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北野武的一份「死亡報告書」

2021-01-13 澎湃新聞
有關北野武的一份「死亡報告書」

2020-09-28 21: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收錄於話題#日影24個

有關北野武的一份死亡報告書

極惡非道 アウトレイジ

作者

黑犬

編輯

parallel

相信許多觀眾都認為,北野武所導演的黑幫電影是一種自我重複。有時候,就算被提前告知了他在電影末尾的死亡,我們也不會有多訝異。它也算不上是劇透,對於北野武為自己飾演的角色所安排的命運,觀眾與北野武之間是心照不宣的。《極惡非道》是北野武目前為止導演的最後一個黑幫電影系列,這個系列一開演,必然牽動北野武電影譜系中的其它電影,這似乎是某種記憶驅動裝置,借著它的片段,我們開始「閃回」。

正如北野武在觸發「自殺」這一程序時,他的死亡不再是被框限於一部電影中的僅屬於片中人物的獨一的死,他的死亡成了他所飾演的其它自殺角色的疊合。所以談論《極惡非道》這一系列,意味著在談論它的同時向北野武的其它作品偏移,並從其中「東拼西湊」,以拼貼、對比的方式勾勒出該系列的輪廓。

《極惡非道》劇照

在《花火》、《奏鳴曲》、《兇暴的男人》等一系列北野武導演的黑幫電影中,透過他所飾演的角色,我們得以窺見北野武如何想像自己。我們發現,始終有一股向內的、對自我的暴力促使北野武自我毀滅,《極惡非道》中的他繼續背負了這種自我糾葛。但在第一部,那個膨脹的想像的自我內尚未過分顯露,北野武把它的份額均等地分給其他人物,打造了一出極其出色的群戲,冷靜且克制地拒絕著觀眾的共情。

我們不妨先試著分析北野武的另一部作品《奏鳴曲》。在這部電影中,北野武被派往衝繩去擺平當地的幫派鬥爭,然而與觀眾預設的不同,全片並未側重黑幫間的火拼——在真正開戰之前,北野武在衝繩為自己劃出了一片安全的私人屬地,於此,時間幾乎是靜止的,它漂浮在無限接近於死的寂靜中,危險遲遲沒有到來。但它的單調與瑣碎更喚起了觀眾心中對「入侵」的焦灼,這仿佛是一場對觀看者的「緩刑」,入侵越是被延宕,眼下的風平浪靜越是令人恐懼。而北野武在其中優哉遊哉地遊戲。這種遊戲的姿態我們在《菊次郎的夏天》中也可以覓見,不過遊戲對於後者來說是結構上的必要,幾乎是成長類型題材的必經之路,但《奏鳴曲》中的遊戲狀態使黑幫電影這一類型錯開了它原初應該駛去的方向,因此它使我們驚異——北野武的藏身之所,其安全性竟保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反常地在電影中佔了很大的篇幅。

《奏鳴曲》劇照

反觀《極惡非道》的第一部,它不存在安全屬地,更不存在遊戲時間。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他都無暇享有生的餘裕。一連串的角色無異於等待倒下的多米諾骨牌。在第一部的後半段,死亡是氣態的,也是猝不及防的,它尾隨著鏡頭,瀰漫入鏡頭所暴露出的空間。如果說《極惡非道》是以深作欣二的《無仁義之戰》系列為標杆的,那麼他以其為標杆的目的其實是反標杆。《無仁義之戰》恰恰是有仁義的,而《極惡非道》的起點就在於,這是一個不專門為誰辯護、不再講道義的世界。

雖說,一部接著一部,《極惡非道》第三部的落點無論如何還是回到了情義上,就如從第一部到最終章,北野武在該系列電影中投射出的想像中的自我還是打敗了最初那股均等地制衡它的力量,注意力最終被牽引到了他身上(尤其令人遺憾的是,跟著該想像增生的是語言,顯而易「聽」地,對白一步一步地龐大起來,成為電影的一個瘤子,重得把它的天平壓向「情節」),觀眾起先是被拒絕,而後又被牽引,在結尾依然被捲入了那個北野武之死的漩渦。

《極惡非道3》劇照

倘若我們問,角色為何接連死去,這難道只是黑幫電影的「規律」使然?貫穿於《極惡非道》三部曲的,是節拍器般的在黨派間左右搖擺的死亡,如果不被外力阻止,節拍器的搖擺將無窮無盡地進行下去。而北野武正是這股「外力」,使節拍器的停擺。換言之,他是使這個世界——他想像出的世界——垮塌的力量。在《極惡非道》第三部的末尾,緊接著其它成員的死亡,北野武也迎來了死亡。其他人的死——敘事繼續,北野武的死——敘事終結。無他自身的死亡,則系列不終結。沒有什麼能阻擋他的死。許多角色並非北野武的敵人——而是北野武的死亡的敵人。於是北野武要將他死亡的阻擋物消滅。

通過北野武版的《座頭市》,我們也可以了解到北野武是如何「維繫」了電影的運轉,這部電影中,他所飾演的盲人俠客在結尾悄然離開了村落。村民們聚集起來,以一種迷狂的姿態開始慶祝惡人被打敗,他們陷入了狂歡、童話般的永恆,但這並非旋轉的或上升的永恆,而是凝固的永恆。的確,北野武沒有死去,這部電影所構架出的世界尚未崩解,可作為一個被北野武棄置的不再被想像的世界,他「不在場」的時域,這裡不再會有新的進展,更不會有新的問題,一切都被肉身重複的舞蹈動作拒絕了。

《座頭市》劇照

在第三部,「最終章」這三個字一錘定音,北野武的鏡頭絲毫不避開他肉體的死,這也是一種「一錘定音」。它意味著對死亡的「確認」,是對觀眾開出的一張死亡證明書。不同於某些沒完沒了的好萊塢系列,主角的死亡總是被模糊化,遠景化(想像這樣一個場景:爆炸產生的滾滾濃煙狡猾地淹沒了「死者」的身體,觀眾只能想像濃煙背後的「死」;而北野武往往讓死者的屍體清晰地顯現出來),以便為ta下一部活過來做準備。

北野武是這樣「確認」自己的屍體的:

在第三部的落幕,電影給出最後的小中景,以及北野武要交待的遺言。這不免令人想起北野武在《戰場上的聖誕快樂》中著名的表演。在北野武說出「聖誕快樂」這句祝福之前,大島渚採取了俯拍的方式迴避勞倫斯與北野武的臉部,觀眾只能看見他們之間的距離與二人侷促的身姿。對,我們當然可以說這種遮掩手段無疑更強烈地激發了觀眾的窺探欲望,但大島渚選擇的這種迴避何嘗不是他發自內心的、藏在電影深處的「不忍」?對訴說的不忍,所以讓北野武別過頭去,主動地將臉迴避。因為電影正與我們面對著面。

《戰場上的快樂聖誕》劇照

也正因如此,當鏡頭給到北野武,在他說出「聖誕快樂」之時,他的臉牽動了觀眾心中的惻隱。彼時,勞倫斯已被排除出畫外,與其說這句話是對勞倫斯說的,不如說是對觀眾說的,正拍特寫架起了北野武與觀眾之間直接交流的橋梁。但情況在《極惡非道3》中發生了微小的變化,張會長的手下前來暗殺北野武,北野武亦有話要交待,他讓對方替他向張會長問好,「よろしく」。說完這句話之後,他舉槍自殺。

可此處並非劇終,下一場拍攝的是張會長坐在辦公室,他聽到了北野武的死訊,也聽到了手下轉達的那句「よろしく」。北野武的「聖誕快樂」明確地指向了觀眾,這句「よろしく」卻不盡然。當這句問候準確地落在張會長身上,電影才即將結束,或曰,電影才能結束。它像是一封信件,被轉交到了收件人的手裡,這一系列動作標誌著「情義」的完成——生命因此可以無憾地終結。於是,接下來,鏡頭切到了最後一個畫面,北野武流血橫屍,這才是他真正的死亡。

《極惡非道》劇照

短暫的畫面,定格,確認,劇終。我們在「認領」屍體的時候,畫面沒有讓我們看見他的正臉。

-FIN-

原標題:《有關北野武的一份死亡報告書》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北野武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有關北野武的一份死亡報告書
    蘋果播客/小宇宙訂閱 深焦DeepFocus Radio---相信許多觀眾都認為,北野武所導演的黑幫電影是一種自我重複。有時候,就算被提前告知了他在電影末尾的死亡,我們也不會有多訝異。它也算不上是劇透,對於北野武為自己飾演的角色所安排的命運,觀眾與北野武之間是心照不宣的。
  • 日本經典溫情電影《花火》,北野武眼中的愛與死亡
    日本經典溫情電影《花火》,北野武眼中的愛與死亡歡迎來到百家號(影視解說達人)「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這個一直以來困擾人類的終極之問,很多人都嘗試給出過自己的答案。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日本老電影,北野武的《花火》,作為日本電影史上的代表性人物,這位電影大師對於「生與死」這個古老沉重的話題都嘗試作出自己的演繹和解答。《花火》《花火》作為北野武導演溫情片的代表作,講述了一個關於愛與死亡的故事。北野武飾演的西佳敬是一個不苟言笑的警察,在經受女兒去世打擊後,妻子又患上了不治的白血病。
  • 《花火》,死亡襯託生命的厚重,詳解北野武心中的人生感悟
    《花火》包含了北野武對生命和親情的感悟,儘管影片中充滿了死亡含義的隱喻和乖張暴戾的悲情氛圍,但流淌出的卻常常是對於親情和人性的會心一笑。北野武狂放不羈的外表下那些細膩真摯的情感總能不經意間溫暖人心。本文並不想探討北野武的暴力美學多麼的華麗,而是想探討北野武影片中蘊含的真情和含義,下面這四個部分彼此獨立,卻又密切相關,共同構成了「人生」的應有之義。
  • 前浪當如北野武
    從淺草法國座的電梯小弟到擁有多檔電視節目的喜劇明星,北野武花了十年。那些有關青春和夢想的「狂牛」歲月,其中滋味,再多形容也不如聽老年北野武用他的破鑼嗓子唱一首《淺草小子》。大學時壓根沒有政治立場的北野武,參加了1968年反對《美日安保條約》的學生運動。因為有謠言說:在路障的後面,人們可以自由地做愛。於是那個春天,北野武一直在路障邊晃悠。有關名利。成名後有了錢,北野武第一件事就是去買保時捷。
  • 前浪當如北野武-虎嗅網
    那些有關青春和夢想的「狂牛」歲月,其中滋味,再多形容也不如聽老年北野武用他的破鑼嗓子唱一首《淺草小子》。大學時壓根沒有政治立場的北野武,參加了1968年反對《美日安保條約》的學生運動。因為有謠言說:在路障的後面,人們可以自由地做愛。於是那個春天,北野武一直在路障邊晃悠。有關名利。成名後有了錢,北野武第一件事就是去買保時捷。
  • 黑幫電影,死亡代表了典型的北野武風格!——《極惡非道3》
    人性其實是自私的,最好的東西我們往往會偷偷地獨自享受,但是北野武的電影不然,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跟北野武的影迷一起分享《極惡非道》電影系列的最終章,《極惡非道3》。這部由小野武史親自剪輯導演的電影終於可以看出來了。
  • 《花火》:北野武最好的電影,沒有之一
    走投無路的山田,選擇劍走偏鋒:借高利貸,搶劫銀行,用非法手段得來的錢安頓好搭檔之後,他帶著妻子走向一場奔赴死亡的旅程。這部電影,刻畫出人生的沉痛與美好,生與死的互動關係,融合了冷酷無情和鐵漢柔情,猶如菊與刀,花與火。北野武用他獨特的電影語言,向我們展示「暴力美學」的魅力。
  • 北野武,一個無法被定義的男人
    北野武拜訪黑澤明北野武出身寒門,少年時代的北野武,做著關於太空、星球各式各樣跟機械有關的夢,夢想著有朝一日成為豐田的工程技師。母親佐記受過良好教育,懷有「教育斬斷貧困「的信仰,不惜一切代價讓北野家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 回顧北野武
    這些成年人大小的北野武面具,戴在孩子們的臉上,乍一看去,幾十個神態各異的北野武共坐一室,給人一種特別怪誕的感覺。    人格分裂者:哪個北野武?    彼得·洛維金的靈感顯然來自《雙面北野武》的海報。海報有兩張,一張是片中的演員彼特武這個角色的大特寫,片名用藍色表示;另一張是片中的角色導演北野武的大特寫,用紅字寫著「雙面北野武」。
  • 講講北野武的電影
    北野武的片子總有一種莫名的悲情,雖然還什麼都沒有發生,但這種悲情已經發生了。主要原因除了黑幫兇殺的死亡題材、宿命寡言的主人公奠定了悲情的基調外,在造型手段上,北野武經常使用藍色與海洋這樣的顏色與形象來表現悲情。以襯託人物憂鬱的心情。而大海的廣闊與安靜的浪潮聲,讓這種憂鬱又有一絲平靜的安撫感。
  • 《北野武的小酒館》:活得盡興,該死的時候就去死
    北野武的小酒館《北野武的小酒館》是一本隨筆集,記錄著北野武在酒館喝酒時,與店老闆天南地北的漫談。所涉及的內容其中之一便是生死。我們為什麼害怕死亡?因為沒有在活著的時候做自己想做的事。北野武曾經覺得死是一件特別恐怖的事。他害怕自己什麼都沒有留下,輕易被人遺忘。曾經的他遵循母親為他設計的道路,讀著理科大學,將來去大型企業就職。他體會不到活著的感覺。他沒有選擇的餘地。
  • 北野武——日本的姜文+郭德綱,傳奇大佬的趣味人生比電影更精彩
    在喜劇方面取得成功後,北野武又進軍影視圈,當起了演員,後來又開始自導自演。他興趣廣泛,繪畫、寫作也多有涉獵。  《北野武的小酒館》全書分五章,分別闡述了他對生死、教育、關係、規矩和電影的看法。北野武暢所欲言,就像是和朋友聊天。事實也的確如此,本書就是他和酒館經營者熊先生之間的聊天感悟。  書中處處透露著他對生活的敏感察覺,北野武善於捕捉那些特別的點,去感受,去回應。
  • 多面「老頑童」,北野武-虎嗅網
    事實上,在《菊次郎的夏天》裡,中年和童年兩者互為鏡像,演的都是北野武自己——菊次郎正是北野武父親的名字;而影片誕生的1999年,是北野武母親去世的年份。可以說,無論是在臺上臺下,還是在電影之中,電影之外,北野武的這種喜劇性貫穿始終,或許是以喜劇來掩飾不安,也是以喜劇來反諷人生。不管怎樣,北野武都是那個會語出驚人、讓你出其不意的存在。
  • 最絢爛的《花火》,最痛楚的北野武
    作為北野武的一名骨灰級鐵粉,能夠在大熒幕上看一次北野武(而不是下載到U盤),這種儀式感強烈到近乎神聖。自從幾年前看了那部《菊次郎的夏天》,我便開始瘋狂地愛上了這個穿著邋遢、性情古怪的老男人,後來幾乎將北野武所有的影片挨個兒看了個遍,入迷到連晚上睡覺都能夢見他那張面癱臉。
  • 上海電影節丨北野武: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
    去年6月,上海國際電影節特別展映了北野武自編自導自演的《菊次郎的夏天》20周年紀念數字修復版,掀起了觀眾的夏日觀影狂潮。由於此片的熱映,觀眾想看北野武其他作品的呼聲異常高漲。為滿足觀眾的更多需求,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特別為北野武開設「向大師致敬」單元,向這位人氣頗旺、個性十足的日本電影「多面手」致以崇高的敬意。
  • 北野武:選擇飛速燃燒的人生,並以笨拙的樂觀和童稚面對它
    在《菊次郎與佐紀》的序言中,吳念真用了這樣一個詞來形容北野武:遊戲人間。對於北野武來說,這大概是再精準不過的描述了。北野武飾演的黑幫頭目為了躲避追殺,帶著一班小弟到海邊暫避風頭。這群混黑道的男人好像在此重新回到了童年,他們跳舞、玩相撲、搞各種惡作劇、在夜晚的海邊用手槍玩彩珠筒大戰。未知的死亡就這樣被輕易地剔除,就好像他們從沒有為此擔憂過。《奏鳴曲》電影劇照「仰望星空的人或許會這麼說,但那顆星星卻在那裡痛苦不堪。要知道,它正在以幾億度的熱量在燃燒啊。
  • 《北野武的小酒館》要學會,與第一次生命抗爭,與第二次生命和解
    一、死亡是精神報復肉體十幾歲的少年總會好奇死亡,甚至想要嘗試死亡。那時的我認為三十歲是生命的終結,因為女人三十歲就老了,而我不想老去;因為三十歲便是而立之年,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可以承擔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活成社畜模樣,生不如死。
  • 《花火》主角20句臺詞不到,這種不說話只打人的風格,很北野武
    死亡是北野武作品裡最常見的現象,一般都是突如其來的,仿佛是有意淡化死亡的恐懼,也是對死亡陰鬱的逃避和無法面對,主角在此種境地之下走向死亡並不是一種消極的躲避世界的方式,反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他儘自己的力量接濟屬下的妻子,為搭檔買來昂貴的畫具,想用行動來彌補心中的虧欠。
  • 北野武《奏鳴曲》:像花火一樣綻放生命
    就像很多人喜歡《人民的名義》中的大反派祁同偉、《英雄本色》中的小馬哥,他們也同樣喜歡亦正亦邪的老流氓——北野武。 他們在另一種社會秩序中,活的生龍活虎、為所欲為。北野武的影像世界分裂成兩個極端:黑暗與光明,死亡與生存,殘酷與慈悲。一極是《那年夏天,寧靜的海》、《菊次郎的夏天》,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另一極是《座頭市》、《奏鳴曲》,嗚咽著人性的黑暗。
  • 《花火》:從北野武的暴力與溫情的矛盾中,看懂生命的意義
    《花火》是1998年上映的一部北野武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這部電影是北野武在經歷了自己的車禍的生死創傷,對生命產生了新的認識與感悟之後拍出的作品。整部影片有濃厚的北野武的風格,幾乎包含所有的北野武元素。這部經歷生死的深思之後醞釀出的作品斬獲了第54屆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對當時整個東方影壇都是一個巨大的鼓舞。