哈同大樓」,85年前也有一家聞名滬上的民族企業曾入駐過,這就是老上海人盡皆知的百年名店「老介福」。
南京東路南京大樓(原哈同大樓)
以經營綢緞而著稱的「老介福」原店名為「介福」,由福建祝氏兄弟創設於1860年,「介福」二字實則意指為「兩個福建人」,該店初創時店址設在現河南中路西側九江路口,約1900年遷址至現河南中路東側九江路口,1936年再次遷址至當時的哈同大樓內。
那麼,「介福」為何會改名為「老介福」呢?這裡還有一段故事:話說創辦「介福」的祝氏兄弟本為文人,志在讀書科舉,無心長久經商,於是便將店鋪委託給了姚某來打理經營,後又將該店以6000兩銀子盤給了程蘆舟等人。後來,程蘆舟之子程用六與李、姚二人合夥經營此店時,結合三人各自長相特點將原「介福」店招改名為「老介福」。三人中,李年事已高、鬍鬚齊胸,形象頗似老壽星,故取「老」字;姚身高腳長,故取「腳」字諧音「介」;程身材短小矮胖,常被喚作「大阿福」,故取「福」字,這就是「老介福」店名的由來。
老介福舊照
「老介福」之所以成為一家享譽滬上的名店,除了其自身具有重視廣告宣傳、備貨品種齊全等優勢外,它的成功有以下幾點因素:
首先,服務客戶至上的理念。「老介福」經營者的服務理念有這樣一個總結:「對顧客要恭而敬之,服務不嫌其煩,要使進來的顧客不買東西不好意思出去。顧客進門,門口有人歡迎,顧客走進店堂,就有店員迎上前來招呼就坐,招待員倒茶敬煙。顧客需要什麼衣料, 則由店員送到顧客面前,顧客只管坐著靜心挑選,一塊不滿意,再取一塊,兩塊不滿意,再取第三塊……店員都是熱枕服務。有時顧客有點猶豫,但瞧瞧櫃檯上一大堆衣料和店員的熱情,覺得不買不好意思,便下決心買了去」。如此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定會為「老介福」的聲譽加分不少。
其次,產供銷一體。作為一家南京路上的名店,單靠從別家買入或是從國外進口貨物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於是「老介福」的經營者從自身內部出發,全面提升店鋪品質。「老介福」通過高薪聘請建立起一支屬於自己的設計團隊,這支團隊的設計師們根據當時社會時尚與市場需求的變化,自行設計出樣式精美的新品種綢緞,然後再將這些新品種直接投入到自己開設的紡織印染廠中進行生產,基本上做到了「自產自銷」。此外,對於一部分客戶提出的「自選圖案定製」的需求,「老介福」也能有求必應做到「獨家經銷」,為此「老介福」的生意自然就越來越興旺起來。
「老介福」還創新銷售方式。做生意不僅要懂得「請進來」,而且更要學會「走出去」,「老介福」的經營者們深諳此道。當時「老介福」的店面靠近外灘,目睹外國輪船往來於黃浦江面上,於是「老介福」的經營者打起了「做外國人生意」的主意,每當有外輪到岸,「老介福」就會選派出頭腦靈活的店員攜帶著本店各種精心挑選的貨品上到外輪上進行推銷,於是又獲得了一塊比較可觀的收益。另外針對當時部分富戶認為攜帶現金到店消費有諸多不便的困惑,「老介福」又因地制宜的推出了賒銷、送貨上門、上門收帳、發行禮券等方式並迅速為客戶排憂解難,由此「老介福」的聲譽更是與日俱增。
入駐哈同大樓內的「老介福」
隨著「老介福」知名度的不斷提升,不少名人慕名而來。30年代時,世界著名喜劇表演藝術家卓別林曾慕名向「老介福」定製過60打真絲格子襯衫,成衣後由店員送至當時卓別林下榻的華懋飯店(現外灘和平飯店)內。卓別林見到這些真絲襯衫後,由衷讚嘆並當眾為送貨店員遞酒以表謝意。
外灘和平飯店(原華懋飯店)
卓別林是從何處知曉「老介福」這家名店的呢?原來,就在華懋飯店剛建成後不久,飯店管理方就曾到「老介福」訂購大量窗簾、沙發套、床單等貨品,並要求一律使用高檔絲綢織成。面對著這個前所未有的大訂單,「老介福」事先已準備好的「設計團隊」再次派上大用途,隨著一批批精心設計出的圖案樣式新鮮出爐,「老介福」旗下或委託的各大工廠也是夜以繼日地開足馬力加緊生產,最終,華懋飯店的這個大訂單在大約半年後順利完成,華懋飯店的管理方也對此頗為滿意。今後每當有客人來到華懋問及這些貨品的出處時,都會聽到這樣異口同聲的回答「老介福」,或許當年卓別林也是這諸多提問者中的一員,故而也就有了上述他與「老介福」之間的這一段佳話……改革開放後,「老介福」繼續以「推陳出新,以快取勝;掌握需求,以新取勝;配套備貨,以全取勝;買料成衣,以便取勝」的經營特色吸引著一批又一批客戶的到來……
「老介福」在南京大樓經營了七十餘年後,2012年美國女裝品牌Forever 21曾一度入駐於此,直到2019年遷出,如今這裡又成了「華為全球旗艦店」。2020年6月24日10:08隨著旗艦店大門的開啟,眾多「華粉」與體驗者進入裝修一新的大樓並為華為這個享譽世界的民族品牌搖旗吶喊、積攢人氣。從「老介福」到「華為」,不一樣的品牌,一樣的是從兩代民族品牌人身上所迸發出的那種孜孜不倦創新求變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